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计划学及其理论作业剖析(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计划学及其理论作业剖析(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关于使用后评价在我论文中的应用数字是最准确和直白的,如果能用这样简单明了的东西描述带有艺术性和主观性特征的建筑学理论,这无疑是一个美好的设想,所以我在选择自己的论文课题时希望借此机会对使用后评价做一定的研究。我选择的题目名称为榆林地区传统商业街街道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1我理解的建筑计划学什么叫做建筑计划学,我认为对于建筑师而言,它就是我们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我们一般也称之为设计前期工作。事实上,所有的建筑理论研究都可以被理解为建筑计划学,因为它们都是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所做的准备。设计前期工作就是狭义上的建筑计划学,而后者则是广义上的建筑计划学了。这里主要探讨一些设计前期工
2、作的具体方式方法,也就是使用后评价的具体应用。2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缘由 传统商业街是城市的特色商贸区,集购物休闲、观光旅游、民俗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街区,承载了城市的精神内涵,体现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合理适当的改造设计对于塑造城市特有意境和延续历史文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剧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大量城市的旧城区域因为基础设施的落后,环境卫生条件低下,已经不具有继续承载其原有社会公共活动的能力,不得不接受全面的更新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观念、大众消费模式等等变革。作为在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传统商业街更是首当其冲。然而,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
3、由于很多设计师对于传统商业街综合价值的认识不足,同时也缺乏对于该类型项目的前期调研统计分析,或是大拆大建,或是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视觉美感却忽视公众实际使用中的行为需求,导致许多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商业街从熙熙攘攘变得无人问津,被公众所遗弃。这样的改造,既不能重现传统商业街的生机与活力,也无法延续城市文脉,反而造成一种“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出现。这种脱离公众参与的传统商业街改造并不能将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转化为设计师在传统商业街改造中的专业性参考。 榆林是陕西最北的城市,也曾经是古代汉民族活动范围最西北端的城市之一,从战国时古老的上郡传承至今,这里的文化不断代的延续了三千年左右,1986年
4、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孕育了民族战争文化、军事戍边文化以及蒙汉边商文化的榆阳古城却几经劫难,仅以古城老商业街为例,2000年以来市政府累计投入四个亿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但是却并未贯彻“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原则,随意变更题词,拆除牌坊,店铺修复千篇一律,数以百计的民居四合院毁于铲车之下。如若修复确有一定功能上的提升也算有所收获,但这样巨大的牺牲换来的却是百业萧条和无人问津。作为榆林地区典型的传统商业街,大街的经济价值是举足轻重的,榆林人民引以为豪的风景古迹六楼骑街就坐落于此。可惜的是,配套设施的不完善,设计的硬性缺陷再加上低效不人性化的管理最终导致了大街惨淡的现状。 如何保留该类型街道空间
5、的场所认同感,如何满足多样化使用者的空间、设施需求,如何塑造高品质的旅游休闲环境,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在使用者需求之上的使用后评价结果及其分析才能解答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基于以上背景和缘由,本人最终确定了榆林地区传统商业街街道空间使用状况评价研究作为我的课题。3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使用后评价作为建筑设计生命周期中重要环节在传统商业街街道空间改造项目的设计前期工作中的应用。在目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设施落后无法满足需求的旧城区都面临更新与改造,针对该类型街道空间的POE研究就有了重要的意义。3.1完善了使用后评价体系与设计理论使用POE这个评价机制,我
6、们的设计程序变成了“评价策划设计决策设计实施使用后评价”这样的循环过程。通过完善各种类型建筑的使用后评价体系,对于使用后评价的应用研究以及设计前期理论的充实都具有其研究意义。3.2关注传统商业街街道空间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街道空间承载着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而作为蕴含城市特有文化的传统商业街,更是承担着延续场所认同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恰恰是我们在针对该类型街道空间进行改造时所忽视的关键。3.3关注人性化设计缺乏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我们的前期工作永远只能停留在任务书的解读以及资料的收集,没有与实际使用者的认真沟通交流,设计只能是重复与模仿,所以传统商业街街道空间的
7、改造设计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合理。POE是链接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的有效桥梁,它的分析结果让我们的设计更加人性化3.4提升设计素养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对各种类型的建筑或环境在使用功能和感受方面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能够对同类型项目的设计提供参考数据,客观上促进了建筑师的设计素养。3.5延续城市文化构建有效的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实地调研、访谈结合问卷,这样的手段将设计者置身于城市文化之内,与使用者一道体验场所的魅力,从源头上保证了改造设计对于城市文化的肯定,对于延续文脉有着积极意义。4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4.1国外研究现状4.1.1 关于街道空间的研究 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发展的
8、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无法复得的东西,很多历史建筑被成片、成街、成坊的拆除。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己经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对街道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是街道建筑景观的更新改造,而各个城市的街道空间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街道进行更新改造必须充分考虑其现状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街道建筑景观的改造性设计,是一次在空间与形式创造、建筑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上的尝试,是对多相位品质(观念、生活、技艺、审美等)和多层面知识(建
9、筑、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的一次检验。 现代主义规划的代表勒柯布西耶认为,在街道更新中应改变沿街建筑的密集状况,增加道路宽度及两边建筑的间距,减少道路交叉口,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这一观点由此引发了第一代苜蓿叶状城市立交桥的兴建。英国学者Buchanan在城镇交通中提出了汽车时代的城市街道设计原则,他主张将运动和交通通道分类布置。从此技术主义街道设计成为城市街道设计的主流范式。由于这种设计范式过分追求等级化和功能化布置,城市空间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街道空间蜕化为纯粹的交通空间。这不仅破坏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最终导致了城市郊区化和街道荒漠化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可持续
10、性街区和多功能街道为基本特征的新街道设计范式,使得城市主义街道设计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地的城市主义街道设计范式迅速发展,出现了城市复兴计划、城市生活街道计划、城市国民住宅改造等设计项目。街道从单纯的交通通道转变为多样性的复杂空间。很多国家都先后实行了步行优先、多种交通方式共存、合理限制机动车速度、某些地段实行人车共享等策略。 20世纪80年代的新都市主义认为街道空间应成为一种社交场所,人们的交往活动应使街道成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新城市主义提倡在街道两边安排充足的人行道和行道树,建立室内和室外、公共空间和私密、视觉和行为上的联系。鼓励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和停留,使步行成为一种
11、生活和交通方式。到了1990年代,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出现,“生态街道设计”、“绿色街道设计”等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街道改造更新理论试图不断完善人、车、坏境及社会的关系,通过城市街道的改造和更新,使其向着和谐、健康、生态的方向发展。4.1.2关于使用后评价的研究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简称POE)是指在规划设计项目建成若干时间后,以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收集使用者对项目使用的评价数据信息,经过科学的分析了解他们对目标项目的评判。全面地鉴定项目设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群体的需要,通过可靠信息的汇总,与原初设计目标作比较,发现设计上的问题,为以后同类项
12、目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综合效益和质量。 POE这种研究方法产-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的名称来源于当建筑建造完成根据建筑法规验收合格之后,所获得的建筑使用许可(occupancy permit)。到了 20世纪90年代之后,POE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深化,并向更为综合化、普适化、适应性更强的方向发展。具体研究兴趣上趋向研究复杂性的评价体系,以及软、硬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理论。使用后评价在理论上受到更多相关学科的影响。并使原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更为完善,探索出更加综合、普适、全面地理论和方法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方法被更多的运用到实际的POE研究工作中,使学科的综合化程度
13、更高。此外,POE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POE实践上,所研究的类型范围从早期的宿舍、老人公寓、医院,到后来的办公、商业、娱乐设施,直至城市空间和整个城市环境(建筑、公园、广场)范围,已经涉及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生态建筑的评价,技术上也开始利用高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虚拟现实辅助评价、GIS系统的辅助评价等,还开发有相关的计算机软件。随着建筑市场的成熟,评价工作已经完全商业化,有许多专业公司从事POE方面的咨询工作。 总之,国外POE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评价体系也己经成型,POE市场化的普及程度高,服务机构大量涌现。POE理论和方法已经规范化并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局面;POE研究
14、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深入。4.2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4.2.1关于传统商业街的研究 目前国内,同济大学的阮仪三等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面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出版发行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另外与王景慧合编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围绕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内容与方法、各国的保护制度等进行了论述,并有大量的名城保护规划实例、简介与分析。 此外,还有一部分期刊论文有关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面的探讨。例如:董秀英的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王佐的哈尔滨的旧城改造与城市设计问题兼论城市设计的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张宇的历史街区建筑与环境设计的探索广州市中山路城市设计
15、有感等等。4.2.2 关于街道空间的研究 在国内,传统商业街街道空间改造与保护属于前沿科学,实际造作多过理论研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街道空间理论研究,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问题。设计与实际需求相互脱节,理论上的研究也仅仅局限在国外成果的引入,理论的体系化建立远远滞后于实际项目的设计。 当下许多街道空间改造大都是建筑师、规划师将个人的价值偏好强加给居民,把以视觉感受为主的形式上的创新当成是街道空间的改造方式,较多地从环境的空间、形态组织上去追求变化,过多注重构图;在色彩和材料上寻求变化,仅停留在表面化和图形化的肤浅认识上,而对于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却关注太少,直接导致了街道空间的不合理。4.2
16、.3关于使用后评价的研究 我国的使用状况评价(POE)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随着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行为学等学科的发展展开的。80年代成立的环境行为研究协(EBRA,Envirolunent and Behavior Research Association)在环境行为方法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许多学者所做的研究没有直接指明是POE,但其研究工作的性质和范围属于POE领域。90年代后,一些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涉足此领域,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不同角度的探索。 1997年陈勇在期刊中发表论文城市空间评价方法初探一一以南开步行街为例,论文以重庆南开步行商业街评价为例,对城市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指
17、标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质量值计算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一种定性定量评价城市空间的科学方法;2002年朱小雷和吴硕贤以基于建成环境评价的设计决策分析为题中期刊中发表论文,主要结合珠海莲花路步行街环境评价个案,详细讨论了建成环境主观评价运用于设计决策的问题;2004年袁敏发表硕士论文湖南地区城市步行商业街使用后评价研究,论文通过商业步行街使用效果的因素分析,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建立起城市商业步行街的评价标准体系;2007年左光之发表了题为城市街道的设计方法与评价体系研究的硕士论文,其内容主要是在运用城市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结合设计方法,对街道设计的评
18、价体系进行初步研究;2010年在王晓和蔡秋磊所发表的期刊论文基于购物者行为分析的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评价中,利用POE的主要方法对光谷步行街公共空间的典型活动进行了调查,找出影响其空间使用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评价,对类似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及改善提出了建议;2011年苟爱萍、王江波发表期刊论文基于SD法的街道空间活力评价研究,其中运用S D法,选取南京市区的9条街道,从人的感知情况出发对街道空间活力进行评价。 国内对于POE研究案例正在逐步的增加,但是大多是一些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进行的评价,政府行为的介入几乎没有,缺少市场对评价需求的刺激。在中国的房地产 发方面,虽有类似于POE的研究,但研
19、究大都停留在市场调研的层面上,注重投资效益评价;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POE案例研究,但评价结果并没有有效地反映到设计中去。POE研究与规划设计实践脱节,评价没有从根本上影响设计质量。 总的来说,POE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并且主要处在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及国外理论体系的推广介绍,吸收和转化国外相关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探索时期。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准备采用的措施。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理论方面,以国内外较为成熟的传统商业街改造经验,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文献资料和富有传统商业街改造经验的专家意见为基础,进行分析解读、归纳总结,建构使用后评价因
20、子集及其权重模型。实践方面,主要以实地的问卷调研为主,收集样本中不同使用者对于改造后的传统商业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直观感受,以此作为原始数据,进行分类计算。 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探讨POE方法在榆林地区传统商业街街道空间中的应用。2).进行相关的案例研究。3).结论的应用性研究。6研究目的本文将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用于传统商业街街道空间的研究之中,希望通过不同类型使用者对改造后街道空间主观需求的满意度来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街道空间的建议。7研究方案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1.3国内外研究现状1.4有关概念、范围的界定第二章 评价方法技术研究2.1
21、评价前期工作2.2 评价指标构成与构建方法2.3 评价操作与技术研究第三章 评价指标集初建相关理论研究3.1 理论文献指标提取3.2地域街道空间特征指标提取3.3实地调研指标提取3.4德尔菲法与指标集初建第四章 评价指标集建立及权重设定4.1样本选择4.2数据信效度分析4.3构建评价指标集4.4指标集权重值设定第五章 评价案例研究5.1榆林大街改造案例概述5.2评价结果汇总及计算5.3评价结果分析5.4实态行为观察5.5基于评价结果的街道空间优化建议第六章 结论6.1.论文总结与结论6.2 论文不足之处8研究采用的措施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相结合是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查找国内外
22、有关传统商业街改造的理论与实践资料,广泛阅读相关学科领域的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相关的街道空间使用后评价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对研究课题的背景及内容做出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论。2.实地调研:在榆林传统商业步行街进行调研和分析,通过实地观察,拍照,测量等方法收集资料,设计合理的调研问卷,以获取不同类型使用者对于改造后的街道空间在使用中的直观感受。3.数据分析:在原始数据的支持下进行量化研究,主要用于评价指标集的构建以及评价结果的分析。4.归纳总结:以上述结果为基础,用理论联系实践,通过比较、探讨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个人观点。5.评价测量工具 在进行满意度评价时
23、需要先设定评价测量工具才能进行问卷调查,论文中主要以两种指标进行测量:复合指标和量表。复合指标:是用一组重要性不等的评价指标对评价概念进行测量,它需要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成为加权平均型的指数,再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等算法实现复合指标的综合评价。量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和语意差异量表(SD)是量表中最常用的两种形式,论文主要釆用李克特量表法来进行测量。它是属评分加总式量表最常用的一种,而且是目前调查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表。它的基本方式是由一组对环境主观评价的陈述项目组成,在论文中利用语意学标度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测量度,分
24、别赋值为1,2,3,4,5,以转化为主观评价的定距测量层次。6.构建评价因素集的方法 先导性探索法:这类方法并不预设评价因素,而是先进入场地进行观察和访谈,发现场地中存在的问题和评价对象的核心因素,然后参照有关研究成果建立评价因素集。这一方法适用于实践经验较少的环境对象。 理论推演法:从已有的环境评价理论模型出发,按照环境的类型特点建立评价因素模型。 德尔菲法:按照一定的标准选取数名专家,用问卷来获取专家们对评价指标的意见。7.评价数据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评价的主要方式,它通过结构问卷所获取的数据依靠现代数理统计方法采用定量分析,主要使用SPSS、Excel软件进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一
25、个资料的简化、描述、分类、综合和归纳并最后形成对概念的规律性认识的过程。半结构问卷分析:统计每一问题答案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观察法分析:对所调研街道空间使用者的实态行为进行观察,区分使用者的人群类型、活动类型,按照一定的时间段以叙述的形式对所观察到的使用者的使用方式进行记录和分析,同时结合照片的形式将空间使用状态表达出来。因素分析法基本运算过程如下: 1.收集一定的测量资料,将资料数据标准化。在心理测量中,常需将测验分数转化成标准分,并排列成数据矩阵。 2.通过相关运算求出每个因素和其它因素的相关矩阵。 3.用特定的运算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影像分析、因素分析、最小残余因素分析、最大可能解、重心法
26、等求出因素载荷矩阵。 4.为了使载荷矩阵的意义比较清晰,易于分析,要用直角旋转法和斜角旋转法等对载荷矩阵进行转轴处理,使每个变量只在少数几个因素上有较大的载荷,而使一些变量载荷接近零。这就有可能使每个变量在总方差中的因素更集中,从而表现出变量中最具有意义的特征主因素。 5.对主因素进行定义并加以解释。主因素定义是否准确,解释是否恰当,不但取决于因素分析是否做得成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判断过程。在因素分析结果不明确的情况下更是如此。9国内设计前期存在的问题1我国的建筑学发展属于典型的后起直追,同样我们的建筑计划学也是刚刚起步。目前,按国内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前期工作应由建设单位(甲方)负责
27、完成,也可由甲方委托设计院(乙方)进行。但许多业主对前期缺乏足够认识,许多负责前期工作的甲方少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他们甚至认识不到问题的重要性,而仅据其经验及残缺的知识结构提出要求。而设计人员并不对此负有责任,因而也很难把建筑计划提到专业角度的层面上来。2当今建筑界充斥得最多的术语是“民族形式”、“风格”、“创新”、“后现代理论”等等,而对建筑经济性、实用性却缺乏应有的重视与研究。建筑师很少对项目的选址、投资、标准、使用者需求做深入考虑,还致力于图案组合、节奏、象征等传统建筑设计框架,对方案得经济性及实际使用效果却少有关心3我国在设计行业,计划体制还未大规模向民营体制过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期
28、,在国内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私人建筑设计事务所,绝大多数的设计院都是国营和集体的体制。为改善设计质量,建设部曾强制性地推行了一次系统性的设计行业的管理改革,其核心部分就是推广系统化的设计体系全面质量管理(TQC),当然在当时的推行的这个系统管理中,设计计划还是一种非常粗犷的概念。对于使用者参加设计计划的各方面的重视远远不足。而ISO的各项管理体系则是一些具有前瞻性意识的设计机构在大量境外设计机构进入和竞争的条件下,有也竞争压力的外因,再加上建设部的大力推广下发展的,应该说也是按照国际惯例接轨的步骤之一。在设计机构的应用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多数设计机构都还是把它当成一个管理达标的环节,在设计项目中,
29、强调建筑设计计划的也是凤毛麟角。建筑计划是不同于设计工作的一项专业活动,设计专业人员如不经过研究、实践往往也难以很好地完成此项工作。由于建筑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因而也难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及明确的评价标准。管理工作只能凭经验、凭感觉。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一般性工程的计划要求及可行性研究往往不够深入、系统,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应付报批。教育观念的滞后,导致设计人员对建筑设计计划认识的严重不足,也会导致社会整体对建筑计划的忽视。4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的特殊性:由于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和转型期,许多项目前期资金的严重不足,项目目的不是为达到项目的真正盈利目的,而是套取银行资金,业主对项目能否成功获得
30、资金并没有把握,所以前期不愿投入资金。如果项目成功,在资金利息和银行压力下,只好仓促上马,又没有时间对设计过程做妥当的计划。5建筑业的主要支柱房地产业的高利润导致业主对建造过程的管理不重视,他们关心得最多的是时间、概念,管理的精细化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太小。6业主的观念:许多业主,包括政府、国营企业、私人团体,对设计对项目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建筑计划重要性的认识更为肤浅。7社会信用环境:计划是建立在秩序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在当前社会信用体系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的设计计划实施的可能性不能保证。10个人观点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这里我想探讨一下我对于建筑计划学的一些看法:1我认为我们的建筑教育存在着一
31、定的问题,我们的建筑学学生大部分没有接触过建筑计划学这一概念,本科中设立这一课程的高校,几近于无。而作为现阶段主要从业者的本科生在面对自己从未了解过的前期工作时,也只能是束手无策。同时,建筑计划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就是各种调查和POE评价,这两者都是需要建筑学的学生具有起码的统计学知识,可惜的是,我们的建筑学课表里面依然没有这门课程。改进:从本科抓起,不要让基础课程的缺失影响建筑师的基本素质。2虽然我们被灌输了很长时间的观念性教育,告诉我们设计应该去关注人,而非简单的建筑本身,但是文字是最缺乏说服力度的武器,我们所有的切身实践都告诉我们另外一个完全相反的理论,那就是甲方至上原则,使用者的需求从来都不在实际设计工作的考虑范畴之内,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问题,我们的职业道德需要迫切的加强。改进:以人为本,必须是全行业的座右铭,还要刻在骨子里,这与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关系,短期内够呛能实现,但是高校还是应该尽可能的从严把关实习过程以及结果。3高效的管理对于任何企业都应该是举足轻重的,系统的完整性,有效性决定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大部分设计院都是国营改制,官僚作风严重就不赘述,缺乏系统的管理才是导致我们行业臃肿不堪的罪魁祸首。改进: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也应该在我们的建筑课表上出现,这是现代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门。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