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共46页).doc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共4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共46页).doc(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综合专项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二一一年八月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前 言深入推进节能降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举措,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处理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关系,以降耗促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本市“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2、规划编制依据:1.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4.其他相关规划等。规划适用范围和实施期限:规划适用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十一五”时期是节能工作受关注程度最高、推进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五年。本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强重点工程实施推进,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以年均
3、4.7%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1.4%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41,“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一、发展回顾(一)能源利用效率位于全国首位。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79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582吨标准煤(按2005年可比价格),年均下降5.99%,累计下降26.59%,下降幅度位居全国首位,绝对值全国最低,是全国唯一连续5年完成年度目标的省级地区。碳排放强度降低约29%,降幅位居全国前列。(二)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经济特征初步显现。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69.6%提高到2010年的75,低能耗服务业快速发展,2010年,第三
4、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343吨标准煤,不足全市能耗水平的60%。高耗能企业加快退出,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主流程、焦化厂、化工二厂等搬迁调整或全面停产,累计推动180多家“三高”企业退出,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1.52吨标准煤下降为2010年的0.933吨标准煤,累计下降38.72%,产业结构调整对本市节能工作的贡献率达80%左右。(三)能源结构优质低碳化调整成效显著。2010年,电力、油品、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0%,比“十五”末提高12.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大幅降低,占一次能源比重由2005年的42.7下降到2010年的30。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利用总量占能源
5、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2%。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率达到11%。(四)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逐步增强。成功研发新型天然气锅炉、余热余压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节能新技术。连续3年编制发布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推荐目录,推广了45类175项新技术、新产品。累计推广节能灯3200万只,在全国率先实现居民家庭、公共机构绿色照明推广工作的基本覆盖;推广高效电机、节能变压器1000余台。建成了德青源沼气发电、全国首座二氧化碳捕集装置等节能低碳示范项目。“十一五”时期,技术节能贡献率约为12%。(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成立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
6、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成立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加强林业碳汇工作管理,全市活立木蓄积量由2005年的1521万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810万立方米。提升优化基础设施能力和布局,城市设施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进一步加强。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提高,万元GDP水耗降至29.4立方米(2005年可比价),“十一五”时期累计下降40.46%,再生水年利用量6.8亿立方米,年雨洪利用量达5055万立方米。(六)政策机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节能降耗管理体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在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强化落实节能属地管理责任,开展区县、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工业、
7、统计等部门联动。不断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制定修订北京市实施办法、北京市贯彻落实的意见、北京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北京市节能减排奖励暂行办法及节能监察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制定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建筑节能等40多项地方节能减排规范和标准。率先建立节能监察执法队伍,自2007年开始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执法检查。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率先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增量)控制和“条块结合”节能目标分解机制。率先实施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累计完成712个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评估后净核减能耗27万吨标准煤。率先建立清洁生产全过程工作体系,组织150多家企业开展清洁生
8、产审核。制订出台合同能源管理资金奖励政策,国家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达到153家。构建市区两级联动宣传机制,连续5年举办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本市“十一五”时期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二五”科学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有待提高。与同纬度世界城市相比,在万元GDP能耗、制造业万元增加值电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二是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以政府主导推广为主,企业和社会公众接受程度不高,大范围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环境尚不健全。三是基础支撑工作仍需加强。法规标准、
9、统计计量等基础工作尚未健全,综合性激励约束手段仍然欠缺。四是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的自觉性有待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亟待加强,公众自觉参与节能减碳的行动仍然不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五是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时期初步形成部门联动、市区协同的工作机制,但在数据共享、形势分析、重点问题会商和重大项目联合调度等机制还需完善和固化。二、面临形势未来五年,是本市全力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步伐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形势更加严峻,本市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
10、(一)能源刚性需求快速增长,推进节能工作难度更大。“十二五”时期,本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规模持续扩大、交通总量保持高增长势头,预计到2015年,全市建筑规模将达到8.5亿平方米,汽车保有量接近600万辆,常住人口规模预计突破2000万,全社会能源刚性需求大幅增加。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与有限的能源供应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必须深入推进节能减碳工作,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实现以有限的能源消耗和较低的碳排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能耗重点领域发生变化,结构促降空间逐渐缩小。本市能源消费特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第三产业能耗和居民生活能耗占比已达到全
11、市总能耗的60%以上,成为新的能耗重点领域,与工业领域相比,“面广点散”的特点更为突出,推进节能工作的手段和措施仍需要深入探索研究。同时,“十二五”时期工业领域“以退促降”的空间进一步缩小,与其他省市相比,以传统手段推进节能减碳工作的边际成本逐渐增加,实现“以退促降”向“内涵促降”的转变还需要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三)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亟需深化创新工作模式。“十二五”时期,国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市产业结构步入深度转型的新阶段,需要下大力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背景下,本市能源结构、能效水平、终端用能效率都需要深度优化和提升,需要进一步深化创新节能工作模式,以技术创新丰富工作手
12、段,以制度创新实现各部门合力推进,以利益机制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四)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十二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北京作为首善之区,需要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第二章 推动未来五年领先发展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本市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
13、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减碳关系,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强化倒逼机制,变压力为动力,强化顶层设计、合力推进,以降耗促发展,加快形成“内涵促降、系统促降”的绿色发展新格局,推动本市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规划实施中,突出“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制度引导、市场培育、整体推进”,更加注重五个方面的转变:坚持创新驱动,在依靠结构调整促降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技术进步。把推进节能减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以节能低碳发展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针对节能低碳发展的
14、技术需求,加强科技攻关,加快推广应用一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的节能低碳技术与产品,使北京成为节能低碳技术“创新源”。坚持标准引领,在挖掘存量节能潜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增量准入约束。抓好节能低碳相关标准的制订、修订与实施,切实推进国际国内能效对标达标工作,完善形成适应首都特点的地方节能标准体系,力争使节能低碳标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使北京成为先进标准创制“引领者”。坚持制度引导,在夯实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合力推进。加强能源和碳排放的统计计量、能源在线监测、能源审计评估、能源管理师制度、目标责任与评价考核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增强部门联动协作,加快研究制定完善有利于节能降
15、耗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准入、价格调控、财政支持等各项政策,使北京成为节能低碳发展配套政策改革“试验区”。坚持市场培育,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重视利用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增强企业参与动力,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试点推进节能量交易和碳交易,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培育壮大节能低碳服务产业,使北京成为节能市场服务资源“集聚地”。坚持整体推进,在强化生产用能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活用能管理。顺应城市转型升级发展趋势,在进一步提升工业能效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建筑、交通、供热等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节能潜力,着眼从能源供应、消费和碳排放控制全流程,将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深
16、入推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二、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能效水平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主要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节能减碳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内生动力,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使北京成为节能低碳技术“创新源”、先进标准创制“引领者”、市场服务资源“集聚地”和节能低碳发展配套政策改革“试验区”。(二)具体指标。能耗强度保持全国领先。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7%。碳排放强度实现显著下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8%。能源结构实现低碳
17、化调整。优质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其中天然气比重超过20%;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力争达到6%左右。控制工业碳排放总量。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2010年水平。林业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森林覆盖率达到40%,林木绿化率达到57%,碳储量增加100万吨。第三章 着力提升内涵促降能力一、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强化技术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完善节能低碳科技创新机制,统筹规划,全面部署,调动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能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节能低碳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把完成节能减碳的工作压力转变为促进低碳绿色发展的新动力。(一)提升
18、节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首都创新资源优势,结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节能低碳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加强节能低碳领域科技平台建设,推动已有各类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建成一批国家级、市级节能低碳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围绕提高建筑能效、降低交通能耗、推行清洁生产等本市节能低碳发展中的重点领域,组织开展相关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力度,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二)加大节能低碳技术产品推广力度。继续制定发布北京市节能节水环保产品技术推广目录,加大重点用能领域
19、的新技术、新产品推介力度。通过组织技术论坛、召开产品推介会、编制项目案例等方式,大力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技术。继续推广高效节能电机、节能变压器等工业节能设备和节能汽车等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大力推广绿色高效照明产品,基本淘汰白炽灯。(三)加强节能低碳创新示范引导。试点推进延庆等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系统规划通州新城、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低碳示范区建设。支持一批重大节能低碳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积极推进新能源和节能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四)搭建节能低碳创新服务平台。以系统提升节能低碳技术发展水平为宗旨,整合本市技术、资金、机构等各类资源,搭建节能低碳发展创
20、新服务平台。以平台为载体,加强对节能低碳各个环节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并系统推动落实。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造集需求调研、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为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二、突出先进标准引领,强化能耗约束围绕产业发展、产品能效、居民消费等多个领域,研究建立重点产品、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标准,综合健全区域节能标准体系,全方位推动各领域能效水平提高,努力使本市节能低碳标准走在全国最前列。(一)完善产业能耗标准体系。以标准为手段引导产业发展,注重产业标准与国际水平的对接,实施更加严格的用水、用能等产业准入标准。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重点工业设备和生产工序能耗限额标
21、准,修订工业用能用水指导指标,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和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准入。以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批发零售及宾馆饭店业等为重点,研究制定行业合理用能指南。推进建立重点行业领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探索推行行业“领跑者”计划,塑造一批能效水平领先的先进企业。(二)综合提升建筑节能标准。修订完善建筑节能标准,力争使本市成为同等气候条件地区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较低的城市。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新建居住建筑实施75%节能设计标准,加快修订完善新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细化相关设计指标。研究制定学校、医院等不同类型建筑能耗定额标准、用能设备节能运行管理规程等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
22、全面加强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加大重点建筑项目的设计审查、建设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节能监察力度,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三)强化能效标识引导。建立完善生活消费品能效对标体系,试点推进纺织、食品、汽车等行业能效对标工作,针对重点技术、重点工序、重点设备和重点产品,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建立完善各类电子电气产品能耗定额,在批发零售企业强制推行产品能效标识,着力推进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产品的普及。加大“中国能效标识”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消费者选购节能产品。加强能效标识市场管理,强化对不达标和虚标产品的监管。积极探索低碳标识的应用推广。(四)健全节能低碳管理标准。积极落实能源管理体系要
23、求国家标准,鼓励执行ISO50001全球自愿能源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地方能源管理标准体系,推进企业能源管理标准化。健全节能监测标准体系,修订完善综合监测、单项用能设备监测、用能系统监测、供能质量监测等各类监测标准。研究制订功能区、行业、单位等不同层面的低碳发展指导指标。三、突出市场服务机制,强化市场作用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大力完善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积极落实节能低碳相关领域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低碳市场服务机构,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与碳交易机制,促进节能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一)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出台促进节能服务业发
24、展指导意见,加强对节能服务机构发展规范引导,培育壮大一批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落实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政策,在公共机构、工业、民用建筑等领域大力推广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研究完善地方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探索加强对节能效益分享、节能量保证、能源费用托管等多种模式项目的支持。培育节能量第三方审核认证机构,完善资质管理。(二)试点推行节能量交易和碳交易机制。结合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机制,推进区域间、重点用能单位之间开展节能量交易。落实国家自愿碳排放市场管理暂行办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自愿减排交易。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研究制定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制定碳交易试点实施方案,试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十二 时期 节能降耗 应对 气候变化 规划 4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