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垛山煤矿综合信息化总体设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麦垛山煤矿综合信息化总体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麦垛山煤矿综合信息化总体设计.doc(1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麦垛山煤矿综合信息化总体设计.精品文档.神华宁煤集团麦垛山煤矿综合信息化总体设计方案(初稿)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4月目 录1设计概述72矿井概况及设计依据72.1井田位置82.2井田范围82.3矿井生产能力设计92.4主要可采煤层112.5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12.6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112.7主井工业场地112.8主要工艺布置142.8.1井筒技术参数142.8.2井下开拓布置及运输方式152.8.3主要工艺设备选型及参数表152.8.4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的采区数目、位置及工作面生产能力182.8.5生产及辅助生产设施192.
2、9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02.9.1设计生产能力202.9.2井巷工程量202.9.3工业建筑202.9.4行政公共建筑202.9.5矿井总在籍人数202.9.6矿井全员效率203总体设计213.1设计原则213.1.1麦垛山煤矿系统方案规划范围与时效性的考虑213.1.2系统设计遵循的设计原则213.1.2.1高可靠性213.1.2.2高互联性223.1.2.3高覆盖性233.1.2.4高可视性233.2建设目标243.3总体架构243.4关键支撑技术263.4.1管理信息系统支撑技术263.4.2全集成自动化支撑技术273.4.2.1OPC技术在麦垛山矿生产自动化控制子系统中的统一作用273.
3、4.2.2现场总线技术283.4.2.3集成化的通讯平台293.4.2.4集成化的数据管理293.4.2.5集成化的编程组态293.4.3管控一体化集成技术293.4.4GIS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及虚拟现实技术323.5技术指标及标准333.5.1生产自动化系统技术标准333.5.2安全生产一体化监控指挥系统技术标准343.5.3井下移动通讯系统技术标准343.5.4调度通讯系统技术标准353.5.5安全检测监控系统技术指标353.5.6机房设计标准及环境条件指标363.5.7大屏幕显示系统主要技术指标373.5.8网络安全规划标准374矿井网络系统394.1麦垛山煤矿工业网络系统设计39
4、4.1.1设计目标394.1.2网络技术选择394.1.2.1网路技术的比较394.1.2.2网络冗余方式选型414.1.3系统架构424.1.4系统设计444.1.4.1工业以太网产品选型444.1.4.2工业以太网路由设计454.1.4.3工业核心交换机484.1.4.4工业节点交换机494.1.4.5子系统接入光纤环网接口和通信协议534.1.4.6工业网络系统网络管理544.1.4.7工业网络系统供电设计544.1.4.8工业网络产品配置清单564.2麦垛山煤矿管理网络系统设计574.2.1设计目标574.2.2系统架构574.2.3系统设计584.2.3.1综合布线系统设计584.2
5、.3.2管理网络系统设计605矿井生产自动化系统685.1矿井生产设施与设备685.1.1井下主要硐室685.1.2矿井运输系统695.1.2.1原煤运输系统695.1.2.2掘进煤运输系统695.1.2.3运输系统流程图715.1.2.4井下巷道图735.1.3供电系统755.2矿井生产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765.2.1生产综合自动化系统子系统划分及接口要求765.2.2生产自动化子系统控制设备基本构成805.2.3生产机电成套设备单体子系统815.2.3.1胶带运输机远距离监控的生产子系统815.2.3.2供配电子系统835.2.3.3风机监控子系统855.2.3.4井下排水泵监控系统865
6、.3井上/井上生产自动化子系统无人值守设计方案885.3.1胶带机运输系统现场无人值守技术条件分析885.3.1.1主斜井胶带机运输系统885.3.1.2采区2煤大巷胶带机运输系统(投产时和达产时)895.3.1.312采区下山胶带机运输系统(达产时)905.3.1.411采区和12采区胶带机运输系统建议采用三种操作方式:905.3.2综合自动化子系统接入方案905.3.2.1综采工作面监控系统905.3.2.2掘进工作面监控系统945.3.2.3运输胶带监控系统955.3.2.4井下主排水监控系统985.3.2.5无人值守变电所1005.3.2.6主通风机监控系统1015.3.2.7副井提升
7、系统1035.3.2.8日用消防系统1045.3.2.9生活污水处理系统1055.3.2.10井下水处理系统1065.3.2.11 锅炉房系统1075.3.2.12束管监测系统1085.3.2.13制氮系统1085.3.2.14井下无轨胶轮车信号系统1095.3.2.15信集闭系统1116生产一体化监控系统1126.1建设总体目标1126.1.1提高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满足生产需要1126.1.2实现无人化、少人化的矿井自动化生产能力1126.1.3实现管理实时化与生产自动化的结合1126.2主要自动化子系统建设目标1136.3系统架构1146.3.1一体化监控指挥系统架构1146.3.2调
8、度中心计算机系统硬件配置要求:1166.4设计方案1166.4.1一体化监控指挥系统平台基本功能1166.4.2一体化监控指挥系统集成功能1217安全生产执行管理信息系统(张梅、陈长春)1227.1设计目标1227.2系统架构1227.3设计方案1247.3.1生产作业计划管理1247.3.2生产调度信息管理1247.3.3生产技术管理1247.3.4现场安全管理1257.3.5设备运行管理1257.3.6材料使用管理1267.3.7业务统计分析1268生产技术设计管理系统1278.1设计目标1278.2系统架构1278.3设计方案1289安全监测监控系统1319.1设计目标1319.2系统架
9、构1329.3设计方案13310生产调度指挥中心13510.1设计目标13510.2系统架构13510.3系统设计13710.3.1综合自动化系统计算机平台13710.3.1.1系统构成13710.3.1.2数据采集服务器配置方案13810.3.1.3实时、历史数据库服务器13810.3.1.4生产过程管理平台服务器13810.3.1.5 WEB服务器13810.3.1.6网管服务器配置方案13910.3.1.7工作站配置方案13910.3.1.8生产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图14010.3.2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平台14110.3.2.1系统构成14110.3.2.2数据库服务器14110.3.2.
10、3应用服务器14110.3.2.4网络管理防病毒服务器14110.3.2.5电子邮件服务器14110.3.2.6企业网站服务器14110.3.2.7管理信息系统拓扑图14210.3.3服务器平台设备选型14310.3.4存储备份系统14610.3.4.1阵列RAID 级别选型分析14610.3.4.2存储系统设计14710.3.4.3光纤交换机系统设计14710.3.4.4备份系统设计14710.3.4.5存储备份系统拓扑设计14910.4供电系统设计方案14910.4.1配电设计14910.4.1.1供配电系统概述14910.4.1.2供配电柜技术要求14910.4.2UPS电源系统设计15
11、010.4.3防雷、安全接地系统15010.4.3.1概述15010.4.3.2防雷系统设计15110.4.3.3接地系统设计15110.5机房装修方案15210.5.1概述15210.5.2工程施工范围15210.5.3环境条件及相关指标15210.5.4机房装修方案15210.5.4.1装饰设计15210.5.4.2机房照明15310.5.4.3空调新风系统15310.5.4.4火灾报警及灭火系统15311生产调度通信系统15511.1设计目标15511.2系统架构15611.3设计方案15711.3.1系统特点15711.3.1.1 强大的处理能力15711.3.1.2 丰富的接口157
12、11.3.1.3 综合业务交换、处理15711.3.1.4 高可靠性设计15711.3.1.5 模块化结构15811.3.1.6 丹麦键调度操作台15811.3.1.7 强大的会议功能15811.3.1.8 数字录音、录时功能(由用户根据需要选配)15811.3.1.9 井上井下防爆安全一体化15911.3.1.10灵活的组网方式15911.3.2调度功能16011.3.3分机功能16011.3.4主要技术指标16112井下移动通信系统16312.1设计目标16412.2系统架构16412.3设计方案16512.3.1设计参数16512.3.2业务设计16612.3.3网管设计16812.3.
13、4网络扩容说明16913工业电视系统17113.1设计目标17113.2系统架构17113.3设计方案17213.3.1前端监控设备17313.3.2视频监控中心17513.3.2.1硬盘录像机17513.3.2.2控制键盘17713.3.2.3光端机17813.3.3防雷措施17914大屏显示系统18014.1设计目标18014.2系统架构18014.3设计方案18114.3.1系统组成18114.3.2系统特点18514.3.3系统硬件设备特性及技术规格18715人员定位系统20015.1设计目标20015.2系统架构20015.3设计方案20115.3.1系统组成设备及工作原理20115
14、.3.1.1传感设备电子识别卡和读卡器20115.3.1.2数据传输设备20315.3.1.3监测站设备20415.3.2主要功能20515.3.3系统特点20516效益分析20716.1信息技术应用效应20716.2信息系统具体应用效益评价20716.2.1管理效益评价20716.2.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20916.3信息系统的价值2091 设计概述设计说明:该设计方案源于神华宁夏煤业集团麦垛山煤矿综合信息化专篇设计合同1、总体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矿井综合信息化总体框架设计,使之满足将麦垛山煤矿建设成为神华宁煤集团乃至国内新型数字化矿井的典范;网络基础平台设计(自动化为高可靠工业以太环网,管
15、理信息网为局域网);矿井一体化监控指挥平台设计,为矿井无人化、少人化提供信息集成平台;提供矿井综合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语音通信、工业电视、大屏幕显示等辅助系统的设计;提供各生产及辅助子系统建设所需与一体化监控指挥平台的接口标准。矿井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设计。2、设计要求:根据麦垛山煤矿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结合国内外同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制定麦垛山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和总体架构、网络及软硬件平台及各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并提供信息化建设的分步实施计划,提出总体建设方案、建设概算并进行项目建设的风险分析。设计符合神华集团公司所属井工煤矿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技术标准。3、设计依据本设计方案依
16、据麦垛山煤矿所提供的麦垛山煤矿初步设计、神华宁夏煤业集团麦垛山煤矿综合信息化专篇设计合同、现场调研结果等相关文档而制定。2 矿井概况及设计依据2.1 井田位置麦垛山井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东部地区,行政区划隶属灵武市宁东镇和马家滩镇管辖。距银川市约70Km,在灵武市以东约55km处。麦垛山矿井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的主要供煤矿井。麦垛山矿井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的大型矿井之一,其产品用户主要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内的坑口电厂,煤基二甲醚和煤炭间接液化项目。2.2 井田范围麦垛山井田北以杨家窖正断层(麦垛山断层)为界,南以第32勘探线(地震M12线)为界;西以于家梁逆断层为界,东以红柳井田西部边
17、界(重合)为界,整个井田呈北西南北向条带状展布,南北长约14km,东西宽约4.5km,面积约65km2。图2-21第一方案井田采区划分(大采区划分)图2-22第二方案井田采区划分(小采区划分)图2-23第一方案井田采断面图2.3 矿井生产能力设计No生产能力设计说明1矿井工作制度矿井设计年工作日为330d。每天净提升时间为16h。采用“四、六”作业制,每天三班作业,一班准备。2市场需求麦垛山井田煤炭为低低中灰、低低中硫、特低低磷和较高发热量煤,是良好的动力、气化、间接液化和煤化工用煤,用途十分广泛,尤其是有害成分含量低,更适合于大城市用煤的环保要求,市场条件良好。3煤炭储量麦垛山井田煤炭储量大
18、,井田内计算储量的可采煤层达20层,资源/储量达1979.27Mt,扣除各种难以回采块段、煤柱损失和开采损失以后,可采储量为1138.86Mt;按照8.00Mt/a计算,服务年限为102年。4开采技术条件麦垛山矿井储量丰富,但开采煤层数量达20层之多,且煤层厚度及倾角变化均较大。井田内除2号、6号、18号煤层厚度局部厚度较大外,其它开采煤层厚度均较小,大部分为局部或大部可采煤层。煤层厚度、倾角的变化以及压茬影响对工作面布置均产生不利影响。煤层厚度主要影响单位时间内采煤机的割煤能力。煤层倾角主要影响采煤机的割煤速度及工作面液压支架的稳定性,影响设备性能的充分发挥。5开拓计划为使井田内薄煤层与厚煤
19、层合理搭配开采,井下至少应布置23个薄到中厚煤层工作面(要求推进速度快,生产能力大)才能合理配采。结合矿井20年内开采计划,井下工作面个数确定为3个,其中2个工作面为薄及中厚煤层工作面,1个为大采高工作面。薄煤层工作面产量为1.50-2.00Mt/a,中厚煤层工作面产量为2.00-2.50Mt/a,大采高工作面产量为4.00-5.00Mt/a,以保证矿井8.00Mt/a的生产规模。6开采顺序根据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煤组接替顺序,煤层间的开采顺序为由近至远,由上到下。设计采区开采顺序为11采区、12采区、13采区、14采区、15采区、16采区、21采区、22采区、23采区、24采区、25采区、26
20、采区。矿井投产时,首采区11采区开采1煤和2煤。表2-31矿井生产能力设计一览表2-32第一方案开采计划表2.4 主要可采煤层本井田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共20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2、3-1、3-2、3下、4-1、4-2、4-3、6、7、8、9、10、12、16、17、18-1、18-2及18、18下煤,其中2、3-2、4-3、6、10、18为主要可采煤层。2.5 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生产规模8.00Mt/a,服务年限为102a,见表2-31第一方案开采计划表。2.6 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设计确定矿井主副井分场地布置,主井井口位于20勘探线井田东边界附近、磁马公路以东处,副井场地位于井田南部F
21、10断层以西于家梁周家沟背斜2005钻孔附近。2.7 主井工业场地No面积主要设施配置备注1围墙内占地面积0.96hm2主要有主井驱动机房、热风炉房和配电室。图2-71主井井口工业场地平面图No面积主要设施配置备注1围墙内占地面积36.60hm2布置分为两个区,即:辅助生产区、行政生活福利区及配套的公共设施。图2-72副井及风井井口及工业场地平面图2.8 主要工艺布置2.8.1 井筒技术参数No井筒名称主要工艺参数功能备注1主斜井断面净宽5400mm,净断面20.4m2,倾角20o,斜长1667m(包括平段),装备带宽1600mm的钢绳芯胶带输送机矿井煤炭运输任务,兼进风任务。井筒内安装架空乘
22、人器,用于零散人员上下井和胶带输送机检修;井筒敷设动力电缆、消防洒水管及弱电电缆。投产时建成2副立井净直径9400mm,深度548m(不含水窝)装备一套提升设备,担负矿井提升人员、矸石、材料及设备等任务,井筒内安装梯子间,用于检修及安全出口。投产时建成3回风立井净直径6.5m,净断面积33.2m2主要担负井下回风任务。投产时建成4二分区进风立井净直径7.0m,净断面积38.5m2主要担负后期井下进风、掘进矸石提升任务,兼安全出口。井筒内布置黄泥灌浆管道和井下制冷管道。达产时建成5二分区回风立井净直径7.0m,净断面积38.5m2二分区回风立井断面及支护方式同回风立井。主要担负后期井下回风任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麦垛 煤矿 综合 信息化 总体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