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共8页).doc





《铜陵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陵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铜陵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各种规划行为,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建筑管理。城市市政管线工程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另行制订。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和建筑总图设计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建筑总图实施。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规定第四条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应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分类。第五条各类建
2、设用地的划分与使用应符合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确定的用地性质。凡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园林绿化及生态防护用地,河、湖、水域及文物保护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主要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均不得调整。第六条凡需改变建设用地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符合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规定(附件3)的,按规定程序报批。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规定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符合本规定。第八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等于5万平方米的为城市成片建设地区。成片建设地区和城市重
3、要地段建设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审查批准后实施;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不予办理规划审批手续。成片建设地区的建筑容量须符合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附件4)的规定。第九条建设用地面积小于5万平方米的,且大于第十条规定的最小面积的为零星建设地区。其中大于等于2万平方米的零星建设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审查批准后实施。零星建设地区的建筑容量须符合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的规定。第十条城市建设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1)低层居住建筑为2000平方米;(2)多层居住建筑为3000平方米;(3)多层公共建筑为2000平方米;(4)高层公共建筑为3000平方米。第十一条建
4、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规定的指标为上限,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设用地。对于混合型的建设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设用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设用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第十二条对未列入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得超过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第十三条建设用地未达到第十条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报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
5、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建成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或为既有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农村地区的村镇建设用地,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第十条规定面积的。第十四条现有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其用地范围内进行新建、扩建(含加层)。第四章建筑间距第十五条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外,不得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我市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须符合下列规定:(一)正面间距1、成片开发建设改造的地区,朝向为南北向(指正南北向和南
6、偏东、西15(含15)以内,下同)的低、多层居住建筑,其间距按日照间距系数1.3控制。零星建设地区,其与相邻地块的居住建筑间距按日照间距系数1.4控制。2、不允许建设朝向为东西向(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以内(不含45),下同)的多层居住建筑。3、高层居住建筑之间、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它层数居住建筑之间以及周边地形环境较为复杂的项目,因建设可能影响周边居住建筑的须做综合日照分析后核定。(二)侧面间距1、多层条式居住建筑的侧面间距不少于6米,高层居住建筑与各种层数的居住建筑侧面间距不少于13米。2、高层塔式居住建筑、多层和中高层点式居住建筑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的居住建筑之间应符合视线卫生防护间距要
7、求。(三)上述建筑间距适用于无地形高差的地块所布置的建筑,对有地形高差的建筑间距,应将其地形高差计入建筑高度。第十七条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正面间距1、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位于东西向布置的居住建筑东西侧的,其间距按居住建筑要求确定。非居住建筑位于南北向布置的居住建筑东西侧的,除应满足消防要求外,还必须满足居住建筑规定日照要求。2、非居住建筑(第十九条所列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建筑间距按第十八条规定控制。(二)侧面间距1、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2、居住建筑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其山墙间距按第十七条规定控制。(三)非居住建筑与居住
8、建筑垂直贴建的,必须满足居住建筑规定的日照、卫生防护、消防要求,其建筑按整体综合建筑考虑,应同步实施。第十八条非居住建筑(第十九条所列除外)之间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1、高层非居住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4倍,且其最小值为18米。2、高层非居住建筑东西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13米。(二)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最小值为13米。(三)多层非居住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 7倍,且其最小值为10米。多层非居住建筑东西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不小于较
9、高建筑高度的0.4倍,且最小值为10米。 (四)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按消防规定控制,且最小值为6米。以其它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不小于消防间距规定控制。第十九条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校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上述文教卫生建筑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3小时;在城市旧区进行改建的,其间距应保证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2小时。第五章建筑物退让第二十条沿建设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流、铁路、各类管线两侧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符合消防、防洪、环保、管线工程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外,须同时符合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铜陵市 城市规划 管理 技术 规定 试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