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1234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精品文档.5 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填空题)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6 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7 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8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9 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 正宗派 “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 清王维德 外科全生集 全生集 阴阳辩证清高锦庭 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 “疡科实从
2、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10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其他外科疾病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老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凝瘀血 (选择题)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大题缓急深浅皮色皮温疮疡肿势肿胀范围溃疡肉芽硬度阳急浅红赤灼热高起局部根束红活润泽适中溃后消阴缓深紫暗暗红或不变不热不高或平滑不局限,根散漫苍白紫暗坚如岩或软如糖疼痛脓液病程预后全身阳剧痛粘厚短易消易溃易敛寒热,便秘,溃后消,舌红苔黄脉弦数洪大阴不痛稀薄长难消难溃难敛潮热,盗汗,神疲,溃后更甚,舌淡胖苔少,脉细软小无
3、力17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18内治法三个总则:消法托法补法(填空题) 内治法德具体治法: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19.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治法的药物疗法常用的有: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油膏:阳证:金黄膏;阴证:生肌玉红膏、回阳玉龙膏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多用于疮疡初期,促其消散。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
4、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消散药:内消散;提脓祛腐药:升丹;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生肌收口药:生肌散;止血药:桃花散;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酊剂:复方土槿皮散;洗剂:三黄洗剂 切口的选择:选择脓腔最低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填空题),免伤乳络,乳晕部位弧形切开。肛旁脓肿,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4(简答)丹毒: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好发: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多有皮肤粘膜破溃史。
5、局部特点: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 小腿丹毒橡皮腿 面部丹毒易内陷,一般不会化脓 气瘿肉瘿西医命名相当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相当于甲状腺瘤或囊肿多发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一般多发于青春期3040岁,以女性占多数局部特点颈前肿块,质软,边界清楚,可随喜怒消长,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可有压迫症状颈前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随吞咽而动,压迫症状少,伴随甲亢症状13(简答特点)牛皮癣: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特点:好发: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偏多,夏季加剧,冬季缓解局部特点:常呈对称性分布,初起有聚集倾向的扁平丘疹,逐渐扩大成苔
6、藓化,奇痒,情绪波动时瘙痒随之加剧预后:宜形成苔藓样变,慢性病程,多年不愈,易反复发作。15肛门齿线以上是黏膜的结构无疼痛 齿线以下是皮肤的结构有疼痛门脉高压症患者引起的内痔不宜做手术结扎。肛门直肠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有:风、湿、热、燥、气虚、血虚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症状: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检查常用的体位:侧卧位膝胸位截石位。检查方法:肛门视诊肛管直肠指诊窥肛器检查16.内痔:是指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特点:好发:于成人,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局部特点:便鲜血,无疼痛,可伴随痔核脱出,常伴有便秘 临床表现:便血、脱出、肛周潮湿
7、瘙痒、疼痛、便秘 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分期:I期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II期痔核较大,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III期痔核更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看不到静脉团,不能自行回纳。 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下,是由直肠末端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特点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和结缔组织外痔。 (名解)混合痔:是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多发生于截石位3、7、11点处,以11点处多见。兼有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17(简答特点)肛裂:肛管周围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
8、感染性溃疡。 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6、12点肛门周围疼痛,出血量少,常伴有局部感染 临床表现:疼痛:周围性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出血便秘18脱肛: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直肠脱垂。 特点:多见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者及身高瘦弱者,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脱出物为粘红、柔软,多伴有出血、肛门松弛 分度:一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位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二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形,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
9、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需用手回纳三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 10cm ,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填空题)肛裂脱肛痔周围性疼痛圆形脱出环状脱出21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特点: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妇女,多见于下肢的两小腿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易伴发湿疮、臁疮(慢性溃疡)21(简答)臁疮:是指发于小腿下1/3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 特点:好发于老年人,有下肢筋瘤者发于小腿下1/3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伤口苍白、或紫红,边缘凹陷,形如缸口,周围有色素沉着易破不易愈,反复发作,有恶变22(名解)脱疽:
10、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为脱骨疽。 特点:多有吸烟史,多见于青壮年男子、老年人或糖尿病病人,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有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人就患肢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 分期:一期:局部缺血期;二期:营养障碍期;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23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于内痈。 特点: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 变证:慢性肠痈腹部包块湿热黄疸内、外瘘形成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一)起源: 原始社会 周代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
11、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2)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是世界
12、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四)成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形成学术流派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1、“正宗派”: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学术成就: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2、“全生派”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 阴虚阳实”论。(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
13、。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3、“心得派”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 “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 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 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第三节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疮疡: 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
14、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
15、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
16、理性盲管,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谓岩。岩与癌相同。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二、发病机理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第四章 外科疾病的辨证(一)辨病的程序1详询病史2全面体检3注重局部4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5综合分析A)、辩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
17、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1)肿的性质 1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丹毒、大腿痈)2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流痰) 3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4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5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脂肪瘤)、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气瘿)7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8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外科学 考试 重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