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2004卷.doc
《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2004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2004卷.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2004卷.精品文档.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2004卷)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2004卷)1周易中的古代医药知识2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3从运气学说探讨SARS 的发病4络脉及络病理论研究认识5“ 膜原”的理论研究7红外技术在中医舌诊中的应用9益气活血法在不同病证中的作用机制11脾肾相关的研究13证候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14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的研究15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17中药理论19概述19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23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25中药配伍的研究26周易中的古代医药知识匡胜国总结了周易中的古代医药知识。1 . 对某些常
2、见疾病的认识周易中已有对某些疾病名称的记载。噬嗑卦中有关于耳疾的记载。噬嗑 象传曰:“何校灭耳, 聪不明也。”渐卦的九五爻辞曰“: 鸿渐于陵, 妇三岁不孕, 终莫之胜。吉。”归妹卦九二爻辞曰“: 眇能视, 利幽人之贞。”“ 眇”字本意是视力低下而看不清东西, 相当于近视弱视之类的眼科疾病, 引申为目光短浅, 缺乏对事情的辨别能力。此外,蛊卦中的“ 蛊”字本身也是在指疾病。2 . 关于药物方面的知识周易的需卦九五爻辞曰:“ 需于酒食, 贞吉。”噬嗑卦六三爻辞曰“: 噬腊肉遇毒, 小吝, 无咎。”这是我国最早的食物中毒的记载。无妄卦九五爻辞“无妄之疾, 勿药有喜”则涉及到一些药物知识。3 . 关于
3、养生和预防疾病的知识易经和易传对此有所涉及。临卦卦辞曰“: 元亨, 利贞; 至于八月有凶。”是天气、时令对人体健康不利影响的记载。在颐卦初九爻辞曰“: 舍尔灵龟, 观我朵颐, 凶。”和艮卦中就反映出气功已被作为一种养生之道服务于人体健康。爻辞自初六至上九具体描写了真气自脚趾至腿肚部, 再至腰身, 至颊诸各经络, 自上而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反映了变化、发展的观念和当时人们养生强身的知识水平。4 . 关于优生学和人工杂交的知识晋卦中有较成熟的动物杂交技术的记载。大过象传曰:“老夫少妻, 过以相与也。”男女婚配只有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才能保证后代的体质健壮。晋卦中则保存有通过杂交繁殖良马的内容。晋卦卦
4、辞曰:“ 康侯用锡马蕃庶, 昼日三接。”5 . 外科手术方面的知识在驯服家畜和惩罚奴隶的过程中, 外科手术在当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大畜卦六五爻辞曰“: 豕之牙, 吉。”睽卦六三爻辞曰“: 见舆曳, 其牛掣; 其人天且劓无初, 有终。”反映出一些手术方面的知识。(姜 枫 蔡永敏)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潘红斌治疗76 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36例) 常规给予抗菌、平喘、止咳治疗。气急者加服强的松, 每日0 .5 mg/ kg , 共5 d。治疗组( 40 例)用清燥救肺汤辨证加用扁豆、山栀、贝母、北沙参、天花粉、玉竹、地龙、全蝎、百合、诃子、五味子等。两组均以7 d 为1 个疗程。结果显效
5、23 例(57 .5%) , 有效15 例( 37 .5% ) , 总有效率95 .0%(38/ 40 ) 。对照组分别为6 例( 16 .7% )、19 例(52 .8%) 、总有效率69 .4%( 25/ 36) 。郑彩霞治疗32 例。治疗时停用西药, 全部使用中药过敏煎加味: 柴胡10 g , 防风10 g , 五味子6 g , 乌梅10 g ,甘草6 g。伴胸闷、口渴、舌红、脉弦细者, 加沙参、桑叶、桑白皮、白芍药等; 伴胸胁胀痛、心烦、口苦,苔薄黄、脉弦者, 加枳壳、黄芩、赤芍药、紫苏子、苏梗等; 伴嘈杂、少寐,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者, 加旋覆花、代赭石、枳壳、厚朴等。7 d 为1
6、 个疗程。结果治愈24 例( 75 .0%) , 缓解7 例( 21 .9% ) , 缓解率96 .9% ( 31/ 32 )。杨锐萍治疗58 例。用自拟疏风宣肺解痉汤(炙麻黄、杏仁、荆芥、防风、蝉蜕、地龙等) , 水煎, 每日1 剂, 早晚分服, 15 剂为1 个疗程。结果痊愈48 例(82 .8%) , 好转7 例( 12 .1%) ,总有效率94 .9% (55/ 58 )。万诚报道咳嗽变异性哮喘41 例, 用疏风宣肺汤( 麻黄、荆芥、蝉蜕、前胡、紫菀、杏仁等)随证加减治疗, 5 d 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结果临床控制35 例, 显效3 例,好转2 例, 无效1 例。从运气学说探
7、讨SARS 的发病中医运气学说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古代医疗气象学, 对气候的预测、气象与疾病的关系及疾病的防治有一定指导意义。SARS 病毒的出现, 为我们研究运气与疫病的关系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2003 年是癸未年,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有“癸未、癸丑岁: 上太阴土, 中少徵火运, 下太阳水, 寒化雨化胜复同, 邪气化度止, 灾九宫”,“凡此太阴司天之政, 气化运行后天二之气,大火正其病瘟疫大行, 远近咸若”,“疠大至,民病暴死”等载述, 疫病流行时间主要在二之气,即3 月21 日至5 月20 日左右, 此时华北地区的气象条件与春节期间广东有相似之处, 适宜SARS 病毒的流行。白贵敦等认为
8、, SARS 病毒属于“火邪”, 火克金而病及于肺, 严重呼吸道症候群是正邪相争在肺部的表现。SARS 首发于2002 年11 月下旬广州温暖的冬季, 说明SARS相位密码中至少包含“南方火”加临“寒冬”两个信息。作者在美国纽约长岛将电脑经络诊断仪引入现代中医运气学说研究, 据2003 年1 月18 日至3 月31 日的测量资料估计表明: 肺经井穴突出以左侧多见, 有肺经失衡的情况, 于5 月22 日前后开始自然衰减。作者还运用子午流注开穴法进行针灸“平衡保健”治疗, 部分患者服用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芦根、黄芪等中药对症治疗, 数日后肺经及全身平衡状态大大改善。顾植山认为,对古代治疫文献
9、应重新认识, 尤其是张仲景伤寒论及温病学说的价值可在防治疫病中发挥作用。SARS 的疫情还提醒流行病学专家: 客气的周期是6 年, 每隔6 年就会出现一次“ 在泉相火”的暖冬气候和一次主、客君火加临。这一规律可以解惑流感56 年或1012 年一次的全球流行。甲子60 周期中干与支组合从酷热至骤寒的年份, 病毒的变异会远远超过6 年或10 年的规律, 有可能形成类似SARS 的病毒。(王庆其)络脉及络病理论研究认识络病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中医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邱幸凡等认为历代医家著作对布于表之络论述较多, 一方面是受内经
10、“ 经内络外”分布概念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因为表络浅显, 易查可见, 在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大意义。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经内络外”只是一个阴阳表里的相对概念, 实际上, 络脉散于表又布于里, 既行与上, 又达于下,上下左右, 周身内外, 无处不到。其分布规律具有“沿经布散性”、“ 广泛分布性”和“ 表里相对性”等特点。气血在络脉的流注有明显的特点, 包括双向流动和满溢贯注。所谓双向流动是指络脉中的血气、皮毛肌腠, 又可以向经脉方向流动而注入经脉。双向流动是络脉完成其重要生理功能的前提之一, 诸如渗灌气血、互渗津血、贯通营卫、保证经气环流等功能。其动力除了络中之气的推动外,主要还靠脏腑和经脉之气的
11、作用。满溢贯注是指络脉流注的正常状态和前提而言, 即络中的血气只有达到满溢的程度, 才能正常双向流动, 贯注不已, 以维持其生理功能。王永炎等人通过在分子水平上探索与研究络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对中医络病理论给予了现代医学诠释, 提出了新的络病假说, 从而部分地实现了中医基础理论与西医基础理论实质性的链接,实现了传统中医药学与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接轨。提出络脉络病基本描述内容从整体功能关系模式走向结构功能关系模式, 成为中医络病理论进入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特征, 细胞、亚细胞结构、活性蛋白、基因成为络病机制的主要结构载体。郑荣辉从结构网络、功能网络探讨了“ 络”的本质以及与“ 久病入络”的关系, 进一
12、步认识“ 久病入络”理论在疾病发展及治疗中的价值。强调不能把“久病入络”与“久病多瘀”等同视之。“ 久病入络”提示了疾病由浅入深, 或从局部导致全身、内在、微观的结构和功能网络的调控紊乱。治疗中应根据“ 入络”后机体的病理状态予以辨证。另外“, 久病入络”理论能够更加深刻地从慢性疾病病理发展过程中体现现代医学微观特点。因此,进一步认识“络”的本质以及“久病”与“入络”的关系, 并非在寻找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对应关系, 而是希望“久病入络”这一精深的理论在现代中医学的微观辨证及整体观念中有新的拓展。杜卫华等认为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症“, 久病入络”说与“ 久痛入络”说是络病学说的学术体
13、系。其病理特点是久病, 病机常为络脉空虚、气机不通。他将络病的临床特点总结为久、瘀、痛、难、怪。指出络病的治疗均应以“ 通络”为本, 包括扶正通络和祛邪通络。首选之药为通心络胶囊。吴以岭提出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 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反映中医络病理论研究的理论框架, 提出了络病与血瘀证在病机与治疗上的不同, 并就络病理论代表方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研究作了简要论述, 以期对建立完整的中医络病学说体系有所裨益。刘为民等提出络病的基本改变是气滞、血瘀、津停、络虚, 系统论证肝纤维化和络病的关系, 提出肝纤维化可归入络病
14、进行辨治, 其主要病理机制是“毒损肝络, 痰瘀交阻”。认为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纤维化, 进而出现门脉高压、肝硬化的过程是一个由络伤气滞发展至痰湿阻络、痰瘀交阻的过程。(王丽慧)“ 膜原”的理论研究“膜原”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温病学说对其进行了充实和应用。近来, 应用温病理论治疗“非典”取得了成效, 学者们又从新的视角对“ 膜原”理论展开了研究。1 . 对传统“膜原”论的认识张霆认为, 吴又可所指膜原非解剖部位, 而是根据戾气致病的特点, 强调部位病变有别于伤寒,随证施治则总结出以戾气与膜原为中心、以表里为主线的9 种传变类型, 用达原饮主治“ 邪伏膜 26 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 2004 卷)
15、原”证, 构成了“膜原论”这一完整的理论体系。夏永良探讨了薛雪的“ 膜原三焦门户”说, 指出薛氏在吴又可“膜原论”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膜原证作为一种病理变化阶段, 病在膜原是湿温性质疾病初起时的病理阶段, 邪气内陷入里, 引起三焦气化失司、脏腑功能失常的条件和基础。因此, 邪在膜原阶段是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期。刘新亚、刘英锋等从膜原与三焦、少阳之间的关系出发, 系统论证了膜原学说在寒温辨证论治中的内在统一性, 对膜原的生理实质、病理特点与证治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提出: 膜原之实质, 即三焦焦膜始发之处, 其位正当膈下。 膜原之地带, 具有部位隐曲、气质浑杂的特有属性。 膜原之病理, 病因多浊邪、
16、病机主郁热、传变并内外、治法贵开达。 膜原之病症, 乃是各类邪气阻滞三焦焦膜起始地带的病变总称, 其病位居半表半里以少阳三焦为主, 易于兼涉阳明太阴, 伤寒温病皆有其类, 然以温病之温热、暑温致病最多, 伤寒、杂病则间而有之。 膜原之证治, 依浊邪之寒热及孰轻孰重之不同, 约有七类证型与主方。2 . 从现代理论阐释“膜原”苏云放从系统论角度认识, 认为“ 膜原”是人体三焦气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具有贯通联络三焦至腠理、玄府的中介效应, 是介于形态解剖结构与形上功能态之间的一个非虚非实、非表非里的多元中介。气血、痰火、湿浊与通会元真之气的恒态流注, 是膜原的中介“ 质料”。通过膜原的中介调节
17、, 三焦气化得以正常运行。膜原的中介空间定位是在胃上口“, 通透性”是它的中介效应,疏利透达是它的中介治疗大法。膜原的中介本质是临床的有效性对证辨治, 通过揆度奇恒、知常达变的7 个有效方证互济共调, 为临床辨证与辨病选择最准、最佳的对证方药提供中介信息资源。3 .“膜原”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众多学者认为,“ 膜原”理论在SARS 的治疗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张霆认为“非典”的中医病机为邪伏膜原, 以致阴阳、三焦失调, 耗伤气血,甚则阴阳亡失, 应以达原饮治之。苏云放指出, 根据“非典”发病机理是伏邪病毒由里向外达表, 因此, 治疗上当治其所来之“路”, 逐其所去之“道”,以祛除病邪外达为主。以膜
18、原论说, 用疏利透达、轻清宣气之法, 选用达原饮、升降散、三仁汤及藿朴夏苓汤辨治挟湿型SARS , 疗效肯定。此外, 有关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肠伤寒, 内科杂病的疼痛证, 儿科的哮喘, 以及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病变, 都可以膜原学说作为治疗思路和方法。(张苇航)红外技术在中医舌诊中的应用中医舌诊的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研究内容。红外技术为中医舌诊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刘黎青等用红外慢扫描热象系统观察了52例不同证型(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湿热证) 的老年患者及19 例正常老年人的红外舌图。方法: 先确定舌图上的7 个点温测试点, 分为舌尖点( T )、舌前左侧点(
19、TL )、舌前右侧点( TR)、舌中点(M) 、舌中左侧点(ML )、舌中右侧点(MR)、舌后点(B) ; 施以温度负荷( 10 ) 前后, 分别记录被测试者的红外舌图, 各点温度均由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中的纵横坐标确定, 然后将测试到的所有图像及各点温度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阴虚组舌尖、舌前两侧点冷负荷前后变化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5 )。 阳虚组各点冷负荷前后变化值均低于正常组(除M 点) , 且T 点、TL 点、TR 点、M 点均大于气血两虚组及湿热组( P 0 .05) 。 气滞血瘀组舌温变化值低于正常组T 点( P 0 .05) 。 气血两虚组各点温度变化值均显著低
20、于正常组( P 0 .05 0 .01) 及其他证型组。 湿热组舌尖、舌前两侧点冷负荷前后变化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5 ) , 且低于阴虚组、阳虚组、气滞血瘀组。认为不同辨证分型老年患者的红外舌图与正常老年人的红外舌图有明显区别, 不同证型间老年患者的红外舌图亦各不相同。施以冷负荷后, 各证型组老年患者红外热像舌图的舌温变化值均有低于正常老年组的趋势, 且变化程度各不相同, 说明老年患者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 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下降; 其中气血两虚组老年患者的舌温变化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及其他证型组, 成为气血两虚组老年患者红外舌图的显著特征。红外舌图直观、重复性强, 可为
21、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断提供客观依据。诸凯等采用红外热像仪和热电偶探针测取动物舌表面的温度场, 采用CBI 8000 生理研究系统中的流量模块和多道生理仪测取全舌血液灌注率, 并运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分析舌体内部特定剖学术进展理论研究 27 面温度场。结果表明: 计算值与热电偶测量值之间的拟合情况较好。 舌横断面处温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中间高, 左右两端低, 其中温度最高点在舌中线两侧, 舌纵剖面是由舌根到舌尖温度梯度较大, 沿舌体厚度方向变化较小。 在血液灌注率相对稳定条件下, 舌体温度与指定剖面的动脉血管数目和各动脉血管截面积成正比。 得到了舌表面温度场与舌体内部横、纵剖面温度场之间的关系, 提示舌
22、体内由于血液灌注率、血管状态及血液温度的变化引起舌内横、纵剖面的温度场的改变会反映到舌面, 该研究为通过无创试验探明人舌表面温度场与中医“舌质”及血液灌注率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利于对中医舌诊机理的深入研究。上述研究表明, 红外技术不仅可以准确客观地反映舌体红外热图的基本参数、温度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情况, 还可以借此探索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象形成机理等中医理论问题。目前在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中所应用的主要是红外热成像技术, 其他诸如红外光谱技术等则应用较少,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张志枫 王子焱)益气活血法在不同病证中的作用机制戴小华等观察了益气活血法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肿瘤坏死因子-
23、( T NF-) 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探讨其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实验选取Wist ar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缺血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和再灌注治疗组。治疗组每日以益气活血方药(生黄芪、丹参、党参、葛根)灌胃1 次, 连续5 d。其余3 组每日灌胃等量的氯化钠注射液1 次, 连续5 d。然后复制模型并测定血清T NF- 及MDA 含量。结果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5 min 时, 各组心电图与假手术组比较ST 段抬高、T 波高耸( P 0 .01) , 治疗组ST 段抬高显著低于缺血组及再灌注组( P 0 .01) , 各组TNF- 及MDA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均升高,
24、 治疗组两项指标显著低于再灌注组( P 0 .05 )。认为益气活血法能够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可能与减少心肌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清除氧自由基有关。李净等对益气活血方( 川芎、三七等) 改善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症状、体征的有效性方面作出了客观评价。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采用饥饿、劳累、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制出气虚血瘀证模型, 然后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造成局限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手术过程中对其存活率进行观察, 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对其症状、体征进行评分。结果益气活血法能显著改善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中医药 学术 年鉴 200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