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试卷分析.doc
《高考物理试卷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试卷分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高考物理试卷分析.精品文档.2011年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高考物理试卷评析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物理室 陶昌宏 2011年6月2011年的高考是北京市实施高中新课程以后的第二次高考。第二次高考的物理试卷,是一份教考和谐,导向正确,内涵丰富,品位高雅,信效俱佳的试卷。再一次有力地体现北京市教委提出的稳定、优化和特色发展的课改理念,物理试卷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有利于中学物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份具有北京特色的物理试卷。通过本次物理试题的考试,我想,会让学生感到,学物理真好!物理学事实清楚,内涵丰富,逻辑严谨,方法讲究,联系实际,高度自恰。通过本
2、次物理试题的展示,我想,会让教师感到,教物理真好!物理学大气、基础、普适、实用、亲切、简捷。通过本次物理试题的考试,我想,会让学生感到,学物理不仅仅是做题,不仅仅背公式,不仅仅看实验。而是要懂得物理学的内涵,要讲究研究方法,要进行探索性实践。通过本次物理试题的展示,我想,会让教师感到,教物理不仅仅是教物理概念和规律,不仅仅教学生做题,不仅仅是让学生看实验。而是要让学生看见物理情景,要让学生亲手实验,要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要让学生进行研究。让学生真懂物理,真信物理,真用物理,真爱物理!本次高考物理试卷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1、 试题“准温柔”,并有区分度 全卷物理试题,总体感觉不仅是温和的,而且达
3、到“准温柔”的境界。题目由易到难的安排,题目的叙述方式,题目所表达的内容,题目本身的难度等方面都显得温和。师、生都感觉试题很亲切,如第13、14、15、16、17、18、19、21、22题等。例如,13题: 表示放射性元素碘131()衰变的方程是A BC D本题如果学生理解、掌握原子核的衰变规律,衰变的基本特点,此题很容易做出判断。加上此题仅给出一个表示粒子的符号。所以只要认识表示粒子的符号,此题可以马上做出正确判断。做过本题,学生会获得心理安慰,会增强自信心,会获得愉悦感。例如,第15题:由于通讯和广播等方面的需要,许多国家发射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些卫星的A 质量可以不同B 轨道半径可以不
4、同C 轨道平面可以不同D 速率可以不同题目的叙述简捷明了。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球同步卫星的认识。在高中阶段,对于“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的教学,广大一线教师普遍做得比较好。从内容上看,这部分知识属于物理学中的基础性内容。从教学要求上看,北京市物理学科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从考试要求上看,无论是高中毕业会考还是高考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了很多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学中从知识的形成,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应用,航天人的精神与贡献等方面都处理得比较得体。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内容本身的理解,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解决
5、天体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天体运动中几种典型模型的建立等方面都能形成基本认识和理解。所以学生做这个题,会觉得亲切,会获得成功感,会感到物理学的普适和简捷。再如,16题:介质中有一列简谐机械波传播,对于其中某个振动质点,A它的振动速度等于波的传播速度B它的振动方向一定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C它在一个周期内走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波长D它的振动频率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本题对机械波的形成,机械波的特点,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查。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机械波的内容对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从研究对象上看,从已往的单个物体变为质点群;从观察角度上看,从已往的只从空间角度观察或只从时间角度观察
6、变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同时进行观察;从运动特点上看,波动中,所有质点都是动态变化的。从北京市整体教学情况来看,这部分教学内容,无论是情景的创设,波动模型的建立,对波的形成过程的观察,对波动特点的认识,对波动的描述,对波动问题的解释等方面都具有比较成熟的教学策略,形成了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特色。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此题的解答同样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从整份物理试卷来看,有的题目考查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的试题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有的试题在综合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的试题考查学生的实
7、验能力,因此这些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如选择题的18题,19题、20题,实验题21题的第(2)问,计算题中的23题,24题等。这些试题的设置确保了这份试卷具有较好的区分度。2、 继续保持稳中求变的试题特色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北京市教委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中课程改革稳定、优化和特色发展的原则。”从北京市高中物理教学情况来看,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实践和深化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的教学理论。初步形成物理学科的教学特色。2011年北京市高考物理试卷,同样很好的体现“稳定、优化和特色的原则。”整份物理试卷,从结构、题型、难易等方面仍然没有发生突变,这对中学物理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等来说都是
8、很高兴看到的情况。试题在稳定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使整个试卷变得更加平和,更有内涵,更有品位。更加平和,主要是指:试题叙述清晰明了,亲切、自然,大部分试题的问题情景是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或能够看得到,或能够接触到、或能够想得到。没有牵强附会,没有磨唧冗长,没有不明不白。更有内涵,主要是指:每个试题的问题情景都源于物理问题,每个试题都有很好的思考价值,每个试题的解决都讲究其方法,每个试题的判断都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知识背景,每个试题的考点几乎都涉及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基本问题。没有仅凭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没有条件反射式就能解决的问题,没有机械的简单操作就能解决的问题。更有品位,主要是指:每个
9、试题,都很正面、很明确、很大气的提出需要考生解决的问题,而绝大多数的问题来自课程标准,来自教学内容,来自学生熟悉的情景,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这些问题为全体考生搭建了一个共同的思维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如果哪个题目做不出,做不完,做不对,则由于自己的能力所不及,而不是题目过偏、过难,题目有歧义,也不是由于一点点的不小心,就陷入了万丈深渊,也不是由于临场发挥不好所至。它的品位还在于每个试题不是用一些出题技巧,不是用雕虫小技,在题目中故意挖一些陷阱,使一批批学生步入歧途(即,使一些有能力的学生,还没上山呢,就先让他崴脚。),从而达到高
10、考区分度的目标。由于试题平和,试题很有内涵必然使整个试卷有品位。例如,选择题20题。物理关系式不仅反映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了单位间的关系。如关系式U=IR既反映了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了V(伏)与A(安)和(欧)的乘积等效。现有物理量单位:m(米)、s(秒)、N(牛)、J(焦)、W(瓦)、C(库)、F(法)、A(安)、(欧)和T(特),由它们组合成的单位都与电压单位V(伏)等效的是AJ/C和N/C BC/F和Tm2/sCW/A和CTm/s D和TAm试题中:“物理关系式不仅反映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了单位间的关系。”这句话,所有考生都有体会性的认同。试题中:“如关系式U=
11、IR 既反映了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也确定了V(伏)与A(安)和(欧)的乘积等效。”这个例子,学生会感到很亲切。乍看此题,表面上好像仅仅是考查单位的问题,但细细品来,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要掌握物理量的定义方法,掌握物理量的定义式,掌握物理量的决定式,掌握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复合单位。要求学生从单位要想到物理量,从物理量要想到该物理量的定义,要想到与定义对应的单位等等一系列内容。因此,本题从一个新的视角,灵活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同时也有考查探究性能力的意思。再如,19题:某同学为了验证断电自感现象,自己找来带铁心的线圈L、小灯泡A、开
12、关S和电池组E,用导线将它们连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检查电路后,闭合开关S,小灯泡发光;再断开开关S,小灯泡仅有不显著的延时熄灭现象。虽经多次重复,仍未见老师演示时出现的小灯泡闪亮现象,他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你认为最有可能造成小灯泡末闪亮的原因是A电源的内阻较大 B小灯泡电阻偏大C线圈电阻偏大 D线圈的自感系数较大 此题源于教材,源于教材上一个典型的演示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学生能够看到小灯泡闪亮后延时熄灭的现象。试题中:“虽经多次重复,仍未见老师演示时出现的小灯泡闪亮现象,他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你认为最有可能造成小灯泡末闪亮的原因”这是一个真问题,是个实际问题,是考查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问题。
13、就北京市的学生而言,这个演示实验都会见过。实验现象都能清晰可见。试题在学生看到过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创设一种新的情景,即实验现象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情理之中,这种变化,内涵丰富,这种变化容易使人进行深入思考,这种变化会使教师受到触动。此题的叙述自然,平和,亲切,没有泰山压顶之势,没有咄咄逼人之感。此题灵活地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在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3、注重考查基础知识注重基础,是近些年北京市物理教学,北京市高考物理命题一直坚持的一项原则。今年的试题进一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本试卷中的多个试题都是考查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比如,试题出现多个基础性实验,多个基础性问题
14、。试卷中的14题、17题、19题、21题均是基础性实验。例如,14题,是学生认识光具有波动性的基础性实验。在这个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考查实验中的基本问题。即,干涉条纹间距与色光波长的关系。 例如,17题,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的一个典型性实验。考查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时的基本分析方法。即,从局部到全局再到局部的分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其中的不变量。例如,19题,是自感现象中的基础性实验。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呈现新的问题情景。在新的问题情景中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21题,是使用万用表测电阻的基础性实验。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 试卷中的15题、16题、22题、23题(其中
15、的第(1)、(2)问)等等,都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性问题。例如,15题,考查地球同步卫星的基础性问题例如,16题,考查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中的基础性问题。例如,22题,考查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中的基础性问题。例如,23题的第(1)问,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基础性问题。例如,23题的第(2)问,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基础性问题。试题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性问题的考查,这对中学物理教学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基础性实验,基础性问题是物理教学中要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因为基础的必然是重要的。4、突出考查能力 2011年,北京市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在注重基础的同时,突出考
16、查能力。如试题中的18题,19题,20题,21题中的(2)问,23题中的第(3)问,24题等。这些题,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智力潜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能够很好的保证试卷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 例如,18题:“蹦极”就是跳跃者把一端固定的长弹性绳绑在踝关节等处,从几十米高处跳下的一种极限运动。某人做蹦极运动,所受绳子拉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将蹦极过程近似为在竖直方向的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据图可知,此人在蹦极过程中最大加速度约为Ag B2g C3g
17、D4g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题目。本题要求学生对蹦极者运动的全过程要有清晰的分析。如,蹦极者经历,跳下,弹性绳从弯曲到刚好伸直,弹性绳不断伸长,弹力不断增大,弹性绳伸至最长,弹力达最大。蹦极者向上运动,回到某高度处,再开始自由下落,重新开始一个新的过程。在对蹦极者运动全过程进行分析时,还要明确蹦极者运动至何处时,弹性绳开始施力,何处弹性绳中的弹力等于人体的重力,何处弹性绳中的弹力达到最大等等。对于上述分析,北京市绝大多数考生能够做出。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此题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难点,是将弹性绳上的弹力以图像方式给出,从这个图像中,学生不但要能够看出最小弹力,
18、最大弹力,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看出弹性绳中的弹力趋于恒定时此恒力的大小,而这个恒力的大小刚好等于蹦极者的重力。从图像中可以得出,此恒力的大小为3/5F0,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另外图像的坐标方式,也再进一步增加题目的难度。比如,纵坐标中有F0和2F0两个坐标位置。如果考生将第一个周期内的弹力图线先入为主了,看到最大弹力约为2F0,将F0误认为是最后平衡状态时的弹力,由此得出F0=mg 的结论。而在最低点时,则有2F0-mg = ma, 得出最大加速度a=g 的错误结论。形成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将蹦极者的运动看成是竖直方向的简谐运动了,而且蹦极者往复运动的最高点是在弹性绳刚好伸直时的位置。因为在这
19、个位置蹦极者受重力,所以加速度刚好为g。其实不然,上述情况不成立,因为绳子伸直时,不是蹦极者运动的最高点,这种蹦极者的运动不能看成竖直方向的简谐运动。本题综合地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例如, 14题,S1S2SP单缝屏 双缝屏 光屏单色光如图所示的双缝干涉实验,用绿光照射单缝S时,在光屏P上观察到干涉条纹。要得到相邻条纹间距更大的干涉图样,可以A增大S1与S2的间距B减小双缝屏到光屏的距离C将绿光换为红光D将绿光换为紫光本题考查学生对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认识,其中考查学生对干涉条纹间隔与 缝间距、缝到屏的距离及波长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熟记 公式。此题很快做出正确判断。如果学生经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物理 试卷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