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共11页).doc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一、总体概况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件精神,学校认真组织研究,确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重点专业和领域,主要涉及我校优势学科(如地调、矿调专业)以及特色学科(如软件工程、机械专业)。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教高函201117号)文件确定我校为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2012年2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7号)文件批准我校地质学
2、(地质调查方向)、资源勘查工程(矿产调查与开发方向)、软件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地质工程、机械工程两个硕士研究生领域为第二批卓越计划学科专业。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文件精神,我校共获批相关建设经费1050万元,包括地质学(地质调查方向)等三个卓越计划本科专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三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我校办学实际,学校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和国内兄弟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
3、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充分发挥行业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立足国土资源领域、覆盖相关产业,探索多样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并引导我校工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总体思路是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以我校若干优势工科专业为依托,坚持“服务国家、严谨严格、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和有效途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多层次融合、个性化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培养,通过实施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多方位、多层次、多
4、模式的改革实践,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国家培养一批包括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在内的工程师后备人才。同时,积极发起并参与制定地矿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构建实施“卓越计划”的坚实保障体系,切合实际需求、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形成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新格局。目标定位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建设国内一流的、以满足国土资源领域需求为主、本硕博多层次的卓越计划培养体系;参与卓越计划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达到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熟悉企业生产实际、能提出、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符合行业企业相关要求。参与专业以地学
5、优势学科为核心并拓展相关延伸专业。培养层次以本科为主同时兼顾研究生教育,首期涉及本科生250余人,研究生100余人。二、组织管理学校卓越计划的组织管理实行两级管理机制,学校专家咨询机构由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承担,下设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校友会、各相关学院负责人参加,全面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学院则成立由院领导、系领导、学科带头人、企业资深工程师等组成的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和实施工作小组。学校卓越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全校卓越计划实施的规划、评审、监督、协调等工作。具体工作包括:卓越计划
6、重大事项的决策,校企之间的高层沟通和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制定统一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对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招生方式、学籍管理、推免方式、质量管理,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基建设、企业教师聘用,教师工程能力培养等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卓越计划的执行情况;协调处理卓越计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落实。承担卓越计划培养任务的学院设立了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和实施工作小组。专家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成员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合作培养企业负责人、企业教授级高工、相关系主任、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学科负责人、教授等学院与企业的各方面人员组成,全面负责联合培养方案和具体工程实践实
7、施方案的制定与修订,研究配套制度与机制、提供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项的协调和落实工作,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工作小组由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相关系主任任副组长,教务科、学工组、实验中心负责人、各相关企业一线负责人参加,全面负责试点工作的管理、组织、协调工作。学院教务科负责处理日常工作,负责起草相关教学管理文件,协调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师资聘请与培训、学生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等。在各合作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站,明确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学生到企业后的各项工作。通过两级管理体制,学校和学院明确了在卓越计划中的责权利关系,理顺了管理机制。在经费管理上,
8、也实行了两级管理,明确了学校、学院各自的权力及责任。这样不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对于建设内容也有了明确的区分。学校对于卓越计划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和具体工作实际,主要是处理好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的衔接以及企业学习质量保障的问题,在学籍管理、学分制改革方面寻求突破,对试行“卓越计划”的学生实行单独管理。卓越计划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用“3+1”模式,硕士研究生一般采用“1+1”模式。在执行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一年的工作性实践(或顶岗实习)有效开展,对教学计划作了全新的制订与安排,同时多方筹备、积极动员,不断完善双导师制,保证了企业阶段的学习质量。三、政策措施针对卓越计划所涉及的
9、相关问题,学校出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地大校办字201133号)、“本科教学工程”基金使用指南(教字(2012)10号)、关于公布“本科教学工程”基金项目评审结果的通知(教字(2012)17号)等相关文件,对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本科教育实施方案、研究生教育实施方案、保障机制、经费使用、具体实施项目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并严格监督实施。学院针对卓越计划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软件工程专业组织召开了以“共创共育共赢”为主题的中国地质大学校企合作培养论坛并配套出台了学生在企业工作性实践管理制度、企业专业选修课设置方案、企业工作性实践实施方案、卓越计划毕业设计(论文
10、)工作实施方案、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性实践安全承诺书等相关规章制度,保障了企业阶段工作性实践的顺利实施。四、培养模式学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及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遵循专业基本规范、行业企业需求、学校特色优势三者兼顾的指导思想,在校院两级管理以学院为主的模式下开展制订和完善工作。目前已完成了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三个本科专业和两个硕士研究生领域的培养标准及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已在实施过程中。在方案制订过程中主要考虑了“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人才培养改革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涉及注重课程群及其教学团队的
11、建设、专业课程的梳理与整合、增加实践学时并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将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引入教学内容、设置多个专业方向模块等。学校卓越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遵循精炼理论知识体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企业生产实际、完善多样教学资源、构建合理教学团队的指导思想,按照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研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精简传统教学内容,增加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适当增设人文社科、管理技术类知识,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知识体系,并由学科专家教授联合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相关工作。主要涉及针对培养标准和实现矩阵建设课程群、为企业工作性实践开设适应性课程、编写贴合生产实际配套教材、开发基于云环境的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卓越 工程师 教育 培养 计划 工作 进展 报告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