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面试真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面试真题及答案.doc(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面试真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教师提问】初中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那么按照物质组成成分的种类,可以把物质怎样进行分类呢?【学生回答】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教师提问】可否进一步分类?【学生回答】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教师引导】之前主要学习了纯净物的进一步划分,今天来研究混合物的进一步分类。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提问】混合物通常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我们把这样的体系叫做分散系。阅读教材找到分散系的概念。【学生回答】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
2、几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叫做分散系。【提出问题】结合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说一说对于硫酸铜溶液、泥水来说什么是分散质、分散剂?【学生回答】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为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分散剂。溶液中溶质分散质为硫酸铜固体,分散剂为水;浊液中分散质为泥,分散剂为水。【提出问题】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出具体的实例。【学生回答】气气(空气);液气(云雾);固气(灰尘);气液(泡沫);液液(酒);固液(泥水);气固(海绵);液固(珍珠);固固(合金)。括号外为分散质、括号内为分散剂。【提出问题】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3、?【学生回答】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提出问题】将Fe(OH)3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此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分散质粒子比胶体的大。【提出问题】那么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大小关系如何呢?想一想,腌制咸鸭蛋时,Na+、Cl-能透过蛋壳内壁的半透膜进入蛋白质内,而身为胶体粒子的蛋白质分子却不能透过半透膜,那么胶体粒子大小、溶液中粒子大小、半透膜孔径大小关系如何?【学生回答】胶体粒子要比半透膜的孔径要大,溶液中粒子大小比半透膜的孔径要小。说明胶体分散质粒子大小溶液中粒子大小。【提出问题
4、】结合刚才所做的实验和教材“科学史话”的内容,思考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与胶体粒子大小有什么关系,胶体能够发光吗?【学生回答】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光通过溶液和浊液时,没有光亮的“通路”出现?【学生回答】溶液也能发生光的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散射及其微弱。所以,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时则观察不到这种现象。环节三:巩固提高【提出问题】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解析:是分
5、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就是与这一特征有关。环节四:小结作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布置作业:胶体还有哪些性质,课下预习。【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如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参考答案】在小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加热至煮沸,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得到Fe(OH)3胶体。2.你认为对于本节课来说化学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参考答案】化学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如下:基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基于所有学生的认知设置问题;设置开放性问题;清晰准确地表达问题;留出时间给学
6、生;设计促使所有学生参与的问答模式;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有适当、科学的反馈。高中化学物质的量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教师引导】在研究物质转化的过程中,人们除了关注物质转化方法的选择、转化条件的控制以外,还十分关注转化过程中物质间的定量关系。化学变化是物质所含微粒的重新组合。【提出问题】化学变化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发生的,涉及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单个微粒的质量又都很小,难以直接进行称量。那么,化学家是如何进行物质组成、变化的定量研究的呢?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会有哪些启示?【多媒体展示】一斤大米、一打铅笔、一包500张的A4纸【学生回答】在购买粮食
7、时不会一粒一粒的购买,可能会论“斤”购买,铅笔会论“打”进行包装,一包纸是500张,由此可以,可以对微观粒子进行“打包”进行计量。【教师引导】接下来共同学习“打包”微观粒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引导】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大量微观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或摩(mol)。【提出问题】都有哪些粒子属于微观粒子?【学生回答】分子、原子、电子、离子、质子、中子。【教师引导】物质的量只能用来计量微观粒子,不能用来计量宏观物质,比如大米、小麦等。【提出问题】在计量的时候需要找好标准,比如国际米原器、国际千克原器分别是计量长度、质量的标准,计量微观粒子的个数的时候标准是什么?
8、结合教材进行回答。【学生回答】选取的标准是C-12原子,1mol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提出问题】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是多少个,1mol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数是多少个?【学生回答】大约都是6.021023个。【教师引导】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NA近似为6.021023mol-1。【提出问题】阿伏伽德罗常数到底有多大,尝试进行计算:假如有6.021023粒小米,把全国13亿人口不分老幼全动员起来数这些米粒,按照每人每秒钟数一粒,不吃不喝不睡来计算时间,数完需要多久?(学生计
9、算,老师指导。)【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大概需要1400多万年的时间。由此可知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用它作衡量物质的量多少的基准,1mol物质中所含的微粒数量是相当巨大的,所以物质的量只用于描述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的描述。【提出问题】判断以下的描述方法是否正确。1mol氧 1mol H2O 1mol氧原子【学生回答】描述正确,描述不正确。【教师引导】在使用“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描述微观粒子的时候,需要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多媒体展示】结合学习回答以下问题:1mol O2中约含_个氧分子;1mol C中约含_个碳原子;1mol H2SO4中约含_个硫酸分子;1mol NaOH中约
10、含_个Na+和_个OH一;nmol的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_。【学生回答】6.021023;6.021023;6.021023;6.021023,6.021023;n6.021023。【提出问题】由此可知,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和微粒数(N)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微粒数等于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之积。【教师总结】用符号 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N=nNA。环节三:巩固提高【多媒体展示】计算下列物质的微粒数或物质的量。0.5mo1 H2中的氢分子数_;1mol NaCl中的氯离子数_;1mol H2SO4中的氧原子数_;1.204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_;9
11、.031023个铁原子的物质的量_。【学生回答】0.5NA或3.011023;NA或6.021023;4NA或2.4081024;2mol;1.5mol。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教师补充。作业:思考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1mol 18O2中含有多少电子、多少质子、多少中子?【参考答案】1mol 18O2中含有16NA个电子、16NA个质子、20NA个中子。2.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的量不能用于宏观物质的?【参考答案】首先从用语的提出我就会说明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大量微观粒子集合体的物理量,初步说明“物质的量”不能用来计量宏观物质
12、,在学习了“阿伏伽德罗常数”之后,我会请学生对“计算数NA个小米粒”进行计算,认识到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很大的数,因此物质的量不能用来计量宏观物质。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提出问题】根据我们上节课的学习,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学生回答】“写、拆、删、查”。【提出问题】哪些条件下可以发生离子反应?【学生回答】在生成难溶物时可以发生,例如Na2SO4与BaCl2反应生成BaSO4沉淀。【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还有哪些条件可以发生离子反应。环节二:新课教学【提出问题】根据之前所学及预习,猜想有哪些条件可以发生离子反应?【学生回答】除难溶
13、物之外还有水、气体生成的条件下可发生离子反应。【教师引导】那今天我们就通过两组实验来探究有水、气体参与反应或生成的条件下是否能发生离子反应?实验1:向盛有2 mL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加两滴酚酞,再滴加稀HCl,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学生回答】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NaOH与HCl发生了离子反应生成了水。【教师总结】NaOH电离出Na+和OH-,OH-使溶液显碱性,滴加酚酞指示剂后变红,滴加稀盐酸OH-和H+发生中和反应,即H+OH-=H2O,溶液又褪色,OH-和H+数目减少,Na+和C1-数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在有水生成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式为:H+OH-=H2O。【教师引导】
14、我们通过实验已经证明了在有难溶物、水参与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离子反应,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又该如何验证呢?【学生回答】用Na2CO3和HCl反应生成CO2来验证。【学生操作】实验2:向盛有2 mLNa2C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 mLHCl溶液。【描述现象】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发生了离子反应。【教师总结】Na2CO3电离出Na+和CO32-,滴加稀盐酸后CO32-和H+反应生成H2O和CO2,即CO32-+2H+=H2O+CO2,CO32-和H+数目减少,Na+和Cl-数目没有发生变化。【教师总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5、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环节三:巩固提高【媒体展示】已知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那接下来大家来判断多媒体上的着几组物质能否发生离子反应?(PPT)。【学生回答】NaOH与H2SO4(可以)NaCl与H2SO4(不可以)AgNO3与NaCl(可以)环节四:小结作业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作业:课下总结酸、碱、盐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参考答案】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实质上是指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小。总体来讲,就是能够发生某些反应,如产生沉淀、产生气
16、体、产生弱电解质、产生络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满足这些条件之一就可以发生离子反应。2.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分析得到的?【参考答案】在本节课中,探究的是可以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因此我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列为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重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有关探究能力的提升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除此之外,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也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提高,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难点为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月9日下午】高中化学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提出问题】在中学的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17、:把连有小灯泡和电源的两个金属片插入不同溶液中,发现有的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有的则不能,哪些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呢?【学生回答】氯化钠溶液,烧碱溶液,盐酸溶液都可以使小灯泡发光。【提出问题】为什么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一起来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环节二:新课教学1.以NaCl溶液为例,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导电?【提出问题】NaCl晶体由哪些粒子构成?【学生回答】Cl-和Na+。【提出问题】NaCl晶体加入水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表示这一过程?【学生回答】将NaCl加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Cl-和Na+脱离NaCl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Na
18、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NaCl=Cl-+Na+(教师结合上图、学生回答进行讲解,示意图可以通过大屏幕呈现或者让学生看教材也可以。)2.酸、碱、盐的电离【提出问题】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学生回答】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HCl=H+Cl-HNO3=H+NO3-H2SO4=2H+SO42-HCl、HNO3、H2SO4都能电离出H+,因此,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提出问题】试着写出NaOH、Ca(O
19、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学生回答】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NaOH=Na+OH-Ca(OH)2=Ca2+2OH-Ba(OH)2=Ba2+2OH-KOH=K+OH-NaOH、Ca(OH)2、Ba(OH)2、KOH都能电离出OH-,因此,从电离的角度认识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小组活动】列举常见的盐,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学生回答】小组回答:根据CuSO4、NaNO3、MgCl2等的电离方程式,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错误答案,该设置的目的是引
20、导学生认识到铵根离子当做金属阳离子对待。)小组回答:(NH4)2SO4、NH4Cl也是盐,但是电离出的阳离子不是金属阳离子。小组回答:盐能电离出的阳离子有金属阳离子、也有铵根离子,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酸根离子。【教师总结】由此可知盐是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环节三:巩固提高【提出问题】从电离的角度判断Na2SO4、Na2CO3、NaHCO3是不是盐,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如何书写?解析:Na2SO4、Na2CO3、NaHCO3的电离方程式:Na2SO4=2Na+SO42-Na2CO3=2Na+CO32-NaHCO3=Na+HCO32-教师需要讲解NaHCO3属于酸
21、式盐,电离时,电离成金属阳离子和酸式酸根离子。环节四:小结作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布置作业:思考NaHSO4的电离方程式该如何书写?酸式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有什么规律没有?【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从电离的角度分析酸、碱、盐的组成。【参考答案】从电离的角度来看: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2.概念原理的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参考答案】概念原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法策略:
22、(1)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2)关注学生的原有认识,建立概念间的联系。(3)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概念。(4)抽象概念形象化,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5)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高中化学离子键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视频,请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回答】钠与氯气反应,现象:产生黄色火焰,有白烟生成。【提出问题】Na与Cl2能够发生剧烈反应生成NaCl,氯化钠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共同学习“离子键”。环节二:新课教学【提出问题】尝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在分析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几个问题:Cl和
23、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怎样的?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根据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钠原子要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就需失去1个电子;而氯原子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则需获得1个电子。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形成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共同形成了氯化钠晶体。【提出问题】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学生回答】吸引力;不仅有吸引力,还有排斥力。【提出问题】要分析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作用力,需要清楚不管钠离子、氯离子都是由原子核、核外电子共同构成的,同种电荷之间存在排斥力,异种电荷之间存在吸引力。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下半年 教师资格 高中化学 面试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