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共12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基层A.压实度不足1现象压实后,表面轮迹明显,经检测,压实度末达到要求。2原因分析(1)压实机具选用不当或碾压层太厚。(2)碾压遍数不够。(3)含水量过多或过少。(4)下卧层软弱。3防治措施当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时,应采取措施,在达到最佳含水量(或略高,但不超过2)时才碾压。石灰或二灰稳定土施工前,应对其下卧层进行严格检查,确保质量达到规范要求,否则易引起许多不良后果。B碾压时弹簧1现象在碾压过程中,混合料出现弹簧现象。2原因分析(1)碾压时,混合料含水量过高。(2)下卧层过软,压实度不足或弹簧。3防治措施控制好拌合站的含水量混合料摊铺前,应对下卧层的质量进行检查,保证下
2、卧层的压实度,若有“弹簧”现象应先处理后再做上层。C碾压时发生龟裂1现象在碾压或养护过程中出现局部或大面积龟裂。2原因分析含水量严重不足。下卧层软弱,在压实机械碾压下出现弹簧。养生期间,有重车通过,引起结构层破坏。3防治措施(1)混合料在拌和碾压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含水量。含水量不足时,应及时洒水。应使混合料的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值时进行碾压。(2)无论什么是基层,均应保证下卧层的充分压实,在碾压过程中,如发现土过干或表层松散,应适当加水(3)养生期间,应禁止重型车辆通行。D未结成整体1现象混合料经碾压养生一定时间后,仍较松散,未结成板体。2原因分析(1)水泥质量差或掺加量不足。(2)压实度不
3、足。(3)冬季(气温低5)施工,气温偏低,强度增长缓慢。3防治措施(1)施工前,应对水泥质量进行检验,避免使用存放时间过长的水泥(2)进行充分的压实,达到规定的压实度。(3)冬季施工应尽量避免;必须施工时应注意养护,防止冰冻,并封闭交通。一般在气候转暖后,强度会继续增长;必要时可选用外掺剂,以提高早期强度;或采用塑料薄膜或沥青膜等覆盖措施养生,保持一定湿度,加速强度增长。E横向裂缝1现象结构层在上层铺筑前后出现横向裂缝。2原因分析(1)结构层由于干缩和温缩而产生横向裂缝;混合料碾压含水量越大,越易开裂。(2)有重车通行。尤其当下卧层的强度不足和在养生期间更易产生强度性裂缝。(3)横向施工接缝,
4、包括结构层成型后再开挖横沟所发生的接缝,是最易产生横向裂缝的薄弱面。(4)结构层横穿河没处由于沉陷或重车作用所引起的裂缝。3防治措施(1)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合料的碾压含水量,使其接近于最佳含水量,以减少结构层干缩。(2)混合料碾压完毕后,应及时养生,并保持一定的湿度。不应过于、过湿或忽干忽湿。养生期一般不少于7天,有条件时可采用塑料膜覆盖。(3)混合料施工完毕后,应尽早铺筑上层。在铺筑上层之前,应封闭交通,严禁重车通行。(4)延长施工段落,减少接缝数量。做好接缝处理,使新旧混合料相互密贴。缩短接缝两侧新旧混合料铺筑的时间间隔。(5)产生横向裂缝时,通常不做处理。缝宽时可用沥青封缝,以防渗水和
5、恶化。F表面起皮松散1现象结构层施工完毕后,表面起皮,呈松散状。2原因分析(1)碾压时含水量不足。(2)碾压时为弥补厚度或标高不足,采用薄层贴补。(3)碾压完毕,末及时养护即遇雨雪天气,表面受冰冻。3防治措施(1)施工时应在最佳含水量左右碾压,表面干燥时,应适量洒水。(2)禁止薄层贴补,局部低洼之处,应留待修筑上层结构时解决;如在初始碾压后发现高低不平,可将高处铲去,低处翻松(须10cm以上)、补料摊平、再压实。碾压过程中有起皮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碾压。(3)施工时应密切注意天气情况,避免在雨雪、霜冻较严重的气候条件下施工。(4)表面发生起皮现象后,应予铲除,其厚度或标高不足部分,可留待修
6、筑上层结构时解决。G平整度不符合要求1现象施工完毕后,经平整度检测,不能达到规范或设计要求。2原因分析(1)下卧层平整度不好,造成本层松铺厚度不匀,影响平整度。(2)摊铺碾压过程中,未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平整度。(3)接缝未处理好。3、防治措施(1)结构层施工前,应对下卧层的平整度进行检验,平整度很差时,可先用部分灰浆罩平,然后进行本层施工。(2)边碾压边整平。轻型初压以后,应及时检测与整平,终压前做好平整度。卸料和碾压时应避免在碾压层上停车或急转弯。终压以后,可将局部高出部分铲平,低洼处不可采用薄层罩面办法提高平整度。(3)两个工作段的搭接部分,应采用对接形式。前一段拌和后,留58m不碾压;后
7、一段施工时,将前段预留未压部分翻松后一起再进行碾压。H回弹弯沉达不到设计要求1现象施工完毕经过一定龄期后,进行弯沉检验,达不到规范或设计要求。2原因分析(l)下卧层强度差。(2)基层未充分碾压密实,强度、厚度不足。3防治措施(l)结构层施工前,一定要对下卧层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确保下卧层的施工质量。(2)混合料配合比和压实度要严格掌握,确保质量。I混合料离析1现象混合料粗细料分布不匀,局部骨料或细料比较集中,骨料表面无细料粘附或粘附不好。混合料离析会造成平整度不好和结构强度不均匀等病害。2原因分析(1)混合料拌和时含水率控制不好,过干或过湿。(2)混合料机拌时间不足,粗细料未充分拌匀。(3)混
8、合料直接用铲车翻拌。拌和质量得不到保证。(4)皮带运输机高度高,送出来的混合料落入料堆时发生离析,大粒径骨料滚至底部和两侧,偏细料集于中间,而出厂时又未进行翻堆。(5)混合料未按规定配比进行拌和或者石料级配不好。3预防措施(1)混合料在拌和时应控制好含水量 (2)拌和时间?控制好,以混合料拌和均匀为度。(3)皮带运输机高度应小于3m。以减少离析。(4)控制好石料的级配,若级配稍有偏差,应通过试验进行调整。J混合料摊铺时离析1现象(1)用摊铺机摊铺后,摊铺机两侧骨料明显偏多,压实后,表面呈现带状露骨现象。(2)人工摊铺后,混合料局部离析,粗细料局部集中。2原因分析(1)出厂混合料不均匀,或者运输
9、与倾卸过程中产生离析。(2)摊铺机的摊铺过程中,摊铺宽度愈宽,混合料含水量越小,粗细料分离越明显。3预防措施(1)进混合料前,应先对供料单位原材料质量情况进行实地考查,并对混合料的配合比、拌和工艺进行试拌、复验,保证出厂混合料均匀,含水量合适。(2)摊铺机摊铺时,分料器内始终充满混合料,以保证分料器转动时混合料均匀搅动。(3)根据摊铺机的机型以及配合比中细料的多少,通过试铺确定摊铺的最大宽度,一般应控制在机器最大摊铺宽度的23。摊铺速度不大于4mruin。(4)非机铺时进入现场的混合料应按摊铺厚度来估算卸料堆放距离。卸车时宜采用拖卸,即车边走边卸,以减少翻卸造成离析。(5)严禁使用钉耙摊铺混合
10、料和铁锹高抛混合料。4治理方法(1)机摊完毕后,先初压一遍,基层表面局部出现离析,露骨松散时,用细料及时扫嵌,应适当洒水并及时碾压。(2)基层表面出现小范围细料集中,应及时进行翻挖,挖深10cm以上。洒上适量的碎石,洒水、拌匀、摊子、碾压,并于周边接顺。(3)离析严重,涉及范围大,应挖除、重铺。K混合料碾压时弹簧1现象混合料碾压时不稳定、随着碾轮隆起,脚踩上去如橡皮土。2原因(1)土基或下卧层弹簧,基础承载力不足。(2)混合料含水量偏大,细料过多。3预防措施(1)铺筑混合料前,必须对土基或下卧层进行检测,达到质量要求后才能铺筑。否则应进行处理或加固。(2)混合料中的水泥用量及含水量,应符合设计
11、。如摊铺时发现个别料车含水量过高,应另行堆放,集中处理,不应混摊在一起。4治理方法(1)产生弹簧的地方,必须将混合料翻挖掉。若土路基“弹簧”,应将“弹簧”上清除,在该处进行换土或加固后,重新铺筑。铺筑时,应将周边混合料刨松,与新铺的成为一体,再进行压实,此项处理应在一周之内完成,以利新老结构联结。(2)混合料过湿造成“弹簧”,则应停止碾压,并进行翻松晾干至接近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28施工接缝不顺1现象基层表面拼缝不顺直,或在拼缝处有明显高低不平。2原因分析(1)先铺的混合料压至边端时,由于推挤原因,造成“低头”现象,而在拼缝时未作翻松,直接加新料,由于压缩系数不同,使该处升高。(2)先铺的边
12、端部分碾压时未压,后摊铺时部分接下去摊铺,虽然松方标高一致,但先摊铺部分含水量较低压缩性较小,碾压后形成高带。(3)摊铺机摊铺时,纵向拼缝未搭接好。先铺段边缘的成型密度较低;后铺段搭接时抛高又未控制好,碾压后形成接缝不顺直,或高或低。3防治措施(1)精心组织施工,尽可能减少施工段落和纵向拼缝,减少接缝。(2)在分段碾压时,拼缝一端应预留一部分不压(35m)以防止推移、影响压实,同时又利于拼接。(3)摊铺前,应将拼缝处已压实的一端先翻松(长度约0.5lm)至松铺厚度,连同未压部份及新铺材料一起整平碾压,使之成为一体。对横向接缝压路机可以横向碾压以利端部压实。(4)人工摊铺时,尽可能整个路幅摊铺,
13、以消除纵向拼缝。摊铺机摊铺时,应考虑新铺的一端要与已摊好的结构层有0.5m左右的搭接,发现接缝局部漏料应随即修整。待第二幅摊好后,再开始第一幅的碾压,以防止碾压时的横向推移。沥青混合料面层外观鉴定:1表面应平整密实,不就有泛油,松散,裂缝,和明显离析等现象2搭接处应紧密,平顺,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密巾接顺,不得有积水或漏水现象1沥青混合料面层一.车辙1现象 路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轮迹处下陷,轮迹两侧往往拌有隆起(如图321所示),形成纵向带状凹槽。在实施渠化交通的路段或停刹车频率较高的路段较易出现。 2原因分析 (l)沥青混合料热稳定性不足。矿料级配不好,细集料偏多,集料未形成嵌锁结构;沥
14、青用量偏高;沥青针人度偏大或流值质量不好。 (2)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时未充分压实,在车辆反复荷载作用下,轮迹处被进一步压密,而出现下陷。 (3)基层或下卧层软弱或未充分压实,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继续压密或产生剪切破坏。 3预防措施 (l)粗集料应粗糙且有较多的破碎裂面。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中的粗集料应形成良好的骨架作用,细集料充分填充空隙,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及流值等技术指标应满足规范要求(详见本手册“沥青制品”编),高等级道路应进行车撤试验检验,动稳定度对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不小于 800次mm,对一级公路和城市主干路不小于 600次mm。 (2)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按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
15、2)选用合适标号的沥青,针入度不宜过大,上海地区一般选用70”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 (3)施工时,必须按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碾压,基层和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压实度应分别达到98和95或96。 (4)对于通行重车比例较大的道路,或起动、制动频繁、陡坡的路段,必要时可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提高抗车辙能力。但在选用时,必须兼顾高低温性能。 (5)道路结构组合设计时,沥青面层每层的厚度不宜超过混合料集料最大粒径的4倍。否则较易引起车辙。 4治理方法 (1)如仪在轮迹处出现下陷,而轮迹两侧未出现隆起时,则可先确定修补范围,一般可目测或将直尺架在凹陷上,与长直尺底面相接的路面处可确定为修补范围的轮廓线,沿轮廓线将
16、510cm宽的面层完全凿去或用机械铣削,槽壁与槽底垂直,并将凹陷内的原面层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06kgm粘层沥青,用与原面层结构相同的材料修补,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2)如在轮迹的两侧同时出现条状隆起,应先将隆起部位凿去或铣削,直至其深度大于原面层材料最大粒径的2倍,槽壁与槽底垂直,将波谷处的原面展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06kgm的粘层沥青,再铺筑与面层相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3)若因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不好等原因引起车辙时,则应对基层进行补强或将损坏的基层挖除,重新铺筑。新修补的基层应有足够强度和良好的水稳性,坚实平整;如原为半刚性基层,可采用早期强度较
17、高的水泥稳定碎石修筑,但其层厚不得小于15。m。修补时应注意与周边原基层的良好衔接。 (4)对于受条件限制或车辙面积较小的街坊道路,可采用现场冷拌的乳化沥青混合料修补。其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可参照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确定。 二. 拥包 1现象 行车方向或横向出现局部隆起。拥包较易发生在车辆经常起动、制动的地方,如停车站、交叉口等。 2原因分析 (1)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偏高或细料偏多,热稳定性不好。在夏季气温较高时,不足以抵抗行车引起的水平力。 (2)面层摊铺时,底层未清扫或本喷洒(涂刷)粘层沥青,致使路面上下层粘结不好;沥青混合料摊销不匀,局部细料集中。 (3)基层或下面
18、层未经充分压实,强度不足,发生变形位移。 (4)在路面日常养护时,局部路段沥青用量过多,集料偏细或摊铺不均匀。 (5)陡坡或平整度较差路段,面层沥青混合料容易在行车作用下向低处积聚而形成拥包。 3预防措施 (1)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要控制细集料的用量,细集料不可偏多。选用针入度较低的沥青,并严格控制沥青的用量。 (2)在摊铺沥青混合料面层前,下层表面应清扫干净,均匀洒布粘层沥青,确保上下层粘结。 (3)人工摊铺时,由于料车卸料容易离析,应做到粗细料均匀分布,避免细料集中。 (4)其余同3216中预防措施(3)及(4)。 4治理方法 (1)凡由于沥青混合料本身级配偏细,沥青用量偏高,或者上下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道路 工程质量 通病 预防措施 1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