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ppt(47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产业经济学,何一鸣,课程安排,考核制度:平时考勤50(共点三次名,三次课程作业,三次课后作业);期末考试50(开卷),总评成绩一旦输入方正系统任课教师无法修改。自己准备一本单行练习本作为平时作业考核依据。指定教材:史东辉:产业组织学,格致出版社,2010。,1. 导论:产业经济学的基本问题2.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网格效应3. 生产的集中与企业规模分布4. 寡头竞争:价格-产量决策5. 产品差别化及其一般策略,目 录,6. 进入、进入壁垒与进入阻止7. 一般价格策略8. 研究与开发9. 广告与信息披露10. 串谋、卡特尔与水平合并,11. 垂直关系、垂直合并与垂直一体化12. 市场绩效及其衡
2、量13. 反垄断政策14. 政府规制与放松规制,第一章,导论,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边界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新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学的边界,一,1. 西方的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Industrial Organiz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The Structure of an Industry,2. 中国的产业经济学,(1)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产业关联学说与投入产出法 日本的产业结构理论 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发展 产业集聚,(2)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新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发展 产业集聚,(
3、3)其他 产业布局 产业技术进步 产业体系 产业安全,产业与产业组织,二,1. 产业(Industry),产业是生产具有高度替代性的产品的 企业群。 产业是具体有高度替代性的产品的供 给活动的集合。,理论意义上的产业(Theoretical Industry) 统计意义上的产业(Census Industry),2.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所谓产业组织,是指一个产业组成的方式与结构,并主要表现为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组织分析:(1)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它反映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各种关系的静态特征。(2)市场行为(m
4、arket conduct),它反映的是同一产业内各企业的行为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3)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它完全是对整个产业的经济学评价。,3. 产业组织学,并不明确的边界: (1)贝恩:产业组织学的主题乃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企业部门的组织与运行。(2)梯若尔: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的运行。,(3)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产业组织学可以被广泛定义为与市场联系着的不易用标准教科书上的竞争模型来分析的经济学领域。(4)产业组织学手册:产业组织学是指微观经济学中主要关注于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进程的密切关系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广泛领域。,4. 产业组织学的主要议
5、题,产业组织手册:(1)企业和产业结构的技术决定因素(2)企业理论(3)交易费用经济学(4)垂直一体化:决定因素与效果(5)产业组织的不合作博弈理论:介绍与综述(6)寡占行为理论,(7)卡特尔、串谋与水平合并(8)流动性障碍与任期价值(9)掠夺行为、垄断化与反垄断(10)价格歧视(11)垂直契约关系(12)产品差别化,(13)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备信息(14)创新时间的选择:研究、开发和扩散(15)市场如何出清的理论与事实:产业组织学有助于理解宏观经济学么? (16)结构和绩效的产业间研究(17)市场力量的经验性研究,(18)创新与市场结构的经验性研究(19)产业组织最新进展的回顾:实验方法的应用
6、(20)产业组织与国际贸易(21)产业组织的国际差别(22)规制活动的经济学透视(23)对自然垄断的最优政策,(24)规制机制和制度的设计(25)经济规制的效果(26)健康、安全和环境规制的经济学 (27)规制理论的最新进展(28)广告的经济学分析(29)进入与市场结构的经验性模型,(30)产业组织的实用动态分析框架(31)协同与锁定:基于转换成本和网络效应的竞争(32)拍卖的经验性透视(33)独占的初步分析(34)价格歧视与竞争(35)市场结构:理论与证据(36)针对水平合并的反托拉斯政策,5. 工业与与服务业的产业组织学,(1)贝恩:产业组织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金融企业,也不涉及非金融企业作
7、为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买者的问题。 (2)谢勒:产业组织学的首要研究对象是制造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分销和服务部门。原因部分在于劳动分工的传统,部分在于制造业在经济中的突出规模和战略地位。,(3)原因: 历史 服务业的特殊性: 许多服务业的市场边界不似制造业那样容易确定。 许多服务业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非赢利性机构。 许多服务业部门一直处于政府的严厉规制之下。 一些服务业中不同企业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并不必然具有排他性。 不少服务业部门提供的是中介服务,而不是如制造业那般直接为顾客所消费的产品。,6. 企业与市场行为,(1)主要研究对象: 定价 研究与开发 广告与信息披露 合并与联合 串谋 产
8、品选择与协调 直接投资,(2)策略性行为 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y):具体表现为竞争者在决策时的所必须考虑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interaction):具体表现为竞争者之间在具体行为方面所产生的相互影响 。,策略性行为(strategic behavior):指的是基于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企业行为。 非策略性行为(non-strategic behavior)。,7. 市场结构,(1)定义 指产业内卖者之间、买者之间、买者与卖者之间以及现有卖者与潜在卖者之间的一系列关系的特征。,(2)基本类型 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 or atomism
9、) 垄断(monopoly) 寡占(oligopoly),(3)研究对象: 集中度 产品差别化 进入壁垒 垂直一体化 退出障碍 买方结构,8.市场绩效,(1)贝恩关于市场绩效的学说 产业的技术效率:指一个产业在多大程度上接近(或背离)以所能达到的最小单位生产成本提供任何产量的目标。 产业的分配效率:指的便是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一般而言,一个产业所达到的分配效率可以用特定产出水平下产品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的长期关系来衡量。,产品绩效:是指相对于可达到的顾客满意与生产成本的平衡而言,企业在产品设计、质量决策、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持续改进产品等方面做得如何。其具体涉及四个方面:产业所提供产品的设计
10、特征或质量的一般水平;产品变化和改进的水平与模式;产品变化和改进的频率;竞争产品的种类。,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指相对于技术进步的机会和技术进步的经济性而言,产业内产品和工艺技术进步的程度。 促销费用,(2)可行的竞争,SCP分析方法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三,1. SCP分析方法概述,基本条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政府政策,(1)市场结构是市场行为的决定因素;在一个给定的市场结构中,市场行为又是市场绩效的决定因素。 (2)产业一系列基本条件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3)产业的基本条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政府政策之间的影响还是互逆的。,2.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重
11、要特征,(1)SCP分析方法。(2)跨部门分析构成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演变过程中经验性研究的主流。 (3)对市场绩效的高度关注一直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主题之一。 (4)反垄断研究成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有关公共政策研究的焦点。,3. SCP分析方法的主要缺陷,(1)SCP分析方法缺乏足够可信的理论基础。(2)SCP分析方法无从解释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作用对企业行为决策的影响。(3)跨部门经验性研究的缺陷。,博弈论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四,1新产业组织理论概述,新产业组织理论(NIO)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以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为主旨的与以往有着根本不同的产业组织理论。 (1)博弈论为基
12、本的理论分析方法。(2)策略性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2.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若干问题,(1)即使是较为简单的关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策略性行为的多阶段博弈的多重均衡(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也通常需要通过深奥的分析才能揭示。 (2)博弈论模型的结论所依赖的一系列假设过于精细,以致其中任何一个细小变化都足以导致有关结论失去赖以立足的基础,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 (3)运用博弈论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尚难以获得足够的经验性分析的支持。,第二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网络效应,规模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类别范围经济的基本内涵网络效应的基本内涵,规模经济,一,1. 静态规模经济,LAC,Q,MES,定义: 单位时间内,产
13、品平均成本随产量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最小经济规模:minimum efficient scale, MES 经济规模的衡量 技术定额法 比较成本法 适者生存法,表2-1:美国钢锭生产能力的分布,2三种规模经济,(1)工厂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large-scale plants 指由生产活动的不可任意分割性所致的工厂 大规模生产在经济上的有利性。 大量生产技术和设备的采用 分工深化 “立方-平方”原则,(2)企业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large or multi-plant firms 指由企业经营规模扩大所给企业带来的经济上的有利性。 单一工厂的企业规模经济性
14、多工厂企业的规模经济性,(3)产业规模经济性 指由产业规模扩大所导致产业内分工深化而形 成的企业经济上的有利性。,3. 动态规模经济,SC,Q,(1)定义: 产品成本随产量累积而下降的趋势。 亦称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2)成因: 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提高; 经营者经验的逐步丰富; 技术人员的经验相应增加; 供应商经验的增加。,第1架:34万人工时,第74架:8.5万人工时,第200架:4.3万人工时,范围经济,二,4,指一家企业提供各种产品要比多家企业分别提 供其中一种产品节约成本。 C(Q)C(q1)+C(q2)+C(qn),1. 定义,(1)相同投入物与相同生产过程
15、(2)全产品生产线效率 (3)相同或部分相同的生产技术,2. 成因,网络效应,三,1. 定义,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亦可称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它是指:若一个人消费某种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取决于消费这种商品的其他人的数量,则该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具有网络效应产品的消费者增加,必然会导致其他消费者的效用增加,从而使其他消费者获得由新消费者加入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收益。,2. 类别,(1)直接网络效应(2)间接网络效应,第三章,生产的集中与企业的规模分布,衡量集中度的一般方法集中的市场绩效,集中与集中度,一,反映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反映寡头势力增长的一种
16、现象,1. 研究集中的意义,2. 绝对集中度,集中比率(concentration ratios, CRn): 产业中产出最大的n家企业的产出之和占产业总产出的比例。,3. 相对集中度,(1)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A.O.Hirschman- O.C.Herfindahl Index):,HHI=,(2)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与基尼系数(Gini ratio) G=Si / S,市场边界的界定 产品的选择 企业的选择,4. 统计口径的选择,经验性研究,二,1. 方法问题,(1)横向比较(2)纵向比较,2集中度利润率假说,“seller concentration profit r
17、ates” hypothesis (1)背景 直接在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建立联系。,(2)假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一组产业中,高的卖者集中度会与产品售价和长期平均成本(及边际成本)之间的巨大超出率相关联。在有关验证研究中,这种所谓超出率通常可表示为价格成本差率(price-cost margin, PCM)或销售利润率; 第二,较高或中等程度的卖者集中度会与可观察到的较小的超出率相关联; 第三,较低的卖者集中度则似乎不存在超出率。,(3)限制条件: 第一,所有不同集中程度产业的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应该大致相同。 第二,集中度较高产业的进入壁垒不应低于集中度较低的产业。 第三,集中度较高产业的净
18、资产与销售收入的比值不存在可观察到的相应提高。,(4)验证(5)置疑与批判,第四章,寡头竞争:价格产量决策,古诺模型伯特兰模型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古诺模型,一,1. 古诺的基本思路,(1)假设: 第一,垄断市场 双寡头市场 第二,两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 第三,两家企业的成本为零; 第四,市场需求函数是线性的; 第五,每家企业都能够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函数;,第六,每家都能观察到对方的行动,并预期对方将继续这样行事; 第七,两家企业均根据关于对方行动的预期作出决策; 第八,两家企业都通过设定或调整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2)产量的自动调整过程,2. 双寡头市场古诺均衡的推导,(1)假设: 第一,
19、由企业1和企业2组成的双寡头市场; 第二,两家企业产品同质,且拥有相同和不变的单位成本c; 第三,市场反需求函数为:p=a-bq; 第四,产量为决策变量。,(2)最优反应函数,(3)均衡解,3. 古诺双寡头市场均衡的福利效应,(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市场,(3)比较,4. 古诺双寡头模型的两个扩展,(1)不同成本条件下双寡头市场的古诺均衡(2)多个企业市场的古诺均衡,伯特兰模型,二,1. 伯特兰模型的主要内容,(1)假设 第一,价格为策略变量; 第二,市场上只有两家企业,它们同时作出决策; 第三,两家企业生产同质产品,并拥有相同且不变的单位成本和边际成本c;,第四,每家企业都完全了解市场
20、需求,市场反需求函数为p=a-bq。其中,ac,b0,p为价格,q为需求量(产量)。 即:,(2)推导 第一:基本判断: 若 ,则 若 ,则 若 ,则,第二,均衡时必有 第三,设 ,则必有:,(3)均衡解,2. “古诺伯特兰悖论”及相关解释,(1)生产能力约束说 (2)产品差别说,序贯博弈与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三,1. 序贯博弈,(1)定义 序贯博弈反映的是一个分两步走的博弈过程。其中,博弈双方不是同时作出决策,而是由一个参与者先行作出选择,再由另一参与者(即跟随者)对此作出反应。前者常被称为领导者(leader),后者则被称为跟随者(follower)。如果信息是完备的,那么领导者可以根据对跟
21、随者反应的理性预期决定其选择,从而利用所谓先行优势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2)分析思路 序贯博弈的分析思路,是从博弈终结处开始逆向推算。也就是说,首先,比较第二步跟随者各种可能采取的反应,并判断在第二步中领导者的各种可能收益;接着,根据收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原则,通过对第二步领导者的各种可能收益比较,推算出第一步领导者应该选择的最优策略。,设: X1X2X3X4, Y1Y2 Y3Y4。,2.斯塔克尔伯格模型,(1)假设 第一,设某个市场上只有两家企业,其中企业1为领导者,企业2为跟随者,产量为策略变量; 第二,两家企业生产同质产品,且拥有相同的不变单位成本c; 第三,市场反需求函数为:,(2
22、)企业2的最优反应函数 企业1先行设定产量q1,则企业2的利润函数为:,(3)企业1的决策,(4)均衡解,第五章,产品差别化及一般策略,产品差别化的形成及其程度产业差别化与基本寡占模型空间模型产品定位与竞争策略,产品差别化的形成及其程度,一,1. 定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产品差别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亦译作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形成本企业提供的产品实体要素上,或在提供产品过程的诸条件上,同其他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相区别,造成足以引诱买者的特殊性。 产品差别化与产品差别,2. 产品差别的构成因素,(1)产品的物理特性(2)买方的主观评价(3)产地和销售地(4)售前与售
23、后服务,3. 产品差别化的主要成因,(1)需求多样化(2)买者的主观认识和评价 信息 偏好,4. 水平差别化与垂直差别化,(1)水平产品差别化 horizont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是指对于某些产品特性,在价格相同的条件下,最优选择与特定消费者有关。(2)垂直产品差别化 vertic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是指在价格相同的条件下,几乎所有的消费者对某些产品特性有着一致的偏好。,5. 产品差别化程度与需求函数,(1)需求的交叉弹性,(2)需求函数,产品差别化与基本寡占模型,二,1. 产品差别化市场的古诺均衡,(1)假设: 两家企业拥有
24、相同且不变的单位成本c; 产量为博弈的策略变量; 反需求函数:,(2)最优反应曲线,(3)均衡解,(4)结论 第一,若成本不变,差别化市场的古诺均衡价格必高于同质产品市场的古诺均衡价格。 第二,差别化程度越大,古诺均衡价格及均衡产量越接近于垄断价格及垄断产量。,2. 产品差别市场的伯特兰均衡,(1)假设: 两家企业拥有相同且不变的单位成本c; 博弈的策略变量为价格; 需求函数: 反需求函数:,(2)最优反应曲线,(3)均衡解,(4)结论: 第一,差别化市场的伯特兰均衡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第二,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大,伯特兰均衡价格越接近于垄断价格。,空间模型,三,1. 豪特林模型,Hotellin
25、g Model(1)假设 线性市场,两家企业位于两端点,产品同质; 所有消费者连续均匀分布,每一点分布一个只购买一单位产品的消费者,误配的单位效用损失等于单位交通费用t; 静态博弈,价格为策略变量。,(2)图示:,(3)一般化,(4)需求函数,(5)最优反应曲线(线性成本),(6)均衡解,(7)结论 最大产品差别化原理:豪特林均衡价格与单位交通费用之间的正相关性。 即:产品差别化程度与均衡价格正相关。,2. 萨勒普圆形城市模型,Salop Model(1)假设 圆形市场,自由进入; 企业等距离分布; 消费者连续均匀分布; 存在外部产品。,(2)图示,(3)一般化,(4)进一步假设 圆周长为1;
26、 n家企业,每家企业拥有相同的固定成本f和单位可变成本c。,(5)需求函数,(6)最优反应曲线,(7)均衡解,(8)结论 第一,企业数量与固定成本呈负相关关系; 第二,企业数量与交通费用呈正相关关系; 第三,均衡价格表现为典型的成本加成定价方式,并与交通运输成本和固定成本均呈正相关性; 第四,均衡时每家企业的产量是企业数量的倒数,并与固定成本正相关,与交通运输费用负相关。,产品定位与竞争策略,四,1产品定位的基本问题,(1)直接效应(direct effect) 最小产品差别化原理:在给定竞争对手位置(产品特征)的条件下,企业向竞争对手的位置移动(缩小产品差别化程度)会增加利润。 (2)策略性
27、效应(strategic effect) 距离过近会导致激烈的价格竞争,故利润最大化目标会驱使企业之间尽可能拉开距离(扩大产品差别化程度)。,2. 产品定位策略:线性市场和二次交通成本,(1)假设 企业1和企业2在第一阶段中设定位置a和b,在第二阶段设定价格; 企业1的交通费用函数为t(x-a)2,企业2的交通费用函数为t(x-b)2; 两家企业拥有相同且不变的单位成本c。,(2)需求函数,(3)最优反应曲线,(4)均衡价格,(5)均衡利润,(6)a和b的决定,(7)结论 a=0,b=1,第六章,进入、进入壁垒与进入阻止,静态进入壁垒及其成因进入或不进入、阻止或容纳进入阻止策略初步,术语: 在
28、位企业(incumbent firms) 潜在进入企业(potential entrant firms) 现有企业(established firms) 新进入企业(new entrant firms),进入壁垒,一,进入方式:新建 静态进入壁垒(static barriers to entry) 动态进入壁垒(dynamic barriers to entry),1. 进入壁垒的定义,(1)贝恩 进入条件(entry conditions):潜在进入企业相对于在位企业而言的劣势(disadvantage);或者,在位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advantage)。 在长期内,在位企业将
29、价格提至最小平均生产和销售成本(这一成本通常发生于最优规模处)以上,同时又不引起潜在进入企业进入产业的程度。,(2)施蒂格勒 进入壁垒可以被定义为在某些或任何产出水平上,一种由试图进入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在位企业所承担的成本。,(3)魏茨泽克(Christian C. von Weizscker) 进入壁垒可以被定义为不合社会需要的对资源进入的限制,这种限制是由已经在市场上的资源拥有者的保护所致。,2. 进入壁垒的衡量,最高进入阻止价格(maximum entry-forestalling price),贝恩: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23个制造业部门的BE值及分类:(1)进入壁垒很高(very
30、high)的产业,BE10%;(2)进入壁垒较高(substantial)的产业,6%BE8%;(3)进入壁垒中低(moderate to low)的产业,BE4%,且常在1%2%之间。,3. 进入壁垒的一般观察,(1)进入似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进入壁垒的阻止作用似乎并不明显。 (2)新的进入总体上似乎主要是小规模企业的进入。 (3)新进入企业的“存活率”似乎较低。,4. 规模经济性壁垒,5. 产品差别化壁垒,(1)不存在规模经济性,(2)存在规模经济性,6. 绝对费用壁垒,(1)由知识产权保护所造成的在位企业对优质生产技术 的控制。 (2)垂直一体化的在位企业对生产所需优越资源的排他 性
31、控制权。(3)在位企业凭借与上游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对 新进入企业的成本优势。,7. 进入壁垒的其他成因,(1)政府的进入规制。 (2)必要资本量壁垒。 (3)转换成本。 (4)网络效应。,进入、阻止与容纳,二,进入博弈(entry games)属于序贯博弈(sequential games) ,它所描述的是在位企业与潜在进入企业围绕进入问题所展开的博弈。 潜在进入企业的策略包括进入或不进入,而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则包括容纳(entry accommodation)与阻止(entry deterrence)。,1.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进入博弈,(1)条件 完全信息通常是指潜在进入者能够完全了解
32、在位企业的成本信息,而在位企业对潜在进入者也完全了解。 不存在进入阻断(blockaded)。,(2)博弈树,(3)最优策略,若 ,则(容纳,进入)就是最优策略;若 ,则(阻止,进入)就是最优策略。,2.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进入博弈,(1)条件 不完全信息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并不了解在位企业的成本,而只能根据在位企业制定的价格加以判断;在位企业也未必了解潜在进入者的成本,因而他面对的进入威胁其实是不确定的。,(2)前景与选择之在位企业1 第一,如果在位企业拥有高成本,由MR=MC,制定相应的垄断价格 ,那他就会获得垄断利润 。 第二,如果在位企业拥有低成本,那他只能制定相应的垄断价格 ,并获得垄
33、断利润 。 第三,如果在位企业在拥有高成本情况下制定低于 的价格 ,那他就将获得较低的利润 ,并且该项选择属于一种旨在阻止进入的威慑。,(3)前景与选择之潜在进入企业2 第一,如果进入市场,并与高成本且高价格的在位企业竞争,那么潜在进入企业将获得的利润 。 第二,如果进入市场,并与高成本低价格的在位企业竞争,那么潜在进入企业将获得的利润 。 第三,如果进入市场,并与低成本的在位企业竞争,那么潜在进入企业就将获得利润 。,(4)博弈树,3.阻止与容纳:斯塔克尔伯格模型,(1)基本假设 BSM假设:潜在进入企业预期在进入发生以后,占优企业仍然生产原来的产出。 B-贝恩 C-希洛斯(Sylos-La
34、bini, Paolo) M-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 Franco),(2)基本思路: 第一,若进入被阻断,则在位企业获得垄断利润。 第二,若在位企业选择进入容纳策略,则意味着它会与新进入企业达成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将获得均衡利润 ,并且 必然大于若实施进入阻止可获得的利润 ; 第三,若在位企业选择进入阻止策略,那么它将获得利润 ,并且 。,(3)具体假设 在位企业1(领导者)和潜在进入企业2(跟随者); 若企业1容纳进入,企业2进入后与企业1生产同质的产品,且都拥有相同的不变单位成本c; 作为新进入者,企业2需要支付进入的固定成本f。 企业1和企业2在第一阶段的策略变量是生产能力
35、k1和k2。若企业1和企业2均满负荷生产,则反需求函数为:,(4)企业2的反应函数,(5)企业1阻止进入的条件,(6)进入阻断的条件,(7)结论 第一,当 时,企业1只能容纳企业2的进入。此时,企业1选择生产能力为 ,并获得斯塔克尔伯格领导者利润 。,第二,当 时,企业1的最优选择是阻止进入,它选择生产能力为 ,其获得的利润高于斯塔克尔伯格领导者利润,即 。,第三,当 时,企业1在选择阻止或是选择容纳上无差异,并获得斯塔克尔伯格领导者利润 。 第四,当 时,企业2的进入完全被阻断,企业1获得垄断利润 。,第五,当 时,企业1在选择阻止还是选择制定垄断生产能力上无差异,并可获得利润 。,进入阻止
36、策略,三,1. 限制性定价:简单的BSM模型,Limit Pricing(1)假设 存在两个时期,进入之前(t=0)和进入之后(t=1)。 市场上存在一个在位垄断企业或是一个卡特尔,同时还存在一个潜在进入企业。 在位企业和潜在进入企业生产同质产品。 需求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在进入之前,潜在进入企业相信:在位企业在进入发生前后都会保持产出不变。,(2)基本思路: 在进入发生之前,在位企业事先把产量设定在某个特定的水平,使进入发生后由任何新增加的供给量所引发的价格下降恰好降至令新进入者无利可图的水平。倘如此,该事先设定产量即为限制性产量,而与之相应的价格则为限制性价格。,(3)图示,(4)推导
37、 设反需求函数为: 企业1和企业2的成本函数分别为: 第二阶段企业2的最优反应函数为:,为阻止进入,企业1在第一阶段设定的产量q1必定使企业2不可能取得正的利润,即:,故有: 限制性产量 限制性价格,约束条件:,2. 过度生产能力策略:斯潘塞模型初步,(1)基本思路 过度生产能力(excess capacity) 在位企业可以通过事先设置过度的生产能力,并 令潜在进入企业相信在进入发生时在位企业将充分 利用生产能力以达到产量的上限。这样,潜在进入 企业因顾忌进入以后在位企业庞大的产量会令进入 无利可图,而放弃进入市场。,(2)假设: 在位企业1和潜在进入企业2; 成本函数为: , q1k1,q
38、2=k2 ; 反需求函数为: ;,(3)博弈 博弈分为两个阶段,企业1的策略变量是生产能力k1,企业2的策略变量是产量q2。 在第一阶段,企业1设置过度生产能力; 在第二阶段,企业2决策是否进入市场,其所面临的市场需求函数实际上就是:,(4)企业2的反应函数与期望利润,(5)阻止进入的过度生产能力,(6)进一步讨论之一:固定成本与进入阻断 进入阻断下企业1的成本函数: 企业1的垄断产量为: 进入阻断的固定成本条件:,(7)进一步讨论之二:阻止进入下的利润最大化 成功阻止下的企业1利润函数 利润最大化产量 利润最大值,衍生结论: 当 时,企业1会充分利用事先设定的生产能力成功阻止进入。 当 时,
39、 ,企业1在成功阻止进入的同时,并不会充分利用生产能力。,3. 其他进入阻止策略,(1)产品扩散 在潜在进入企业进入市场之前,在位企业针对产品差别分布的特点,通过开发生产具有不同特性的产品系列,满足产业内不同类型的需求,从而“填满”一切有利可图的产品差别的分布空间,阻止新的进入。,(2)旨在进入阻止的企业合作策略,第七章,一般价格策略,基本定价策略价格歧视价格领导制与掠夺性定价信息、交易费用与价格水平,基本定价策略,一,(1)拇指法则 所谓拇指法则(rule of thumb),乃是一种在判断或决策时走捷径或简化的经验性法则,通常表现为人们在做出判断或决策时忽略了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因素。,1.成本加成法:定价的拇指法则,(2)成本加成定价原理 cost-plus pricing principle,亦称完全成本定价原理(full-cost pricing principle)。按照这一定价策略,企业通常简单地把单位成本与目标利润或所谓正常利润相加以得出价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