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共26页).doc
《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共2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模拟卷答案汇总2011(共26页).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汇总一、单向选择题 1、强调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学家是( D )AE米德 B麦独孤 C费斯廷格 DF.奥尔伯特2、最早对群体心理作出较系统论述的著作群众心理是由( B )撰写A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B社会学家黎朋 C社会学家罗斯 D心理学家班杜拉3、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B )。 A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 B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C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D列朋的群众心理学4、学校教育、入职培训属于( B )A早期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E再社会化5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变化,
2、是( D )。A.社会态度 B.社会情绪 C.社会行为 D.社会影响6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息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A )。 A.从众 B.归因 C.沟通 D.角色7、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这种社会化类型称之为( C )A发展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8、( A )的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A卢钦斯 B班杜拉 C斯金纳 D华生9、新出现的信息决定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是( D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10. 幼儿能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 A )的产生。A物-我知觉分化B物-物知觉分离
3、 C人-我知觉分化D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1、最早对民族心理作出较系统论述的心理学家是( A )。A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B社会学家黎朋 C社会学家罗斯 D心理学家班杜拉2、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这种社会化类型称之为( C )A发展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4、印象形成中的核心特性是( A )。A热情与冷淡 B聪明与冷淡 C热情与轻浮 D聪明与轻浮5、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是( D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6、社会文化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C )A前者决定后者 B后者决定
4、前者 C复杂的相互作用 D无关系7、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 D )。A.政治社会化 B.角色扮演 C.社会自我 D.社会化8. 幼儿能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 A )的产生。A物-我知觉分化B物-物知觉分离 C人-我知觉分化D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9、人们在自己的意识中觉察到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是( A )A自我意识 B本我 C超我 D客我10、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 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的现象,称为( D ) A. 群体思维 B.冒险转移 C.社会扩散 D. 群体极化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ABCD
5、E )等。A辨证唯物论 B观察法、C实验法、D调查法、E档案研究法2、早期社会化的内容包括( ABCD )。A儿童掌握语言 B学习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C学习社会规范并将社会价值内化 D与人沟通并建立感情3、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有( ACDE )。A.家庭 B.道德 C.学校 D.大众传播媒介 E.参照群体4、个体在认知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主要有( ABCDE )。A.首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光环效应 D.投射效应 E.近因效应5、人际关系的原则包括了(ACDE)A.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B.类化原则 C.功利原则 D.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E.交互原则1、社会心理学研
6、究中,实验法主要包括( ACD )A实验室实验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 D模拟试验 E心理测验2从纵向角度,个体的社会化可以划分为( ABDE )。A.早期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青春期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E.再社会化3社会认知的途径有( BCDE )。A.第一印象 B.面部表情 C.言语表情 D.体态表情 E.人际距离4、社会认知包括了( ABCDE )A.自我知觉 B.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C.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D.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E.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5、暗示的种类可分为:(ABDE)A 直接暗示 B 间接暗示 C 反暗示 D 背景暗示 E 自我暗示三、辨析题(10分,
7、每题5分)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分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群体心理学只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另一主要部分是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个体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另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包括了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及社会应用心理。2、被强制的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也是社会化的过程。()分析主动社会化与被动社会化:如再社会化阶段是当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发生显著变化时,个体需要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转变所表现出的适应过程。主动再社会化:个体主动自觉地适应新的生活。比如,入乡随俗就是主动再社会化。被动再社会化:有些人因其行为不符合当时的社
8、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而对他们进行的规范教育,就是强迫或被动再社会化。四、简答题:1、比较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比较:人类更倾向于使用累加模式2、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三阶段理论为:服从、同化、内化。服从的解释: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则行为就
9、会马上终止。同化的解释: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是出于自愿。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内化的解释: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3分)三者关系: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3、比较分析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作用社会促进: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
10、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就是社会促进或叫社会助长。举例说明:如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等。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举例说明:如达谢尔的拔河实验等4、 试述利他行为中的旁观者效应利他行为:对他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旁观者效应: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其他人在场,不仅不会使个体的利他行为增强,反而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从而产生了集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被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成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社会抑制: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
11、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第二,从众: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或叫社会遵从。第三,责任扩散:有很多人,反正责任不应该仅仅落到自己身上。五、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1、试述家庭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是学前期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个体的社会化可以说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在任何社会中,家庭都无疑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原因分析:(1)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儿童期
12、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父母对儿童有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这一时期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3)家庭是社会的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家庭的作用主要在于教化和养育,举例说明相关理论:如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认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可用八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 2、 试述幼儿如何从感觉活动中发生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婴儿刚出生时,不能区分自己的
13、与不是自己的东西,对自己的手脚与周围的玩具视为同样的性质的东西并加以摆弄,这时是没有自我意识。但当他表现出抓、咬、摸自己的手脚的行为时,就发生了被抓、咬、摸得各种感知活动,而当他抓玩具时,却并不会有类似的感觉,于是对这些食物逐渐加以区分 出生后一年,儿童冲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出自己的动作,并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是发生了初级的自我意识。后来,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也就是儿童意识到它所作的动作是他自己的动作,知道其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约在出生后第二年,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儿童约
14、在两三岁的时候,通过言语交际开始掌握代名词。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做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3、 试述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影响原因:因为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能充分享有自由的机制:(1)同辈群体中的伙伴不是由成年人指定或强加的(2)同辈群体的活动不是由师长
15、硬性规定的(3)在同辈群体中,个体间彼此敞开思想,自由探讨任何想探究的问题(5分)积极影响(实例)(5分)消极影响(实例)4、 试述沙赫特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亲和的心理基础,这一心理基础是什么?亲合动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获取伴侣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保持相处和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愿望。我们将在这样一些需要和愿望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称为亲合动机。亲合的心理基础:恐惧和焦虑都和人的亲合需要有关,恐惧感强的人同恐惧感低的人相比,具有高程度的亲合需要。实验叙述:先用不同指示语引发被试不同程度的恐惧。之后,让被试在实验开始之前选择两种不同的休息方式:一是与他人一起等待,
16、一是单独等待。实验结果:实验组的32名高恐惧的被试中,有20人要求和他人一起;控制组30名低恐惧的被试中,有10人要求和他人一起。证明了沙赫特的假设:孤立状态增加恐惧,恐惧反过来导致亲合倾向。补充实验:附加实验条件即被试不能和跟他一起等待的人交谈,或不能谈论和实验有关的问题,此时,被试大都选择单独等待。说明,人们是为了交换信息进行社会比较,即为消除焦虑和他人在一起的。社会心理学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是从( B )开始的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个体本能 D个人行为2、强调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学家是( D )AE米德 B麦独孤 C费斯廷格 DF.奥尔伯特
17、3、以下哪个作品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 C )A精神分析引论 B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C文明及其不满 D释梦4、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是( B )A荣格 B弗洛伊德 C埃里克森 D阿德勒5、最能体现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作品是( D )A社会角色 B符号互动论 C心灵,自我与社会 D意识,自我与社会6、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称为( A )。A政治社会化 B民族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道德社会化 7、以下哪一个不是基本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C )A学习语言 B掌握行为规范 C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D确立价值标准8、以下哪个不是社会认知所包括的内容:( A )A 对他人外部特
18、征的认知 B对人际关系的认知C 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D对他人性格的认知9、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是( B )。A.印象形成 B.社会知觉 C.印象整饰 D.光环效应10、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 C )。A 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二、多项选择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 ABE )A社会哲学阶段 B经验描述阶段 C社会评价阶段 D前科学阶段 E社会分析阶段2、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 ABCDE )等。A辨证唯物论 B观察法、C实验法、D调查法、E档案研究法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社会分析论阶段)的主要特征 ( ABCD )A描述实证 B定性研究定量
19、研究C理论应用 D大群体分析小群体研究 4、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 ABCD )A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B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C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D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5、民族社会包括( ABCD )。A掌握本民族的文化 B掌握本民族的生活习惯 B 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特征 D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6个体在认知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主要有( ABCDE )。A.首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光环效应 D.投射效应 E.近因效应7、社会认知有哪四种特性( ABCD )。A 认知的选择性B认知反应的显著性C防御性D认知的定形特性E近因效应三、判断题1 社会心理
20、学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唯物论。( ) 2、调查法需要研究不同的人群,所以其针对性较差。( ) 3、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性过程。 ( ) 4、进入基本社会化之前先要经历预期社会化。( ) 5、 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称为基本社会化,而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称为发展社会化。( )6、社会知觉就是个体对他人形成印象、推断他人的人格。( )7、在认知过程中,最终决定个体形成印象的是最新获得的信息。( ) 8、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 ) 9、言语表情就是指言语本身。( )四、简答题1、 服从行为的发生原因。一.合法权利 是指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
21、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二.责任转移 米尔格莱姆所进行的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了责任转移的推论。(课本435436页)2、 叙述海德的态度转变均衡理论。这是海德提出的有关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一种社会认知理论.海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社会事件、他人、文化、观念等)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海德的POX模型P是认知者,O是P认知的另一个人,P与O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感情,X是第三个人或物。海德认为,如果P、O、X三者之间的关系适应,则三者呈均衡状态,P的态度毋需改变;如果不适应,则P心理不协调,需要改变。3、 社会群体有哪些特点。一、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模拟 答案 汇总 2011 2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