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简史.doc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建筑简史.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古代建筑简史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 东南多雨,故建筑朝向为南偏东。(东南风为主导风向) 西北方,建筑朝南北向为主。 文化背景:黄河流域文化窑洞浅穴居窝棚聚落 长江流域文化吊脚楼 二,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段: (一) 原始社会建筑: 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 天然崖洞居住,有色陶土出现在洞壁。 新石器时代:5万年前 在后期母系氏族中,已出现木构建筑的雏形。 (二) 奴隶社会建筑: 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进,建筑材料改进为石头)。 周朝:西周 东周:春秋 瓦的出现战国:建筑等级制度形成(型制) 管理建
2、筑工程的官:司空 建筑著作:考工记 (三) 封建社会的建筑: 秦朝:高台建筑 汉朝:西汉:高台建筑依然流行 东汉:斗拱的出现使檐更为深远,高台建筑抹落 出现砖劵,砖石,石劵结构 木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 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大力推广,建筑物主要为寺,庙,塔,石窟 装饰手段要求开始增加,雕塑,壁画开始大量的出现 隋朝,唐朝:木构建筑步入成熟期 城市建筑:唐朝的长安城 南北大运河 宋朝:建筑体型较隋唐为小,装饰手段较为华丽,精巧。 “里坊制”的取消。 装修,彩画,家俱基本定型,室内布置开始受到重视。 营造法式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完成。 元,明,清朝:元朝使各个民族文化交融。“减柱法”,“
3、偷心造”。 明清封建制度更加严密,严格,制砖业有广泛的民展。 官式建筑定型。皇家,私家园林民展,是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高潮。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结构上的特点:木结构形式 1, 结构的方式: 1 抬梁式:梁瓜柱 2 穿斗式:较小的柱和穿 3 井干式:木制四周墙体 2, 木结构的优点: 1 围护与承重结构截然分开,使建筑形式更加自由。 2 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利用墙体厚度,窗大小位置的变化来适应。 3 有减少地震的危害性,榫卯镶接方式,柔性连接。 4 材料造取方便,易于加工运输,预制建筑。 3, 木结构外的其他建筑材料: 瓦,空心砖,陶质砖,琉璃砖,琉璃瓦。 (二)组群布局:利用“间”为
4、单位形成建筑单体,若干单体围合面或庭院而庭院的 组合进而面或为组群。 1, 间二檐柱间的距离 三,五,七,九,十一。 民居官府,署较为隆重皇宫(故宫太和殿) 2, 步二个相邻屋檀的距离,步长之和组成通进深。 控轴线的排列方向区分:纵轴线 横轴线 3, 古代中国建筑在“间”与“步”组成的柱网上,建立了许多灵活的平面处理 方式。 1 金箱斗底槽:用内外的两圈柱子对建筑平面进行分区。 2 单槽,双槽:用内柱把建筑平面划分为二个区成三个区。 3 分心槽:门屋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一分为二。 4, 单体的立面处理方式: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立面处理。(台基,墙柱,屋顶) 1 生起功能与艺术的统一。 2 侧脚
5、受力合理,避免视觉错觉。 5, 单位的组合方式: 总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与组群,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纵轴线和横轴 线设计。 1 庭院的方式: A三合院和四合院 B廊院 2 组群的方式: A纵向扩展 B横向扩展 C纵横向扩展 (三) 艺术形象 1, 单体建筑的艺术形象: 总特征:从整个形体到各个部分构件,利用林构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 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 A柱的侧脚和墙的收分 B开间上的处理,明间稍大的作法 C构件的处理:斗拱,雀替 D檐口,屋顶的处理:举折 E屋顶的形式处理:汉代形成五种基本的形式: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 组合形式:北方:强调
6、主次分明 南方:布局自由,复杂而轻巧 2, 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 A宫殿,坛殿的主体建筑用附属建筑烘托出来。 阙在入口处的建筑物,用于标志建筑群入口的作用,多用城池,宫,庙等前面。 B组群层次相当清晰,明确 从入口开始,就有不同的构件扮演其特有的功能。 入口构件:华表皇宫用 石狮宫府用 牌坊坛庙用 照壁民居用 3, 室内装饰方面的艺术处理: A木构技术,材料使房屋内部的可加工性增大,出现了许多与形式相合的功能构件 天花,藻井,折窗,花窗。 B家俱随起居习惯的改变而产生变化。 跪坐方式席,榻 垂足座方式高脚櫈,桌的出现 明清随装饰要求的深入,出现了闭合式的屏风,开窗增加,加强了室内的采光与 通风
7、。 4,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南北方色彩不同的运用方式:北方用色厚重 南方用色较淡,轻巧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建筑 一, 原始社会建筑特点和遗迹 1, 原始人工住所:巢居,穴居 蜂巢居石头垒砌 树枝棚树枝作骨架,草和泥掺合成为墙身材料 帐蓬树枝和兽皮 2, 农业村落的形成 A仰韶文化时期:半坡建筑遗址 B从建筑构造上分析 浅六居或地面建筑已经形成 树木骨架抹草泥成为墙壁和屋顶 中间有火塘 地面烧烤,压平 3, 龙山文化建筑遗址父系氏族社会“家庭”的概念,私有制萌芽阶级的分 化。 出现了套间的形式 地面采用石灰质铺材 结构上已经有承重的柱列 长江流域出现了干阑式建筑 室内外设备的出现:
8、采暧墙,引水渠,井址 4, 建筑艺术开始萌芽: 建筑物涂颜色红灰色 对建筑物的环境布置有一定的规划 装饰性的雕刻已经出现 二, 奴隶社会建筑 1, 商朝,西周的建筑特点: A中国独特的建筑体系在商周时已形成雏形。 夯土台基院落式组合对称布局木构架形式 夯土技术城墙城市 B城市民展已有一定的模式。 城墙闭合未有严格要求,但城,郭概念已经出现。 C周代的基本礼仪制度形成。 礼制对建筑来说,就是在等级,施工方面的制约导则。 对宫殿的要求:阙五门三朝 D陵墓建筑的体型制有初步的发展 2, 春秋,战国建筑 A特点:各国的生产力蓬勃发展建筑技术突飞猛进,各国都城成了区域性的中心城 市。城市,纵横道路的网络
9、出现。 齐国临淄故城 曲阜鲁故城 燕下都有遗址 赵国故城 韩国故城 台榭建筑流行,开始使用青铜建筑构件。 B新的建筑材料的普遍使用 瓦的使用,空心砖的使用使建筑的组群体量增加 下水管的使用使建筑的组群体量增加 C著作和人物: 考工记春秋末年齐国的工艺官书中记叙六种工艺,三十个工种的技术规则。 原始社会,商周艺术形式的比较: 原始社会,商以细密花纹衬托出浮雕(主要是动物)。 春秋时代走向明朗,粗犷的风格。 第二章:秦汉建筑,三国建筑 一, 秦,汉,三国时代的社会概况和变动。 秦朝: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各国的思想得到统一。 汉朝:罢绝百家尊崇儒术。 技术发展方面的成就:外观日趋复杂楼阁建筑层数增加,
10、斗拱大量使用。 城市发展方面的成就:集中的市场南北轴线对称布局,城市内排,给水。 二, 秦朝建筑介绍; 1, 阿房宫仿制了六国的宫殿型制,使各个国家的建筑艺术与技术有统一,交 流,逐步形成了统一中国建筑文化。 2, 秦始皇陵:截顶方锥方上。 3, 统一的建筑尺度,道路的宽度,尺寸单位。 三, 西汉时期的建筑介绍: 1, 汉代的长安城 由安门内大街占据城市的中轴线,东西堂制的开始。 采用封闭的闾里,设立“弹房”管理。 南郊的礼制建筑群: A明堂辟雍汉代时建造高大建筑成熟技术出现。 B王莽宗庙:有十二座建筑。 由南部礼制建筑推断建筑的构造特征: 密实的夯土为基座,夯实后挖洞放柱础。 夯土墙的设计有
11、构造柱的出现。 木柱采用方,圆两种形式,加柱法。 地面构造措施:6层地面构成,注重防潮。 材料的使用:泥土砖,筒板瓦,卵石等的采用。 四, 东汉时期及三国时期的建筑: 1, 魏国的邺城的设计:第一座有城市规划概念的城市,先有围墙后有建筑。 2, 庭院式设计:园林的开始出现。 3, 砖拱式砖石墓室代替木椁。 第三章:秦汉,三国后的建筑 一, 城市建设 (一) 中国的城市类型:中央集权制的形式。 1, 京城 2, 州郡(元明清后改为“省”) 建设中完全符合周制:都城规模最大,每边设三道门,主门对主干道,有内城,外城 等几道城墙(三道)。 府城,州城只设两个门,道路呈骨架井字形状。 3, 边防城市:
12、陆上城市,海防城市。 4, 商业城市建立在交通要道的交汇点上。 扬州大运河与长江 重庆嘉陵江与长江 汉口汉水与长江 城市布局自由发展,商业繁荣,城市生活中心靠近码头,形态不规整。 (二) 城市建设发展的概况: 1, 在有规划原则下的城市建设 隋代大兴城,功能分区明确,平面严整。 2, 在地理位置上较为优越有较深厚的经济基础下发展,扩建,重建的城市。 3, 外城不规整而内城规整。 城市形态的变迁:“东西二堂” 城郭的概念春秋,战国 先有宫殿,后有城市汉长安 第一个有规划魏邺城 宫城在城市中心偏北的位置北魏洛阳 有规划的城市建设隋唐长安 矩形平面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影响深远。 首次引入三道城墙宋代开
13、封城墙 严格按照中心点设立宫城的原则元大都,明清北京 (三) 城市建设的特点: 1, 隋唐以后的城市,严格按照考工记上所记载的内容进行建设。 2, 城市的选址:按照管子所述原则进行选择:依山傍水,免受旱涝之苦,适当 开水引渠和筑堤的费用。 3, 城市的内部布置:城市的道路以方格为主。 “市”隋唐的“东西二市” 宋代的沿街设市 闾里里坊(宋) 4, 中轴线对称布局形式既统一,又富变化。 A庭院式低层建筑队,要求有中轴线方显出中心建筑的高大。 B不正不威的等级观念及传统文化的秩序感。 5, 注重城市的环境建设 A重视城市水源的利用和绿化 北方城市引水,南方城市利用河道网 B园林的建设:改善了城市的
14、微气候。 (四) 城市介绍: 唐长安(隋大兴): 城址汉长安东南。 规模8万户人家居住,15万人军队,僧侣。 道路系统: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 市场系统:市场面积100公顷,市场内功能分区严格。 总体布局:受北魏洛阳的影响,宫城,皇城与里坊严格分开。 二, 宗教祭祀建筑 (一) 塔(印度叫“浮屠”“卒堵坡”四方形尖锥,下放舍利,实心) 供奉和收藏佛舍利的地方 在中国的沿革: 1, 产生的年代:汉末即有第一个塔(中国形式)。 2, 形制的沿革:以塔为中心前方或中部 塔与佛寺并存变为小型双塔或在建筑后部钟鼓楼 元代:只建佛寺 3, 构成:卒堵坡台基,覆体,宝匣 塔地宫,塔基,塔身,塔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建筑 简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