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上海交通大学(共16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上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上海交通大学(共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上海交通大学(共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饭店管理专业(专科)(A)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专科)(A)旅游心理学(00188)自学考试大纲上 海 交 通 大 学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 海 师 范 大 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2009年版、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 “旅游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专科)、饭店管理专业(专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一门以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者、旅游企业员工和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旅游活动的新兴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要使从事
2、旅游业的考生学习和掌握旅游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理论的规律,人的心理和行为与旅游服务和管理的密切关系,培养考生运用所学的理论与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自觉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心理学、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心理学的各种原理和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和旅游接待服务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要求考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熟悉那些来自实践中的案例,又要能够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旅游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是心理学与旅游学的交叉学科。旅游心理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
3、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与旅游学、服务学、管理学、领导科学和旅游饭店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旅游心理学,除了可以学习到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外,还可以学习到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学习旅游管理和饭店管理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本课程内容共设置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旅游心理学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简明扼要的阐述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分析旅游者心理,主要研究旅游者的决策心理和影响因素;第三部分研究旅游服务心理原理与服务心理艺术及其在旅游业中的运用;第四部分研究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管理心理和领导艺术。现将本课程内容的章节安排以及各个章节的考核目标具体规定如下:
4、第一章 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了解旅游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与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2.能力目标:掌握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并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旅游心理学学科概述(一)旅游心理学的含义(二)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三)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四)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五)旅游心理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第二节 心理学基本知识(一)心理学的历史(二)人的心理的实质(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四)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三、考核知识点(一)旅游心理学学科知识(二)心理学基本知识四、考核要求(一)旅游心理学学科知识1、识记:(1)旅游心理
5、学;(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旅游者心理、旅游工作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管理心理、旅游地居民心理和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设施建造中的心理;(3)旅游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等学科的关系;(4)研究方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资料调研法、实验研究法和社会调查法;(5)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6)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7)潜意识;(8)趋利避害;(9)人情味;(10)行为公式;(11)人品;(12)人脉。2、领会:研究旅游心理学的四点意义。 3、简单应用:能灵活运用旅游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二)心理学基本知识1、识记:(1)心理学的产
6、生;(2)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2、领会:(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2)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人的三大心理过程、两方面的个性心理。3、综合应用:能根据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分析各种人的心理与行为现象。第二章 旅游决策心理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旅游者在旅游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了解服务与旅游产品的构成和特征,了解动机和需要理论。 2.能力目标:能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单一性与复杂性的平衡理论解释产生旅游需要的动因。具有对旅游产品特征和旅游企业生产与管理相结合的能力,掌握旅游动机的产生和激发的能力。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旅
7、游者的旅游决策过程(一) 旅游者是购买旅游产品的决策者(二) 旅游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第二节 旅游产品分析(一) 服务概述(二) 旅游产品构成(三) 旅游产品特征第三节 旅游动机(一) 动机概述(二) 旅游动机的产生(三) 旅游动机的种类(四) 旅游动机的激发第四节 旅游需要(一)需要概述(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旅游决策(三)单一性与复杂性的平衡理论与旅游决策三、考核知识点(一)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过程(二)旅游产品分析(三)旅游动机(四)旅游需要四、考核要求(一)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过程1、识记:(1)旅游;(2)旅游者是购买旅游产品的决策者;(3)旅游决策过程的五个阶段。2、领会:旅游决策过程
8、中的三种心理活动过程,即认知、情感与意志心理过程的关系。(二)旅游产品分析1、识记:(1)服务;(2)心理学上的服务含义;(3)服务的各种分类;(4)存在型服务;(5)评价型服务;(6)硬性服务;(7)软性服务;(8)功能服务;(9)心理服务;(11)直接服务;(12)间接服务;(13)旅游吸引物。2、领会:(1)旅游产品构成: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服务的关系;(2)旅游产品的十大特征。3、综合应用:能运用旅游产品的十大特征的基本原理进行旅游产品的管理。(三)旅游动机1、识记:(1)动机的含义、功能与分类;(2)旅游动机;(3)旅游动机的分类。 2、领会:(1)旅游动机的产生的主观条件;(2)旅游动
9、机的产生的客观条件:经济条件、时间条件和社会条件。3、简单应用:激发旅游动机的措施。(四)旅游需要1、识记:(1)需要;(2)旅游需要;(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4)单一性与复杂性的平衡理论。2、领会:(1)旅游者的“三求”心理(求补偿、求解脱、求平衡)与旅游需要的关系;(2)单一性与复杂性的平衡理论与旅游决策的关系。3、综合应用:能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单一性与复杂性的平衡理论来解释旅游者是如何产生旅游行为的。第三章 影响旅游决策的因素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感知理论、态度理论、人格理论、家庭、阶层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能力目标:掌握影响旅游者知觉的各种因素,旅游者
10、对旅游条件的各种知觉;能根据个性特征分析人的行为;根据家庭决策类型和生命周期,根据阶层特点和文化特征来分析如何影响旅游决策。具有改变态度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旅游知觉与旅游决策(一) 感觉概述(二) 知觉概述(三) 社会知觉概述(四) 旅游知觉概述(五) 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第二节 旅游态度与旅游决策(一) 态度概述(二) 旅游态度与旅游行为第三节 人格与旅游决策(一) 人格概述(二) 人格类型与旅游决策第四节 社会因素与旅游决策(一)家庭与旅游决策(二)阶层与旅游决策(三)文化与旅游决策三、考核知识点(一)旅游知觉与旅游决策(二)旅游态度与旅游决策(三)人格与旅游决策(四)社会因素
11、与旅游决策四、考核要求(一)旅游知觉与旅游决策1、识记:(1)感觉;(2)感觉分类;(3)感觉特性:感受性、适应性、对比性、后效性、补偿性、联觉;(4)知觉;(5)知觉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似动和幻动)和错觉;(6)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7)知觉整体性的组合规律:接近律、相似律、趋合律、连续律;(8)社会知觉;(9)社会知觉类型: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10)知觉中的心理效应及心理定势: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定势效应、投射效应、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和马太效应;(11)旅游知觉;(12)对旅游交通的知觉;(1
12、3)旅游决策风险的知觉;(14)对旅游产品质量的知觉。2、领会:(1)社会知觉中的八种心理效应;(2)影响旅游知觉的六方面的客观因素;(3)影响旅游知觉的七方面的主观因素;(4)旅游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5)旅游距离知觉对旅游决策的双重心理影响;(6)对旅游时间的知觉内容。3、简单应用:减轻旅游决策风险的方法。 4、综合应用:(1)能运用感觉特性原理提高服务产品的硬件质量;(2)能运用社会知觉的原理分析社会现象。(二)旅游态度与旅游决策1、识记:(1)态度;(2)态度构成;(3)态度特征;(4)态度形成因素;(5)态度形成过程;(6)旅游态度;(7)旅游偏爱。2、领会:改变旅游态度的各种途径与
13、方法。3、简单应用:运用态度改变理论来改变自己或他人的态度。(三)人格与旅游决策1、识记:(1)人格;(2)人格的形成;(3)人格的四种分类学说。2、综合应用:(1)能运用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来解释人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特点;(2)能运用荣格的“心向说”来解释人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特点。(四)社会因素与旅游决策1、识记:(1)家庭与家庭的特点;(2)家庭消费的特点;(3)家庭生命周期的七个阶段;(4)社会阶层;(5)美国社会阶层的“六阶层”理论;(6)中国社会阶层的“五阶层”理论;(7)文化;(8)文化的特征。2、领会:(1)各种社会阶层对旅游决策的影响;(2)文化对旅游决策的影响。3、简单应用:(
14、1)能运用文化理论对旅游决策的影响。第四章 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人际关系基本理论。2.能力目标:能运用各种人际关系理论处理好旅游行业中的主客关系、客我关系和旅游与环境的共存关系。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人际关系理论(一) 人际关系概述(二) 人际吸引原则(三) 人际关系规律(四) 人际关系调节第二节 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分析(一)旅游是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旅游目的地的主客关系(三)旅游服务中的客我关系(四)旅游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共存关系三、考核知识点(一)人际关系理论(二)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分析四、考核要求(一)人际关系理论1、识记:(1)人际关系
15、;(2)人际关系特性;(3)人际关系不同分类;(4)人际关系的二大作用;(5)人际关系四大衡量指标。2、领会:人际关系的六种调节方法。3、综合应用:(1)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人际吸引的八大原则来改善调节人际关系;(2)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人际关系的六大规律来改善调节人际关系。(二)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分析1、识记:(1)旅游目的地的主客关系;(2)旅游服务中的客我关系;(3)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心理容量;(4)旅游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共存关系。2、领会:(1)旅游是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总和;(2)旅游目的地的主客关系的特征;(3)旅游活动与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简单应用: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旅游的可
16、持续发展理论。第五章 旅游者消费需求心理和行为特征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旅游者的一般心理需求、群体心理需求和个性心理需求知识。2.能力目标:能根据喜忌习俗心理分析不同游客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具有掌握和运用心理学原理,灵活接待我国境外主要客源地(国)和我国不同地区游客的个性特点和接待技巧。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旅游者共性消费需求心理和行为特征(一) 旅游活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二) 旅游者的一般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三) 现代旅游者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第二节 旅游者群体消费需求和行为特征(一) 我国境外主要客源地(国)民族风格心理及接待技巧(二) 我国不同地区游客的个性特点和
17、接待技巧(三) 喜忌习俗心理(四) 社会角色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五) 年龄、性别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第三节 旅游者个性消费需求心理与行为特征(一)个性特点与接待技巧(二)消费行为与接待技巧三、考核知识点(一)旅游者共性消费需求心理和行为特征(二)旅游者群体消费需求和行为特征(三)旅游者个性消费需求心理与行为特征四、考核要求(一)旅游者共性消费需求心理和行为特征1、识记:(1)旅游准备阶段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特征;(2)旅游途中阶段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特征;(3)游览活动阶段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特征;(4)购物活动阶段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特征;(5)旅游结束阶段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特征;(6)了解客人的共性需求、个性
18、需求和团体差异需求。2、领会:(1)旅游者的一般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的六个方面;(2)现代旅游者的六个特点与发展趋势。3、综合应用:了解客人需求的途径与方法。(二)旅游者群体消费需求和行为特征1、识记:(1)我国境外主要客源地(国)民族风格心理及接待技巧;(2)我国不同地区游客的个性特点和接待技巧;(3)喜忌习俗心理:色彩喜忌心理、数字喜忌心理、花卉喜忌心理;(4)世界三大宗教的信仰禁忌知识;(5)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各种禁忌知识;(6)各种社会角色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7)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游客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2、综合应用:(1)掌握日本游客的个性特点和习俗禁忌;(2)掌握韩国游客的个性特点
19、和习俗禁忌;(3)掌握东南亚信仰佛教游客的个性特点和习俗禁忌;(4)掌握美国游客的个性特点和习俗禁忌;(5)掌握英国游客的个性特点和习俗禁忌;(6)掌握北京地区游客的个性特点和接待技巧;(7)掌握广东地区游客的个性特点和接待技巧;(8)掌握上海地区游客的个性特点和接待技巧;(9)掌握西南地区游客的个性特点和接待技巧;(10)掌握西北地区游客的个性特点和接待技巧;(11)掌握港澳台地区游客的个性特点和接待技巧;(12)灵活运用喜忌习俗心理知识来接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游客。(三)旅游者个性消费需求心理与行为特征1、识记:(1)不同个性特点,如活跃型、拘谨型、傲慢型、急躁型和稳重型的旅游
20、者的特征;(2)不同消费行为,如简单快捷型、经济节约型、追求享受型、标新立异性和期望完美性的旅游者的特征。2、简单应用:掌握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消费行为旅游者的各种不同的接待技巧。第六章 服务心理原理与服务心理艺术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服务与服务产品的概念和特点。2.能力目标:具有掌握和运用服务心理原理、服务心理艺术,为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服务的能力。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服务心理理论“四双理论” (一) 双关系理论(二) 双服务理论(三) 双因素理论(四) 双满意理论第二节 服务心理艺术(一)客人第一、服务至上(二)良好形象、赏心悦目(三)平等待客、一视同仁(四)特别关照、富有人情
21、(五)声情并茂、溢于言表(六)互补交往、心态平衡(七)敏捷准确、快速高效(八)客我满意、双胜无败三、考核知识点(一)服务心理理论“四双理论”(二)服务心理艺术四、考核要求(一)服务心理理论“四双理论”1、识记:(1)双关系理论;(2)角色关系;(3)双服务理论;(4)功能服务;(5)心理服务;(6)双因素理论;(7)必要因素;(8)魅力因素;(9)双满意理论;(10)客人的三个高兴。2、领会:服务心理“四双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辨证关系。3、综合应用: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服务心理“四双理论”处理客我关系。(二)服务心理艺术1、识记:(1)正确的顾客观;(2)氛围美;(3)等距离原则;(4)针对服
22、务;(5)超前服务;(6)超常服务;(7)领悟服务;(8)无“干扰服务”;(9)柔性语言;(10)是的原则;(11)科学的世界观;(12)顾客的投诉心理;2、领会:(1)客人是“人”;(2)客人是“客人”;(3)顾客的期望值与满意之间的关系;(4)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服务;(5)个性化、亲情化、细微化服务;(6)富有人情味的服务;(7)人际交往中的三种心态和五种行为方式;(8)客我关系。3、简单应用:(1)人员美:长相美、仪容美、服饰美、举止美与心灵美;(2)诱导他人的理智行为;(3)等候心理与各种服务对策。4、综合应用:(1)处理客人投诉的艺术;(2)艺术处理客人的“不正确行为”;(3)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 上海交通大学 16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