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2月模拟(自主测试)答案(二)(PDF).pdf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2月模拟(自主测试)答案(二)(PDF).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2月模拟(自主测试)答案(二)(PDF).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答案第 1页,总 23页2020 届高三年级生物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1C【解析】【分析】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其中竞争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详解】据图分析,图中两条曲线代表的生物表现出非同步性变化,因此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其中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为捕食者。故选 C。2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2、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A 正确;B、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而组织液只能进入淋巴,淋巴只能进入血浆,B 错误;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而不是保持不变,C 错误;D、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依赖于内环境,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 错误。故选 A。【点睛】答案第 2页,总 23页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特点及意义,能结
3、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D【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A 错误;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表现型,间接选择基因型,B 错误;C、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 错误;D、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 正确。故选 D。4A【解析】【分析】1、拜尔的实验
4、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2、欧文顿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 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 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3、20 世纪初,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成连续的两层。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
5、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详解】答案第 3页,总 23页A、拜尔的实验只是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当时并不知道“影响”即为生长素,A 错误;B、由分析可知: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最终认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B 正确;C、摩尔根利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 正确;D、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即差速离心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D 正确。故选 A。5D【解析】【分析】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
6、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分析题图:图中是高尔基体,是线粒体,是内质网,是叶绿体。【详解】A、是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A 正确;B、是线粒体,是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 正确;C、是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C 正确;D、是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如根部细胞不含叶绿体,D 错误。故选:D。6D【解析】【分析】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的种类及特点:遗传病特点病例常染色体显性代代相传; 发病率高; 男女发病率相等多指、高胆固醇血症答案第 4页,总 2
7、3页常染色体隐性可隔代遗传;男女发病率相等;近亲结婚时发病率较高白化、苯丙酮尿症X 染色体显性连续遗传; 发病率高;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 患者的母女都是患者抗维生素 D 佝偻病X 染色体隐性隔代遗传或交叉遗传;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父亲、儿子都是患者红绿色盲、血友病Y 染色体遗传患者为男性;父传子、子传孙(患者的儿子都是患者)耳郭多毛症【详解】已知性状 A 是伴 X 隐性遗传,男甲能通过其女儿传递给他外孙,但不能通过儿子传递给孙子;性状 B 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只在男性中表达,则男乙的儿子、孙子、外孙都有可能是性状 B,故可以通过家谱研究区别性状 A 和性状 B。故选 D。
8、【点睛】本题以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为背景材料, 考查考生对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理解与分析。7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率”,其种群为 S 型增长,t2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3时刻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t4时刻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并非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详解】A、t3时种群增长率下降,但是种群数量仍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 错误;B、t4时刻种群增长率为 0,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并非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B 错误;C、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其种群为 S 型增长,J 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C 错误;D、据图分析,t4 时刻种群数
9、量达到 K 值即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D 正答案第 5页,总 23页确。故选 D。8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在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S 元素标记的是蛋白质,P 元素标记的是 DNA,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中而 DNA 进入,说明遗传物质是 DNA。【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此实验只能证明遗传物质是 DNA,A 正确;B、上清液主要成分是较轻的噬菌体颗粒、噬菌体外壳和培养基,沉淀物主要是被噬菌体侵染的细菌菌体,B 正确;C、实验结果说明,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高,说明标记物没有进入细菌,C 正确;D、 噬菌体只将其 DNA 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这样 DNA 和蛋白质就自然的分开了,
10、 D 正确;故选 A。9C【解析】【分析】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2、根据题图分析:是细胞壁,是外界溶液,是细胞膜,是细胞质,是液泡膜。【详解】A、处是细胞壁,对植物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具有全透性,A 正确;B、处是外界溶液为硝酸钾溶液,若替换为 30的蔗糖溶液,细胞不能吸收蔗糖,则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B 正确;C、结构化学组成不同,其中结构是全透性的,结构都具有选择透过性,C 错误;D、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此时无法确定,可能
11、是大于、小于、也可能是等于,D 正确。故选 C。10B答案第 6页,总 23页【解析】【分析】1、ATP 的组成元素:C、H、O、N、P2、ATP 的结构式及各组分的含义:ATP 的结构式可简写成 A-PPP,式中 A 代表腺苷,T 代表 3 个,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一个 ATP 分子中含有一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 个高能磷酸键。ATP 的一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 ADP(二磷酸腺苷),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 AMP(一磷酸腺苷)。【详解】A、ADP 由 2 分子磷酸、腺嘌呤和核糖组成,其中含有 1 个高能磷酸键和 1 个普通磷酸键,A 错
12、误;B、胰岛 B 细胞中产生 ATP 的生理过程为细胞呼吸,线粒体是胰岛 B 细胞中唯一产生 ATP的细胞器,胰岛素的分泌属于胞吐作用,需要消耗能量,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 正确;C、ATP 的合成与细胞的放能反应相联系,C 错误;D、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主要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热能,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与 ATP 相关的知识,识记 ATP 的结构,掌握 ATP 中能源的来源和去路,易错点是 D 选项中 ATP 的能量一般不用于维持体温。11C【解析】【分析】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
13、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 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溶液(解离)。【详解】A、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染色体形态,解离时应用解离液,使组织细胞分散开,A 错误;答案第 7页,总 23页B、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B 错误;C、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可能发生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C 正确;D、根尖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所以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中没有增加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D 错误。故选 C。12C【解析】【
14、分析】1、加热杀死的 S 型菌的 DNA 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随着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S 型细菌的数量呈现 S 型曲线的变化。R 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随着小鼠免疫系统的破坏,R 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2、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 DNA 的实验中,艾弗里将 S 型细菌的 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 DNA酶和 S 型活菌中提取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养。【详解】A、R 型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壁成分与植物细胞壁成分不同,故 R 型菌分泌的细胞壁自溶素可从培养液中提取,不可
15、用于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A 错误;B、 题干中的转化过程中,S 型细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被解旋成两条单链 DNA, 伴随着氢键的断裂和合成, 其中一条进入 R 型菌并替换相应片段,一条在细菌外被分解为核苷酸,涉及磷酸二酯键的变化,B 错误;C、R 型菌转变为 S 型菌的过程中,S 型菌的 DNA 进入 R 型活菌,这种可遗传变异属于基因重组,C 正确;D、 由于转化过程中 R 型菌的转化为 S 型菌的概率低, 故题干中细菌后代中的 S 型菌主要来源于 S 型菌的增殖,D 错误。故选 C。13A【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
16、,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答案第 8页,总 23页详解:由胚胎干细胞或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过程,A 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B 错误;细胞癌变是细胞中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C 错误;细胞坏死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的细胞不正常死亡,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D 错误。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实质, 明确全能性是以形成完整的个体为标志的
17、,并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4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肾上腺素与受体蛋白结合引发 G 蛋白与 GTP 结合,激活腺苷酸活化酶,进而引发一系列酶促反应,导致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详解】A、肾上腺素属于激素,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起调节作用,A 错误;B、酶具有专一性,故腺苷酸环化酶不能催化一系列酶促反应,由图可知腺苷酸环化酶可以引发一系列酶促反应,B 错误;C、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对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C 错误;D、肾上腺素既可作为升高血糖的激素,也可在神经调节中作为神经递质,D 正确。故选 D。【点睛】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
18、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15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 着丝点分裂, 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之间的比例为 1:2:2,并且染色体数为 2N,因此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图丙中,A 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N,即染色体数目减半,可以表示减二的前期、中期、末期;B 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 2N,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中、末期,减时期和减后期;C 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 4N,为体细胞的两倍,只可能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答案第 9页,总 23页【详解】甲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
19、分裂后期,在此时期之前,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但赤道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错误;由于 DNA 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正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信息是相同的, 故甲图所示细胞中, 着丝点分裂后正常形成的 2 个子染色体携带遗传信息相同,正确;乙图所示细胞中 DNA 含量为 4N,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相同,为 2N,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阶段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正确;乙图细胞含有染色单体,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一极的染色体应为体细胞的一半。若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目为 2N,则只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而有丝分裂后期不含姐妹染色单体,错误;丙图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为 4
20、N,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最少为 N,说明还可以发生减数分裂, 故丙图结果可能来自于植物的雄蕊和雌蕊以及动物精巢等部位细胞,正确;C 组细胞染色体数为 4N,只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联会并产生四分体,错误。综上分析,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 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等数量变化,能够根据数量确定分裂时期,并能够识记相关时期的细胞特点,进而对选项逐项分析。16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曲线 a 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 x 的增大,y 逐渐增大,后趋于平衡;曲线 b表示在一定范围内,
21、随着 x 的增大,y 逐渐减小,后趋于平衡;两者呈负相关。【详解】A、对于恒温动物来说,在低温时,为了维持体温的稳定,耗氧量逐渐增加,而温度增加后,耗氧量就会下降,与曲线 b 符合,而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体内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所以体内酶的活性也是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外界温度升高,变温动物体内温度也会升高,新陈代谢加强,耗氧量增加,与曲线 a 相符,A 正确;B、若表示 O2浓度与呼吸作用 CO2释放量的关系,则在 O2浓度较低时,生物体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 CO2,随着 O2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产生的 CO2量逐渐减少,而有氧呼吸逐渐增强,产生的 CO2也逐渐增加,有氧呼吸强度还
22、要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有答案第 10页,总 23页氧呼吸产生的 CO2量最终趋于平稳,因此 a 表示有氧呼吸强度,b 表示无氧呼吸强度,B 正确;C、机体进食后,体内血糖浓度较高,需要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恢复正常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就不再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是拮抗作用,所以两者曲线变化相反,C 正确;D、植物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所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根的生长将会受到抑制,与曲线 b 相符,而茎则表现出促进生长,与曲线 a 相符,D错误。故选 D。17A【解析】不同植物含水量有所差异,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含水量也不同,A 错误;细胞内
23、的自由水既是良好的溶剂, 也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运输具有重要作用,B 正确;人体内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C 正确;Mg 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植物缺 Mg 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D 正确。【点睛】巧记无机盐功能的“一、一、二”:18D【解析】【分析】运动员剧烈运动时,(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继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24、。(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答案第 11页,总 23页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细胞外液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详解】A、由于参加比赛是高强度的运动,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为补充机体血糖的稳定,应该会肝糖原分解速度加快,以维持血糖平衡的现象,A 正确;B、运动员在高强度运动后,会分泌大量的汗液,使得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出来,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液减少,B 正确;C、由于运动,机体产热量增加,体温
25、上升,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汗液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的恒定,C 正确;D、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无氧呼吸对能量的补充,机体会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能够对 pH 做出调节,内环境 pH 不会显著降低,D 错误。故选 D。19C【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 或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大同市 第一 中学 2020 届高三 生物 模拟 自主 测试 答案 PD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