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共19页).doc
《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共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共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绪论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2. 冯特: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4. 房宗岳翻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小泉又一):中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5.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6. 高等教育的特点:(1)教育任务;(2)培养对象;(3)社会职能;(4)地位作用;(5)培养方式。7.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8.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来源、
2、发展过程、结果);(2)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组织适应性);(3)实践性原则;(4)道德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创新性原则)。9.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或教育过程中,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进行考察,从而收集资料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10. 观察法优点:(1)可获取当前所发生的行为和其他现象的有关信息;(2)可获取真实而自然的有关信息;(3)通常不要求被观察者的合作,尤其是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11. 观察法缺点:(1)观察者处于被动状态,只能消极等
3、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出现;(2)观察结果易受无关变量干扰。12. 有效运用观察法的注意问题:(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2)做好观察记录;(3)消除观察者的误差。13. 访谈法:根据事先确定的研究目的,通过与研究对象就一些事先拟定好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来收集某种心理或行为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方法。14. 访谈法优点:(1)灵活而易于控制;(2)适用范围广。15. 访谈法不足:(1)访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导致访谈对象的数量受限;(2)访谈受谈话双方的心理特性与行为等的影响。16. 有效使用访谈法应注意的问题:(1)做好访谈的前期准备工作;(2)把握访谈的方向与主题;(3)掌握访谈技巧;(4)
4、减少访谈者的误差。17. 问卷法:是将统一、严格设计的问题或表格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对象,请求其如实回答,进而收集研究对象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18. 问卷法的优点:(1)实施简便,不受人数限制;(2)适用范围叫广泛;(3)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19. 问卷法不足:(1)调查对象选择余地小,不利于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2)数据收集过程中难以严格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资料的真实性与结论的科学性;且回收率低,达不到预期效果;(3)问卷编制的要求较高。20. 有效使用问卷法应注意的问题:(1)依据研究目的来构建问卷框架;(2)编制合适问题;(3)对问卷进行测试与修订。21.
5、 测量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22. 测量法优点:(1)所使用的标准化测验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2)结果的量化程度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结果处理十分方便;(3)有设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简便省力。23. 测量法不足:(1)测量法属间接测量,即通过对行为的测量,来推断要测量的心理;(2)测量不可避免地受到经验和文化条件的影响;(3)对施测者和测验的编制、选用具有较高要求。24. 有效使用测量法应注意的问题:(1)确立对待测量的正确态度;(2)编制符合要求的测验;(3)保证测验的严格施测与客观评估。25.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
6、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26. 实验法特点:(1)在实验中主试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有计划地引起或改变某种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必消极的等待它们的自然出现;(2)实验者可以在实验中消除或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使自变量按研究者的计划改变,从而考察因变量的变化;(3)由于实验法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它能揭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27. 实验室实验法优点:(1)对实验情境和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通过对实验场景、实验刺激(自变量)、被试选取及反应等多种因素的人为主动控制,可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探讨在其他条件下无法研究的种种现象,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和科学性
7、,并能保证结果的可验证性;(2)实验结果的记录、统计比较精确、客观。28. 实验室实验法不足:研究情境的人为因素较大,往往离实际情况较远。29. 自然实验(现场实验)优点:实验者利用实际的生活情境来研究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被试处于自然状态,所得的结果比较切合实际,可以有效地应用与实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室实验中明显的人为因素。30. 自然实验不足: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较多,容易受无关变量的干扰。31. 有效进行实验法应注意的问题:(1)科学合理的进行实验设计;(2)选择和利用恰当的实验仪器;(3)要控制无关变量和误差。32. 个案研究法(个案法):指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
8、入研究地方法。33. 个案法优点:(1)由于是个别地研究一个或几个对象,因此便于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2)在个案追踪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结合其他方法,可以观察人的行为发展的过程,探讨发展阶段的过渡及其发展与环境教育因素的关系。34. 个案法不足:(1)研究结果缺乏代表性;(2)研究对象特殊性,缺乏可供比较的个体或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学性;(3)对个别对象进行非控制性观察,因此提供的材料是粗略的,描述性的。35.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a.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b.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
9、会性特点;c.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a.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b.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c.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a.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b.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4)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5)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a.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b.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c.有助于高
10、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发展1. 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1)体格发育趋向稳定;(2)性机能日趋成熟;(3)身体机能明显提高。2.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1)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2)情感的发展及情绪的不稳定;(3)自我意识的独特性(自我评价日趋完善;独立意向从个体性向社会性过渡);(4)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5)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3. 个别差异:指不同个体间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表现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4. 个别差异的成因:(1)遗传;(2)环境;(3)教育。5. 大学生学习的个体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1)认知
11、方式差异;(2)性别差异;(3)成就动机差异。6. 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7.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2)冲动型与沉思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8. 性别差异表现:(1)兴趣;(2)成就动机;(3)智力;(4)情感与意志;(5)性格。9.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主动参与事关成败的活动时,不畏失败威胁,以期达成目标并获致成功经验的内在心理历程。10.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1)气质差异与学习;(2)性格差异与学习;(3)能力差异与学习。11. 气质:指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
12、方面的特征。12. 气质类型:(1)胆汁质;(2)多血质;(3)粘液质;(4)抑郁质。13. 性格: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14. 性格特征:(1)竞争型;(2)协作型;(3)回避型;(4)参与型;(5)依赖型;(6)独立型。15. 能力:是与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16. 特长:是人们从事心理活动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17. 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18. 人际交往的主要功能:(1)获得信息和选择交往对象的功能;(2)认识自我和表现自我的功能;(3)协调合作和促进团体内聚力
13、的功能;(4)身心保健功能。19.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1)认知因素;(2)人格因素;(3)能力因素;(4)相似因素;(5)情绪因素。20. 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1)害怕人际交往;(2)轻视人际交往;(3)缺少人际交往。21. 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们在交往中关系的深度、密切度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联系程度,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因素构成。22. 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1)羞怯心理;(2)自卑心理;(3)嫉妒心理。23. 羞怯心理调适:(1)增强自信心;(2)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3)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4)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24. 自卑心理调适:(1)调整认知、增强自
14、信心,改变比较方法;(2)学会正确评价自己;(3)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4)积极与他人交往。25. 嫉妒:是对周围和自己差不多“同等条件”的人而产生的一种扭曲的心态和行为。26. 嫉妒产生的原因:(1)性格缺陷;(2)强烈的欲望感;(3)自我评价过高。27. 嫉妒心理的调适:(1(正确评价自己;(2)转移注意;(3)正确比较;(4)提高修养;(5)降低预期。28.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1)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真诚、宽容、诚信、互助互利);(2)增强自身的人际魅力(注重仪表;重视第一印象;有幽默感;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加强交往,密切关系;寻找共同话题);(3)提高人际交往
15、的技巧(语言艺术;学会赞美别人;学会倾听;学会争吵与批评;富有恻隐之心;把握交往的“度”)。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1. 教师角色的多样性:(1)知识的传授者;(2)学习的指导者;(3)教学的组织管理者;(4)榜样和价值导向者;(5)家长代理人;(6)心理调节者;(7)科学研究者。2. 教师角色的形成:(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3. 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4. 角色认同: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5. 角色信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
16、为个体的心理需要。6. 教师能力:指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需要的能动力量或实际本领,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总体,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7. 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1)了解学生的能力;(2)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反思能力);(3)言语表达能力;(4)获取新知的能力;(5)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师生关系;与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关系);(6)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7)自我更新的能力(开展科学研究;自主创新)。8. 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意义与作用:(1)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2)良好的教师
17、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成熟的条件;(3)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育人的重要保证;(4)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保证。9.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认识心理方面(教师的观察要迅速准确、细致深入、全面客观;教师的想象要丰富、合理、新颖;教师的记忆要准确而迅速、系统而持久;教师的思维要敏捷而广阔、条理而深刻;教师的注意要稳定且灵活);(2)情感心理方面(教师要有积极情感;教师要有移情能力;教师要有情感调控能力);(3)人格方面;(4)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5)自我意识方面(自知、自尊、自信、自律)。10. 自我意识:指人对自身及其自
18、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调控。11.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不良影响:(1)对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2)教师的职业倦怠感。12.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1)社会层面(社会要调整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传统教师的期望忽视了教师的生命价值,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要对教师抱以宽容的态度和合理的期望;社会应当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专门为教师提供咨询与服务的机构);(2)学校层面(学校应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氛围;高校要加大教师参与管理的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机会,让教师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审议权和监督权,增强教师的主人翁精神;高校应适当
19、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避免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学校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师的生活,经常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既增强教师的身体素质,又避免教师的工作过于单调和枯燥);(3)个人层面(高校教师要加强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高校教师要学习运用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压力;高校教师要增进人际沟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第四章 学习理论1. 人类的学习:(1)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社会性学习;(2)以语言为中介;(3)积极主动性。2. 学生学习特点:(1)根本特点(接受性、建构性);(2)派生特点(定向性、连续性、意义性)。3. 大学生学习特点:(1)根本特点;(2)派生特点;(3)学习主体的变
20、化;(4)学习的自主性;(5)学习的专业性;(6)学习方式的多样化;(7)学习的研究探索性与创新性。4. 学习的分类:(1)根据学习的水平分类(加涅,八类);(2)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五类);(3)根据学习性质与方式分类(奥苏伯尔);(4)根据学习内容分类(我国)。5. 根据学习的水平进行学习的分类:(1)信号学习(刺激强化反应);(2)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情景反应强化);(3)动作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6. 按学习结果进行学习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
21、动作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7. 智力技能:是一种认识和思考客观世界并运用符号处理外部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8. 认知策略:是指向学习者内部,用于调整自身的注意、记忆、思维、心态、情绪等的方法与能力。9. 态度:指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10. 根据学习性质与方式对学习进行分类:(1)按学习性质分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2)按学习方式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11. 根据学习内容分类:(1)知识学习;(2)技能学习(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3)道德品质学习或行为习惯学习。1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2)桑代克的联结
22、主义学习理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13. 巴甫洛夫的学习律:(1)习得律(是条件刺激得到无条件刺激反复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与消退律(指条件刺激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给以强化,使已经建立的无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过程);(2)泛化(指个体在某种条件反射形成后不仅对条件刺激产生条件反射,而且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刺激也产生条件反射)与分化律(指对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而不再对与条件反射刺激相似的刺激进行反应);(3)高级条件作用律(一个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就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以建立新的条件作用,这一作
23、用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14. 经典性条件反射在教学中的运用:(1)避免消极情绪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2)将学习与积极的情绪建立起联系;(3)教会学生恰当运用分化与泛化;(4)帮助学生克服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焦虑。15. 桑代克的学习律:(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2)练习律(指对于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如果多次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3)效果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加强或减弱,取决于反应结果的好坏,愉快的结果加强联结,厌恶的结果削弱联结)。16. 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两类行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和两类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
24、反射);(2)强化理论。17. 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应用:(1)行为塑造;(2)程序教学(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18. 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19. 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过程;(4)动机过程(直接强化、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20. 认知学习理论:(1)布鲁纳(a.学习就是建立认知结构;b.提倡发现学习法);(2)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a.强调有意义学习;b.有意义学习的同化理论;c.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3)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论。21. 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教育 心理学 笔记 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