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方案.doc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方案.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方案.精品文档.目 录1. 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12.1 隧道概况12.2 工程地质特征22.3 工程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特征33. 工作内容33.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33.2隧道监控量测44.超前地质预报方案54.1超前地质预报分类54.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55.超前预报数据反馈96.监控量测方案116.1洞内外观察116.2周边位移136.3拱顶下沉156.4 浅地表下沉166.5 围岩压力监测186.6 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应变量测196.7 钢架内力及所受荷载量测206.8 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变量测217.
2、监测成果处理及反馈227.1数据的采集237.2实测资料的整理237.3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与分析257.4监测报警指标287.5监控量测报告和报警提交308.拟投入本合同的主要设备、仪器311. 编制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1-2003);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3、公路隧道设计细则 (JTG/T D70-201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 -2009);5、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 -2009);6、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7、公路工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
3、准(JTG F80/1-2004);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10、福建省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标准化指南(隧道) (2013);11、福建省地方标准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35/T 1067-2010);12、福建省高指关于加强我省高速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管理的通知(闽高路工(2011)216号);13、有关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技术规范、规程、指南等。2.工程概况2.1 隧道概况*隧道场区位于福州市*镇海屿村和云龙村交界一带,为双洞分离式长隧道,A7合同段0.5座。A7合同段隧道左线起迄里程为ZK29+430.17 ZK30+468,长1037.83米;隧
4、道右线起迄里程为YK29+410YK30+461,长1051米。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喷锚,开挖宽度约16.5m,高度约11.1m。隧道为六车道分离式公路隧道,按行车速度100km/h设计,建筑限界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及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设计。本合同段为*隧道出口,2个开挖工作面,隧道围岩概况见表1: 表1 隧道围岩概况表隧道名称起讫里程隧道长度(m)围岩级别(m)备注*隧道右线YK29+410YK30+46110515615075770分离式左线ZK29+430.17ZK30+4681037.832814575789.832.2
5、工程地质特征隧道属于丘陵剥蚀地貌,进出口处覆盖层薄。隧道穿越于丘陵坡地之下,地形起伏较大,进出口段地形较缓,自然斜坡坡度为2530,沿线最高点高程276.8米,山脊脚窄小,沟谷较窄,切割较深,植被发育。2.3 工程地质构造隧道区表层为第四系坡积层,层厚一般小于3米;洞身及出口段为燕山晚期正长斑岩体侵入,隧道区普遍见后期辉长岩脉侵入。据地质钻探资料,得出地质构成,地层自上而下为:11素填土(Q4me):层厚1.0m。123粉质粘土(Q4cal+p1):层厚1.80m。212细沙(Q4ca1+p1):层厚4.00m。232块石(Qd1):层厚2.80m。51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J3n):层厚3.
6、703.90m。52碎块状强风化凝灰熔岩(J3n):层厚2.70m。53中风化凝灰熔岩(J3n):分布于进口段。2.4 水文地质特征隧道区地表水不发育,雨季山坡汇水顺坡冲泄;地下水主要为风化层孔隙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垂向入渗补给。左右洞出口及洞身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均位于设计路面以上。根据设计资料,单洞最大涌水量取1955.2m/d,单洞正常涌水量取735.3 m/d。隧道开挖时在地下水相对较富集地段易发生地下水渗漏、涌水,应加强对地下水位及涌水量变化的监测,做好截、排水和洞身防渗漏工作。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3. 工作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及技术规范要求,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技术
7、服务的工作内容如下:表2 A7合同段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施工任务统计表隧道名称位置起止桩号隧道长度(m)监控量测内容、数量(必测项目)监控量测内容、数量(选测项目)地质超前预报洞内外观察(米)拱顶下沉断面(个)周边位移断面(个)浅埋地表下沉断面(个)锚杆轴力钢架内力及外力围岩压力支护、衬砌内应力全隧道地质素描(m)全隧道TSP、地质雷达地质预报(m)*隧道左洞ZK29+430.2-ZK30+4681037.81037.839396详见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四册 第一分册 土建、通风;福建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第五分册 隧道工程及省高指其他相关规范要求。1037.81037.8右洞YK29+
8、410-YK30+4611051105144446 105110513.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通过地质分析、超前探测和钻探等综合方法,对隧道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体进行预报,主要预报内容有:(1)断层破碎带;(2)隧道围岩涌水量预报;(3)隧道围岩稳定位移与突发失稳时间预报等。通过对隧道洞身范围内(特别是掌子面前方)地下水发育、岩体破碎地段、断层发育等不良地质的预测和分析,为施工提供工程地质资料。避免工程地质灾害,从而保证施工安全。预报范围:按左右洞全洞预报。主要适用的仪器:TSP、地质雷达、红外探水仪等。根据现场情况采用长短距离预报相结合的方法。3.2隧道监控量测3.2.1隧道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9、1)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包括开挖面和初期支护完成区段观察等。开挖面观察: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当地质情况基本无变化时可每天进行一次,观察后应绘制开挖面略图,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及围岩级别判定卡。初期支护完成区段观察: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砼、锚杆、钢架的状态。洞外观察包括洞口地表表情况、地表沉陷、边坡、仰坡的稳定、地表水渗漏的观察等。(2)水平净空变化量测每次开挖后尽早进行,最迟不大于24小时,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应完成读数。采用全断面开挖时,可设一条测线,采用台阶法开挖时,可在拱腰及边墙各设一条测线。(3)拱顶下沉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应与水平净空变化量测在同一量测断面内进行,其量测频率应相同,
10、当地质条件复杂,下沉量大或偏压明显时,除量测拱顶下沉外,尚应量测拱腰及基底隆起量。3.2.2选测项目(1)围岩压力及两层支护间压力量测(2)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应变量测(3)钢架内力及所受的荷载量测(4)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变量测(5)锚杆抗拔力通过开展监控量测工作,掌握围岩和支持动态,进行日常施工管理;了解支持构件的作用及效果;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将监控量测结果反馈设计及施工中。4.超前地质预报方案4.1超前地质预报分类根据预报范围的不同,超前地质预报分为以下两类:(1)长距离预报:对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情况进行长距离宏观预测预报,预报距离一般在掌子面前方200m,并根据揭示情况进行修正。在宏观预测基
11、础上,采用地震波反射法、超声波反射法、瞬变电磁法、深孔水平钻探等,对掌子面前方30200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较详细的预报。(2)短距离预报:在中长距离预报的基础上,采用红外探测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或超前钻孔,探明掌子面前方30m范围内地下水、地层岩性及不良地质情况等。4.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本项目隧道开挖采用长距离、短距离预报相结合的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多管齐下,优化组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提高地质预报精度和效率,及时反馈指导施工。4.2.1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是对一座隧道的宏观超前地质预报,目的在于确定整座隧道的难点、疑点,重点地段和不良地质作用类型和分布里程,为编制施工
12、组织设计更有针对性,使防灾、减灾措施更加具体,为科学施工提供地质依据,可有效地避免盲目性;指导中短期超前地质预报的顺利进行,并为选择物探手段和物探方法的优化组合提供依据;为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布置突出重点。采用的方法有:4.2.1.1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隧道内地质素描等。 (1)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对已有的地质勘查结果的熟悉、核查和确认;地层、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特别是对标志层的熟悉和确认;断层、褶皱、节理密集带等地质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位置、规模、性质及其产状变化情况;根据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结果,结合设计文件、资料和图纸,核实和修正超前预报重点
13、区段。(2)隧道内地质素描是将隧道所揭露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结构面产状、地下水出露点位置及出水状态、出水量、溶洞等准确记录下来并绘制成图表,是地质调查法工作的一部分,包括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隧道内地质素描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工程地质地层岩性:描述地层时代、岩性、层间结合程度、风化程度等;地质构造:描述褶皱、断层、节理裂隙特征、岩层产状等。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破碎带的宽度、物质成分、含水情况以及与隧道的关系。节理裂隙的组数、产状、间距、充填物、延伸长度、张开度及节理面特征、力学性质,分析组合特征,判断岩体完整程度;地应力:包括高地应力现实性标志及其发生部位,如岩爆、软弱夹
14、层挤出等现象; 塌方:应记录塌方部位、方式、规模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产生塌方的地质原因及其对掘进的影响; 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危害源存在情况。 2)水文地质地下水的分布、出露形态及围岩的透水性、水量、水压、水温、颜色、泥沙含量测定,以及地下水活动对围岩稳的影响,必要时进行长期观测。地下水的出露形态分为:渗水、滴水、滴水成线、股水(涌水);水质分析,判定地下水对结构材料的腐蚀性;出水点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的关系分析;必要时进行地表相关 气象、水文观测,判断洞内涌水与地表径流、降雨的关系;必要时应建立涌突水点地质档案。3)围岩稳定性特征及支护情况记录不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性
15、、支护方式以及初期支护后的变形情况。发生围岩失稳或变形较大的地段,详细分析,描述围岩失稳或变形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4)进行隧道围岩级别分级(按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5)影像 :隧道内重要的和具代表性的地质现象应进行摄影或录像。(3)地质调查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编制下列材料:地质调查法预报报告;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隧道洞身地质展现图;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隧道内和地表相关性分析预报图(必要时作);地质复杂地段纵、横断面图;地质监测与测试资料;有关影像资料。 4.2.1.2地震波反射法TSP地震波法使用TSP203地震波法,用于地质构造和岩性预报。根据地震波的动力学
16、特性和运动学特性判断围岩是否存在断层、溶洞、破碎带及地下水等不良地质情况,结合围岩弹性波传播速度进行初步的岩体结构(完整性、稳定性等)特征判断。然后根据相同岩性的岩块波速及测试出的围岩弹性波传播速度算出完整性系数,依据规范就可根据弹性波传播速度和完整性系数的大小进行围岩级别判断。采用TSP探测,在软弱破碎地层或岩溶发育区有效探测距离按110m左右控制,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岩石地层有效探测距离按160m左右控制,如连续预报时前后应重叠10m以上。TSP采用了回声测量原理。地震波在指定的震源点(通常在隧道的左边墙或右边墙,大约24个炮点布成一条直线)用小药量激发产生。地震波在岩石中以球面波形式传播。当
17、地震波遇到岩石物性界面(即波阻抗差异界面,例如断层、岩石破碎带和岩性变化等)时,一部分地震信号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投射进入前方介质。反射的地震信号将被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接收,该接收系统为一个三分量检波器,埋入隧道侧壁岩体中2m,炮点等间距设于侧壁岩体内11.5m,有效地避免了面波和隧道柱波的干扰。反射信号的旅行时间和反射界面的距离成正比,故而能提供一种直接的测量。TSP地震波的反射界面实际上是指地质界面,主要包括大型节理面、断层破碎带界面、岩性变化界面和溶洞、暗河、岩溶陷落柱、淤泥带等。这些不良地质界面的存在对于隧道施工能否正常进行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准确的对其规模、位置进行预测具有重
18、要的意义。4.2.2 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是指对隧道掌子面前方30m范围内,做出的超前地质预报,它是超前地质预报的攻坚阶段,做好该阶段的预报对于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率具有决定性意义。采用的方法有:地质雷达法和红外线探测法等。地质雷达和红外探测,有效探测距离控制在30m以内,如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不小于5m。(1)地质雷达法电磁波测试也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测试方法,它能够较准确地预报出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情况(断层、溶洞、含水等不良地质情况),特别是含水状态。所用的设备主要是地质雷达,该设备分辨率较高,方向性好,能分辨出较小规模的地质和含水性异常。地质雷达测量方法有剖面法、
19、宽角法、穿透法等。通用的为剖面法,即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以固定间距沿测线同步移动,每移动一次即获得一个记录,测完一条测线,即得到由一个个记录组成的地质雷达时间平距剖面图像,通过对该图像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可得到深度平距正演图像,进而利用地质、钻探资料或其它方法所获成果并结合对图像的频率、振幅、同相轴形状之分析来对图像进行解释,最终得到地质雷达探测成果图。地质雷达电磁波脉冲传播示意图 地质雷达工作原理图(2)红外线探测法由于所有物体都发射出不可见的红外线能量,该能量大小与物体的发射率成正比。而发射率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物质和它的表面状况。当掌子面前方及周边介质单一时,所测得的红外场为正常场,当存在
20、隐伏含水构造或有水时,他们所产生的场强要叠加到正常场上,从而使正常场产生畸变。据此判断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有无含水构造。现场测试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掌子面上,分上、中、下及左、中、右六条测线的交点测取9个数据,根据这9个数据之间的最大差值来判断是否有水;二是在已挖洞段按左边墙、拱部、右边墙的顺序进行测试,每5m或3m测取一组数据,共测取50m或30m,并绘制相应的红外辐射曲线,根据曲线的趋势判断前方有无含水。掌子面上9个数据的最大差值大于10w/cm2,就可以判定有水;红外辐射曲线上升或下降均可以判定有水,其他情况判定无水。红外探测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对隧洞全空间、全方位的探测,仪器操作简单,能预测
21、到隧洞外围空间及掘进前方30m范围内是否存在隐伏水体或含水构造,而且可利用施工间歇期测试,基本不占用施工时间。(3)水平钻探法:一般控制在30米左右。在工作面上布设超前探孔,采用地质钻进机进行超前钻探,地质探测一般设计长度为30米。在钻探中根据钻机在钻进过程中地推力、扭矩、钻速大小、岩粉成分、成孔难易及钻孔出水情况来判断前方地地层与岩性,同时进行涌水量和水压测试,判断掌子面前方地层含水情况。一般情况下,每个掘进工作面布设13个超前探孔,分别位于拱顶和拱腰部位。 超前探孔直径一般不小于76mm,终孔位于隧道开挖轮廓线外1.53.0m。 经探测后,若无大地涌水,可开挖25m,之后进行下一循环地质钻
22、探。5.超前预报数据反馈超前地质预报必须起到隧道开挖指导作用。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采用地质调查法和地震波反射法(TSP20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全隧道使用TSP进行跟踪地质预报,洞口段 TSP难以施作可采用地质雷达等方式代替。为进一步探明部分地段地质状况需要,预报单位根据预报结果提出意见,经参建各方认定确实需要进行补充探测预报的工作。在软弱破碎地层或岩溶发育区有效探测距离按110m左右控制,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岩石地层有效探测距离按160m左右控制,如连续预报时前后应重叠10m以上。地质雷达和红外探测,有效探测距离控制在30m以内,如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不小于5m。特殊情况下应视现场需要确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隧道 超前 地质 预报 监控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