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既有线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实施方案(共14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临近既有线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实施方案(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近既有线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实施方案(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 总则1.0.1 为了顺利完成合蚌双凤特大桥的施工,保障既有线运营安全,制定本方案。1.0.2 本方案适用于中铁四局联合体合肥枢纽HFSN-I标四分部线下工程施工期间临近既有线观测。1.0.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既有线实际状况,保障其运营安全。1.0.5 编制依据如下:(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2)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3)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4)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
2、(5) 设计文件2编制范围DK116+500DK122+000段合蚌双凤特大桥临近既有线段线下工程等。3工程概况3.1工程概述合肥枢纽北连正在建设的合蚌客运专线,南与合宁、合武铁路相衔接,是京福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3.2本标段施工范围及内容合肥铁路枢纽新建合肥北城至合肥站工程HFSN-1标四分部施工范围为:合蚌线DK116+500DK122+000,共计5.5km;蚌福联络线BFDK8+600BFDK14+100,共计5.5km。主要工程数量为:合蚌双凤双线特大桥5500延长米/1座,蚌福双凤双线特大桥5500延长米/1座,其中(40+64+40)米连续梁2座,门式墩5座(合蚌双凤特大桥3
3、座,蚌福双凤特大桥2座);改建淮南线1.6Km(GK83+100GK84+700),改建铝厂专用线0.6Km(K0+000K0+600),路基填筑及轨道铺设;涵洞4座(接长既有圆管涵2座,新建框架涵2座); CRTS型板式无砟道床11km。其中合蚌双凤特121+023.662-121+998.542段及116+521.462-120+440.592段临近既有线。3.3 观测时间及范围观测时间从基坑开挖前一天至基坑回填后两个月,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时间:2010年4月2011年1月。观测范围为合蚌双凤特大桥99#-218#、235#-266#,此段墩台临近既有淮南线。共152个开挖基坑,每个基坑设置
4、三个观测标石,共456个观测点。3.4地形地貌本段线路位于长丰县双墩集境内,地貌单元属淮河平原与沿江平原之间的江淮岗地丘陵区,岗地波状起伏,位于二、三级阶地上,由岗、塝、冲组成。岗塝和冲沟地貌发育较完整,一般标高2550m,相对高差510m,坡度510。平岗、缓岗一般分布于丘陵与平原交会处及河流下游缓坡地区,坡度较小,多在13间,土地利用率较高,一般岗顶辟为旱地,冲沟多为水田。4 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4.0.1 合肥枢纽HFSN-I四分部线下工程临近既有线沉降与变形观测工作以既有线路基的的垂直位移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为主。4.0.2 合肥枢纽HFSN-I四分部临近既有线沉降与变形观测的高程系统应采
5、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坐标系统采用WGS-85坐标系。4.0.3基准点选择优先考虑利用已有的CPI、CPII控制点和线路二等水准控制点。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已有的CPI、CPII控制点和线路二等水准控制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4.1.1 本线变形测量(包括垂直位移和平面位移)按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中三等精度标准执行。表4.1.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二等0.50.33.0三等1.00.56.0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4.2.1 垂直位
6、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临近既有线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临近既有线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具体为:在合肥枢纽HFSN-I四分部沿线二等水准控制点(包括基岩水准点、深埋水准点、加密二等水准点)的基础之上,按国标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设置沉降观测的工作基点直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的需要。一般情况下,每6个月对垂直位移监测网整体复测一次;垂直位移监测过程中怀疑水准点(含工作基点)不稳定时,应立即进行全网或局部的复测直至能清楚地判明水准点(含工作基点)的沉降和位
7、移情况。4.2.2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4.2.2执行表4.2.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变形测量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备注二等(国标一等)0.50.130.30.5三等(国标二等)1.00.30.60.84.2.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4.2.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本线水平位移监测一般按变形测量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
8、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变形测量二等的规定执行。表4.2.4 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变形测量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二等3.03001.01/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4.3.1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且易于保存,基准点使用全线
9、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3.1的规定。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变形点:埋设于路肩坡脚位置。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图4.3.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4.3.2 测量点的检测。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近 既有 沉降 观测 水平 位移 实施方案 1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