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简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简略.doc(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简略.精品文档.中国传统书籍的分类经、史、子、集,其标准为何?(启群) 所谓经,指的是易经、书经、诗经等古籍,主要为仁、义、礼、智之圣贤书;史,收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是指先秦以来诸子百家之言;集;收录的是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文章、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以四库全书为例: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周礼、仪礼、礼记、三礼通记、通礼、杂礼书)、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训诂、字书、韵书)。 史部:正史类、编年史、记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史
2、钞类、载史类、时令类、地理类(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职官类(官制、官箴)、政书类(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目录类(经籍、金石)、史评类、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推步、算书)、术数类(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艺术类(书画、琴谱、篆刻、杂技)、谱录类(器用、食谱、草木鸟兽虫鱼)、杂家类(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类书类、小说家类(杂事、异闻、琐语)、释家类、道家类。 集部:楚辞、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正史、野史、笔记小说、
3、类书、方志、文集分指何种书籍?归於何类?(启群) 正史:史书分类名目之一,隋书、经籍志将史记、汉书等以帝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书例为正史,居史部书之首位。清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钦定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为正史,今所谓正史,即廿四史。正史在中国传统书籍的分类中归於史部。 野史:私人撰写的史书,为与官方所修史书相区别,常以野史为名,唐代有沙仲穆著大和野史,宋代有林希著林氏野史、龙衮著江南野史。有时也用於泛指私家修著的史书。野史在中国传统书籍分类中归於史部。 笔记小说:古人著作中的一种文字体裁和作品类别。南北朝时,因风气使然,崇尚骈丽之文,一般人乃将文章形式予以区分,称注重词藻、讲求声韵
4、对偶的文章为文,而称信本纪录的散行文字为笔。後人为因应此种分类习惯,於是就总称魏晋南北朝以来残丛小语式的故事集为笔记小说,把其他一切用散文所写,零星琐碎的随笔、杂录等统名之曰笔记。笔记小说大多专述仙佛鬼怪等奇闻轶事,多以传、志、记、录命名,如【列异传】、【博物志】、【搜神记】、【幽明录】等。笔记小说在中国传统书籍分类中归於子部。 类书:所谓类书是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中有关资料,把它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编次排比於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检阅的工具书。类书内容广博,采经、史、子、集中的词语、诗文、掌故、典制、人物、事件以及其他各种资料,汇成为一书。以杂见称为其特点。所收内容往往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
5、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举凡人间的学问,世上的知识,以类相从,无所不收,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典文献。类书与字典、词书一类工具书不同,而是属於古典文献的工具书。它并非任何个人专著,而是各种资料的汇编或杂抄。它的编者,往往仅就蒐集选择的资料,分门别类剪裁、排比和编纂,只有个别的加上编者按语或辨释、考证和校勘。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类书内容庞杂,经、史、子、集兼有,难以分属何类。但在中国传统书籍分类中,一般将类书归於子部。 方志:方至即地方志,是记述一个地方的历史、山川、名胜、建制、赋税、物产、交通、人物、艺文等资料的著作。李泰棻著【方志学】:方志者,地方之志也。盖以区别国史也,依诸史例,
6、在中央者谓之史,在地方者谓之志,故志即史,如某省志,即某省史,而某县志,亦即某县史也。方志对於研究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都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方志在中国传统书籍分类中归於史部。 1 中国古典文化基本常识之一古代记时法 中国古代的记时法中国古代对日、月、年等时间的记录,各有一定的法则,它们也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记日法 中国古代最早的记日法是干支记日法。干即天干,亦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成为六十甲子。即: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7、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六十甲子,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周而复始,这便是干支记日法。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粱。”辛丑上距甲午七日,壬寅紧接辛丑之后,丙午又上距壬寅四日,它之后紧接丁未、戊申两天,由于使用了干支纪日
8、法,某一天前后的日子都可以依次推算出来。后人根据有关的年历对照表(如陈垣二十四史朔闰表、薛仲三和欧阳颐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往上逆推出鲁僖公二十四年二月甲午是公元前636年的夏历12月4日,则辛丑、壬寅、丙午、丁未、戊申分别是12月11、12、16、17、18日。 古人记日有时也有只记天干,不记地支的情况。如易经巽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先庚三日”即“丁日”,“后庚三日”即“癸日”。再如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甲之朝”即甲日的早晨,都是只有天干,没有地支。应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还是比较早的,夏代就已经有了,夏代后期的几各帝王曾以孔甲、
9、胤甲、履癸等命名可为其证。至殷墟的甲骨文中,则已经普遍使用干支记日了。如: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癸卯卜,今日雨。郭沫若卜辞通纂。 在殷墟出土的一块商王武乙时期的牛的肩胛骨上,还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学术界认为那可能是当时计算时日所用的干支表。至于单用地支记日,比较后起。且大多限于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及西京杂记“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等。补充下:转帖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一、 基本概念a.日、月、年、岁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
10、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b. 阴阳合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
11、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2 中国古典文化基本常识之一古代记时法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
12、重要问题。c. 四季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
13、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二、 节气a.节气名称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24个节气。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规定为 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24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这套节气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惊蛰古名“启蛰”,汉朝避景帝
14、名讳改。24节气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的。因为节气跟着太阳年走,和朔望月没有关系。上述说的是大致情况古人最初还把24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余此类推。节气的细分和置闰产生过一些关系。由于1人节气加上1个中气的时间大约是30.5天,要大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月加中气要经上月推迟1至2天,推迟到某月就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节日期。b.节气的确立节气的确立和天文有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等分为
15、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节气,实际上24节气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汉书历律志提到过节气与星次的关系,如太阳运行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星纪中央就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历志所提到的星次和节气对照如下:1 星纪:大雪冬至 2玄枵:小寒大寒 3诹訾:立春惊蛰 4降娄:雨水春分 5大梁:谷雨清明 6实沈:立夏小满 7鹑首:芒种夏至 8鹑火:小暑大暑 9鹑尾:立秋处暑 10寿星:白露秋分 11大火:寒露霜降 12析木:立冬小雪太阳运行到某星次初点,就是前一个节气,如果运行中央,就是后一个节气这个对照表是汉书提到的,惊蛰在雨水之前,清明
16、在谷雨之后,和有所不同。2000多年前的天象和现代不一样,律历志中提到了交某节气时指太阳所在的星宿和度数,如冬至点在牵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星附近,现代的冬至点在人马座。c. 节气的演变24节气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书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宵中,国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吕氏春秋都叫日夜分。尧典把夏至叫日永,冬至叫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吕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左传僖公五年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这里的分指春秋分,至指夏至夏冬,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吕氏春秋里已经明确提到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到了淮南子
17、就出现了和现代名称完全相同的24个节气了。 三、 纪日法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形成“六十甲子”。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每个单位代表一天
18、,假调戏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是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古人纪日时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这种情况在甲骨文已经有了。有地支纪日比较后起,而且大多限定在特定的日子。在一个月内的某行日子,在古代还有其它称谓,如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朏(fei3),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日,千里与君同”,指的就是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既望,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对朔晦两天,古人常常既称干支又称朔晦。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
19、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它日子只记干支。人们可以通月朔日的干支推算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前面提到的“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辛丑”这一天是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有时候根据干支的顺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中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42天,不可能在同一月内,因此这个记载肯定有错误。四、 记时法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古人一日
20、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就是对段时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诗经上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名称。昧旦是天将亮的时间,又叫“昧爽”。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古人对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的本意就是小时辰。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现代对照,夜半12点(24点)就是子时(所以又称子夜),上午2点是丑时,4点是寅时,6
21、点是卯时,以此类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式成立。晚上11 点(23点)是为子初,夜半12点为子正;上午1点为丑初,上午2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等分为24小时了。对照表如下: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五、记月法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便作为岁首的月份叫正(zheng1)月。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殊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古人又有所
22、谓月建的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月份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由此周而复始。 4 中国古典文化基本常识之一古代记时法 后世还有以天干配合着地支来纪月,这是后来的事。六、纪年法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后世还有干支纪年法。
23、下面分别叙述。a. 岁星纪年法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星次。假如某年岁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运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纪为“岁在玄枵”,其余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有“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事实上岁星并不是12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b.太岁纪年法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
24、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十二次 十二辰 1星纪 丑 2玄枵 子 3诹訾 亥 4降娄 戌 5大梁 酉 6实沈 申 7鹑首 未 8鹑火 午 9鹑尾 巳 10寿星 辰 11大火 卯 12析木 寅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太岁是汉书天文志的叫法,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根据汉书天文志记载的战国时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运行到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
25、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此外古人还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12个年份取了专门名称,如摄提格、单阏等,对应如下表:太岁年名 太岁位置 岁星位置 摄提格 寅(析木) 星纪(丑) 单阏 卯(大火) 玄枵(子) 执徐 辰(寿星) 诹訾(亥) 大荒落 巳(鹑尾) 降娄(戌) 敦牂 午(鹑火) 大梁(酉) 协洽 未(鹑首) 实沈(申) 涒滩 申(实沈) 鹑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鹑火(午) 阉茂 戌(降娄) 鹑尾(巳) 大渊献 亥(诹訾) 寿星(辰) 困敦 子(玄枵) 大火(卯) 赤奋若 丑(星纪) 析木(寅)单阏音chan2 yan1, 执
26、徐音zhi2 chu2 牂音zang1 涒音tun1屈原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是太岁年名里的摄提格,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但要注意,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纪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岁在寅(析木)之年。大概在西汉年间,历法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外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自西汉太初元年就开始使用了。尔雅记载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岁阳 十干 阏逢 甲 旃蒙 乙 柔兆 丙 强圉 丁 著
27、雍 戊 屠维 己 上章 庚 重光 辛 玄黓 壬 昭阳 癸旃音zhan1 黓音yi4太岁与十二辰的对应如下:太岁年名 十二辰 摄提格 寅 单阏 卯 执徐 辰 大荒落 巳 敦牂 午 协洽 未 涒滩 申 作噩 酉 阉茂 戌 大渊献 亥 困敦 子 赤奋若 丑有时这些年名可用干支来表示,阏逢摄提格为甲寅年,旃蒙单阏为已卯年。创制这些名字是为了表示岁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所以就废而不用,而改用干支纪年了。但后人还有用这些古年名的,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已经失去了这些年名的本来意义了。如司马光资治通鉴176卷陈纪十下注:“起阏蒙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这是说从甲辰到
28、戊申共五年。 5 中国古典文化基本常识之一古代记时法 c.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据说最早应用于西汉,到了东汉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干支纪年,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些史书记载西汉以前的干支纪年,是后人推算出来的。七、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所以又称“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周历比殷历早一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不同。下表是三历季节与月份的对应: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29、未 申 酉 戌 亥 周历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季节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冬 殷历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季节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夏历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季节 冬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了解三正是有必要的,先秦古籍里所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周历和夏月并用。左传成公八年记载“二月无冰”,史官把
30、这一罕见的天象载入史册,很显然这个二月指的是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而言。如果是夏历二月,则已经是“东风解冻”,用不着大书特书。又如庄公七年说“秋,大水,无麦苗”,这也是指周历,周历秋季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晚收的麦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冲杀”,如果是夏历秋季,就不可解了。同样的理由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的秋阳是指夏历五六月的炎日。同一史实,在春秋和左传所记月的时月常有出入,同属左传的记时也有差异。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 左传说“冬,宋人取长葛”; 春秋父僖公五年说“春,晋侯杀世子申生”,同一事件在左传被记在僖公四年十二月,这说明左传依据的史料有用夏历的。在
31、战国秦汉之际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因“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以表示受命于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秦朝管正月叫“端月”),不改正月为四月,春夏秋冬的搭配仍和夏正相同。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杀灌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接着说“其春,武安侯病”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因为以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除了王
32、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的是夏正 1.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Y、锄头。中国传统文化之瓷器皇宫官府:宫廷文化、帝王学。诸子百家: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仁、义、礼、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 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33、杂家(吕不韦) 农家(吕氏春秋) 小说家 兵家 医家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中国传统文化之剪纸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传统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歌、赋、诗经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四大名著。传统节日:元宵节、
34、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元日)为代表。中国戏剧:京剧、皮影戏、越剧、川剧、黄梅戏;京戏脸谱。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
35、、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中华武术: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地域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舞狮。衣冠服饰:汉服、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斗蛐蛐、鲤鱼;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
36、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2.中国传统文化一览表-汉服、旗袍、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中
37、国传统文化之京剧-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
38、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六代儒家六经的名称,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乐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s sh w jng英文解释1. The Four Books (The Great Learni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The Confucian Analects, and The Works of Mencius) and The
39、 Five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History, The Book of Changes,The book of Rites,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编辑本段简介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
40、子的必读之书。编辑本段目录1. 四书 1.1 大学 1.2 中庸 1.3 论语 1.4 孟子 2. 五经 2.1 诗经 2.2 尚书 2.3 礼记 (六经当中为周礼而五经则为礼记,不要弄混)2.4 周易 2.5 春秋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称“十翼”,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
41、经部分的解释。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
42、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编辑本段【四书】编辑本段简介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
43、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