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行路难一、考题回顾1.题目:行路难2.内容: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基本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此诗。(2)学习本诗以乐写哀情得艺术特点。(3)十分钟内完成试讲。答辩题目: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
2、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板书标题)(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3.教师解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三)深入研读1.学生自主探究
3、,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
4、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5)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三)小结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李白这首诗“浪
5、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3.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四)作业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参考答案】对于行路难这一课,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为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了解李白生平和作品风格。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6、标是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会多次引导大家诵读本首诗歌。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领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学生便能够从中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想和学生
7、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2.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脍炙人口的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去实现理想的佳句,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破”“挂”二字极富气势,传神地表达了作者不因一时之失意而气馁,而是极为乐观,对自己的仕途理想充满信心。苏州园林一、考题回顾1.题目:苏州园林2.内容: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8、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3.基本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带领学生体会
9、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根据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答辩题目:1.概括下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2.在品读课文的提问式引导过渡环节,你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第4段。2.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明确:
10、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感觉。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后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三)深入研读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明确: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明确:引用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
11、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明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2.多媒体显示:“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四)拓展延伸将苏州园林中找到的说明方法与中国石拱桥作对比。(五)小结作业小结: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
12、同时,体会作者情感。(学生探讨:“作者为何能写出如此的美景?”自主发言:喜爱之情。)仿句训练: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下堂课进行交流。【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概括下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参考答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
13、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以上就是我全部答案,谢谢考官!2.在品读课文的提问式引导过渡环节,你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四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与感受苏州园林的美。首先我设置了问题:为实现“图画美”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考虑的?学生通过认真读阅读课文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假山池沼的配合。然后我便紧接着提问:他们的愿望达到了吗?文中哪句话是为此证明?学生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答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读了作者的文章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一部分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紧紧跟随上一“整体感知”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引
14、导,答案都在课本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紧跟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本环节,从而更好的探究园林之美。第二批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1.欣赏泰山相关视频2.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3.介绍文体。(二)朗读指导,新课教学1.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1)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歌的方法。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试对此作具体分析。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
15、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板书:远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板书:近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板书:凝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板书:愿望)
16、(四)进入研读,探究情感1.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五)研读赏析,品味语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学生思考讨论。(六)作业小结1.小结: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作业:背诵并默写望岳并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说一说你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参考答案】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内容,在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
17、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同时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作者的这种豪情。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分析深入地走进诗歌,在体悟诗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2.试着赏析评价这首诗。【参考答案】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我将重点分析赏析三四两句。三、四句是近
18、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初中语文陋室铭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曾经有一个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得知文人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强迫他在半年内搬了三次家,最后住进了仅能容纳一桌一椅一床的陋室。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办呢?这位文人他写了篇文章刻在自己门前的石碑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之前的文章陋室铭。(
19、二)整体感知1.反复吟诵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音,读出节奏,教师指导。2.自由读课文,疏通文意,提出疑问,集体交流。(三)研读赏析1.细读课文,理清内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句,思考讨论: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为何要在开头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呢?(学生讨论并积极发言。)明确: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开头以比喻起兴,以虚(山水)衬实(陋室主人),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这几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即“陋室”不“陋”。“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朗读后六句进一步探究作者写作的文章内容:课文哪里能
20、够说明陋室不陋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作者通过描写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品读课文,掌握写法学生思考:作者在表达感情的时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
21、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3.朗读文本,体会情感集体朗读课文,体会升华情感。(四)课堂小结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话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五)布置作业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如何理解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参考答案】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
22、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请你简单说说“托物言志”手法。【参考答案】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
23、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曾学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古诗文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谦的石灰吟等。例如本篇文章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写陋室的环境及室中人的活动,寄托、传达作者的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怀。第三批初中语文天净沙 秋思1.题目:天净沙 秋思2.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基本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秋思”;(3)合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上半年 教师资格 考试 初中语文 面试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