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





《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精品文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iciency of public buildings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319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公告现批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B 50189-2005,自2
2、005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1.2,4.2.2, 4.2.4, 4.2.6, 5.1.1, 5.4.2(1, 2, 3, 5, 6), 5.4.3,5.4.5, 5.4.8, 5.4.9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93同时废止。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4月4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21 as号文件“关于印发2002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为主编单位,会同全国21个单位共同编制本标准。在标准编制过
3、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人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制定不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丰富经验,吸收了发达国家编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研究分析了我国公共建筑的现状和发展,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最后召开全国性会议邀请有关专家审查定稿。本标准共分为s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环境节能设计计算参数,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等。本标准中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
4、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设计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北京振利高新技术公司北京金易格幕墙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约克(无锡)空调冷冻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方大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
5、司特灵空调器有限公司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乐意徐料(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兴立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郎四维 林海燕 涂逢祥 陆耀庆 冯雅 龙惟定 潘云钢 寿炜炜 刘明明 蔡路得 罗英 金丽娜 卜一秋 郑爱军 刘俊跃 彭志辉 黄振利 班广生 盛萍曾晓武 鲁大学 余中海 杨利明 张盐 周辉 杜立1 总则1.0.1 为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改善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1.0.3 按本标准进行的建筑节能设计,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
6、能耗应减少50%。公共建筑的照明节能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的有关规定。1.0.4 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 透明幕墙transparent curtain wall可见光可直接透射人室内的幕墙。2.0.2 可见光透射比visible transmittance透过透明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之比。2.0.3 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ntegrated part load value ( IPLI)用一个单一数值表示的空气调节用冷水机组的部分负荷效率指标,它基于
7、机组部分负荷时的性能系数值、按照机组在各种负荷下运行时间的加权因素,通过计算获得。2.0.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A断building envelope trade-off option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所设计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2.0.5 参照建筑reference building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假想建筑。3 室内环境节能设计计算参数3.0.1 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计算温度宜符合表3.0.1-1的规定;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计算参数宜符合
8、表3.0.1-2的规定。表3.0.1-1 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计算温度3.0.2 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设计新风量,应符合表3.0.2的规表3.0.2 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设计新风量4 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自然通风。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4.1.2 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4.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4.2.1 各城市的建筑气候分区应按表4.2.1确定。表4.2.1 主要城市所处气候分区气候分区代表
9、性城市严寒地区A区海伦、博克图、伊春、呼玛、海拉尔、满洲里、齐齐哈尔、富锦、哈尔滨、牡丹江、克拉玛依、佳木斯、安达严寒地区B区长春、乌鲁木齐、延吉、通辽、通化、四平、呼和浩特、抚顺、大柴旦、沈阳、大同、本溪、阜新、哈密、鞍山、张家口、酒泉、伊宁、吐鲁番、西宁、银川、丹东寒冷地区兰州、太原、唐山、阿坝、喀什、北京、天津、大连、阳泉、平凉、石家庄、德州、晋城、天水、西安、拉萨、康定、济南、青岛、安阳、郑州、洛阳、宝鸡、徐州夏热冬冷地区南京、蚌埠、盐城、南通、合肥、安庆、九江、武汉、黄石、岳阳、汉中、安康、上海、杭州、宁波、宜昌、长沙、南昌、株洲、永州、赣州、韶关、桂林、重庆、达县、万州、涪陵、南充
10、、宜宾、成都、贵阳、遵义、凯里、绵阳夏热冬暖地区福州、莆田、龙岩、梅州、兴宁、英德、河池、柳州、贺州、泉州、厦门、广州、深圳、湛江、汕头、海口、南宁、北海、梧州4.2.2 根据建筑所处城市的建筑气候分区。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分别符合表4.2.2.1、表4.2.2-2、表4.2.2-3、表4.2.2-4,表4.2.2-5以及表4.2.2一的规定,其中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值Km。当建筑所处城市属于温和地区时,应判断该城市的气象条件与表4.2.1中的哪个城市最接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那个城市所属气候分区的规定。当本条文的规定不能满足时,必须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
11、断。表4.2.2-1 严寒地区A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注:有外遮阳时,遮阳系数二玻瑞的迪阳系数二外遮阳的遮阳系数;无外遮阳时,遮阳系数二玻玻的遮阳系数。表4.2.2_6 不同气候区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限值注:周边地面系指距外墙内表面2m以内的地面;地面热阻系指建筑基础持力层以上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地下室外墙热阻系指土坡以内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4.2.3 外墙与屋面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4.2.4 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均不应大于0.70。当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小于0.40时,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
12、定时,必须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4.2.5 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以及寒冷地区中制冷负荷大的建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宜设置外部遮阳,外部遮阳的遮阳系数按本标准附录A确定。4.2.6 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a,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4.2.7 建筑中庭夏季应利用通风降温,必要时设置机械排风装置。4.2.8 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30%;透明幕墙应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4.2., 严寒地区建筑的外门应设门斗,寒冷地区建筑的外门宜设门斗或应采取其他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其他地区建筑外门也
13、应采取保温隔热节能措施。4.2.10 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7规定的4级。4.2.11 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IT 15225规定的3级。4.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4.3.1 首先计算参照建筑在规定条件下的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然后计算所设计建筑在相同条件下的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当所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时,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符合节能要求。当所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大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时,应调整设计参数重新计算,直至所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不
14、大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4.3.2 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应与所设计建筑完全一致。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当所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大于本标准第4.工.2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每面外墙均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体形系数符合本标准第4.1.2条的规定。当所设计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大于本标准第4.2.4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每个窗户(透明幕墙)均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窗墙面积比符合本标准第4.2.4条的规定。当所设计建筑的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大于本标准第4.2.6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符合本标准第4.2.6
15、条的规定。4.3.3 参照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取值应完全符合本标准第4.2.2条的规定。4.3.4 所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的计算必须按照本标准附录S的规定进行。5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5.1.2 严寒地区的公共建筑,不宜采用空气调节系统进行冬季采暖,冬季宜设热水集中采暖系统。对于寒冷地区,应根据建筑等级、采暖期天数、能源消耗量和运行费用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是否另设置热水集中采暖系统。5.2 采暖5.2.1 集中采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5.2.2 设计集中采暖
16、系统时,管路宜按南、北向分环供热原则进行布置并分别设置室温调控装置。5.2.3 集中采暖系统在保证能分室(区)进行室温调节的前提下,可采用下列任一制式;系统的划分和布置应能实现分区热量计量。1 上/下分式垂直双管;2 下分式水平双管;3 上分式垂直单双管;4 上分式全带跨越管的垂直单管;5 下分式全带跨越管的水平单管。5.2.4 散热器宜明装,散热器的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5.2.5 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应根据热负荷计算确定。确定散热器所需散热量时,应扣除室内明装管道的散热量。5.2.6 公共建筑内的高大空间,宜采用辐射供暖方式。5.2.7 集中采暖系统供水或回水管的分支管路上,应根据水力平衡
17、要求设置水力平衡装置。必要时,在每个供暖系统的人口处,应设置热量计量装置。5.2.8 集中热水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应符合下式要求:5.3 通风与空气调节5.3.1 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的空气调节区,不应划分在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5.3.2 房间面积或空间较大、人员较多或有必要集中进行温、湿度控制的空气调节区,其空气调节风系统宜采用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不宜采用风机盘管系统。5.3.3 设计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并当功能上无特殊要求时,应采用单风管送风方式5.3.4 下列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1 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各空调区的冷、热负
18、荷差异和变化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控制各空调区温度;2 建筑内区全年需要送冷风。5.3.5 设计变风量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时,宜采用变频自动调节风机转速的方式,并应在设计文件中标明每个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最小送风量。5.3.6 设计定风量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时,宜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同时设计相应的排风系统。新风量的控制与工况的转换,宜采用新风和回风的焙值控制方法。5.3.7 当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负担多个使用空间时,系统的新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5.3.8 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宜采用新风需求控制。即根据室内C02浓度检测值增加或减少新风量,使C姚浓度始终
19、维持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内。5.3., 当采用人工冷、热源对空气调节系统进行预热或预冷运行时,新风系统应能关闭;当采用室外空气进行预冷时,应尽量利用新风系统。5.3.10 建筑物空气调节内、外区应根据室内进深、分隔、朝向、楼层以及围护结构特点等因素划分。内、外区宜分别设置空气调节系统并注意防止冬季室内冷热风的混合损失。5.3.11 对有较大内区且常年有稳定的大量余热的办公、商业等建筑,宜采用水环热泵空气调节系统。5.3.12 设计风机盘管系统加新风系统时,新风宜直接送人各空气调节区,不宜经过风机盘管机组后再送出。5.3.13 建筑顶层、或者吊顶上部存在较大发热量、或者吊顶空间较高时,不宜直接从
20、吊顶内回风。5.3.14 建筑物内设有集中排风系统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排风热回收装置(全热和显热)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应低于60%1 送风量大于或等于3000时/h的直流式空气调节系统,且新风与排风的温度差大于或等于81c;2 设计新风量大于或等于4000耐/h的空气调节系统,且新风与排风的温度差大于或等于8 0C ;3 设有独立新风和排风的系统。5.3.15 有人员长期停留且不设置集中新风、排风系统的空气调节区(房间),宜在各空气调节区(房间)分别安装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5.3.16 选配空气过滤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粗效过滤器的初阻力小于或等于50Pa(粒
21、径大于或等于5.Ojam,效率:80%E:20%);终阻力小于或等于100Pa;2 中效过滤器的初阻力小于或等于80Pa(粒径大于或等于1.0jam,效率:70%E,20%);终阻力小于或等于160Pa;3 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的过滤器,应能满足全新风运行的需要。5.3.17 空气调节风系统不应设计土建风道作为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道和已经过冷、热处理后的新风送风道。不得已而使用土建风道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漏风和绝热措施。5.3.18 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2 只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的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两管制水系统;3 当建筑物内有些空气调节区
22、需全年供冷水,有些空气调节区则冷、热水定期交替供应时,宜采用分区两管制水系统;4 全年运行过程中,供冷和供热工况频繁交替转换或需同时使用的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四管制水系统;5 系统较小或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不大时,宜采用一次泵系统;在经过包括设备的适应性、控制系统方案等技术论证后,在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可靠且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和经济性的前提下,一次泵可采用变速调节方式;6 系统较大、阻力较高、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悬殊时,应采用二次泵系统;二次泵宜根据流量需求的变化采用变速变流量调节方式;7 冷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5C。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尽量加大冷水供、回
23、水温差;8 空气调节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宜采用高位膨胀水箱方式。5.3.19 选择两管制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冷水循环水泵和热水循环水泵宜分别设置。5.3.20 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具有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功能;2 冷却塔应设置在空气流通条件好的场所;3 冷却塔补水总管上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5.3.21 空气调节系统送风温差应根据烩湿图(h一d)表示的空气处理过程计算确定。空气调节系统采用上送风气流组织形式时,宜加大夏季设计送风温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送风高度小于或等于5m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5 9C;2 送风高度大于5m时,送风温差不宜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50189 2005 公共建筑 节能 设计 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