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肝炎的诊断与治疗学习PPT教案.pptx
《重症肝炎的诊断与治疗学习PPT教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症肝炎的诊断与治疗学习PPT教案.pptx(10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重症肝炎的诊断与治疗2重症肝炎定义 重症肝炎(severe hepatitis,SH)是一种以肝功能严重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由外来的各种损害因子侵入机体或体内的代谢紊乱、循环障碍及免疫反应等诸多因素而导致的肝细胞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同时肝细胞再生不足所引起的肝功能严重受损的综合征 3重症肝炎进程的严重程度 肝脏功能不全(liver dysfunction/hepatic insufficiency):是指肝细胞严重受损,肝脏功能受到重度影响而表现为明显的物质代谢和合成功能紊乱、凝血功能异常等病理生理的改变 肝脏功能衰竭(liver failure/ hepatic failure):是为肝
2、功能不全的终末期阶段,机体处于严重的失代偿状态,临床上可出现深度黄疸、凝血机制障碍、意识改变(肝性脑病度或以上)等,预后极其险恶,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退而导致死亡4重症肝炎的病因 嗜肝病毒: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 非嗜肝病毒: 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肠道病毒 损害肝脏药物及有毒物质:醋氨酚、异烟肼、利福平、中药、减肥药等、酒精、四氯化碳、毒蕈等中毒 细菌及寄生虫:严重细菌感染、血吸虫5重症肝炎的病因 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糖代谢缺陷 缺血缺氧: Budd-Chiari综合征、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 其他:肝移植、部分肝切除、肝脏肿瘤 先天性胆道闭锁、创伤、中暑
3、、妊娠急性脂肪肝、 Reye综合征等6不同地区病因的差异 导致重症肝炎的病因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查明病因有助于去除病因和判断预后 欧美发达国家: 损害肝脏药物使用(醋氨酚),丙型肝炎和酒精性中毒是造成肝脏功能衰竭的最重要原因 亚洲地区: 主要病因为嗜肝病毒感染,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约占85%,其次为药物性和其他病毒感染7重症肝炎命名的历史变迁 过去30余年对重症肝炎命名不断进行修正,但各国间仍存有很大争议;对其分类也未达成共识,且时间界限上互不衔接,易造成混淆 1944年,Luckd提出致死性流行性肝炎(fatal epidemic hepatitis) ,2年后他与M
4、allory将其进一步分为暴发型(fulminant form)和亚急性型(subacute form),发现相对应肝组织改变,大块肝坏死( massive hepatic necrosis)和亚大块肝坏死(submissive hepatic necrosis)8重症肝炎命名的历史变迁 1970年Trey首先提出了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的概念,其由严重肝病所致(原先无肝病),首发症状出现后8周内发生的肝性脑病。此诊断名称和定义至今仍被作为经典引用 1986年英国Gimson建议采用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H
5、F)命名替代暴发性肝衰竭,并补充了起病后8 24周间发生的肝性脑病者,称之为迟(缓)发性肝衰竭(late onset hepatic failure,LOHF)9重症肝炎命名的历史变迁 同年法国Bernuau则将AHF范围扩大到无肝性脑病者,添加血浆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前加速素)正常值50%以下,并将急性肝衰竭定义为迅速进展的肝细胞功能损害。如黄疸出现2周内发生的HE称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liver failure, FLF),黄疸出现212周发生的肝性脑病则称亚暴发性肝衰竭(subfulminant liver failure, SFLF) Sherlock将慢性酒
6、精性肝病基础上发生肝衰竭者命名为慢性肝病急性发作(慢加急,acute-on chronic,AOC),以后则被延伸应用到各种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衰竭 10重症肝炎命名的历史变迁 1993年英国OGrady建议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因从临床出现黄疸至发生肝性脑病时间界限来区分,分别以7d以内出现肝性脑病者称为超急性肝衰竭(hyperacute liver failure, HALF)、8d 4周出现者列入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liver failure, ALF),4 12周出现者归属于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
7、ure, SALF) 法国学者持有不同看法:认为肝性脑病并非肝衰竭诊断的唯一指标,除肝衰竭外的多种原因都可引起意识障碍;急性肝衰竭既用于疾病诊断的总称,又用于分型,易引起混乱,值得进一步商榷11重症肝炎命名的历史变迁作者(年代) 命名 肝性脑病 初发症象 出现的时间 Trey(1970) 暴发性肝衰竭 8周 症候群Gimson(1986) 迟发性肝衰竭 824周 症候群Bernuau(1986) 暴发性肝炎 2周 黄疸 亚暴发性肝炎 212周 黄疸OGrady(1993) 超急性肝衰竭 8天 黄疸 急性肝衰竭 828天 黄疸 亚急性肝衰竭 424周 黄疸12日本重症肝炎命名 在日本暴发性肝炎被
8、译名为剧症肝炎.1971年日本将剧症肝炎定为肝炎起病8周内发生意识障碍(即肝性脑病)者 10年后又增补了2条标准:剧症肝炎患者的肝性脑病定为度或度以上;剧症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分为急性型(起病10d内)及亚急性型(起病10d-8周)。该标准未包括无肝性脑病的患者和发病8-24周的LOHF及AOC患者13日本重症肝炎命名 此后又提出重症肝炎的名称,其诊断与剧症肝炎相平行。剧症肝炎出现肝性脑病定为度,而重症肝炎的肝性脑病仅为0 度 分为急性重症型肝炎和亚急性重症型肝炎(包括非脑病型和肝萎缩型),两者时限分界为2周;增加了发病8 24周的迟发性肝衰竭;又将剧症肝炎分为2型:A型定
9、义不变,B型则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相当于“慢加急”14我国重型肝炎命名变迁 我国与国际上在重症肝炎命名和分型存在着较大分歧,国内研究病因上侧重于病毒性,并将预后不良的重症肝炎称为重型肝炎,特别是慢性重型肝炎的归类与国际标准颇不一致。我国在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上曾经历了三次更改 1978年第一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上将重型肝炎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两型时间界限定为3周,而对急性重型肝炎的肝性脑病程度和亚急性与慢性重型肝炎的PTA程度未作明确规定15我国重型肝炎命名变迁 1984年对重型肝炎进行了修改,分型上只保存了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而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时间界限从3周
10、改为10d。同时取消了慢性重型肝炎分类,将其归属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范畴,改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重型 1990年我国又恢复了慢性重型肝炎的诊断,提出了重型肝炎凝血酶原活动度 40%标准,并根据病情进展速度、病程长短、肝性脑病出现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情况将重型肝炎分为早、中、晚三期16我国重型肝炎命名变迁 2000年再次作了修改,但其临床分型和分期标准被沿用至今 尽管2005年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上有学者提出应将重型肝炎命名向国际上靠拢,改称为肝衰竭,但目前尚未形成共识17重症肝炎发病的主要机制 重症肝炎的病因众多,但绝大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和药物所致。不同的病因存在着不同发病机制,即是相同病因
11、可能引起重症肝炎的表现、预后及疗效等方面差异也很大 迄今有关各种病因所致的重症肝炎发病机制远未阐明,但最终结局是大量肝细胞死亡而导致肝功能衰竭。无论何种原因所致,肝脏形态学改变是相似的,均表现为肝细胞大片坏死18重症肝炎发病的主要机制 虽然肝细胞死亡存在着凋亡和坏死两种形式,轻者通过Caspase系统引起细胞凋亡,重者导致坏死,但肝细胞损害程度以线粒体为中心 急性重症肝炎系肝细胞大面积坏死,或亚大块坏死及凋亡,肝细胞内线粒体功能衰竭,致使细胞丧失胞膜的完整性而导致严重肝功能不全;同时存在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脑星形细胞肿胀及脑水肿,而脑水肿可进一步导致颅内压升高和脑疝形成,这是急性重症肝炎的
12、主要死亡原因19重症肝炎发病的主要机制亚急性或慢性重型肝炎 有效肝细胞数量减少,其存留的肝细胞丧失代偿功能,导致功能衰退 存在着肝脏结构改变,使内脏血流的重新分布所造成机体能量不足,及门静脉高压 肝脏血流量减少,易引起肝内营养不良和代谢产物积聚,机体应激能力下降,使多脏器功能衰退20重症肝炎临床表现 重症肝炎自身的临床表现 并发肝外器官衰竭的临床表现21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 迄今国际尚无统一的重症肝炎/肝衰竭诊断标准,造成各家有关治疗效果及转归的报道可比性较差,致使国际间交流难以开展。 1999年国际肝病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study of liver,
13、IASL)专题委员会经研究和讨论后发表的推荐命名和诊断分类标准22IASL重症肝炎诊断标准(1999) (1)急性肝衰竭: 可逆的急性起病,4周内持续进展,迅速出现肝脏功能衰竭;以肝性脑病为主要特征,并按时限分为二个亚型:起病10日内发生肝性脑病者称超急性型,而起病10日30日间发生肝性脑病者称暴发性型 (2)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第524周进行性发展为严重肝功能不全,出现腹水和肝性脑病者23IASL重症肝炎诊断标准(1999) IASL认为急性肝衰竭与亚急性肝衰竭是两个独立单元,而不是一个综合征的两个亚型 IASL认为度的肝性脑病列为肝衰竭必备条件,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因子是疾病危险因素
14、指标,此凝血参数被认为比肝性脑病更为敏感的早期参数24IASL重症肝炎诊断标准(1999) IASL认为在诊断时必须表明疾病病因,取消了迟发性肝衰竭的分类,但对慢性肝衰竭尚无明确的定义 在各种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称为慢性肝病基础上的急性发作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hepatic failure,AOC hepatic failure),将其归类为急性肝衰竭范畴25我国重型肝炎诊断标准(2000) 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度以上以上肝性脑病,PTA低于40%,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
15、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 组织病理上肝细胞呈一次性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伴存活肝细胞的重度变性26我国重型肝炎诊断标准(2000)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TA低于40%,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umol/L或血清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 其又分为二种亚型,如先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如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者称腹水型 组织病理上呈肝组织新、旧不一的亚大块坏死、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并可有胶原纤维沉积,残留的肝细胞增生成团27我国重型肝炎诊
16、断标准(2000) 慢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病和/或肝硬化史,或慢性肝炎病毒携带史基础,发病大于6个月,出现凝血机能障碍(PTA1 400千卡,蛋白摄入量每天25g。对有肝性脑病度以上患者可采用鼻饲管补充营养33一般支持治疗 酌情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纠正肝细胞合成功能下降和机体消耗所造成低蛋白血症,补充凝血因子,可提高血浆调理素和补体C3水平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特别要注意有脑水肿和/或腹水患者使用脱水剂和利尿剂时,纠正低钠、低氯、低钾血症和碱中毒,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可加重重症肝炎并发症,增加病死率34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肝细胞生长刺激因子: 非特异性肝再生刺激因子
17、:如胰高糖素-胰岛素,由于临床疗效不明显,有增加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等副作用,目前基本已弃用 特异性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和肝再生刺激物质(hepatocyte stimulative substance, HSS)35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HGF主要来源于肝脏Ito细胞,从氨基酸序列分析无种属特异性,HGF能改变其细胞膜离子转运机制调节细胞内cAMP的水平,能特异性刺激肝细胞DNA合成及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TNF活性。能使肝摄取氨基酸的量增加,为修复肝细胞提供能源和原料 HSS是促肝细胞生长素的一类小分子多肽混合物,可由胎肝、再生肝和
18、哺乳动物肝脏中提取,同样具有促肝细胞DNA合成及促肝细胞增殖,抑制TNF产生,减少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减轻肝细胞坏死,修复肝组织,增强肝脏Kupffer细胞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作用36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临床应用显示HGF和HSS对改善病情、降低重症肝炎病死率是有一定疗效,但宜在早、中期使用 临床上用药HGF150300 mg/d,加人5%葡萄糖内静脉点滴,疗程46周37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前列腺素E1(PGE1):可保护肝细胞膜,防止实验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PGE能抑制TNF-a, IL-1, IL-2合成有关 PGE1通过与肝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进
19、而提高肝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胆汁分泌,并可抑制磷酸脂酶活性,具有保护稳定肝细胞、线粒体膜作用 PGE1还具有舒张肾血管、调节水钠平衡及利尿作用,预防肝肾综合征发生38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临床研究提示早期使用PGE1可阻断病情恶化,提高存活率。用法2040 ug/d加入5%GS中缓慢静滴,或用微泵控制泵注,2周为一疗程,可重复多个疗程。本品有高热、头痛等副作用,且反应较大。目前临床使用脂微球包裹PGE1,可减少和减轻其毒副作用 最近国外一个随机双盲双照试验,41例病情基本一致的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用PGE1静脉注射或用安慰剂治疗,两者疗效无显著差别。PGE1是否可作为一种有效治疗重症
20、肝炎药物尚需进一步研究 39免疫调节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治疗药物性,中毒性和自身免疫性所致的重症肝炎不用迟疑,且宜早期应用,获得救治时机 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乙型重症肝炎,至今争论不息,各家疗效报道不一 激素疗效是否取决于适应证选择、剂量和疗程的掌握,对于急性肝衰竭早期,病情发展迅速的患者,可酌情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40肾上腺皮质激素 选用病人为病情进展迅速,经对症支持综合疗法难以控制疾病发展,但尚未见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早、中期患者 口服强的松龙4060 mg/d,当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减退(171umol/l),精神食欲好转后可逐渐减量,视病情每周梯减5 mg 在治疗初选用地塞米
21、松静注,剂量以每日或隔日510 mg为宜,57次见效后间隔时间逐渐延长或改为强的松龙 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期间,需密切观察其副反应及并发症的防治41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a1(alphy-1 thymosin,日达仙) 从小牛胸腺提取。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人工合成多肽 提高Thl细胞活性,降低Th2细胞活性;提高IL-4、CD4+T细胞水平,使CD4+/CD8+比值趋于正常 降低肝特异性蛋白(LSP)、肿瘤坏死因子(TNF),有利于纠正重型肝炎患者异常的免疫功能,并能促进NK细胞活性,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42胸腺肽-a1 胸腺肽-a1可重建和修复宿主细胞免疫功能来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减轻肝细胞的免
22、疫病理损伤,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 国内曾报道应用治疗重型肝炎取得较满意疗效,早期存活率可达到66.7%,中期存活率为40.7%,晚期患者无1例存活。近期国内总结多家单位应用胸腺肽-a1存活率达72% 国外未见同类研究报道43免疫调节治疗 新鲜冰冻血浆:因含有补体和调理素等免疫活性物质,重症肝炎患者输人新鲜冰冻血浆后不但可以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预防继发感染,而且可补充蛋白质及凝血因子,有利于肝细胞的恢复及出血倾向的减少 重症肝炎患者可每日或隔日输人少量新鲜冰冻血浆50100 ml 44病因治疗:药物性肝损伤 立即停用可能诱发肝损害药物,询问可疑药物史,尤其是最后一次给药的剂量、数量和时间,检测可疑
23、药物血浓度。避免有意识的试验性给药 摄入药物4小时内可先给予口服活性炭和清洗胃肠道,给予补充外源性还原性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和/或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 NAC) 还原性谷胱甘肽和N-乙酰半胱氨酸在摄入药物10h内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如在1024h后接受治疗,肝脏中毒的发生率增加26%45病因治疗:药物性肝损伤 还原性谷胱甘肽剂量:12002400mg溶入5%葡萄糖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N-乙酰半胱氨酸:(1)首剂口服140mg/kg,后每4小时70mg/kg,共17个分剂;(2)首次静滴150mg/kg加在5%葡萄糖内
24、静滴15 min,以后4小时内静滴40mg/kg,最后16小时内100 mg/kg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时较常见恶心、皮疹、低血压和血管性水肿等不良反应,严重时须终止治疗46病因治疗:毒蕈中毒 青霉素G(静滴30万100万U/kg/d) 水飞蓟素(静滴或口服3040mg/kg/d维持3至4天) 阻止吸收、增加排泄、维持体液平衡等必要时与移植中心联系进行肝移植47病因治疗:病毒性肝炎 单纯疱疹病毒或巨细胞病毒: 阿昔洛韦、膦甲酸钠 甲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目前多不推荐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是否抗病毒治疗尚存在争议 目前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IFN-)、拉米夫定、阿德福
25、韦、膦甲酸钠及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等48干扰素(interferon-,IFN-) 较早就用于重症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在八十年代初期有少数有效报道,随着临床应用病例数增多,现已认识干扰素可增加肝细胞表面HLA表达,加重CTL对肝细胞的杀伤作用,而使原有重症肝炎病情加重、恶化的危险,加上IFN-本身毒副反应明显,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均不主张使用 49拉米夫定(laminvuding)和阿德福韦(adefovir) 以抑制HBVDNA复制为特长。通过抑制HBV逆转录酶和多聚酶活性来抑制DNA合成,但对细胞内线粒体中的DNA无作用。阿德福韦可抑制拉米夫定诱导的病毒变异株的复制 在综合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症 肝炎 诊断 治疗 学习 PPT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