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工程——路基排水设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路基路面工程——路基排水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路面工程——路基排水设计.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路基路面工程路基排水设计.精品文档.第四章 路基排水设计本章内容提要:概述,路基地表排水设备的构造与布置,路基地下排水设备的构造与布置,路基排水的综合设计。本章学习重点:路基地表、地下排水设施的构造特点、作用及要求。水是危害路基的主要自然因素。路基的沉陷、冲刷、坍塌、翻浆等病害,都不同程度地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蚀有关。水的作用加剧了路基和路面结构损坏,缩短了它们的使用寿命。因此,路基排水设计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公路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作用。第一节 概述不同的水源由不同的途径浸入路基并对路基产生危害,因此做好路基排水设计,就
2、必须深入调查水源及其地质条件,以便进一步了解水源存在的形式及其特征,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加以排除。影响路基的水流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的路基排水工程设施,相应称为地表排水设施和地下排水设施两大类。根据水分来源的不同,水流分为地面水和地下水。地面水主要是由降水(雨和雪)形成的地面径流。地下水又可分为:上层滞水,即从地面渗入尚未深达下层的土中水。层间水,即在地面以下任何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当地面低于水源时,它可以通过岩层裂隙冒出地面而成为泉水。潜水,即在地面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含水层中的水,距地面较近,在重力作用下可沿土层流动。各种地表水及地下水,如暴雨径流、冰雪覆盖、
3、上层滞水、潜水和泉水等,均能软化、冲刷甚至毁坏路基,造成路基的一系列病害。因此,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将影响路基稳定的地面水加以拦截,排除于路基范围以外,并防止漫流、停积或下渗。对于影响路基稳定的地下水,应注意予以截流、疏干、降低并引导至路基范围以外。在施工中,首先应核实全线路基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备和妥善,必要时予以补充和变更。此外,在施工现场还应设置一些必要的临时性排水设施,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顺利。一、路基排水设计的目的路基排水设计的目的,是拦截路基上方的地面水和地下水,迅速汇集基身内的地面水,把它们导引入顺畅的排水通道,并通过桥涵等将其渲泄到路基的下方。而排引有困难时,也可将地面水拦蓄在坡
4、顶。降落在路基基身范围内的水,则应将其迅速汇集,并引导和渲泄至路基下方,以免停滞在基身范围内浸湿基身而降低基身强度和稳定性。对于路基下方,则应采取措施妥善处理路基上方渲泄下来的水流或者路基下方水道内的水流,防止它们冲刷路基坡脚,危及路基稳定性。二、路基排水设计的要求路基施工中,首先应校核全线范围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备和妥善,必要时应予以补充或修改,应重视排水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效果。此外,应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设置施工现场的临时性排水措施,以保证路基土石方及附属结构物在正常条件下进行施工作业,消除路基和土体内与水有关的隐患,保证公路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路基养护中,对排水设施应定期检查与维修,以
5、保持排水设施正常使用,水流畅通,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路基排水条件。三、路基排水设计的一般原则路基排水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排水设计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因势利导、综合治理、讲究实效、注意经济,并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一般情况下地面和地下设置的排水沟渠,宜短不宜长,以使水流不过于汇集,做到及时疏散,就近引流。2.各种路基排水沟渠的设置,应注意与农田水利相配合,必要时可适当增设涵管孔径,以防农业用水影响路基稳定,并做到路基排水有利于农田排灌。路基边沟一般不应用作农田灌溉渠道,两者必需合并使用时,边沟的断面应加大,并予加固,以防水流危害路基3.设计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查明水源与地质条
6、件,重点路段要进行排水系统的全面规划,考虑路基排水与桥涵布置相配合,地下排水与地面排水相配合,各种排水沟渠的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相配合,做到综合治理和分期修建。对于排水困难和地质不良的地段,还应与路基防护加固相配合,并进行特殊设计。4.路基排水要注意防止附近山坡的水土流失,尽量不破坏天然水系,不轻易合并自然沟渠和改变水流性质,尽量选择有利地质条件布设人工沟渠,减少排水沟渠的防护与加固工程。对于重点路段的主要排水设施,以及土质松软和纵坡较陡地段的排水沟渠,应注意必要的防护和加固。5.路基排水要结合当地水文条件和道路等级等具体情况,注意就地取材,以防为主,既要稳固适用,又必须讲究经济效益。可以考虑先
7、重点后一般,先地下后地面,实行分期修建和逐步完善步骤,但应注意不应遗留后患而导致短期内路基、路面的严重破坏,从而影响交通和造成经济等方向的损失。第二节 路基地表排水设备的构造与布置常用的路基地表排水设备,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拦水带、蒸发池等设施。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辅道,应有自身的地表排水设施。这些排水设备,分别设在路基的不同部位,各自的主要功能、布置要求成构造形成,均有所差异。一、边沟挖方路基路肩外侧及低填方路基坡脚外侧,与路中线平行的路肩外缘均应设置的纵向人工沟渠,称之为边沟。其主要功能是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和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以保证路基稳定。平坦地面填方路段的路旁
8、取土坑,常与路基排水设计综合考虑,使之起到边沟的排水作用。边沟排水量不大,一般不需要进行水文水力计算,依沿线具体条件,直接选用标准横断面即可。边沟由于紧靠路基,通常不允许其他排水沟渠的水流进入,亦不能与其他人工沟渠合并使用。边沟不宜过长,应尽量使沟内水流就近排至路旁自然水沟或低洼地带,必要时增设涵洞,将边沟水引入路基另一侧排出。边沟的纵坡(出水口附近除外)一般与路线纵坡一致。平坡路段,边沟仍应保持0.3%0.5%的最小纵坡。边沟出水口附近,以及排水困难路段,如回头曲线和路基超高较大的平曲线等处,边沟应进行特殊设计。边沟可采用三角形、流线形、梯形或矩形横断面,如图4-1,按公路等级、所需排泄的流
9、量、设置位置和土质或岩质选定。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宜采用三角形或碟形边沟;受条件限制而需采用矩形横断面时,应在顶面加带槽孔的盖板。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可采用梯形横断面,边沟内侧边坡坡度按土质类别采用1:1.01:1.5;岩石挖方路段,可采用矩形横断面,其内侧坡面用浆砌片石砌筑以保持直立。矩形和梯形边沟的底宽和深度不应小于0.4m。挖方路段边沟的外侧坡面与路堑下部坡面的坡度一致。边沟的纵坡坡度应结合路线纵坡、地形、土质、出水口位置等情况选定,尽可能与路线纵坡坡度保持一致。当路线纵坡坡度小于沟底最小纵坡度时,边沟应采用沟底最小纵坡坡度,并缩短边沟出水口的间距。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土质边沟,均应采取防护
10、措施。边沟出水口的间距,一般地区不宜超过500m,多雨地区不宜超过300m,三角形和碟形边沟不宜超过200m。边沟出水口的排放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桥涵水道位置,排引到路基范围外,使之不冲刷路堤坡脚。图4-1 边沟横截面示意图形二、截水沟设置在挖方路基边坡顶以外或山坡路堤的上方的适当位置,用以拦截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地面水,减轻边沟的水流负担,保护挖方边坡和填方坡脚不受水流冲刷和损害的人工沟渠,称为截水沟(又称天沟),降水量较少或坡面坚硬和边坡较低以致冲刷影响不大的地段,可以不设截水沟;反之,如果降水量较多、且暴雨频率较高、山坡覆盖层比较松软、坡面较高、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段,必要时可设置两道
11、或多道截水沟。图4-2为路堑段挖方边坡上方设置的截水沟示例之一,图中距离d一般为5m,土质不良地段可取10m或更大。截水沟下方一侧,可堆置挖沟的土方,要求做成顶部向沟倾斜2%的土台。路堑上方设置弃土堆时,截水沟的位置及断面尺寸,如图4-3所示。1-截水沟;2-土台;3-边沟 图4-2 挖方路段截水沟示意图1-截水;2-弃土堆;3-边沟图4-3 挖方路段弃土堆与截水沟关系图山坡填方路段可能遭上方水流作用,此时必需设截水沟,以拦截山坡水流保护路堤,如图4-4所示。截水沟与坡顶之间,要有不小于2.0m间距,并做成2%的向沟倾斜横坡,如土质良好,路堑边坡不高或沟壁进行铺砌时,路堑距坡顶的距离也可小于2
12、m。截水沟应结合地形和地质条件沿等高线布置,将拦截的水顺畅地排向自然沟谷或水道。截水沟长度以200500m为宜,超过500m时,可在中间适宜位置增设泄水口,由急流槽或急流管分流排引。截水沟一般采用梯形横断面,边坡坡度为1:1.01:1.5,沟底宽度与沟的深度不宜小于0.5m,地质或土质条件差,有可能产生渗漏或变形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1-土台;2-截水沟图4-4 填方路段上的截水沟示意图三、排水沟排水沟主要用于排除来自边沟、截水沟或其他水源的水流,并将其引至路基范围以外的指定地点。排水沟的布置必须结合地形条件,因势利导,离路基尽可能远些,平面上力求短捷平顺,以直线为宜,必须转向时,尽可能采
13、用大半径(1020m以上),徐缓改变方向。排水沟距路基坡脚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34m,不宜超过300m,沟底纵坡以1%3%为宜。当纵坡大于3%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大于7%时,则应改用跌水或急流槽。排水沟的断面形式一般为梯形,如图4-5所示,其截面尺寸由水力、水文计算确定。用于山沟、截面水沟及取土坑出水口处的排水沟,出于其流量较小,不需特殊计算,但底宽与沟深均不得小于0.5m,土沟的边坡率可取1:11:1.5。(a)偏平式 (b)路拦式图4-5 排水沟横断面形式示意图排水沟内水流注入其他沟渠或水道时,不得使原水道产生冲刷或淤积。通常应使排水沟与原水道水流方向成锐角相交,交角不大于45,有条件时可采
14、用半径R10b(b为沟顶宽)的圆曲线朝下游与其他水道相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通过耕地、居民区的填方路基宜设坡脚排水沟。路堤边沟设急流槽地段,排水沟距路基坡脚距离不宜小于2m。边坡平台设排水沟时,平台应做成2%5%向内侧倾斜的排水坡度。可采用三角形或梯形横断面,当水量较大时,宜设置30cm 30cm的矩形、三角形或U形排水沟,排水沟可用水泥预制构件拼装,沟壁厚度510cm。排水沟必要时应予加固,以防止水流对沟渠的冲刷与渗漏。四、跌水与急流槽跌水和急流槽均为人工排水沟渠的特殊形式,可用于陡坡地段,沟底纵坡可达45,是山区公路路基排水常见的结构物。由于纵坡陡峭,水流湍急,冲刷严重,要求跌水与急流槽的
15、结构必须稳固耐久,通常采用浆砌块石或结构,并且有相应的防护加固措施。跌水有单级和多级之分,沟底有等宽和变宽之别。单级跌水适用于排水沟渠连接处,由于水的落差较大,需要消能或改变水流方向。如图4-6所示为路基边沟水流通过涵洞排泄时,采用单级跃水(相当于雨水井)的示例之一。较长陡地段的沟渠,为减缓水流速度,并予以消能,可采用多级跌水,如图4-7所示即为一等截面多级跌水结构设计示意图,槽底具有1%2%的纵坡。其断面尺寸必须通过水文、水力计算确定。多级跌水底宽和各级长度,均采用各自相等的对称形,亦可根据实地需要,设置为变宽或不等长度与高度。跌水可带消力池,并根据坡度和坡长的不同,设置成单级或多级。不带消
16、力池的跌水,其台阶高度不应大于0.5m,以0.30.4m最为适宜,高度和长度之比,应与地面坡度相吻合。带消力池的跌水,单级跌水墙的高度以1m左右为宜,如图4-8所示,消力槛的高度以0.5m左右为宜,消力槛与跌水墙的距离以5m左右为宜,但高度与长度之比也应结合原地面的坡度确定。消力池台面应设2%3%的外倾纵坡,消力槛顶宽不宜小于0.4m,槛底应没泄水孔。跌水的槽身横断面可采用矩形,浆砌片的槽底厚度为0.20.4m,槽壁厚0.30.4m。槽深最小0.2m,槽度宽最小0.25m。1-边沟;2-路基;3-跌水井;4-涵洞 1-沟顶线;2-沟底线图4-6 边沟与涵洞单级跌水连接图 图4-7 等截面多级跌
17、水结构图跌水两端的土质沟渠,应注意加固,保持水流畅通,不致产生水流冲刷和淤积,以充分发挥跌水的排水效能。在路堤和路堑坡面或者坡面平台上从坡顶向下竖向集中排水时,或截水沟、排水沟纵坡较大时,可设置急流槽或急流管。急流槽的纵坡,比跌水的平均纵坡更陡,结构的坚固稳定性要求更高,是山区公路回头曲线、疏通上下线路基排水沟渠出水门的种常见排水设施。急流槽主体部分的纵坡,依地形而定,一般可达1:1.5。当急流槽纵坡陡于1:1.5时,宜采用金属管,管径至少20cm。各节急流管用管桩锚固在坡体上,其接口应采用防水联结,以免管内水流渗漏而冲刷坡面。1-护墙;2-消力槛图4-8 跌水构造示意图急流槽可采用由浆砌片石
18、铺砌的矩形横断面或者由水泥混凝土预制件铺筑的矩形横断面(图4-9)。浆砌片石急流槽的槽底厚度可为0.20.4m,槽壁厚0.30.4m。急流槽厚度可为0.20.3m。槽顶应与两侧斜坡表面齐平。槽深最小0.2m,槽底宽最小0.25m,槽底每隔2.55m应设置一个凸榫,嵌入坡体内0.30.5m.以避免槽体顺坡下滑。急流槽或急流管的进水口与沟渠泄水口之间应设置成喇叭式联结,变宽段应为至少15cm的下凹,并设立铺砌防护。急流槽或急流管的出水口处应设置消能设施,可采用石块铺筑的消力坪或消力池。图4-9 急流槽结构图(mm)五、拦水带拦水带是路基横断面为路堤时路面表面水的排除方法,设置在路肩外侧处,目的是将
19、路面表面水汇集在拦水带同路肩铺面(或者路肩和部分路面铺面)组成的浅三角形过水断面内,然后通过按一定间距设置的泄水口和急流槽集中排放到路堤坡脚外,对于高速及一级公路,在路堤较高、纵坡较大且土质疏松情况下,虽采用护面防护,仍要选择拦水带和急流槽的排水方式;对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只有在多雨地区、大纵坡和土质坡面的高路堤才考虑设置拦水带。对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要求路表积水只能覆盖路肩宽度;对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要求路表积水面不能漫过毗邻车道的一半宽度;对于中央分隔带设缘石的高速及一级公路超高段上侧半幅路面,以及未设路肩的道路(如设非机动车道分隔带的道路断面),其拦水带的水面不能漫过毗邻车道的一半
20、宽度。按汇集路面表面水的要求,拦水带的顶面应略高于过水断面的设计水位高,而后者的限值受制于水面不漫过右侧车道外边缘或中心线的要求,如图4-10所示,拦水带的设计外露高度(即过水断面的水深),还取决于设计流量和路肩的横向坡度。在高速及一级公路路堤边缘设防撞护拦时,拦水带的高度可以大些,但一般不超过15cm;在不设防撞护拦时,为了保障偶尔驶出路肩的车辆安全,拦水带的高度不应大于10cm,并且迎车面的斜坡坡度不宜陡于1:2(最好采用1:4),以便车轮能滚过拦水带。拦水带泄水口可做成对称式或非对称式的喇叭口,如图4-11所示,其间距应根据流量确定,以保证降水时路面积水能迅速排除,泄水不能进入车行道为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路基 路面 工程 排水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