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保荐禁区.doc
《IPO保荐禁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PO保荐禁区.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IPO保荐禁区.精品文档.IPO保荐禁区:股份代持遭严查IPO申报“高压线”系列一 IPO高压线:五类PE对赌协议遭叫停二 IPO前抢先私募 突击入股受高度质疑 三 IPO造假深水区:曝光利润操纵八大手法四 IPO审核雷区:重点关注四大涉税问题股份代持问题显然已成为投行首发保荐业务的禁区。有保荐代表人指出,绝大多数的股份代持形式都不被监管层认可,如果存在股份代持问题的申报企业被举报,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将承担连带责任。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申报企业恶意瞒报自身存在的股份代持问题。据业内人士透露,不排除存在闯关成功的此类公司。代持形式“凡是
2、碰到存在股份代持问题又不愿意清理的拟IPO项目,无论给多少保荐费,我们都不做。”一家今年以来做了7单首发项目的投行负责人坦言。据投行人士介绍,股份代持包括工会代持、职工持股会代持、委托持股、信托持股、PE代持等多种形式。就工会代持而言,以广东一家水泥制造类上市企业为例,该企业招股书显示,2002年该企业部分员工以安置费折价为股权并委托该企业工会代持。2004年底该企业实际控制人受让其他股东30的股权并委托该企业职工协会组织代持。就员工持股会代持而言,以江苏一家医药类上市企业为例,该企业招股书显示,1999年及2001年该企业员工持股会曾两次受让股权,该企业员工持股会代表人数超500人。就委托持
3、股而言,以山东一家化工类上市企业为例,该企业招股书显示,2003年该企业改制初期是由19名自然人接受861名出资人委托持股成立。就信托持股而言,以今年上市的福建一家通讯设备类的企业为例,该企业招股书显示,2003年一家法人股东工会曾委托福建当地一家信托公司以现金500万元认缴该企业5的股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企业均在IPO申报之前将股份代持关系予以彻底清理并最终得以过会上市。至于PE代持形式,由于此类代持形式最为隐蔽,目前尚未有存在此类问题的企业清理或上会被否的案例。一家投行负责人就此指出,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创投机构允许其他自然人或法人跟投,比如达晨创投和中科招商,这些创投为了控制风险要求投资
4、经理必须共同投资,但由于投资经理资金不足通常会找其他资金合作,此时代持关系就会形成。清理办法按照监管层的审核要求,申报企业股权关系必须明晰,绝大部分的股份代持关系在IPO申报前都必须予以清理。那么,保荐机构在尽职调查时怎样发现企业是否存在股份代持情况呢?“股份代持关系的形成大部分是出于规避股东不得超200人的相关法规,保荐人除向企业进行询问外,还须向企业当地或投行圈内进行仔细核查,比如当一个首发项目是从其他保荐机构转过来时,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个项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位投行人士透露,此前就曾放弃河南一家存在股份代持关系的首发项目,但这家企业随后又另聘其他保荐机构最终侥幸过会上市。对于股
5、份代持关系的具体清理办法,据投行人士介绍,通常要求企业将代持股份进行还原或直接转让给包括代持人在内的其他人。由于代持股份还原很可能使企业股东超过200人,因此大部分情况下代持股份都直接转让出去。以上述广东一家水泥制造类中小板上市企业为例,该企业招股书显示,2004年8月和12月,该企业工会通过减资和转让的方式实现退出,2005年该企业职工协会组织也将代持股份还原给实际持有人。但股份代持也有少数不需要彻底清理的少数情况,即1994年6月19日之前定向募资成立的企业中存在的职工持股会。据投行人士介绍,此类企业只需将职工持股会持有的内部职工股进行集中托管即可。审核焦点针对申报企业中存在的股份代持问题
6、,监管层实施了从严的审核程序。监管部门人士此前在保代培训会上指出,股份代持除需清理外,申报企业还需披露股份代持的原因、人数、时间。并要求申报企业提供相应的代持协议、支付凭证及工商登记资料等。还要求保荐机构及律师对此进行充分核查并发表意见。除此之外,监管层还要求代持股份转让过程中价款的支付必须及时且具备实质性。以陕西一家果汁类拟上市企业为例,该企业预披露招股书显示,2007年7月原1714名实际出资人与100名自然人达成权益转让协议,约定权益资产转让价格为每股1.3元,受让方于五年之后将该权益资产转让款一次性支付给转让方,受让方每年按10的利率向转让方支付利息。据投行人士介绍,该企业由于转让价款
7、支付时间过长,且资产转让存在不确定性,被认为代持股份转让不彻底而上会被否。触及IPO高压线 五类PE对赌遭禁PE对赌协议正成为A股IPO审核过程中的高压线。证券时报记者获悉,监管层目前正密切关注拟上市公司存在的PE对赌协议问题,并要求保荐机敦促发行人在上会之前须对PE对赌协议进行清理;具体而言,上市时间对赌、股权对赌协议、业绩对赌协议、董事会一票否决权安排、企业清算优先受偿协议等五类PE对赌协议已成为IPO审核的禁区。在此政策要求下,部分发行人的PE对赌协议得到了有效的清理;但也有投行在说服发行人PE股东失败后无奈“顶风而上”。PE对赌成IPO审核“雷区”监管层曾在今年多次的保荐代表人培训中明
8、确指出,“对赌协议在上会前必须终止执行。”对此,某资深投行人士认为,监管层希望发行人股权是相对稳定且明确的,但对赌协议的存在,可能导致股权的调整;监管层或许同时由于担心现金对赌的存在,在发行人上市融资成功后,资金的用途或会被控股股东拿去偿还PE,从而损害小股东的利益;此外,在对赌协议中通常存在盈利预测条款,这和上市的目的相冲突。今年以来,已有部分发行人执行了上述监管思路而成功过会。以金刚玻璃(300093)(300093)为例,相关资料显示,该发行人曾于2007年12月与天堂硅谷、保腾创投等PE签订了增资扩股协议,内含股权对赌条款以及董事会一票否决权安排,但该发行人上会前分别与上述PE股东达成
9、废止相关对赌协议的协定,最终该发行人于今年7月份成功登陆创业板。再以江苏东光为例,相关资料显示,该发行人在成功清理了与PE股东中比基金股权对赌、业绩对赌、上市时间对赌等对赌协议后于今年9月底成功过会。不过,也有发行人未及时清理或未充分披露PE对赌协议而导致折戟IPO。以林丰木业(广西林丰木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发行人预披露招股说明书显示,大股东丰林国际与PE股东IFC(国际金融公司)曾于2007年8月签署了上市时间对赌协议,2009年11月,IFC再次变更了该对赌协议,直至2010年8月30日该发行人上会前,该对赌协议未被清理,进而导致发行人上会被否。对此,深圳某大型券商投行部总经理认为,“
10、这显然是发行人股东不愿意放弃对赌协议,导致保荐人只能硬着头皮报上去,此类问题企业过会的几率很小。”五类对赌协议明确遭禁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对赌协议对发行人IPO均构成实质性障碍。以首批创业板挂牌企业之一的机器人(300024)(300024)为例,其PE股东金石投资曾于2008年5月入股时承诺,如机器人核心管理团队能在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保持27%的年复合净利增长率并实现成功上市,将向管理团队每人奖励20万元。有投行人士认为,该对赌协议并未对发行人股权、业绩、经营、现金流发生任何不利的影响,因此不构成IPO障碍。不过,多数形式的PE对赌协议,由于有损于上市公司股权以及经营的
11、稳定性,而导致IPO审核时“不被认可”。具体而言,据记者对多位投行人士的调查以及近期监管层进行的保代培训资料显示,目前上市时间对赌、股权对赌协议、业绩对赌协议、董事会一票否决权安排、企业清算优先受偿协议等五类PE对赌协议已成为目前IPO审核的绝对禁区。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发行人未对对赌协议进行充分披露,加大了监管层审核难度。有投行人士表示,监管层对于对赌协议本身是否完整,是否已经完全披露,比如对实践中确实存在未披露的代持问题等表现出特别关注。另据某保代认为,由于国内PE入股的价格相对较高,入股的同时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使得一些PE不愿意放弃对赌协议,从而导致了部分发行人隐瞒了对赌协议的实际情况。I
12、PO前抢先私募 突击入股受高度质疑“既然刚刚完成私募,那么公募的必要性何在呢?”一位预审员近期在审核一家创业板IPO项目时针对突击入股问题向保荐机构发出了这样的质疑。 这种质疑的背后,是近期监管层对突击入股现象的高度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除规定创业板IPO材料申报前半年新增股权锁定期延长至三年,监管层还要求保荐人对突击入股的原因、利益人与董监高及中介机构的关系、入股定价依据等作出充分核查并上报;如果接到涉及腐败的相关实名举报,将直接交由纪检部门进行调查。 公募前夜的寻租者 部分突击入股人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目的性令人感慨。 在今年第三期保荐代表人培训会议上,监管层相关人士指出:“甚至还有申报前
13、一周完成入股的情况。” 据了解,就部分券商直投而言,突击入股亦是其惯用的伎俩。一家今年IPO承销业务发展迅猛的投行负责人透露:“通常是作为保荐人的券商对项目上市时间做出承诺,比如承诺6个月内确保项目上市,作为交换,券商的直投子公司也得以突击入股。” 事实上,由于IPO潜在的暴利诱惑,潜伏于突击入股利益链条的寻租者远不止券商直投。在上述培训会议上,监管层相关人士亦坦言,从去年至今的情况看,突击入股现象严重。 以华东地区一家拟上市公司为例,该公司日前预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09年10月至12月短短两个月内,该公司批量引进了6家法人股东,资料显示,这6家法人股东均系2009年下半年成立,其中部分
14、法人股东控制人为该公司高管及实际控制人的关联人士。 再以华南地区一家上市公司为例,该公司已于今年9月份登陆中小板,相关资料显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曾于去年10月份将上千万股份突击低价转让给一家由该公司数十位高管作为发起人成立的关联公司。 上海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坦言:“如果没什么特殊关系,人家凭什么在上市前给你股份呢?无论与拟上市公司有普通关系还是有非正常的关联关系,突击入股人没有任何寻租行为似乎很难让人信服。” 监管层严密核查 由于存在非正常的操作空间,突击入股现象饱受广大中小投资者诟病,同时也引起监管层高度重视。 监管层近期加强了一年内突击入股行为的的信息披露要求。记者了解到,监管层已将此类突击
15、入股的披露义务由简单披露改为详细披露。如上周五上会的广东一家拟上市公司,该公司预披露招股说明书中详尽地披露了一年内新增股东的持股时间、数量、定价依据、法人股东的主要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实际经营情况等信息。而在此前,只需披露新增持股的名称、时间和数量等简单信息。 监管层同时对于IPO材料申请受理前6个月的突击入股情况做出了进一步核查要求。证券时报记者调查获悉,除上述信披要求外,针对此类入股情况,监管层还要求保荐机构认真核查入股的原因、入股资金来源、新增股东的详细背景、股份代持的具体情况、入股人与关联方的关系、入股对发行人的影响等诸多事项,保荐机构和律师事务所需要就这些事项出具核查意见并上报。 另据
16、相关人士透露:“在核查过程中,如果接到实名举报,发现突击入股伴随有腐败行为,监管层将移交纪检部门,此类项目的过会几率几乎为零。” 突击入股禁售期延长 在加强审核和信批要求的同时,监管层对于突击入股的禁售期也做出了适当延长。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就新增股份而言,监管层规定,“中小板、主板从IPO招股书刊登日开始倒推,12个月内入股的,锁定三年;创业板从材料受理之日起倒推,6个月内入股的,锁定三年。” 而就在IPO前转让取得的股权而言,监管层规定,“申请受理前6个月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转出的,比照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自上市之日起锁定三年;申请受理前6个月从非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转出的,自上市之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IPO 保荐 禁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