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喀客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_图文.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赤喀客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_图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喀客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_图文.doc(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赤喀客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_图文.精品文档.新建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站铁路CFSG-6标段 编号: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编制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赤峰至喀左 客运专线CFSG-6标项目经理部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2016年8月5日发布 2016年8月10日实施目录一、适用范围1二、作业准备12.1 内业技术准备12.2外业准备2三、技术要求73.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73.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83.3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设要求9四、沉降观测工序与流程114.1外业测量124.2、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374.2
2、.1数据传输流程384.2.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404.2.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424.2.4沉降信息化管理平台484.3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54五、测量要求545.1测量工作基本要求545.2测量工作具体要求56六、劳动组织59七、材料要求60八、设备机具配置61九、质量控制及检测61十、安全要求6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新建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铁路6标段,本标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赤峰市境内,施工里程DK128+000DK156+381.836,正线长度28.09,动车走行线GDCDK0+000GDCDK2+447.348,长度2.447km
3、,沿线依次经过赤峰市元宝山区小五家回族乡、红山区打粮沟门乡、三眼井乡、文钟镇及赤峰市松山区等3个行政区、4个乡镇。本标段内桥梁全长13.123km,占线路全长的43%,其中特大桥8座,大桥6座,中桥1座,涵洞19座。路基17.417,占线路全长57,站改1处。二、作业准备2.1 内业技术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铁道部有关规范、规定”、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铁路客运专线
4、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新建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站铁路CFSG-6标桥涵、路基施工图、桥涵变形观测及观测标安装图赤桥通-V-06、路基通用图设计图赤施路通-28等相关文件。认真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摸底,对测量组员进行岗前测量培训。2.2外业准备根据设计图纸要求,观测标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2.2.1路基沉降观测元件与埋
5、设技术要求 1、沉降观测桩:桩体选择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3m,桩周0.15m用锚固砂浆固定,完成埋设后采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2、沉降板:由钢筋混凝土底板(或钢板底板)、金属测杆(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75mmPVC管)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50cm,钢筋混凝土底板厚5cm,钢板底板厚度应保证其在填土压力下不变形不破坏。采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1)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
6、,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3)采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4)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路堤填筑和运架梁期间应注意保护沉降板。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 3、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2m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
7、位移观测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路基位移边桩埋设布置图4、剖面沉降管:B2、F2型观测断面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
8、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C型观测断面在路基填筑至横向结构物顶部以上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横向结构物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沿过渡段对角线方向设置剖面沉降管,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应砌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0.5 m1.0m。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设布置图2.2.2桥梁沉降观测
9、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1、承台观测标沉降观测桩:选择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3m,观测标底部设置弯钩,观测桩顶面高出埋设表面2c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承台观测标设置2、墩身观测标墩台身观测标连接销钉采用45号钢,接头锁紧块采用69-1铜,连接接头采用304不锈钢,预埋件采用45号钢,标牌采用304不锈钢t=2,防尘盖采用聚乙烯材质。见下图所示: 墩身观测标设置(单位mm)墩身观测标标牌设置(单位mm)3、梁体徐变观测标参照承台观测标样式。4、轨道铺设时梁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梁体徐变观测标设在箱梁腹板处,以尽量准确反映徐变值。架梁后
10、,观测标与道碴存在位置冲突,必须及时进行观测标转移。为尽量避免铺轨干扰,观测标设在防撞墙上距离底部10cm处。转移的观测标必须设置在原断面里程上,采用相同编号,不另行编号;设置要求同6.2条墩身要求。三、技术要求3.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表3.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二等0.50.33.0三等1.00.56.03.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3.2.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及技术要求线下工程垂
11、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涵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表3.2.1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0.50.150.30.4DS05型仪器,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
12、1.00.30.60.8DS05或DS1型仪器,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3.2.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及技术要求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表3.2.2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一等1.53000.71/250000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二等3.030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
13、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四等12.04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3.3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设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3.1的规定。注:1盖板;2地面;3保护井;4素土;5混凝土工作基点标石埋设图2)工作基点埋设要求要求这些
14、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3)其他要求a、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为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需要定期进行复测,一般地区按每6个月进行1次,在区域沉降地区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在观测过程中发现工作基点变化也应及时进行复测。b、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
15、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工作基点标高变化和复测时间情况必须及时准确填写“工作基点台帐”。c、观测网复测后,测量数据处理应及时采用新的工作基点标高,直至下次复测为止。d、观测网复测资料必须单独整理归档。四、沉降观测工序与流程 沉降观测主要包括外业、内业和沉降评估三大部分,外业主要是测量,包括路基、桥梁和过渡段沉降观测的测量,内业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和线下工程沉降评估。主要流程如下: 基准点及观测元件埋设 基准点测量
16、 外业测量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观测评估资料移交及归档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基准点及观测元件埋设见外业准备中第2.2条。4.1外业测量A 路基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根据路基类型、地基条件、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不同地基处理措施相邻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设置1个观测断面:距离桥头2m处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两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中间设1个。2、一般路堤地段采用A型观测
17、断面,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沉降板布置于路基中心。布置型式见A1、A2。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堤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具体布置型式见E1。3、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采用B1、B2型观测断面,每间隔3个B1型观测断面设置一个B2型观测断面,B1型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边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
18、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线两侧各3.2m处,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位移观测边桩位于两侧坡角外2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4、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堤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具体布置型式见F1F2。 5、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C型)。横向结构物两
19、侧边缘外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要求同A、B、E、F型横断面。平面布置见C型。 6、路堑地段采用D型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3.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堤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具体布置型式见D1型。7、 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8、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采用形式,具体参照路基工点图,
20、沉降观测断面设置表。9、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2)观测方法与要求1、观测方法1)横剖面沉降观测方法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2.0m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2)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
21、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3)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4)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观测测量精度及频度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重复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重复精度不应低于4mm/30m。2、观测频度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注: 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连续3次;以后1次/2周。 2、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
22、降速率。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10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3、 沉降观测要求 1)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预压地段按照相关要求在基床底层顶面设置临时沉降板;非预压地段,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填筑前应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设置临时沉降观测桩,临时沉降观测桩的材质,埋置要求及观测标准与正式的沉降观测完全相同。待预压土卸载时,临时沉降观测桩随之拆除,路面中心沉降板测杆随之降低。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铺设完成后,按照相关要求埋设正式的沉降观测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喀客 专线 工程 沉降 变形 观测 作业 指导书 图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