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运作管理生产技术准备(共12页).doc
《生产与运作管理生产技术准备(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与运作管理生产技术准备(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六章 生产技术准备任何产品生产过程都包含着准备和生产两个阶段,生产技术准备是为试制和生产创造一切必要条件的工作。没有生产技术准备,即使一般的生产也难以顺利进行,更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本章主要阐述生产技术准备的任务和内容,工艺准备内容,工艺方案的制定和经济评价,工艺文件的准备,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的种类等。第一节 生产技术准备的任务和内容 一、生产技术准备的任务生产技术准备工作是指企业开发新产品,改进老产品,采用新技术和改进生产组织方法时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技术上的准备工作。它是提高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充分挖掘潜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节约开支,
2、降低成本,争取较好经济效益的重要管理环节。工业企业生产技术准备的任务主要有:(1)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费用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2)做好企业产品、技术和生产方式新旧交替的准备工作,实现有条不紊的转变;(3)保证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的经济性;(4)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二、生产技术准备的内容为了完成生产技术准备的任务,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取决于生产技术准备的对象。开发新产品、改造老产品、采用新技术及改变生产组织方法,它们所需要进行的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具体内容有很大差别,以新产品开发为例,生产技术准备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开发研究阶段这个阶段也叫做机能研究阶段。在
3、开发新产品时,如本企业已经有类似产品的制造经验或成熟的应用技术,可以直接进入设计试制阶段。如采用了新原理、新结构,就需要进行研究和实验,解决新产品研制中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为新产品的正式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2、设计试制阶段设计试制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开发研究基础上,设计试制出样机(或样品),进行各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再改进设计,直至符合原定的技术与经济目标为止。3、生产准备阶段生产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完成从样机(或样品)试制向正式生产的过渡。包括对样机(或样品)设计的工艺性分析,编制工艺规程和工艺方案,制定检验规范和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等工艺文件,并按照工艺规程进行工艺装备设计和创造,做好批
4、量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外购配套件和外协件等的准备,保证供应。4、生产技术准备的组织与计划生产组织准备包括选择新产品的生产方式,制定期量标准,改进作业计划体制和调整车间设备布置等。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包括编制综合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科室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和分产品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并确定各种准备工作劳动量、各阶段工作周期。第二节 工艺准备一、工艺准备的内容工艺准备的任务是设计出能保证优质、高产和低消耗地制造出产品的工艺过程,制定出试制和正式生产的全部工艺文件,设计制造和调整好各种工艺装备。在生产技术准备工作中,工艺准备工作占很大的比重,但不同产品结构和生产类型企业,这个比重也有所不同,以机械产品为例,单
5、件小批生产其工艺准备工作量占全部生产技术准备工作量的比重为2025%;成批生产为5055%;大量生产为6060%。工艺准备的内容主要有:产品图纸的工艺性分析和审查,制定工艺方案,编制工艺规程,工艺准备的设计和制造。二、产品图纸的工艺分析和审查 产品图纸是指导产品加工和装备的依据。对产品设计进行工艺性分析和审查,指的是从工艺角度检查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可加工性,以便使所设计的产品符合本企业的制造条件,并力求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性。工艺分析和审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结构的工艺性,其主要内容有:(1)图纸标示的精度、光洁度及技术要求的经济合理性;(2)产品结构
6、的标准化、规格化程度;(3)选用材料的加工性和经济性;(4)工艺基准面的选择;(5)产品是否便于制造和装配;(6)现有设备和生产条件可否利用。三、工艺方案的制定和经济评价工艺方案是工艺准备的指导文件,其目的是在保证符合设计质量和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解决如何进行制造和确定工艺装备工作量的问题。它的基本内容有:新产品试制中的技术关键及其解决方法,主要零件的加工方法,工艺路线的安排,编制工艺规程,以及工艺装备系数的确定。(一)工艺方案的制定工艺方案的制定一般由参加审查新产品设计任务书的主管工艺员负责。工艺方案的选择必须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考虑到生产类型、产品设计性质(是创制还是仿制,是系列
7、基型还是变型,是专用还是通用),以及年产量和批量等因素。工艺方案的主要内容有:1、规定设计产品试制及过渡到批量生产或大量生产的质量标准;2、规定工艺规程的编制原则及形式;(1)制定关键性工艺的解决方案;(2)规定工艺装备的设计原则和工艺装备系数;(3)确定生产组织形式和工艺路线;(4)分析工艺方案的经济效益;(5)工艺准备工作量的计算;(6)规定工艺工作计划。(二)工艺方案的经济评价一种工艺方法只能适用于一定的生产类型、年产量和批量。生产某一产品往往有几种不同的工艺方案,对这些方案需要进行经济分析,选出最优方案。如高效率的工艺装备,一般通用化程度低,调整时间长、价格贵,只有对大批大量生产的零件
8、才适用。可以运用盈亏平衡方法进行工艺成本的分析比较。如图6-1所示,F1、F2分别为、两方案的固定成本;V1、V2为两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S1、S2为两方案的工艺成本。 S1 Q0V1+F1 S2V2Q0+F2 盈亏平衡点时S1S2 则 Q0V1+F1 V2Q0+F2 Q0=(F2-F1)/(V1V2) 由此可知 当QQ0时,则采用第一方案。 图6-1 两方案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四、工艺文件的准备工艺文件是指导产品加工和工人操作的技术文件,不同企业其种类不尽相同。如机器制造业,包括:工艺规程、检验规程、主要材料一览表、外购外协一览表、劳动定额表及消耗定额表等。1、工艺规程的编制工艺规程是一个总称,
9、它是反映工艺过程的文件,其主要形式有工艺卡、工艺路线卡和工序卡等。工艺路线卡(工艺过程卡)是按产品的每个零部件编制的,具体规定这一零件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所要经过的路线,列出这种零件经过的车间、小组、各道工序的名称,使用的设备和工艺、装备等。它是编制其它的工艺规程、进行车间分工以及生产调度的重要依据。工艺卡是按零部件的每一个工艺阶段编制的。它规定着加工对象在制造过程中,一个工艺阶段内所要经过的各道工序,以及各道工序所有的设备、工艺装备、切削用量、工时定额和所用材料的材质规格等。工艺卡主要用于指导车间的生产活动。工序卡(或称操作卡),是按零部件的每道工序编制的。它是规定着每道工序的操作方法和要求,对
10、工人的操作进行具体指导,以保证加工的产品达到预定要求。工序卡适用于大量生产的全部零件和成批生产的重要零件。在单件小批生产中,一些特别重要的工序也需要编制工序卡片。工艺规程的形式和内容与生产类型有关,但不是所有企业及各种生产类型都需详编以上形式的工艺文件。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是:产品及其各部分的制造方法和顺序、设备的选择、切削规范的选择、工艺装备的确定、劳动量及工作物等级的确定、设备调整方法和产品装配与零件加工的技术条件等。在单件小批量生产条件下,工艺规程较粗略,一般只编制工艺过程卡,个别关键零部件编制工艺卡片。在成批生产条件下,一般零部件编制工艺卡片,关键零部件编制工序卡片。在大量生产条件下,大
11、部分零部件都编制工序卡片。2、工艺规程典型化典型工艺就是为同类零件编制的工艺过程,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大量大批生产的零部件。编制典型工艺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按零部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和材料等因素将零件划分为外形相同并具有类似工艺路线的零件组,然后给每一个组编制一个典型工艺。典型工艺可分为标准件典型工艺和专用件典型工艺两种。编制标准的典型工艺比较简单,通常把零件系列尺寸大小分成工序相同的若干区段,然后为每一区段编制一个典型工艺规程。通用件和专用件的典型工艺一般用典型工序法编制,就是从各组零件选出能代表本组大部分零件的代表零件(或设计一个包括本组零件特点的假想零件),编制具有先进工艺水平的典型工序卡
12、,并按规定的工艺卡编号制度统一编号。编制工艺规程时只要按零件的所属组型,选出所需要工序卡片,作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即可。成组工艺与典型工艺不同,不受零件几何形状的约束,只要求工序内容相似,即所谓结构工艺相似。借助于采用可快速调整的成组工装可以在同一台(或一组)设备上加工的零件集合,编制统一的成组工序和成组工艺过程。所以成组工艺主要用于中、小批量生产。成组技术对工艺规程典型化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产品零部件分类编号和分组。分类的依据是零部件的相似性。相似性存在于各个方面,识别零部件的相似性,是一项工作量很大而且复杂的工作,具体见成组技术。五、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装备简称工装,是加工产品所必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产 运作 管理 生产技术 准备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