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10.doc
《软土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土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10.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软土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10.精品文档.软土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10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线*至*段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制订路基沉降观测方案。在路基施工之前,项目部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进行沉降观测的技术标准、人员、仪器设备、观测频次、观测步骤、相关数据整理分析方法等。 2.2外业技术准备 工程管理部选派测量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专职测量及技术人员共4人组成沉降观测小组,负责路基沉降观测工作。 3.技术要求 3.1观测断面的设置原则:路基观测断面设置在地
2、基段落范围内。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平均502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地段和过渡段应适当加密。在路桥过渡段范围内需要设置不少于1处观测断面对过渡段路基进行沉降观测。 3.2观测点的布置:于路堤两侧坡脚外0.5m处及两侧路肩各设置一处C15混凝土沉降观测桩,线路中心设置一处沉降板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桩露出地表或基床约10cm,其埋设应牢固可靠。详见下图。 图1:路堤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布置图 沉降板 图2:路堑沉降观测断面观测标志布置图 3.3测量精度要求:国家等水准测量标准。 3.3.1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表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2 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 表3
3、一、二等水准测量仪器及主要技术要求 表4仪器设备 3.3.2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桥涵及路基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沉降观测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为沉降观测基准点,详见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4、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保证现场观测使用方便。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4)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3.3.3 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
5、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控制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等距,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观测。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3.3.4 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2)水准仪使用DINI03或DNA03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
7、并进行重测。 (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 m(光学),1.5 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3.0m(光学),6.0 m(电子);视线高度0.3m(光学),0.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 或DS1级仪器,读记至0.05mm或0.1mm;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
8、-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6)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
9、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9)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4.施工顺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顺序:埋设观测基桩路
10、基填筑第一层测量放线沉降板、坡脚观测桩埋设填筑路基沉降板加长基床底层填筑埋设路肩观测桩采集数据沉降分析。 4.2 工艺流程 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5.1.1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观测元件制作。 5.1.2根据设计及现场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观测断面。 5.2施工工艺 5.2.1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哈大客运专线设计实例) 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 期要求具体确定。代表性观测断面示意图如下: (1) 路堤填高3m ,地基压缩层厚5m 地段 图3:沉降监测剖面元
11、件布置示意图(A1 型) (2)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堤填高3.0、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 图4: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B3 型) 图5: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D1型) (3)路堤加载预压地段 路堤加堆载预压地段按下图布设断面及点,其中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表面后,在基床底层表面两侧设观测桩,在路基面中间设沉降板后,加载预压进行沉降观测。待预压卸除基床表层填筑后,在路基面两侧及线路中心设置沉降观测桩。 图6: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F一3型) 5.2.2观测基桩埋设 在观测断面附近不受填土荷载影响且不宜发生沉降和破坏的稳定地基上埋设一处C15混凝土观测基桩,作
12、为路基沉降观测的基准参照点。观测基桩埋入地表以下一般不小于1.8m(根据当地冻融线而定)。观测基桩在路基施工前埋设,在观测及施工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5.2.3沉降板埋设 按设计要求埋设的沉降板,在路基填筑第一层后即开始埋设。路基第一层填料碾压密实后,测量放出沉降板的准确位置,人工挖除板位土层至碎石垫层顶面。沉降板基础底部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沉降板随着路基填筑而不断接长,管周围用冲击夯夯击密实,保证不留路基碾压死角。路基填筑过程中,要注意对沉
13、降板的保护。 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5.2.4观测桩埋设 按设计要求,测量地表水平位移观测桩的准确位置。埋置方法采用开挖埋设,要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观测基桩的距离作为初读数。 路基填至基床表层处,埋设路肩观测桩,与地表水平位移观测桩在同一断面上。 5.2.5沉降观测数据的采集 在路基完成后应
14、有6个月以上的观测和调整期,以后可根据观测情况调整观测周期,并及时整理绘制“沉降-时间”曲线图。当分析沉降稳定并且工后沉降满足要求时可铺设道碴或铺设无砟轨道。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
15、桩水平位移。 5.2.6过渡段: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 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 个月。 (1) 分别在路桥、路涵过渡段的结构物起点、距结构物起点510m 处、1525m处、50m处及过渡段终点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 (2) 路堤和路堑过渡段在分界处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 个观测桩。 (3)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lmm,读数取位至0.lmm。 (4)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上表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5.2.6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利用 建立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区分不同施
16、工阶段测得的数据,以用于不同的目的。 (1) 填土阶段:利用边桩位移观测数据指导控制填土速率。 (2) 填土完成后:通过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推算,当每个测试断面的推算残余沉降量符合工后沉降要求时,方可进行铺轨工程施工。 、水平位移观测 观测结果应于当日整理完毕(昼夜平均下沉量计算:S=(S1-S2)/T*24),如出现沉降超过设计规定值后,必须停止施工,并及时通知监理和设计单位,采取措施。 、路基面观测 根据观测资料,及时完成有关图表的绘制,主要包括: 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图7: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图 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sn?sn?sn曲线: 图8:?sn1?sn?sn1曲线 (
17、?sn为横坐标,?sn?sn1纵坐标) Sn为时间段每n天的沉降值, 曲线,曲线示意如图4。 ?sn为时间段每n天沉降值的累计值,在同一图上绘有沉降标准 6.劳动组织 沉降观测负责人、技术、测量人员由项目部正式职工担任。 7.材料要求 7.1观测桩、观测基桩 观测桩、观测基桩采用C15混凝土预制,截面尺寸为0.10.1m的正方形,四角进行倒角,见下图。 观测桩长度1m;观测基桩长度应不小于1.0m,并应根据埋置处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整,应满足埋入地层后不发生沉降的原则。 图9:C15混凝土观测桩、观测基桩断面图(单位:m) 7.2沉降板 由钢底板、金属测杆(40mm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
18、小于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1 cm;具体如下图所示。 沉降板制作 注:(1)75管第一节为0.95,以后每节为1.0。 ()钢管略高出管0.05,每节均为1.0。 图10:沉降板埋设及接高图 8.设备机具配置 每个作业工地设备机具配置表 9.质量控制与检验 9.1质量控制 9.1.1沉降观测质量控制要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观测元件(沉降板、观测桩、观测基桩制作) (2)位移、沉降测量。 9.1.2 铺轨前应由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组成的路基验评小组对路基工后沉降进行评定。 9.2质量检验 9.2.1沉降观测装置和位移边桩的构造
19、、结构尺寸和制作材料的规格、材质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无影响观测精度的缺陷。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9.2.2基桩、沉降观测桩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埋设牢固。施工期间应对埋设桩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受施工扰动后应及时进行复测。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9.2.3观测断面数量及每一断面观测点布设数量、观测频次和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沉降观测应采用二等几何水准测量,观测精度不低于0.1mm。 9.2.4观测断面及每一观测断面上观测点埋设位置的允许偏差为20cm。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尺量。 9.2.5沉降观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路 沉降 观测 作业 指导书 1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