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员培训讲义(共37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员培训讲义(共3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员培训讲义(共37页).doc(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员培训讲义一、概念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食物中毒:指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源性疾病:狭义 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广义 指与摄食有关的一切疾病(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还包括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食
2、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损害为主的疾病(包括致畸、致癌、致突变)和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营养不良等)食品污染事故: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受到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从而导致食品的食用安全性问题,有可能引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或食源性疾病流行。二、分类分级广义食源性疾病分类:按病原物性质 1、生物性(动植物、微生物、真菌) 2、化学性 3、物理性 按发病机制 1、食源性感染 2、食源性中毒食品安全事故分级:1、特别重大(级) 2、重大(级) 3、较大(级) 4、(级)三、食源性疾病特点1、食物传播 所有的都是以食物和水源
3、为载体使致病因子进入机体引起的疾病。2、暴发性 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在发病形式上,微生物性多为集体暴发,潜伏期较长(639 小时);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散发或暴发,潜伏期较短(数分钟至数小时)。3、散发性 化学性和某些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多以散发病例出现,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如毒蕈中毒、鱼中毒、等。4、地区性 指某些食源性疾病常发生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例如,中毒在中国以新疆地区多见;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发生在;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地区;牛带主要发生于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俗的地区。5、季节性 某些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升高。例如,细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
4、秋季最高;有毒蘑菇、鲜黄花菜中毒易发生在春夏生长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月份。四、事故调查的任务通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工作,调查事故有关人群的健康损害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事故有关的食品及致病因子、污染原因,做出事故调查结论,提出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建议,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或政府确立的承担组织查处事故的部门,以下同)提出事故调查报告,为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发生原因提供科学依据。五、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步骤一般包括核实诊断、制定病例定义、病例搜索、个案调查、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等内容。具体调查步骤和
5、顺序由调查组结合实际情况确定。1、核实诊断调查组到达现场应核实发病情况、访谈患者、采集患者标本和食物样品等。(1)核实发病情况。通过接诊医生了解患者主要临床特征、诊治情况,查阅患者在接诊医疗机构的病历记录和临床实验室检验报告,摘录和复制相关资料。(2)开展病例访谈。根据事故情况制定访谈提纲、确定访谈人数并进行病例访谈。访谈对象首选首例、末例等特殊病例;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发病和就诊情况以及发病前的饮食史等。访谈提纲可参考食品安全事故病例访谈提纲(附表3-1)。(3)采集样本。调查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采集病例生物标本、食品和加工场所环境样品以及食品从业人员的生物标本。样本采集、保存和运
6、送方法可参考食品安全事故标本和样品采集、保存和运送要求(附录4)和食品安全事故常见致病因子的临床表现、潜伏期及生物标本采集要求(附录5)。如未能采集到相关样本的,应做好记录,并在调查报告中说明相关原因。2、制定病例定义病例定义应当简洁,具有可操作性,可随调查进展进行调整。病例定义可包括以下内容:(1)时间:限定事故时间范围;(2)地区:限定事故地区范围;(3)人群:限定事故人群范围;(4)症状和体征:通常采用多数病例具有的或事故相关病例特有的症状和体征。症状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抽搐等;体征如发热、紫绀、瞳孔缩小、病理反射等。(5)临床辅助检查阳性结果:包括临床实验室
7、检验、影像学检查、功能学检查等,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铁血红蛋白增高等。(6)特异性药物治疗有效:该药物仅对特定的致病因子效果明显。如用亚甲蓝治疗有效提示亚硝酸盐中毒,抗肉毒毒素治疗有效提示肉毒毒素中毒等。(7)致病因子检验阳性结果:病例的生物标本或病例食用过的剩余食物样品检验致病因子有阳性结果。病例定义可分为疑似病例、可能病例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定义通常指有多数病例具有的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可能病例定义通常指有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或疑似病例的临床辅助检查结果阳性,或疑似病例采用特异性药物治疗有效;确诊病例定义通常指符合疑似病例或可能病例定义,且具有致病因子检验阳性结果。在调查初期,可采用灵敏
8、度高的疑似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并将搜索到的所有病例(包括疑似、可能、确诊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在进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时,应采用特异性较高的可能病例和确诊病例定义,以分析发病与可疑暴露因素的关联性。3、开展病例搜索调查组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方法开展病例搜索,可参考以下方法搜索病例:(1)对可疑餐次明确的事故,如因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可通过收集参加聚餐人员的名单来搜索全部病例;(2)对发生在工厂、学校、托幼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的事故,可要求集体单位负责人或校医(厂医)等通过收集缺勤记录、晨检和校医(厂医)记录,收集可能发病的人员;(3)事故涉及范围较小或病例居住地相对集中,或有死亡或
9、重症病例发生时,可采用入户搜索的方式;(4)事故涉及范围较大,或病例人数较多,应建议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机构查阅门诊就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报告登记等,搜索并报告符合病例定义者;(5)事故涉及市场流通食品,且食品销售范围较广或流向不确定,或事故影响较大等,应通过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分析相关病例报告,或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设立咨询热线,通过督促类似患者就诊来搜索病例。病例搜索时可采用一览表记录病例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等信息。一览表可参考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病例临床信息一览表(附表3-2)制定。4、进行个案调查(1)调查方法根据病例的文化水平及配合程度,并结合病例搜索的方法要求,可选择
10、面访调查、电话调查或自填式问卷调查。个案调查可与病例搜索相结合,同时开展。个案调查应使用一览表或个案调查表,采用相同的调查方法进行。个案调查范围应结合事故调查需要和可利用调查资源等确定,避免因完成所有个案调查而延误后续调查的开展。(2)调查内容个案调查应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a)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住址、联系方式等;(b)发病和诊疗情况:开始发病的症状、体征及发生、持续时间,随后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诊疗情况及疾病预后,已进行的实验室检验项目及结果等;(c)饮食史:进食餐次、各餐次进食食品的品种及进食量、进食时间、进食地点,进食正常餐次之外的所有其他食品,如零食
11、、饮料、水果、饮水等,特殊食品处理和烹调方式等;(d)其他个人高危因素信息:外出史、与类似病例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基础疾病史及过敏史等。(3)设计个案调查表一览表设计可参考附表3-2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病例食品暴露信息一览表(附表3-3)。个案调查表可参考以下不同事故特点设计:(a)病例发病前仅有一个餐次的共同暴露,可参考聚餐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附表3-4)设计调查表。(b)病例发病前有多个餐次的共同暴露,可参考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附表3-5)设计调查表。(c)病例之间无明显的流行病学联系,如多个社区居民的腹泻暴发,可参考社区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附表
12、3-6)设计调查表。5、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个案调查结束后,应根据一览表或个案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及时录入收集的信息资料,对录入的数据核对后,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1)临床特征临床特征分析应统计病例中出现各种症状、体征等的人数和比例,并按比例的高低进行排序,举例见表1。根据临床分布特征,可参考附录5初步分析致病因子的可能范围。表1 某起食品安全事故的临床特征分析症状/体征人数(n=125)比例(%)腹泻10382腹痛6552发热5141头痛4838头昏2923呕吐2520恶心2117抽搐43.2(2)时间分布时间分布可采用流行曲线等描述,流行曲线可直观的显示事故发展所处的阶段,并描
13、述疾病的传播方式,推断可能的暴露时间,反映控制措施的效果。流行曲线的应用可参考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中流行曲线的应用(附录6)。直方图是流行曲线常用形式,绘制直方图的方法如下:(a)以发病时间作为横轴(X轴)、发病人数作为纵轴(Y轴),采用直方图绘制;(b)横轴的时间可选择天、小时或分钟,间隔要等距,一般选择小于1/4疾病平均潜伏期;如潜伏期未知,可试用多种时间间隔绘制,选择其中最适当的流行曲线;(c)首例前、末例后需保留1-2个疾病的平均潜伏期。如调查时发病尚未停止,末例后不保留时间空白;(d)在流行曲线上标注某些特殊事件或环境因素,如启动调查、采取控制措施等。举例见图1。图1 某起食品安全事故
14、的流行曲线(3)地区分布通过绘制标点地图或面积地图描述事故发病的地区分布。(a)标点地图可清晰显示病例的聚集性以及相关因素对疾病分布的影响,适用于病例数较少的事故。将病例(或病例所在家庭、班级、学校)的位置,用点或序号等符号标注在手绘草图、平面地图或电子地图上,并分析病例分布的聚集性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如图2所示的鼠药中毒病例家庭主要聚集在A小卖部周围,提示该事件可能与A小卖部销售的食品有关。图2 某村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的6户家庭分布图(b)面积地图适用于规模较大、跨区域发生的事故。利用不同区域(省、市、县/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的罹患率,采用EpiInfo或MapInfo等地图软件进行绘
15、制,并分析罹患率较高地区与较低地区或无病例地区饮食、饮水等因素的差异,举例见图3。图3 2011年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暴发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病例的地区分布图(4)人群分布按病例的性别、年龄(学校或托幼机构常用年级代替年龄)、职业等人群特征进行分组,分析各组人群的罹患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以推断高危人群,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各组人群在饮食暴露方面的异同,以寻找病因线索。举例见表2。表2 某起食品安全事故病例的年龄分布年龄组(岁)病例数总人数罹患率(%)0-3374455-15364210-10313220-18912030-6331840-13761750-1410114
16、60-7591088.3合计11855021(2=50,p0.005)(5)描述性流行病学结果分析根据访谈病例、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分布,应当提出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结果分析,并由此对引起事故的致病因子范围、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做出初步判断,用于指导临床救治、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建议。6、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用于分析可疑食品或餐次与发病的关联性,常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完成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后,存在以下情况的,应当继续进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a)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未得到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支持的;(b)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无法判断可疑餐次和可疑
17、食品的;(c)事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可能有再次发生风险的;(d)调查组认为有继续调查必要的。(1)病例对照研究在难以调查事故全部病例或事故暴露人群不确定时,适合开展病例对照研究。(a)调查对象。选取病例组和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应尽可能选择确诊病例或可能病例。病例人数较少(1且95%CI不包含1时,可认为该餐次或食品与发病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如出现2个及以上可疑餐次或食品,可采用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对确定的可疑食品可参考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附录7)进一步做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2)队列研究在事故暴露人群已经确定且人群数量较少时,适合开展队列研究。(
18、a)调查对象。以所有暴露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如参加聚餐的所有人员、到某一餐馆用餐的所有顾客、某学校的在校学生、某工厂的工人等。(b)调查方法。根据初步判断的结果,设计可疑餐次或可疑食品的调查问卷(可参考附表3-4、3-5、3-6),采用一致的调查方式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个案调查,收集发病情况、进食可疑食品或可疑餐次中所有食品的信息以及各种食品的进食量。(c)计算RR值。按餐次或食品进食情况分为暴露组和未暴露组,计算每个餐次或食品暴露组的罹患率和未暴露组的罹患率之比(RR)及95%CI。如RR1且95%CI不包含1时,可认为该餐次或食品与发病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如出现2个及以上可疑餐次或食品,可
19、采用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对确定的可疑食品可参考附录7进一步做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六、食品卫生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不同于日常监督检查,应针对可疑食品污染来源、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对相关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各环节开展卫生学调查,以验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查明事故原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食品卫生学调查应在发现可疑食品线索后尽早开展。1、调查方法与内容调查方法包括访谈相关人员,查阅相关记录,进行现场勘察、样本采集等。(1)访谈相关人员访谈对象包括可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加工制作人员及其他知情人员等。访谈内容包括可疑食品的原料及配方、生产工艺
20、,加工过程的操作情况及是否出现停水、停电、设备故障等异常情况,从业人员中是否有发热、腹泻、皮肤病或化脓性伤口等。(2)查阅相关记录查阅可疑食品进货记录、可疑餐次的食谱或可疑食品的配方、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图、生产车间平面布局图等资料,生产加工过程关键环节时间、温度等记录,设备维修、清洁、消毒记录,食品加工人员的出勤记录,可疑食品销售和分配记录等。(3)现场勘查在访谈和查阅资料基础上,可绘制流程图,标出可能的危害环节和危害因素,初步分析污染原因和途径,便于进行现场勘查和采样。现场勘查应当重点围绕可疑食品从原材料、生产加工、成品存放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a)原材料:根据食品配方或配料,勘查原料储存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安全 事故 流行病学 调查员 培训 讲义 3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