石武客专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附件三).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石武客专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附件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武客专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附件三).doc(1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石武客专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附件三).精品文档.石武客专铁路SWJL-6标段(DK830+000DK850+281.45)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编制:审批:北京铁研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石武客专河南段监理项目部2009 年 11 月目录第一部分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工程测量 11.1 一般要求11.2 平面控制测量11.3 高程控制测量41.4 线下工程竣工测量5第二部分 变形观测与评估92.1 路基变形观测92.2 桥涵变形观测92.3 过渡段变形观测122.4 综合评估12第三部分 无砟轨道道床(CRTSII
2、型板式)153.1 桥梁部分163.2 路基部分34第四部分 道岔铺设384.1 一般要求384.2 道岔轨排的运输 384.3 道岔区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 384.4 道岔就位 384.5 道岔转换设备工电联合测试 414.6 灌注道岔底座混凝土浇筑 42第五部分 无缝线路 445.1 铺轨基地建设方案和规模符合性审查 445.2 轨料进场检验 445.3 钢轨焊接作业(固定闪光对焊)455.4 基地长钢轨的存储、吊装和配轨505.5 长钢轨的铺设525.6 工地钢轨焊接525.7 无缝线路的放散与锁定585.8 钢轨伸缩调节器605.9 轨道的整理及钢轨预打磨60第六部分 相关工程626.1
3、 综合接地626.2 轨道电路626.3 路基面沥青混凝土防渗层636.4 轨道吸声构件(声屏障)63第七部分 线路及信号标志63前言无砟轨道作为客运专线主要轨道结构形式,具有稳定性好、少维修、平顺性好等优点。无砟轨道在亚洲和欧洲高速铁路上已获得较为广泛应用,我国也已在吸收国外无砟轨道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各项科研和技术再创新活动,并在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上引用德国博格板式无砟轨道。本施工监理细则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0号)分部工程划分为基础,分为七大部份即工程测量、变形观测与评估、无砟轨道道床、道岔区无砟轨道、铺设无缝线路、相关工程(综合接地、轨道
4、电路、轨道吸声结构、路基沥青混凝土防渗层)和线路及信号标志。编写的依据有: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254 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 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 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 号)钢轨焊接 第 2 部分:闪光焊接(TB/T 1632.22005)钢轨焊接 第 3 部分:铝热焊接(TB/T 1632.32005)客运专线 250 /h 和350 /h 钢轨检验及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函【2005】402 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
5、工质量验收标准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 号)客运专线铁路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混凝土轨道板暂行技术条件客运专线铁路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暂行技术条件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005)在编写过程还参考了石武客专河南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石武客专河南段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细则。鉴于无砟轨道技术新,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加之编写人员经验和水平的限制,细则内容难免存在错误和缺陷,欢迎广大同仁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更好地指导无砟轨道施工的监理工作。第一部分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工程测量1.1 一般要求1.1.1 客运专线
6、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的平面坐标系应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并引入1954 年北京坐标系/1980 西安坐标系,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1.1.2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的平面、高程控制网,按施测阶段、施测目的及功能分为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1.1.3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平面控制网宜按分级布网的原则分三级布设。第一级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第二级为线路控制网(CP),第三级为基桩控制网(CP)。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作用为: CP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 CP主要为勘测和施工提供控制基准; CP主要为铺设无砟
7、轨道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1.1.4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高程控制网应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施测。在勘测阶段,不具备二等水准测量条件时,可分两阶段实施,即:勘测阶段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全线再按二等水平测量要求建立水准基点控制网。1.2 平面控制测量1.2.1 基础平面网(CP)测量1、 CP控制点布设应符合表1 的要求,点位宜选在距线路中线100200m、不易被破坏的范围内,并按铁建设【2006】189 号附录A 的规定埋石且作好标记。2、 CP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在线路勘测设计起点、终点或与其他铁路平面控制网衔接地段,应有2 个
8、以上的CP控制点相重合,并在测量成果中反映出相互关系。3 、CP应与沿线不低于国家二等三角点或GPS 点联测,宜每50 联测一个国家三角点。全线(段)联测国家三角点的总数不得少于3 个,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2个。当联测点数为2 个时,宜分布在网的两端;当联测点数为3 个及其以上时,宜在网中均匀分布。1.2.2 线路控制网(CP)测量1、 CP控制点的布设应符合表1 的要求,一般选在距线路中线50100m,且不易被破坏的范围内,并按铁建设【2006】189 号附录A 的规定埋石且作好标记。2 、在线路勘测设计起、终点及不同单位测量衔接地段,应联测2 个以上CP控制点作为共用点,并在测量成果中反应出
9、相互关系。3 、采用GPS 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CP控制点应有良好的对空通视条件,点间距应为8001000 m,相邻点之间应通视,特别困难地区至少应有一个通视点; CP控制点分段起闭于CP控制点,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 和表5的C 级的规定; CP网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并与CP联测构成附合网。1.2.3 基桩控制网(CP)测量1、 CP控制点的布设应兼顾施工及运营维护要求,埋点应满足以下要求: CP控制点宜设于线路外侧,距线路中线的距离应为34m,控制点的间距为150200m。对线路特殊地段、曲线控制点、线路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及道岔区均应增设加
10、密控制点,曲线地段加密控制点间距宜为5060m,它们相对于两端CP控制点的纵、横向中误差应小于1.5 。 CP控制点应设置在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并应防冻、防沉降和抗移动,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准确识别和使用。 CP控制点有条件时宜埋设混凝土强制对中标,其标志规格和埋设深度应符合铁建设【2006】189 号附录A 的规定。 CP控制点采用导线法测量时,直线部分宜设于线路一侧,曲线部分宜设于线路外侧;采用后方交会法测量时,应设于线路两侧。在一条线路上控制点的外移距离宜相等,如遇障碍物,外移距离可适当减少,但增减值应相等。2、 CP控制点满足各项限差要求后应永久固定。控制点标
11、识应清晰、齐全,便于使用,并绘制布设平面示意图和控制点表,做好点之记,描述其位置、里程、外移距。表1 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网要求控制网级别测量方法测量等级点 间 距备注CPGPSB 级1000m4 一对点CPGPSC 级8001000m导线四等CP导线五等150200m后方交会5060m1020m 一对点表 2 GPS 测量的精度指标控制网级别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CP1.31/170 000CP1.71/100 000表 3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控制网级别附合长度()边长(m)测距中误差()相邻点位坐标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对应导线等级CP480010002.
12、5101/400005 n四等CP1150200451/200008n五等表 4 GPS 测量的精度指标级 别BCDEa()8101010b(/)151020注:a固定误差();b比例误差系数。各级GPS 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可用下式表示:= (表4),式中 =中误差();d=相邻点间距离()。表5 各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级别项目BCDE静态测量卫星高度角()15151515 有效卫星总数5444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30201515时段长度(min)90604545观测时段数2121212数据采样间隔(s)1560156015601560PDOP或GDOP681010
13、1.3 高程控制测量1.3.1 高程控制测量有勘测高程控制测量、水准基点高程测量、CP控制点高程测量。1、 各级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及布点要求应按表1.3.1.1 的要求执行。表1.3.1.1 各级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及布点要求控制网级别测量等级点间距勘测高程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2000m四等水准测量水准基点高程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2000mCPIII高程测量精密水准测量2000m2、 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应符合表1.3.1.2 的规定。表1.3.1.2 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mm)水准测量等 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限差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左右
14、路线高差不符值二等水准1.02.0644精密水准2.04.012884三等水准3.06.02012128四等水准5.010.0302020143、 高程控制网精度设计应符合表1.3.1.3 的规定。表1.3.1.3 高程控制点限差要求(mm)控制点类型可重复性测量的高差限差相邻点高差限差水准测量等级勘测高程控制点44二等2020四等水准基点44二等CPIII控制点88精密1.4 线下工程竣工测量1.4.1 线路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线下工程竣工测量前,应按铁建设【2006】189 号第4.4 节的要求完成全线(段)二等高程控制网的敷设工作。 竣工测量应进行线路中线测量和高程测量,并贯通全线
15、的里程和高程。 线路中线竣工测量的加桩设置,应满足编制竣工文件的需要。中线上应钉设公里桩和加桩,并宜钉设百米桩。直线上中桩间距不宜大于50m;曲线上中桩间距宜为20m。如地形平坦,曲线内的中桩间距可为40m。在曲线起终点、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立交道中心、桥涵中心、大中桥台前及台尾、每跨梁的端部、隧道进出口、隧道内断面变化处、车站中心、道岔中心、支挡工程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点等处均应设置加桩。 线路中线加桩应利用CP 控制点测设,中线桩位限差应满足纵向S/20 000+0.005(S 为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m 计)、横向10 的要求。 线路中线加桩高程应利用二等水准基点测量,中桩高程限差应为10
16、 。 利用贯通后的线路中线,测量路基、桥梁和隧道是否满足限界要求。1.4.2 路基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路基横断面竣工测量在路基沉降稳定后进行。 横断面间距直线地段一般为50m, 曲线地段一般为20m。 横断面竣工测量应在恢复中线后采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测量。路基横断面测点应包括线路中心线及各股道中心线、路基面高程变化点、线间沟、路肩等。路基面范围各测点高程测量中误差应为5 。 路基面竣工测量成果应作为工序交接和无砟轨道混凝土支承层施工和变更的依据。1.4.3 桥涵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桥梁墩台施工完毕、梁部架设以前,应对全线桥梁墩台的纵、横向中心线、支承垫石顶高程、跨度进行贯通测量,
17、并标出各墩台纵、横向中心线、支座中心线、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并满足表1.4.3-1 的要求,且将测量结果移交梁部架设单位。表1.4.3.1桥梁墩台允许偏差项 目偏 差(mm)墩台纵、横向中心距设计中心的距离20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程差4支承垫石顶面高程0,-4 梁部架设完成后,应对全桥中线贯通测量并在梁面标出桥梁工作线位置。检查桥面平整度、相邻梁端的高差,桥梁长度和梁缝宽度,并满足表1.4.3-2 的要求,且将测量结果移交轨道安装单位。表4.3.2 梁部允许偏差 项目偏差(mm)CPTS II 轨道结构其它轨道结构粱全长2020梁面平整度3mm/4m3mm/m相邻梁端桥面高差1010 涵洞
18、主体工程施工完毕,涵顶、涵侧填土前,应对涵长、孔径、板顶高程等进行测量,并据此推算板顶填土厚度,确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桥涵竣工测量未详部分应按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执行。1.4.4 隧道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隧道直线地段每50m、曲线地段每20m 以及其他需要的地方均应测量隧道净空断面。净空断面测量应恢复后的线路中线为准,采用断面测量全站仪或自动断面检测仪测绘,测点点位限差应为10 。 洞内高程点应在复测的基础上每千米埋设1 个,高程控制点按二等水准测量施测。小于1 的隧道至少应设1 个,并在边墙上绘出标志。标志应符合铁建设【2006】189 号附录A 的规定。一般地段
19、利用定测平面、高程控制网利用初测二等/四等高程控制网建立线路控制网CPII(四等导线或C级GPS控制网)建立二等/四等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网设计平面控制网设计变形监测网轨道铺设竣工测量建立维护基桩建立变形监测网建立全线二等水准高程控制网建立桩基控制网CPIII建立变形监测网重点工程地段建立独立平面、高程控制网初测线下工程施工阶段控制网设计定测勘测设计阶段无砟轨道铺设阶段运营阶段竣工阶段施工阶段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测量评估评估评估验收交接建立基础控制网CPI(B级GPS控制网)加密基桩第二部分变形观测与评估2.1 路基变形观测2.1.1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应不低于表2.1.1 的规定。当环境条
20、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表2.1.1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d沉降量突变23次/d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d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3个月以后1次/月检验方法:施工单位全部观测,监理单位对重要环节见证检查。建设单位委托的咨询单位或专业队伍一般地段平行检查总测点的3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等区段,平行检查总测点的50%。2.1.2 用于评估的路基沉降观测资料、设计资料、施工资料、监理资料应内容齐全,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检查相关资料。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确认检查。2.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武客专 CRTSII 板式 轨道 施工 监理 细则 附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