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的民俗与旅游.doc
《世界屋脊的民俗与旅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屋脊的民俗与旅游.doc(1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世界屋脊的民俗与旅游.精品文档.引言西藏以其滴施神奇的冰川雪域风光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闻名遐迩,不 仅是虔诚的佛教徒所心想神往的一方圣洁净土,而且也是国内外众多游客心 目中的一个旅游胜地。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 等 5 国接壤,国境线长 3842 公里,全区总面积 122.8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6 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 95以上。“藏”是汉语的称谓。藏族自称“善”。 藏语对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称谓:居住在阿里地区的人自称“兑 巴”;居住在后藏地区的人自称“藏巴”;居住在前藏地区的人自称“卫
2、巴”; 居住在西藏东境和四川西部的藏族人自称“康巴”;居住在藏北境内和四川 西北部、甘肃南部及青海地区的藏族人自称“安多娃”。统称“蕃巴”。“巴” 和“娃”,藏语的意思都是人。西藏自治区境内除藏族外,还有汉、门巴、 珞巴、纳西、回等族。西藏,古为羌、戎地。唐、宋为吐蕃地。13 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中国, 派军进驻西藏,从此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的版图。明朝参照元朝旧制。清代公 为卫(前藏)、藏(后藏)、喀木(康)、阿里四部,总称西藏。“西藏” 一词,最旱见于清康熙二年(1663 年)。1951 年和平解放,1956 年将昌都 地区并入。1965 年 9 月 9 日建立西藏自治区。西藏地势高崇,平均海拔
3、约 4000 米,有“世界屋脊”之称。刺破蓝空的 珠穆朗玛峰,昔日人迹罕至。自本世纪 50 年代初人类首次攀登珠峰以来,全 球已有 574 位探险者登上了这座海拔 8848.13 米的世界第一峰。西藏的自然景观壮丽神奇。有常年不化的雪山,有莽莽的原始森林,有 辽阔的牧区草场,有纵横奔流的江河,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有众多的冰峰, 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有世界最高湖纳木湖,有牦牛、藏羚羊、藏雪鸡、黑颈 鹤等稀世动物。西藏人文景观独具一格。有巍峨的布达拉宫,有金碧辉煌的大昭寺等寺 庙,有风景如画的罗布林卡,有众多的古代建筑和宏伟的宫殿、王陵、遗址 等历史古迹,有唐卡、壁画、雕塑,有曲调高昂的藏戏,有恢宏的
4、法号声, 有妙不可言的神舞、高贵的布达拉宫乐舞和优美的踢踏舞,有八廓街流浪艺 人的六弦琴弹唱,有吉祥奇丽的藏装,还有那性情豪爽、能歌善舞、热情好 客的当地居民。藏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具有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 化特征。 来西藏旅游吧,雪域高原己逐渐撩开其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示她独特的魅力。 西藏已对外开放了世界最高的珠峰等 44 座山峰;开辟了山水、文化、民族风情、 特种旅游线路近 10 条,长达 1 万余公里;开放了 50 多处游览观光点。如今,越 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涌入西藏,以领略壮丽的高原风光及奇异的民族风情。总序 张紫晨中国民俗旅游丛书是为广大旅游者、文化工作者编辑的知
5、识性民 俗与旅游丛书。它着眼于对祖国各旅游圣地民俗风情的介绍,以弘扬祖国优 秀民俗文化,了解中华各族人民生活,饱览壮美河山、名胜古迹,通晓各地 风土民情为宗旨,为国内外游人提供丰富的知识,使人们开阔眼界,心旷神 怡,乐以忘忧。对未经旅游或准备旅游的人,也是一个知识的先导,兴昧的 储备、精神的满足。旅游是人生一大乐事,为现代生活所必须。工作之余,邀三、五友人, 或举家前往,既可怡悦身心、增广见闻,又可扩大胸怀、了解大千世界。但 是,这个目标并不是任何旅游都能达到的。要想在旅游中真正有所收获,必 须有相应的知识来帮助。中国有句古话,叫“见景不如听景”。任何一个优 美的所在,没有听到有关的解说,只有
6、直观所视,是不去完全看出它的奥妙 的。这就是旅游者为什么那么需要导游员的道理。然而,任何导宿,又只能 解说一时一地、一事一物的具体景观,不可能提供关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 一个城市、一个景点的完备的知识,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丛书加以弥补。这部 民俗旅游丛书,就是为了这种需要而专门编写的。它将中国各大旅游区的内 容分成苦干册编写,采取生动轻松的笔调,系统全面地介绍有关知识。这种 尝试,以前没有过。这套丛书以鲜明的地区性和丰富的知识性为特点,将祖 国各地壮丽的山河、著名的景点、灿烂的文化、纯朴的风格呈现在读者 面前,是其他书籍所不能代替的。这部丛书并没有把它简单地化为旅游手册, 更没有以介绍地方风光名
7、胜为满足,它有较高的视野、较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既可作为旅游的良师益友,又可作为民俗文化读物而开卷有益。中国民俗旅游丛书是一部大型系列丛书,它以派游为线,把广阔 的中国分成若干文化区,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二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 在对区域文化的分析和描述中,突出旅游的点、线及重要景物、风土民情。 因而它既是旅游民俗丛书,又是区域民俗丛书,既是区域文化的展现,又是 整体文化的纷呈。书中所迹的内客大多为实地考察所得,经过研究考察,再 用轻松的笔调写成。因此,对一般研究者、民俗工作者、文化工作者,都有 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在我国民俗学研究上,大体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理论民俗学,一 个是应用民俗学。理论
8、民俗学侧重理论规律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应用 民俗学则方面较广,诸如商品民俗学、消费民俗学、旅游民俗学、社交民俗 学等,重在实际的应用,多采取具体的描写研究的方法,使人们在各项生活 应用中,有实际的效益。民俗旅游是应用民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应用, 便不能不考虑与旅游实际的结台,不能不考虑旅游的实际需要。但是,旅游 者并不满足于单纯的游山玩水活动,他有更广泛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要 求。高层灰的旅游往往是一种特殊的学术活切。从旅游所至的引人瞩目的地 区租蕴藏着丰富的精神、物质财富的各民族,由旅游所看到的具体景观所呈 现的历史、自然和文化现象,扩展到它之处的,多种问题的寻索,欲广可广, 欲长
9、可长,要趣昧可以有趣味,要学术可以有学术。这样的旅游民俗丛书所 提供的信息量和知识量也应该是相当广的。基于这种认识和考虑,我们把这 套丛书从框架、体例到内容、形式都尽量提高了档次,使它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并以此积极推动我国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各族人民间的大团结, 促进与海外朋友间的友谊。1991 年 8 月北京世界屋脊的民俗与旅游 孙之龙一、入乡随俗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邻四川,北接新疆、青海、东南方是云南, 西面与克什米尔毗连,南面与印度、尼泊尔、缅甸、锡金和不丹等国接壤, 面积 120 万平方公里。这里是藏族集中聚居的地方,藏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 惯。通向拉萨没有到过西藏的游客,总觉得
10、西藏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而西藏却 以她独特的风采,吸引着外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每年的 79 三个月被称为西藏的“黄金季节”,是旅游旺季。国内外的 旅游者、登山运动员、科考工作者,像潮水般涌进西藏。路途虽然遥远,但 现今天地变小,进藏之路空中、地上,西通八达。可是,在历史上通向西藏之路却是多么艰难。1300 多年前,文成公主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到拉萨,整整跋涉了两年。公元 1244 年,当时萨迦王朝的创始人萨班应当时已经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的蒙古皇室之召,从拉萨到内地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与元太宗第三子阔端见面,途中历时一年。1951 年 12 月 19 日,西藏的另一位宗教领袖班禅从西宁返藏
11、,途中前后共租雇了 3000 多峰骆驼,12000 多头牦牛,3000 多匹马及 1000 多名民夫承担运输任务,到第二年 4 月 28 日才到达拉萨,6 月 9 日返回驻锡地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在川藏公路修通之前,从四川雅安到拉萨两千多公里,靠牦牛运输,一年只能往返一次。骑马旅行也需要半年多的时间。关山阻隔,行路难的状况,直至 1954 年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年 12 月 25 日,川藏公路(成都拉萨)、青藏公路(西宁拉萨)同时通车。后来,新藏公路(叶城狮泉河)和滇藏公路(下关芒康)也相继通车。1965 年,中尼公路(中国尼泊尔)修通,将西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连接起来。这些公路的修通,使那些
12、到拉萨朝佛的香客、旅游者和商人,既减少途中时间,又可以免去许多旅途之苦。50 年代,从西宁到拉萨要用半个月的时间。70 年代,从西宁到拉萨只需 8 天。青藏公路改建后,从格尔木到拉萨,只需两个白天时间。1956 年 7 月,“北京”号飞机首航拉萨上空。从那以后,陆续开通了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地至拉萨的数条国内航线,使西藏与全国连成一体。1986 年,拉萨至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意味着两藏向外部世界全方位开放。今天,从“天府之国”的成都乘飞机飞行两个小时,便可抵达迷人的拉萨。1992 年 10 月,西南航空公司新辟北京至拉萨直达航班(班朗每周四),波音 757,上午七点起飞,
13、中午抵达。真是:朝辞京城,午抵拉萨。这座世界屋脊名城,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又是一座具有 13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外地人去拉萨,以坐飞机最为理想,从贡嘎机场列拉萨市区有100 公里路程,行车约两个小时即可到达。以拉萨为中心,除墨脱县外,公路交通可通往全区各个县。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 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 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 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 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14、。“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上品“哈 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 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 的一片良好祝愿就行了。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 1 至 2 丈,短者 3 至 5 尺。 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 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 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 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 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献“哈达”
15、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 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 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 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 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 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 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哈 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 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 头偕
16、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 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两域 路过两藏时,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 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且是 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还有一种说法,说 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 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 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喝酥油茶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
17、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 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 先将奶汁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 4 尺、直径 1 尺 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淡黄色 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 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 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 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 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
18、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 “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 香可口的酥油茶了。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 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 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 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 酥油茶壶姑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 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 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
19、边 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 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 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 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吃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字听起来新鲜, 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 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 不除皮。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 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 紧贴碗
20、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 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 众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 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 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 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 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 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 入口了。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
21、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素琪玛”的吉祥木 斗,斗内放满青稞、糌粑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麦穗花枝 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牌。邻居或亲戚朋友来 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素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 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动听的劝酒歌藏族男女老少大多爱喝酒,许多人的帐房或家里酒坛子经常是满满的。 他们最爱喝的酒是一种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青稞酒。藏族人不但自己爱喝青稞酒,也喜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每当亲戚、朋 友团聚或来访,主人要给客人敬三杯青稞酒。客人先喝一口,添满,再喝一 口,再添满,连喝三口,再添满,然
22、后满杯喝干。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就用 无名指蘸点酒弹三下,主人见了,也就不再劝酒了。如果你酒量小,喝上一 口就让主人添酒,这样连喝两口,添满杯后一饮而尽。虽然你喝得不多,主 人也是高兴的。假如你既不弹酒,也不喝酒,主人就会端起酒杯,边跳舞, 边唱敬酒歌,前来敬酒。如果客人还不喝,主人就一直唱下去,跳下去。主人要在歌中唱出这杯酒的来历:“端在手上的这杯酒很不寻常,它是 用洁净的甘露雨和吸收了日月精华的五谷酿造成的,是长寿之酒,修法之酒, 安乐之酒。贵人喝了这杯酒,心量宽广如天大;胆小的人喝了这杯酒,走路 无伴心不怕;英雄好汉喝了这杯酒,战场勇猛把敌杀。用这杯酒供奉天神、 宁神和龙神,三神也会高兴。
23、唱快乐歌曲需要这杯酒,跳狂欢舞需要这杯酒, 尊贵的客人请干这杯酒,欢欢乐乐不要走”。客人感谢主人的盛情,昂起头 来,张开嘴,高兴地把这碗酒灌进肚子里。随后帐房里的男女老少轮番唱着 动听劝酒歌,客人便连连于杯。主人十分高兴。敬酒歌很多,歌词、曲要视客人的身份,以及当时当地的情况而选择, 并即席编入新内容。如:“这青稞酒呵,香又醇,请您一饮尽;您干怀,我 高兴;您若拒杯,岂不是看不起主人?”这是由于主人知道客人能喝酒,才 这么唱的。又如:“我酿造了这清凉美味的青稞酒呵,就是为了招待亲人, 它能助您健康,为您提神;愿您旅途平安,前程似锦”这是由于主人已 了解到客人有“高山反应”,年纪比较小,所以祝愿
24、他旅途平安、前程似锦。藏族人的名字藏族人的名字多取于佛经上的吉样词语,一般用 4 个字组成,如用简称, 可用第一、三两字或前两字或后两字。很早以前,藏族人都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自己名字的一部分。例 如,母亲名叫“达拉嘎姆”,儿子名便叫“达赤”。自从有了阶级之后,有的人便把家族名作为自己的姓,如:昆贡却杰 布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建立后,有的人又把领地名冠在自己名字的前面, 如:聂赤桑羊顿、多仁丹增班觉。佛教在西藏盛行后,人们的名字也有 了佛教的色彩,他们喜欢请活佛给起名字。有的活佛、堪布,将自己名字的 一部分赐给小僧,如堪布的名字是“江白赤烈”,他便给小僧起名为“江白 多吉”。多吉金刚;丹增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屋脊 民俗 旅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