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象数思维方式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吉华.doc





《《周易》象数思维方式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吉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象数思维方式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吉华.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周易象数思维方式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吉华.精品文档.谁还能说周易读不懂、没读懂?系列论文(三):周易象数思维方式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吉 华) 内容摘要: 本文叙述了周易内涵的“象数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阴阳道德”概念、范畴,说明了周易与儒道百家同生于一个思维方式,展示了象数思维怎样演绎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揭示了周易象数与义理的相生关系及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意义。 关键词:周易义理、象数思维、阴阳道德、儒道百家、传统文化 引 言 笔者在拙文周易内涵的象数理论体系(系列论文之一)中,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周易象数理论体系,使周易原本的解卦系辞方法在两千年隐没
2、后又重现于世,人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读懂周易卦爻辞了。让人喜出望外的是,无论是周易的占卜之辞还是义理之辞,在思维方法上都根源于同一个“象数理论”,而且先秦诸子皆是以此为“思维背景”展开“百家争鸣”,也就是说周易倚数类象的思维方式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 当然,兹事体大,本文仅是抛砖引玉之言。 一、倚数类象的象数思维方式 周易卦爻辞何以让人难读懂?是因为它表面上在描述纷纭的世界、繁杂的社会,“暗地里”却自始至终用阴阳二象描述着二进制数理,这种语言上的二重性使人们无法用现代逻辑语义去直接解读字面文义。进一步说,周易文辞是以易卦为对象,用阴阳二象去划分客观世界,再以二进制序数的进退规则去叙述客观世界阴阳现象
3、之间的关系及其阴阳变化的规律。因此,周易文辞实质上是对阴阳爻符依循二进制序数进退变化的表述。 二进制数理是逢二进一数位,只有0和1两个数符,拟0为虚数,1为实数。从二进制序数的数进方式看,凡二的倍数即偶数时,则实数向前进一数位,而奇数时则实数退于后。从动态看,也可将实数的变动看成是在虚数位上作前进与补后的流动,即当实数动进于前,则虚数便退现于后。周易卦画仅有阴阳二爻,与二进制数相同,故阳爻“”为实数,阴爻“-”为虚数,二进制数理的“实进虚退”便是易卦的“阳进阴退”。易卦阳爻进而退,退而进,进是基本的数序方向,退是蓄积力量以图更进。因此,动进与回蓄交替进行,既是二进制数理的实数数进方式,也是易卦
4、阳爻的动进轨迹和阴阳变化规律;反映在思维活动中,便是“倚”于二进制数理、“类”于阴阳二象的象数思维运作方式。 在“倚数类象”的思维活动中,人们依托于阴阳类象对客观世界作定性式的认识,依托于数理规则演绎客观世界的变化形式,取向于易卦占卜而有吉凶悔吝的判断,取向于社会人事而有人文义理的演绎。因此,无论是周易占卜之辞、还是义理之辞,都要倚数类象地去解读。 所谓象数思维,就是指倚数类象地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同时这种思维活动又内涵着思维主体对思维客体对象的价值取向。在象数思维中,就思维的“形式”而言,有其倚数类象的“思维运行模式”,即“思维的程式、方法”;就思维的“内容”而言,又内含着关于对象世界的
5、“认知结构模式”和主客关系的“价值结构模式”。通常把思维方式分为日常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三个层次。对于象数思维而言,占卜筮卦作为远古先民的大众性社会活动可视为“日常思维方式”,作为占卜筮卦的倚数类象方法由于操作严谨、有规则可言,可谓之“科学思维方式”,而建立在倚数类象基础上的主客关系理念则应属于“哲学思维方式”。因此,象数思维作为人类早期阶段的一种思维活动,无论从思维的形式与内容看,还是从思维的层次论,都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象数思维方式的基本范畴:阴阳道德 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要运用一系列的概念、范畴来运作、表述,周易文辞在依数类象的思维活动中也形成了自己的“阴阳道德
6、”概念、范畴。“阴阳道德”是象数思维方式两对基本的、核心的概念、范畴,既体现出象数思维的运作方式,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由于阴阳类象包涵在数理演绎中,而数理演绎又表现为“道德”观念的运用,故而下面着重从“道德”的角度来探讨象数思维的概念表述问题。 1、“道”的内涵是二进制数理模式 说文“道():所行道也,从从首,一达谓之道”。又“:乍行乍止也”。“道”是人所行之路道,有人行之义;而“道”字从,乃忽走忽停之象。在易卦中,阳爻每行一步都要停顿一下,以便后蓄阳力再行前进。因此,“道”之字,虽本义指人所行之路道,但于周易易卦中却是喻其阳爻依循二进制数理进退规则,以其动进(行)与回蓄
7、(停)交替变化方式,行走在二进制序数的进退轨迹大道上。 易卦阳爻所行大道是指卦之爻位,阳爻在六个爻位中反复动行,系辞传谓之“周流六虚”。卦爻辞中有“道”字者4卦例,皆指爻位,作道路解,如复(100 000)之卦辞“反复其道”,言其阳爻动进入于底爻位后,又复反回蓄于上面的爻位。大象无“道”字,因其以上下三爻卦之物象解卦而无爻位可言。小象有“道”字者18卦例,其中有指爻位,如姤(011 111)卦初六“柔道牵也”,言其初六阴柔之爻吸引、牵引上面的五个阳爻并进入来;也有指“道”之轨迹,为数理规则之义,如复(100 000)卦上六“迷复之凶,反君道也”,言其初九阳爻若迷惑不知复蓄阳爻于上六爻位,便违反
8、阳爻君子动进回蓄之轨道、法则。彖传有“道”字者16卦例,仍是爻位之道与轨迹之道兼而有之,并以其“天道、地道、人道”将轨迹之道引伸为道理、道法之道,开始了“道”之形上化。文言与系辞传的主要特色在于形上化论道,如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应注意的是,不论“道”用于爻位之道,还是轨迹之道、形上之道,都是倚于二进制数理进退法则,叙述其阳爻动进回蓄之道,只是于阳爻动进情形或实指或引伸喻义之不同而已。一般而言,实指者乃占卜之辞,喻义者乃义理之辞。因此,“道”由路道而至轨道,引伸出道理、道法,乃是基于象数思维而使形下之象数产生出形上之义理。 2、“德”的内涵是阳爻动进特性 周易中“德”字原应为“悳”,而“
9、德”为后起字。说文“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又“德:升也,从彳声”。“悳”之外得内得,说明“悳”有“得”之义。说文“得:行有所得也,从彳声。古文省彳”。又“彳:小步也”。甲骨文“”为“得”之初文,从手拿着贝,表示取得之意,是为本义。彳得,故言“行有所得”;而悳加彳之“德”,其义有转。从易卦爻动数理看,“悳”之字形从直从心,表示阳爻自身动行是“直”进向前,进而入于前面的阴爻位之“心”中。“悳”之“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是以易卦上为外、下为内,言其阳爻向上“外”蓄阳爻之人,向下弃居而行、得己于“内”。阳爻是进亦得,退亦得,而后起之“德”加上“彳”旁,是指阳爻向下“小步”而“内得于己”
10、之后,便需回蓄于上而“外得于人”,故“德”之字义仅为“升”,是阳爻回“升”于上爻位而“外得于人”。 “”与“得”及“悳”与“德”,音同字异,说明同源;字异义异,说明有别。由“”而“得”,其基本义仍是以手持贝,然“得”是言其阳爻动行之得失结果;由“悳”而“德”,其内涵仍是易卦阳爻数进之事,但“德”仅言回蓄积升之义。“得”与“德”加上“彳”旁,突击了阳爻的动行之义,也说明了“得”是动词,而“德”(悳)则因直接表述阳爻动行过程遂成为阳爻的代名词。卦爻辞有“得”字者26卦例,皆言阳爻动行取得爻位或获得阳爻或遇到某种情形。而有“德”字者仅5卦例,皆为代词、名词,代指阳爻本身。如讼(010 111)卦六三
11、爻辞“食旧德”,言六三阴爻欲食纳即将并进而来的上面三个阳爻。 卦爻辞中未有明确的阴阳爻概念之文字,故以“德”字代称阳爻;然卦爻辞中“德”字较少,说明此时阳爻之谓“德”,还未有被特殊推崇。到大象时有“德”字者14卦例,且着重描述阳“德”的动行意义,好似一篇阳德的颂辞。于是,“德”字既内含着阳爻的特性、功能之义,也体现着人们对阳爻价值的赞誉与推崇,故而这“德”字也从言词语义之形下义,演变为人文义理之形上义。 3、道与德相辅相成 在周易文辞中,“道”为路道、路径,喻指阳爻所经过的爻位和动行的轨迹,以至从代指二进制数理进退法则,引伸出道法、规律之义;“德”指阳爻动行之特性、方式、功用,以至从代指阳爻本
12、身,引伸出品德、德性之义。在道与德关系中,德为道中之德,道为德行之道;道在德之足下,德在道中运行。因此,道与德同源而生、相异而成,共同构成象数思维的一对基本范畴,是对阴阳与数理关系的“形上化”表述。 道与德同源于象数思维方式,相异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体现出主客关系。道之路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路之轨即二进制序数的进退方式,犹客观的自然规律。德之行是阳爻的主动进取,具有主观性;阳爻动进之自强不息精神,犹人之主观能动性。阳爻之德循道而行,是在遵重客观的数理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积极进取的主观能动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基于同一个象数思维方式,运用共同的道与德基本理念,因而“遵道重德”遂成共
13、识。三、儒家的价值追求 周易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可从阴阳道德概念的演变中得其要旨。总的说来,“阴阳”二字从无到有、由少而多,说明象数思维的“概念表述”是逐渐形成的;“道德”二字在经文中出例较少,说明还处在形下字义阶段,由大象而彖传至系辞传,其义已逐渐由形下而形上。而对阴阳道德作形上义理之深广阐述,则是儒道百家依托相同的象数思维方式,运用不同的解卦路经、价值取向所作的不同哲学思想诠释。 儒家以孔子思想为基础,在孔子学生记载其言行的论语中,集中体现儒家思想观念的关键词有:道德、君子、孝悌、仁义、礼忠信等。 1、关于道德与君子 论语对“道德”的论述,仍是基于易卦象数思维,其特点是从阳爻动进之“德”
14、去看待动进轨迹之“道”。如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即言志向是追逐道进之规律,但追逐之动力却立据于阳德。故而阳德是主动者,若无德之动,便无道之轨,德行而道成,儒家由此而重德。道与德是主客关系,重阳德即是重人之主观能动性,正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儒家在重阳重德之时,必然从反面看待阴爻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将阳爻与阴爻定义为君子与小人,每每比较其二者的功用,推崇其阳爻之德性,可以说儒学即是君子之学。阳为德,阳爻动进之主导性便是君子之德性;阳爻动进而开创天下之道,君子立于世便是“进德修业”。阳德进而所修之业,谓之孝悌、仁义、礼忠信等。 、关于孝悌与仁义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
15、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有之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又“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说文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又云“悌:善兄弟也”。孝悌者,入于上而孝顺父母,出于下而善从兄长;于易卦乃指阳爻回蓄入于上,动行出于下。言做阳爻之人是要既回蓄又动进,而只“好”(回蓄)犯上之人就鲜少了;“不好”(回蓄)犯上而只“好”(作乱)入下之人是没有的;阳爻君子务其回蓄动进之“本”, 则“本”立而阳动之道生成;“孝悌”所体现的阳德回蓄动进之道,其为“仁”之本吗?简言之,“孝悌”者,阳德君子动进与回蓄也。 何为“仁”?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论语颜渊云“樊迟
16、问仁,子曰:爱人”。又云“泛爱人众而亲仁”。于易卦言,“仁”是阳爻因“亲”而入于阴爻位,因“爱”而转其阴为阳。其实,阳爻动进以“仁”乃阳爻动进之本性使然,非其所爱阴爻,实为对阴爻晓之以利,使之由阴转阳罢了。故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间“仁”与“义”皆喻阳入阴、阳化阴之事,只是二者所言角度不同而已。“仁”以阳爻作用言之,阳入阴之为仁;“义”以阳爻本性言之,阳德循道而行之为义,“义”之表现乃是阳爻动行之趋势。说文“义:己之威仪也”,即阳爻动进之仪势。 、关于礼、忠、信 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于易卦言,“礼”是阳爻“奢”进于前,进而宁愿“俭约”止于阴
17、爻位。说文“礼:履也”。序卦传“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礼为名词,履为动词,履(110 111)是指易卦阳爻蓄满阳力后从上面爻位礼拜而履下、入于六三阴爻位。论语卫灵公“礼以行之”,也是言阳爻履行于前。故阳爻的动进过程、方式谓之“礼”。阳爻礼(履)而入中于阴爻位心中为之“忠”,入中于心也,则“忠”是言阳爻动进阴爻位之行为。说文“忠:敬也”,也是言阳进阴纳之行为,“敬”为动词。论语里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言阳君使入阴臣爻位是用之“礼”进,而阴臣事奉阳君则献之以“忠”纳。阳入阴之后,转其阴为阳,新阳生成而为“信”,论语卫灵公“信以成之”, 则“信”是从阳爻动进结果而言的。 、儒家理念的思
18、维逻辑 儒家重阳德,认为阳动阴静、阳尊阴卑,是故阳进为礼,阴纳有忠,阴阳相成而为信,礼忠信合而为仁。仁之本,乃孝悌之回蓄与动进;成仁之功,乃阳德循道之行。道之本是阳爻动进回蓄之轨迹,具客观之规律性;德弘道是主观之能动性,主观见之于客观而曰仁。本于道,动于德,成于仁。道之动进回蓄乃儒家之追逐目标,德之积极进取乃儒家之君子品格,仁之阳进化阴乃儒家之社会理想。在主客关系中,儒家虽“志于道”却“据于德”,重主体精神,把德看作道之性,把道作为德之动,主张修身进德立业,积极入世弘道,体现出一种基于象数思维方式对人生意义的价值追求精神。 四、道家的思辩精神 儒家应是承袭了周易阳动入阴的理念,作为对儒家思想之
19、反思,老子道德经将易卦“阳进阴退”的阳爻动进方式解读为“阳进遂亡”事件,一反儒家以德论道之传统,提出以道统德之学理,虽没有儒家那么多的价值追求,却也有着更多的思辩精神。 1、德经反思孔学 帛书德经开篇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言若处上爻位之阳德因其不动进入下去获取阳德,由于未发生阳进遂亡事件则可保有其自身之阳德;若处阴爻下之阳德不动进于前,虽不丢失其自身之阳德,但由于不去动进则也无可获取阳德;若处上爻位之阳德无动进作为,则阳德便无所为也。此言阳德动进之得失问题:即阳爻动而失其身,不动而保其身;但为保身而不动,也就是无所作为了。如此看来,阳爻动也不是、不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周易 思维 方式 演绎 中国传统文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