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pdf(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 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 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
2、恃。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注】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故事:向来规矩。朔:农历每月初一。(1)解释下列划线字意思。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其仁足以示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C. 其施虽在越其西南诸峰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3、也(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5)结合句子内容说说下列划线字的表达效果。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 使各以便受之。(6)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答案】 (1)谨慎;稍微(2)A(3)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4)(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5)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
4、以人为本,真心为民。(6)本文: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少”这里是“稍微”的意思。(2)A 用来,来/因为;B 并且/并且;C 代词/代词;D 的/的。(3)这句话的意思是: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无 失 所 恃。(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使:让;朔:月初;幼小:孩童。
5、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5)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结合语境分析,赵工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多多设置发粮点,方便乡民领粮。由此可以看出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6)结合赵工的作为分析,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赵工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做好准备并及时足额给受灾乡民发放救济粮。发生瘟疫时,又设立医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使百姓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由此看出赵工“仁”具体内涵是与民同忧。而醉翁亭记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 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
6、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故答案为:谨慎;稍微 A; 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 (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本文: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7、: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8、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
9、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
10、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
11、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望之而蔚然深秀者蔚然:_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_饮少辄醉辄:_复西行约三里许许:_可鉴毛发鉴:_(2)翻译下列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_、_两个方面描摹,而(乙)文还写到了泉水_的特点。(4)依据(甲)(乙)两文,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答案】 (1)茂
12、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3)声音;形态;清澈(4)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许”:左右。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蔚然”等词的意思需要理解好上下文的内容。(2)此题中的“得”“寓”等词语的翻译,“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几乎与现代汉语一致,比较容易翻译。(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声音和形态写到了泉水的特点:清澈。读懂文句是作答的
13、前提。(4)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前几句都是对琅琊山秀丽风景的描写。“渐入佳境”是名家题名。这些都是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故答案为: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声音;形态;清澈 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
14、象。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要依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附参考译文】甲文参考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15、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 “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乙文参考译文:又向西走了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座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作让泉。(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淳熙年间郡守张商卿等人在上面题记的姓名还存在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公将战,曹刿
16、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周武王克殷,封姬
17、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 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节选自华阳国志,有删改)【注】季世:末代。弭:平息,消除。(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牺牲玉帛_齐师败绩_夙夜筹谋_乃自刎以死国_(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屠乃奔倚其下 B. 何以战
18、许以三城C. 公问其故巴国葬其身 D. 小大之狱封姬姓于巴,爵之(3)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彼竭我盈,故克之。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5)【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答案】 (1)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大败;早晚,日日夜夜;为国而死(2)A(3)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4)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5)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解析】【分析】(1)
19、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牺牲”“死国”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2)A 于是,就。B 凭;用。C 代词,那样;代词,他的。D 的;代词。(3)这句话的大意是: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克:战胜。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使:假使,如果。若:像;何为:干什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20、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5)结合巴蔓子的作为及语言进行分析,当巴国发生叛乱的时候,巴蔓子日夜想办法平乱,并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然后巴蔓子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当战乱平息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巴蔓子说:“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就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据此可知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 因此楚王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故答案为: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大败;早晚,日日夜夜;为国而死 A A彼竭我盈,故克之。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巴蔓子为了
21、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 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
22、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明确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参考译文】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
23、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是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 ”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藩国名臣(明)朱国祯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
24、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节选自涌幢小品,有删改)【注】埒(li):等同,齐等。矱(yu):尺度。朴:通“扑”,打人的器具。(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日记数千言_赵先生耻居其下_诸生侍侧凛凛_且遗一朴
25、_(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日所诵书必与之埒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B. 为讲说甚详恳其名为鹏(北冥有鱼)C. 以身先之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D. 书其面曰其真无马邪(马说)(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答案】 (1)每天;以为耻;侍奉;给予(2)C(3)第五子很是骄横放纵,即便是太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4)讲说详恳,规矩严明,重视背诵,以身作则。【解析】【分析】(1)句意为:每天能记住好几千句话。日,每天。句意为: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耻,以为耻。句意为:那些学生陪从在两侧,心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