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新”在哪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新常态“新”在哪里.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经济新常态“新”在哪里.精品文档.编者按作者: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9日16版)自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以来,“新常态”一词不仅成为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更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那么,应该如何看待新常态?新常态下我们能做些什么?究竟应当怎么做?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学理上做出科学回答,本期专刊特别约请3位专家撰文对此展开探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演变逻辑分析及
2、展望作者:石建勋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9日16版)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陆续有人提出中国经济将步入中高速稳定增长期的“新常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最高决策层首次使用“新常态”一词来描述中国经济。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常态演变发展的大逻辑和大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
3、和主动性。中国经济新常态“新”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察中国经济旧常态的特征。中国经济旧常态可理解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前的状态,主要有5个特征:一是经济高速增长,年增长率10%以上是常态;二是通胀率比较低;三是经济比较优势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以及对环境资源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式利用;四是经济发展失衡,增长主要靠外延式大规模投资建设扩张、房地产业过度投资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出口爆发式增长的拉动;五是高投资率、高储蓄、高杠杆率和低消费率是常态。有关经济新常态的表述有很多,最新最权威的概括则是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在对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
4、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趋势性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5个主要特征,即: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显而易见,新常态特征还是趋势性特征。中国经济新常态与世界经济新常态的关系是什么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世界经济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必然产物或必然反映,中国经济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
5、界的互动已成为一个双向反馈的过程。因此,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需对中国经济外部环境条件变化进行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打破了世界各国快速发展的美梦,其负面影响和持续效应仍然在发酵。金融和经济危机演变发展导致未来世界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趋势性特征表现为:一是危机导致原有全球分工体系和增长模式破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方式,国际分工体系和增长方式将重构。二是当前及可预见的将来,全球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将长期化和常态化,世界经济将持续呈现低速“弱增长”格局。在低速“弱增长”中转型,在转型中“弱增长”将是未来世界
6、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三是世界各国为应对自然生态环境危机,将围绕国家自然禀赋的有效利用及国家对资源的争夺和控制展开大博弈,导致资源纠纷、领土纠纷和国家保护主义越演越烈,这将成为世界经济格局演变发展的新常态。四是为应对危机,世界各国对新能源、新材料、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将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消费革命和社会变革。这场系列革命的长期化和常态化,考验着每一个国家决策者和人民的智慧和决心,考验并衡量每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五是世界进入金融化生存竞争时代,在世界经济转型调整过程中,金融货币手段越来越多地成为发达国家转嫁危机、刺激经济增长、维护其经济与金融霸权的常态化手段。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危
7、机后可能表现为连续若干年的负增长,但是,由于各国政府大规模、大强度的刺激经济政策不断推出,现阶段的危机后遗症并不表现为负增长,而是表现为经济增长在低水平上波动、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产品价格和资产价格不稳定、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地缘政治紧张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全球经济进入了一种非理想化的新常态。曾经有人认为,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复苏乏力,唯有中国经济独好。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经济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持续“弱增长”、国际分工体系和增长方式重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金融化生存竞争等世界经济新常态的现实环境而独善其身,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世界经济由旧常态转向新常
8、态的必然结果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旧常态的逻辑演进关系是什么中国经济新常态是30多年快速发展旧常态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基础薄弱,物资极度匮乏,百姓温饱不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摆脱贫穷,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运用各种手段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加快发展是当时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体量已今非昔比。如今,一年的经济增量,就相当于20年前的全年经济总量。由于体量和基数变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在保就业、惠民生方面的效应明显增大,同时,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也成倍增加。除此之外,传统产业投资相对饱和、产能严重过剩;全球总需求不振,外
9、贸低成本比较优势削弱;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趋减;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各类隐性风险随经济增速下调显性化;全面刺激政策边际效果明显递减等。中国经济既“做不到”也“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再加上世界经济进入新常态形成的倒逼力量,内外部因素叠加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为什么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不仅是一个经济新词,也是一个新的哲学范畴,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历了重大、剧烈的变动之后,往往出现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并且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发展是如此,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也是如此。新常态来自于旧常态
10、,但不是简单否定过去,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没有过去30多年来快速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就没有现在步入新常态较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就没有现在主动适应新常态的自信、从容和定力。说到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充分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态不仅需要“新认识”,更需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新心态”“新观念”和“新举措”。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任务都有了变化,我们应该顺势应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经济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如何有效缓解
11、和化解这一特殊阶段的矛盾和风险,保持中国经济在新常态条件下的稳定运行,不仅是经济界、理论界的一个新课题,更是中国经济的每一个参与者必须主动适应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为什么要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无论从理论和现实考察,还是从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的分析判断,经济新常态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描述的新常态5大特征只是一种趋势性的理想状态,还不是已实现或已达到的现实状态。这是因为,一方面,新旧常态转换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那些旧常态的受益者、旧常态的习惯者都不可能自愿接受新常态。从国际上看,世界走向新常态的过程是国家间不断争斗和博弈的过程,旧常态的引领者和受益者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12、美国和美元不会自动退出霸权地位,维护或恢复美国和美元霸权的旧常态,获取霸权收益是美国一贯的国策,不可能轻易改变。从国内看,对增长率的崇拜和热衷于大拆大建的旧习惯短期内也难以根本改变,旧常态的受益者也不会自愿放弃既得利益。在旧常态和新常态的博弈中有许多不确定性,有反复、有矛盾、有冲突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理想中的新常态也不可能在某一天自然而然到来,必须要争取、要引领。从国际上看,平等、民主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新秩序、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新体系、开放公平互利的国际贸易新机制等新常态都需要健康的力量去争取、去引领。从国内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传统的动力和新的动力正处在一种胶着
13、状态,传统动力的体量还是比较大,新的动力虽然代表新经济的发展方向,增长速度比较快,但体量还比较小。旧增长点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点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这将导致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保持定力,继续加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同时也要进行适度的预调、微调,引领中国经济尽快进入增长稳定、结构优化、环境改善、民生福利提高的新常态,力争把经济稳定在一个合理、合适的区间,为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稳定的环境。(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首席专家、同济大学教授)把握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作者:沈坤荣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9日16版)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以中高速、优结构
14、、新动力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常态必须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科学判断经济增长潜力,探明中国经济的“底”在何处;二是重新构筑经济增长动力,寻找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本质上来讲,经济新常态是一个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是增长形态的跳跃问题,是动力机制的切换问题。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但是,中国是在转型背景下对发达国家的追赶,也付出了高污染、高耗能以及牺牲居民福利的代价。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诉求日益迫切,倘若继续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追求生产总值的增长而
15、忽视持续健康发展,忽视居民福利乃至生存环境,那么这样的增长模式不仅难以持续,也最终会失去民心。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从追求增长速度向追求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全面性战略思维的转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增长形态的跳跃。经济增长表面上表现为要素的积累和投入的增长,但背后是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持续演进的动态调整过程。当前,从生产资源的产业配置来看,一方面,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占用了大量生产资源,集聚了巨大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养老、医疗、教育等行业社会力量进入不足、竞争不充分,导致社会资源严重错配,影响了整个经济的效率。以前,我们依靠投资拉动增长
16、,高投资高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一般形态。今后,我们依靠创造驱动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一般形态。所以,新常态的实质是旧增长形态到新增长形态的跳跃,是传统增长形态到现代增长形态的跳跃,是粗放式增长形态到集约式增长形态的跳跃,是经济增长的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跳跃。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经济增长归根到底要依靠技术进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过于单一,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全面、不可持续问题伴随我们改革开放的全过程。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原有的动力机制已不能适应我国未来增长的需要。“换挡”需要松“油门”。发达国家的历史
17、表明,每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后,不是经济增长迅速提速,而是生产率的短期下降。我们要认识到“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增长“换挡提速”的必然过程,是经济增长动力机制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必然过程,是经济增长动力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的必然过程;还要认识到“换挡提速”过程中操纵不慎出现“熄火”的风险,定力要强、心态要稳、动作要准。新常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机遇,赢得挑战,关键在于如何适应新常态。我国目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既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影响,也受累于自身的体制性问题。要化解短期困难,为改革赢得时间、空间,就必须在科学认识新常
18、态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常态。在发展理念上,要树立以增长促发展、以发展促增长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提议加大对发展问题的关注,树立以增长促发展、以发展促增长的发展观。将增长与发展统一起来,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概括、新升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发展是增长的目的,增长是发展的手段。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展,但没有发展增长也不可能持续。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片面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一些领导干部盲目崇拜GDP,这种认识迷失了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首先就要抛弃狭隘的发展观,真正确立以增长促发展、以发展促增长
19、的全面的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作出相应调整。在发展思维上,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对过去几十年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新常态下处理各种问题必须树立的发展思维。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以及市场失灵缺陷的克服都离不开政府的权威,没有有效的政府保障,市场就无法正常运转。而在市场能够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竞争性领域,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不能伸得过长,更不能替代市场作用。只有政府与市场共生互补、各司其职,经济活力才能得到有效释放,多元化经
20、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才能真正建立。在发展战略上,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经济新常态是要改变旧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在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之际,不仅增长的波动成为可能,而且影子银行、产能过剩、债务负担等潜在风险积聚,实现稳增长的任务更加艰巨。所以,在发展战略上,必须要有长远目光,在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面前沉着冷静、积极应对,忍得住阵痛。同时,也要着眼当前,充分考虑到“三期叠加”阶段特有的阶段性风险,为可能出现的各类困难做好预案,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缓解改革产生的阵痛。在发展政策上,要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预调微调。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各种矛盾交织。中国在宏观政策上,需要综合考虑国内与国际
21、经济形势、经济结构与经济周期,既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又要考虑决策灵活度,既不过分强调需求刺激又不盲目抵制扩张政策。一是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必须守住增长和就业的底线,不能失速太多;二是宏观政策保持灵活性,在外部形势变化时,及时做好政策调整准备;三是创新宏观调控工具,摒弃传统的凯恩斯总量调控思路,着重从结构性问题入手,补短板、添后劲,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实践说明,微观主体更活跃、市场活力更旺盛的省市往往也是增长质量更高、发展后劲更足的地区。为此,深化改革、政府转型必须立足于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只有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搞活微观经济,才能助推企业顺利度过结构调整阵
22、痛期;只有让市场主体成为创新主体、转型升级主体,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研究”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学术研究如何面向新常态作者:陶文昭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9日16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已成为理论和传媒的热点,学术研究当以“宽、深、全、远”的眼界面向这个重大命题。以更宽的视野观察新常态。看问题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毫无疑问,新常态首先和重点指向经济领域。中国经济在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在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之后,目前增长速度出现了并非短期的回落,今后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将是转变发展方式,
23、调整经济结构,注重创新驱动等。但是,新常态并不限于经济领域。一方面,经济是社会重要的基础领域,经济新常态是整个社会变化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情况,诸如改革新常态、党风新常态、反腐新常态、法治新常态,等等,不一而足。学术研究要关注经济新常态,就要从相互联系中把握社会各个方面的上述新变化。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新常态。看问题要把握变化的事实,还要进一步把握变化的原因。当前中国所表现出的新情况,是社会发展自身惯性所致。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规律,不同发展阶段的速度不一样,从超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内在的关联。同时也要看到,形成新常态不仅仅是客观因素,还有主观因素。治国理政
24、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顺应客观世界,也是形塑客观世界、改进客观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从这个角度,毋宁说新常态是十八大以来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一种状态。为此,学术研究要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中央认识和应对新常态的方略。用更全面的思维剖析新常态。辩证地看问题,就要既看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存在的问题。从感情上,人们期待新常态下经济更稳健、政治更清明、社会更和谐、环境更美丽,这是最正常不过的。的确,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常态
25、是螺旋式上升的新的一环,已经也必将展现出更美好的前景。但是,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复杂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常态也意味着新问题、新困难,而且问题可能更多、更复杂。新常态不是一个坐享其成的阶段,而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有力地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究要以问题为中心,发现和解决新常态中的新问题尤为紧要。站在更长远的阶段把握新常态。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大历史中更能从容地看待新常态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新常态表明出现了一定的量变,乃至阶段性的质变。没有这些“变”,就无所谓“新”。但是,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常态应该也只能放到这个大范畴之内来解读。对于“新”的变的一面,我们要认识新常态、顺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而对于“常态”的不变的一面,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保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力。学术研究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既要应势而谋、因势而动,更要长期努力、不懈奋斗。(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想精髓研究”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