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交打印.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道交打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交打印.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道交打印.精品文档.第一章 总论1、交通广义涵义: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涵义:人与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铁路、道路、水运上的交通)2、城市综合交通分类城市综合交通存在于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形式。1)地域关系上: 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2)形式上:地上,地下,路面,轨道,水上交通3)运输性质上: 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4)交通位置上: 道路上的交通和道路外的交通3、现代城市规划运动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带形城市模
2、式、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理论等道路系统的模式和特点)带形城市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马塔提出了“带形城市”的理论。主张城市沿一条40m宽的交通干路发展,干路上设置有轨电车,两旁是方格状的街坊和绿地,“带”的总宽约500m,每隔300m设一条20m宽的横向道路,联系干路两旁的用地。他认为带型城市可以无限延伸发展,并在马德里周围规划了一个马蹄状的带形城市。优点:1.区分出长距离出行和短距离出行;2.生活空间与自然接近;3.交通方式简单明了。缺点?田园城市规划内容: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
3、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田园城市”的图
4、式表明在规划中通过不同性质用地沿直径方向分层布局,使工业区之间的货运交通在城市外围呈环向流动,居住区之间的生活性交通在居住区内呈环向流动,工作与居住间的交通在城市外半部呈放射向流动,居住与购物游憩之间的交通则在城市内半部呈放射向流动。各类不同性质的交通因用地的合理布局而互不干扰,实现了道路的功能分工。特点:1.实现了不同交通性质在空间上分离;2.铁路与城市有机结合;3.城市在环圈上按不同的半径划分功能。有机疏散理论书P27有机疏散理论是1918年由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为缓解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布局和城市发展的新理论。受到田园城市理论思想的影响。但它关于城市发展,城市
5、布局,城市结构方面的内容是全新。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未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理论作了系统地阐述。沙里宁认为当时趋于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与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具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城市健康的发展。(1)对于城市结构方面,沙里宁认为城市结构既要有利于人类居住的天性,便于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城市的脉络。(2)他认为城市的聚落是必然的,不应开排除城市的聚落。但是在城市中同时要感受自然环境,使得城市不脱离自然环境。(3)他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内部应与有机体内部一样。(4)他认为为了挽救城市的衰败,必须对城市进行形体和精神上的全面更新。不能任由城市摊大饼发展,凝聚成一块。(5
6、)他认为应该将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城市中心的区域。(6)在关于城市布局,他认为城市中心区不应布置重工业,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中心区应布置政府,行政,管理以及商业服务等事业单位,以及这些部门的人居住,其他地方布置绿化。他将人的活动分为日常性活动和偶然性活动,日常性的生活工作的活动应该集中,布置在城市的几个片区。而每一片区内部要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的所有要求。而将偶然性活动场所不拘泥于一个位置而应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从而给城市交通减少压力。日常性活动主要依靠城市机动交通。特点: “有机疏散”的核心?相对于无序扩张;以预留空间为显著特色;以主干路为主动脉;次干路、支路合理搭配形
7、成有机输送整体。(田园城市卫星城有机疏散新城)3、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问题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地的矛盾;2、城市空间布局带来的交通问题;3、城市建设中忽视道路系统的建设;道路功能混乱;4、交通流的混杂和相互干扰;5、城市运输管理落后;6、解决现状交通问题的指导思想缺乏远见。书: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地的矛盾;2、城市用地布局带来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运输体系和交通结构缺乏科学性4、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5、居民交通意识问题对策1、从我国城市人口多、客运量大的特点出发2、从根本布局上解决城市交通问
8、题3、搞好城市交通规划4、注重完善道路系统5、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城市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交通政策6、加强交通的科学化管理书:1、研究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发展趋势、规律及对城市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交通政策。 (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布局合理、结构合理、综合性、多层次、能适应各种交通需求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2)严格控制摩托车发展;(3)合理使用自行车(近距离、休闲、健身);(4)引导发展小汽车、出租汽车,实现小汽车与公共交通的差别化、互补性发展。2、立足于城市布局向合理化转化,从根本上减少交通量,使交通分布趋于合理;3、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结构,一是要适应时代发展,满足
9、现代化城市交通需求,二是要与用地布局相协调。4、搞好交通规划与用地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结合。5、实施科学的现代化交通管理。4、城市道路分类(国标及按道路功能的分类)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城市快速干路)定义: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主要对外公路。(2)主干路(城市主干路)定义:联系城市的主要工业区、住宅区、港口、码头车站等客货运中心。(3)次干路(交通性次干道、生活性次干道)定义:连接各个区与区内主要道路。与主干路共同组成城市道路主骨架。(4)支路(城市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定义:是一个地区内的道路(如居住 区)。是地区连接干道的道路
10、。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1)交通性主干路:货运为主的交通性主干路和客运为主的交通性主干路2)交通性次干路(2) 生活性道路1)生活性主干路2)生活性次干路3)生活性支路第二章 交通规划1、交通量、交通密度?交通流三参数?停车视距?交通量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交通量)交通密度定义:是指在某一时刻,单位长度路段上的车辆数。(K=N/L)反应一条道路上车辆密集程度。交通流三参数(公式)速度,流量,密度交通流是指某一时间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或人流的统称。三参数基本关系:Q=K*V
11、Q-流量(交通量)(辆/h)K密度 (辆/Km)V空间平均车速 (Km /h)停车视距定义:司机发现前方障碍物采取制动措施到完全停止时,所需要的最小安全距离。2、通行能力?定义:在一定的道路、交通状态和环境下,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某一断面上可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或行人数量。(道路容量、交通容量、容量)。一条道路的通行能力随外界条件变化会有一定变化(天气、交通组成、道路设施等)基本通行能力又称理论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与交通处于理想情况下,每一条车道(或每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量。可能通行能力在实际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最大可能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指道路根据使用要求的不
12、同,按不同服务水平条件下所具有的通行能力,也就是要求道路所承担的服务交通量。通常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3、OD调查?(分析)P7376定义:出行的起终点调查。(对交通的源和流,及其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即OD调查)调查项目:客流OD,货流OD,机动车出行OD步骤:组织调查机构 调查准备 确定抽样率 人员培训 制定计划 典型试验 实地调查居民出行OD调查:调查内容: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基本状况 各次出行的起点终点时间距离,出行目的,所采用的交通工具等出行情况。调查方法:家访,电话询问,明信片调查,职工询问,月票调查得出结论:不同职业日人均出行次数 不同职业的交通结构比例 不同出行目的的
13、交通结构比例 不同出行时间段的交通结构比例4、四阶段法的含义?1、出行生成2、出行分布3、出行方式划分4、交通分配以1962年美国芝加哥市发表的Chicago Area Transportation Study为标志,交通规划理论得以诞生。该阶段把交通规划中的交通需求分析分为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四个步骤进行,这就是交通规划的四阶段法理论。第三章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城市各个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1)道路应该成为分区的基本分界线;2)城市各个级别道路应成为联系城市各个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3)城市道路选线有利于组织景观,与绿
14、地主体建筑配合形成景观骨架。(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1)道路功能必须与两侧用地性质相协调;2)道路系统完整、交通出行均衡分布;3)道路系统要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4)道路系统应与对外交通有方便合理的衔接;(3)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4)满足工程管线布置要求2.城市干路网类型及特点(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优点:布局整齐、有利于地块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建筑布置和方向识别,有利于机动灵活组织交通。如在交通阻塞时或道路改建施工时,便于疏散和组织交通。缺点:对角交通不方便,非直线系数较大。适用于地势平坦的中、小城市或大城市的局部地区。(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外观特征:放射式道路加圆环。莫斯科、伦
15、敦、巴黎、柏林都采用该形式。优点:放射性干道有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区的联系,环形道路有利于中心城区外的市区和郊区的联系。缺点:交通组织不如方格网灵活,街道形状不够规则,市中心交通压力大,城市呈同心圆向外扩张。(3)自由式道路网自由式道路网以结合地形为主,路线弯曲无一定几何图形。一般在山岭地区城市多为这种情况。重庆、青岛、九江等。(4)混合式道路网混合式道路网是前几种的综合,一般大城市多采用。混合路网往往由老城市路网发展而来。1、自然地理条件;2、不同历史阶段;3、现代规划思想,改进;4、组团布局城市。3.城市道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可分为干道网和一般道路网密度分别讨论。定义:道路网密度是指道路
16、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即:一、密度过小1.车辆出行汇集在不多的道路上,造成交通拥挤。2. 交叉口间距很大,居民步行出行距离长。二、密度过大:1.车辆将分享更多的道路资源。行人出行方便。2.交叉口的间距会减小,甚至间距仅仅几十米。3.交叉口间距小导致车辆行车困难。4.公交站点与交叉口冲突增大。4.城市道路红线定义: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5、道路横断面类型及特点(1) “一块板”断面各种车辆在车道上混合行驶,单幅路占地少,投资省,但各种车辆混合行驶,于交通安全不利,仅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
17、的旧城改建的城市道路。(2) “两块板”断面在车道中心用分隔带或分隔墩将车行道分为两半,上、下行车辆分向行驶。双幅路断面将对向行驶的车辆分开,减少了行车干扰,提高了车速,分隔带上还可以用作绿化、布置照明和敷设管线等。它主要用于机动车较多,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地形地物特殊,或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3) “三块板”断面中间为双向行驶的机动车车道,两侧为靠右侧行驶的非机动车车道。三幅路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对交通安全有利;在分隔带上布置绿带,有利于夏天遮阳防晒、减少噪音和布置照明等。对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十分大但有车速和车流畅通要求、非机动车又较多的城市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客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打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