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doc





《《区域经济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区域经济学.精品文档.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
2、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
3、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课时分配表章 节教 学 内 容学时安排第一章 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1. 经济区域2. 我国的经济区域3. 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2第二章 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1.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2.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3.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4第三章 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1. 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2. 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发展3. 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2第四章 区域结构分析1. 区域产业结构2. 区域地域空间结构3. 区域物质循环结构3第五章 区际关系分析1. 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2.
4、区际物流与网络系统3. 区际关系的协调与发展3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 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2. 城市发展战略3. 乡镇发展战略3第七章 区域规划1. 区域规划的发展2. 区域规划的内容3. 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3第八章 区域开发1. 区域种植业的开发2. 区域畜牧业的开发3. 区域制造业的开发4. 区域第三产业的开发3第九章 区域政策1. 区域政策的基本问题2. 区域政策的目标和手段3. 区域政策效应及其评价4. 国内外区域政策的实践3第十章 区域管理1. 区域管理的一般原理2. 区域管理的形成和发展3. 我国区域管理的基本框架2第一章 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
5、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要求: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主要流派。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区分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划的关系,认识我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把握我国经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
6、包括对区域、经济区划、经济区域等概念的掌握;理论: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认识;应用: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国经济区域的特点,我国经济区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二)教学难点1. 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真正掌握;2. 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全理解;3. 对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的深刻把握;4对我国经济区域形成的背景、历程、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 述1.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7、。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开发与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3.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4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区域发展理论;(2)区际关系理论;(3)区域政策理论。5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2)新制度学派;(3)区域管理学派。第二节 经济区域
8、1.区域:泛指地球表面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2.经济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以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的农村组成。3.走出“经济区划”思想的局限4.对“经济区域”研究的概括分析经济区域的特征:(1)必须具备经济功能;(2)必须具备行政功能;(3)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结构;(4)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第三节 我国的经济区域1.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2.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经济区的历史必然3.我国省级经济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1)
9、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2)经济功能;(3)经济管理的功能,包括财权、经济事权和人事权等;(4)经济核心地;(5)网络与经济流。4我国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1)经济财富的运作与省级经济区;(2)经济财富的功能与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3)省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第四节 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1.我国省级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局限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变化:(1)省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省区边界的模糊趋势;(2)经济核心地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3)经济条带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五、主要参考书1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
10、012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章 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三大基本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并熟悉三大理论在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后面各章从事区域分析和区域开发与规划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求: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
11、业集聚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掌握三大理论的基本内涵,弄清三大理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三大理论的学习,理解我国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包括对劳动地域分工、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极、乘数原理、技术创新、产业集聚、集聚经济、网络化组织结构、新产业区、开发区及生态产业群落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与测度;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产业组织演化规律;新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应用: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经济增长波动与区域周期;新产业区的形成与我国“开发区”的实践(二)教学难点1.
12、 对三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的真正掌握;2. 从众多理论流派的介绍中把握住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主线”;3. 正确运用三大理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学生中心发言、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 分工的概念:(1)自然分工:是指在早期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人类以性别、年龄等为基础的原始分工;(2)社会分工:是指人类社会于自然分工之后以产品或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分工;(3)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照地域进行的分工,即是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并与其他地域进行产品的交换,输出剩余产品,进口所需产品,
13、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通过交换活动互相满足所需的现象,即是劳动地域分工。2. 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3)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4)艾萨德的要素替代理论;(5)波斯勒的技术差距理论。3. 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1)要素的空间不平衡分布是地域分工的必要条件;(2)劳动地域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其经济利益。4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2)扶持幼小产业理论;(3)协议分工学说;(4)新比较优势理论。5劳动地域分工程度的测度6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分工与区域市场;(2)分工与区域经济
14、增长;(3)分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分工的“不平等”与区域发展问题。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1. 区域经济的周期波动:(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2)现代经济增长周期理论2.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1)资源禀赋;(2)资源配置能力;(3)区位条件;(4)外部环境3.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区域增长极理论;(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3)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4.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2)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3)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5区域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2)技术生命周期;(3)经济增长波动
15、周期6经济增长波动与区域周期:(1)技术创新与区域周期;(2)技术扩散与区域成长第三节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1. 集聚机制:(1)区位指向;(2)产业联系2. 集聚经济:(1)集聚经济来源的“区位论”解释;(2)增长极机制与集聚经济;(3)规模报酬递增与集聚经济;(4)交易成本节约与集聚经济3. 分工深化与产业组织演化:(1)福特制生产方式与企业组织;(2)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组织演进;(3)产业组织形式的新发展4企业网络的空间结构:(1)企业组织形态的网络结构;(2)本地化网络与全球化网络5产业区与新产业区:产业区是指专业化集聚的特定地区;新产业区是弹性生产体系对应的产业空间形式,是中小企业在弹性专
16、业化基础上实现的集聚。6规划产业区:(1)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2)艾萨德的“产业综合体”;(3)我国的“开发区”;(4)生态产业群落五、主要参考书1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5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三章 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弄清区域资源和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17、的关系,掌握分析区域资源基础及组合状况的基本方法,善于运用区域资源组合与地理环境约束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及我国区域产业配置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与开发”等内容奠定基础。要求:了解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资源观的演化及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异同。掌握现代区域资源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学会定性和定量分析资源地域组合的基本方法,弄清资源地域组合的优劣对区域产业配置的影响,深刻把握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能的制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包括对区域资源、区位、区位资源、创新、资源地域组合、区域的资源短缺和区域环境承
18、载力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区域资源特征及其类型,资源地域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应用:我国的资源短缺与浪费;我国的资源地域组合与产业配置类型(二)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区域资源”的概念与范畴;2. 正确掌握和运用资源地域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3. 学会理性而全面地分析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善于运用相关理论科学分析资源地域组合与我国产业配置类型的关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1. 资源:传统意义的资源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对人
19、类有用的物质。区域经济学中的资源则是指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制度资源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子资源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了所有支撑社会发展的价值要素。2.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资源的开发利用:(1)采集渔猎时代;(2)农业经济时代;(3)工业经济时代;(4)可持续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特征重点产业部门主导产业能源动力类型资源主体地域结构采集渔猎时代低水平采集渔猎,经济活动融于天然食物链中无无人力可再生生物资源无农业经济时代初级自给自足的简单再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冶炼、烧制等手工业第一产业风力、人力、畜力、水能、木材、木炭等简单天然动力土地、水等农业自然资源
20、,铜、锡、铁等金属资源矿业区、农业原料区出现中心地、核心地工业经济时代初期中级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重工业第二产业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电能可耗竭的矿产资源出现中心城市、成熟的工业区和农业区、交通网络二战后高级市场经济、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知识密集型轻工业第三产业电能、核能矿产资源、区位资源、科技资源、经济资源高等级核心地的城镇体系、现代化的高速交通通讯网可持续发展阶段高级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清洁与可替代资源可持续发展型资源含有创新功能的大都市体系、信息高速公路第二节 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发展1. 区域资源的一般特征:(1)有用性;(2)稀缺性;(3)多用途性和可替代性;(4)地域性(
21、空间差异性);(5)整体性及综合性2. 区域资源的类型:(1)区位资源;(2)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3)经济资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进步;创新;制度结构与制度安排。3. 资源地域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1)资源地域组合分析的原则;(2)自然资源的定量分析;(3)经济资源的定量分析;(4)社会资源的确定与衡量;(5)资源替代与资源互补。4. 区域的资源短缺:(1)资源短缺:概念:所谓区域的资源短缺是指由于资源在部门间或地区间非均衡配置引起的经济现象,是在资源配置不均衡时,引起的某些资源严重供不应求进而导致一部分地区或产业部门因某些资源不足而停工、停产待料的现象。性质;资源短缺与资源
22、空间配置。(2)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3)我国的资源短缺与浪费5我国的资源地域组合与产业配置类型:(1)加工类型区;(2)加工主导类型区;(3)资源主导类型区;(4)资源加工混合类型区第三节 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1. 资源向要素的转换及其约束:(1)资源转换的一般过程;(2)资源转换中的约束2. 区域资源流动:(1)区域资源流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资源流动的障碍:自然条件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流动载体的阻碍;行政区划的限制;体制、政策、法律等阻挠正常的物质流动。(3)资源流动的方向:自然资源向经济资源要素的状态转换或空间位移;人力资源的流动具有收入指向、成就指向;资本资源的流动
23、具有经济指向,以信息为载体,引起感应运动和对应流3. 环境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1)地理环境的约束作用;(2)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资源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五、主要参考书1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张敦富,孙久文,胡铁成等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经济学 区域 经济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