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doc
《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精品文档.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宋淑霞行走教材实验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材中的实验: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学生已有知识:对石蜡以及蜡烛燃烧学生都有常识性的了解,如蜡烛是可燃物,点燃蜡烛芯可以引燃蜡烛,蜡烛很容易被切开或断裂,蜡烛点燃时发出黄光等。提高点:1从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的角度系统的认识石蜡这种物质(同时进一步熟悉物理性质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2蜡烛燃烧火焰分三层,外焰最明亮且温度最高,内焰最暗且温度最低。3石蜡燃烧
2、是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4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炭黑,是有些蜡烛点燃时产生黑烟的原因。5刚刚熄灭的蜡烛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颗粒,可以引燃。6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7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和规范、科学的语言表述的能力。8正确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能力。教学片段:课前布置学生按教材要求,把“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做成DV作业,可以在家长帮助下完成,也可以同学之间互助完成。老师审阅了学生的作品后,选择实验较好的、表述较好的、实验有创意的进行展播。同学们互相学习、相互促进,老师适当点播和总结。最后选择成功的同学做“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的实验演示;请有创意的同学讲解她
3、创意的产生和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动手,科学实验,大胆创新。实验教学中的典型问题:1.不重视实验蜡烛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蜡烛燃烧也是常见的现象。老师因此很容易把物理性质的探究只做讲解,而忽略实验。但是,即便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以前作为生活对象去接触,如今作为科学研究对象来研究,在化学初学阶段都会给学生带来快乐。老师也应担当起从科学的视角看世界的世界观教育者的角色。2.不注重从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去观察实验的规律总结,割裂的处理实验。学习化学不仅要学习化学知识,也必须领会化学的学习方法,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就是其一。在接触化学实验之初就按正确方法去观察实验,理解变化,是实验教学重要的学科思想内容
4、。虽然在实验过程中对重点的实验现象要重点的观察,但是实验前的交代和实验后的总结,都必须关注实验前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实验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实验后物质的颜色和状态。把观察实验的方法当做重要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科教学阶段性初始阶段的必然要求,对最终形成学科思想起着重要作用。3.忽略学生观察到但是老师没想到的实验现象当学生兴奋的提出内层火焰不仅发暗而且呈蓝色时,老师不作解释一带而过。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炭黑,因此产生黑烟,如果用冷的白色蒸发皿坐在火焰上,更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个现象。既然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炭黑,那么也会产生一氧化碳,那蓝色的火焰就是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现象,完全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实验教学中
5、老师忽略这个现象,还忽略了学生已经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会导致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现象该讲,什么样的现象不该讲,这种无谓的疑惑会扼杀学习的积极性,更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欲望,有点摧残的意味。4.为防实验失败而作假“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实验会有点难度,甚至失败的可能性较大,有些老师索性把火柴的火焰离蜡芯近一点,就容易点着了。但是我们知道只要达到着火点蜡芯就能够燃烧,确实不一定把火焰接触蜡芯的,学生虽没有这样的知识,但也有这样的经验,所以老师的作假容易被学生看穿,使老师失去信任和威严。实际上,只要蜡烛的烛芯长一些,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就是让蜡烛的火焰大一些,吹灭时产生的白烟也会多一些,点燃起来就很
6、容易的。5.填写实验报告单的环节要加强批阅实验重要,实验报告单同样重要。按教材设计,这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当要求学生规范的填写。老师也最好逐一批阅,提倡用规范的科学的语言表述化学问题,反对用过于生活化的语言填写实验报告,为学生学科语言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行走教材实验二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教材中的实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中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部分图示如下,该探究实验设计思路清晰,操作简单,原理也不复杂,学生能独立完成。学生已有知识氧气能助燃,二氧化碳能灭火。人呼出的气体里有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在小学
7、自然课上做过与之类似的实验,也感性的得到了结论。提高点:1观察实验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2化学仪器的名称和作用。3掌握排水收集气体的方法。4认识对比试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5体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提升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的意识。教学片段:引入学生回忆小学自然(或科学)课,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教师演示学生当助手: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结论:A、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B、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8、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问题质疑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节选自:宜都市王畈中学 杨大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实验教学中的典型问题:1.操作不当容易出现异常现象.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之一可能是使用了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呼出的气体是指经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的气体,而不是含一口气又吹出来的空气。原因之二可能是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散到空气中了。对点燃的木条不是同时放入两集气瓶内,也同样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可能得到相反的结论。2.
9、对实验学生有自己的设计。比如探究呼出的气体中水分比吸入的空气中多的实验,学生会想到冬天嘴中冒出的白气、擦玻璃时有时需要向玻璃上哈气以湿润玻璃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按学生自己的方案实验,不能一概否定。 3. 老师直接演示排水法收集气体.这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也是最容易形成死记硬背化学的方法,很不值得提倡。行走教材实验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材中的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获得的知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有一定的质量,但密度比水小得多;借助注射器或水杯等工具能证明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说明:压强知识在初二物理课上已经学过。提高点:1空气是一种物质,空集气瓶中装满空气而不是什么都没有。2要制造一个封
10、闭体系,研究封闭体系中固定体积空气的成分。3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但不与有限空间内的其它物质反应。4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中原有氧气的体积。5空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教学片段1:引入图五图1 家庭小实验作业如图1所示的实验,把蜡烛粘在一块瓷片上,放置在水槽(家庭实验可用水盆代替)里。水槽中加入半槽水,点燃蜡烛,把试管(可用上下粗细均匀的透明玻璃瓶或饮料瓶代替)罩住蜡烛并使试管口进入液面,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并思考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把实验过程录下来,课前交给老师。展示选中的学生实验,让实验的主角讲述实验过程及产生现象原因。小议一下:学生能看到:蜡烛熄灭,试管内
11、液面上升。但每次实验液体上升的高度都不同,有时水仅仅进入一点点,有时可以超过1/2。学生知道热胀冷缩的道理,知道了试管罩住火焰的时候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逸出,所以冷却后试管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水被压入试管。提出问题冷却后水进入试管,只是因为试管内的空气因热胀出去了吗?如果控制条件不让空气逃离需要哪些技术,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实验教学中的典型问题:1.实验结束后老师提出问题:“根据实验能得出哪些结论?”学生甲:氮气难溶于水学生乙:空气是混合物学生丙: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分析:似乎三位学生说的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知道氮气难溶于水,我们怎么能够把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
12、体积视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呢?显然氮气难溶于水的知识点是探究这个实验前应该具备的知识,而不是实验中得到的结论。学生乙的结论应该更合理一点,既然有消耗的氧气,也有没消耗氮气,空气就应该是混合物。但是实验中我们把集气瓶体积5等分,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占集气瓶空间的1/5,这是实验的重点,本实验的名称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也就是实验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学生乙的说法显然与实验目的有偏颇之处。实验结论的取得一定应当对应于实验目的,但是在现今的很多参考书里,为迎合多元思维、发散思维的教育形式,盲目的发散,导致学生逻辑思维混乱,是很不可取的行为。因此本人以为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是“根据实验能得
13、出的结论是什么?”就会减少一些误解。2.分析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时动作缓慢,后果将是什么?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时,开始瓶塞没塞上,瓶子是敞口状态,这时如果动作缓慢,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瓶内气体膨胀。集气瓶中的部分空气就会逸出,这部分空间最后也要由水来补充,因此实验结果氧气的含量将大于1/5。3.装置气密性不好,后果是什么?装置气密性不好有多种情况。其一:燃着的红磷深入集气瓶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气体膨胀,会有部分空气逸出,但是红磷熄灭集气瓶冷却的过程中瓶内气压减小,瓶塞回落,不再有空气从外界进入集气瓶,这样的实验结果氧气的含量将大于1/5。其二:瓶塞漏气装置气密性不好,致使气体自由进出集气瓶,
14、冷却后烧杯中的水不进入集气瓶,测不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样的实验是失败的实验。其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一种情况,会导致实验结果氧气的含量将小于1/5。因此,装置气密性不好的结果是多样的,如许多参考书中的“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实验测得氧气的含量将小于1/5”的结论是不完全的。4.实验结束老师问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的现象包括:红磷在集气瓶外的空气中燃烧、在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和整个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后产生的现象三个方面,然而在这个阶段学生还没有学会把看到的现象分主次的表述出来,因此让学生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会一一列举,还可能为某个现象争论,冲淡主题。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应分阶段进行,让学生体会从反应
15、前反应中反应后三个阶段观察和描述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描述化学反应现象的能力。行走教材实验四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教材中的实验:教材中过氧化氢分解实验中说明二氧化锰作用的实验装置如图2-1.图2-1过氧化氢分解中二氧化锰作用实验学生已有知识只有部分学生接触过作为消炎外用药的双氧水,但是学生刚刚学过氧气,对氧气的性质是比较熟悉。而且多数学生对生物课上讲的生物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印象比较深。提高点:1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2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3对比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4依据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和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学实录:本教学实
16、录选自“资兴教育信息网” 师: 演示教材实验,实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投影打出实验内容:(1) 在试管中加入 5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2) 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见课本P38图215 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3) 补充实验:微微加热装有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生:学生观察、记录填表实验编号现象原因(1)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没有放出氧气。(2)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常温下H2O2遇MnO2迅速放出O2。(3)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过氧化氢溶液受
17、热时能产生氧气.生:H2O2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时, 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 二氧化锰到底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呢? 什么是反应物?生: 参加反应的物质。师: 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一种反应物是不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呢?生: 不,必须有。师: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生: 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师:为了回答大家
18、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师:演示实验,待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H2O2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观察发生的现象。重复几次。生:观察记录。 试管内又迅速产生大量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师:这种现象说明什么?生: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也就是说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生:在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师:科学家们经过精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结论。生: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师:引导学生看书后回答:在实验前用精
19、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发现没有变化。师:既然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那么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谈谈你的看法。生: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液需要加热才能产生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师 :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像二氧化锰这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而把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叫该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师:讲解并板书。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实验教学中的典型问题:1.
20、 不重视催化剂的概念,因此不重视实验。催化剂的概念在课标里要求是“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这个知识点在中考中出题难度往往不高,作为容易题出现,而此实验又比较花费时间,因此很多老师就选择教师演示并讲解的方法处理。但是对比实验的方法以及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的能力的培养,这些学科重要的、反复呈现的内容就被忽略了。化学的学科思想的建立和实验能力培养是融化在每一个实验、每一堂课、每一份表达里,所以教学中我们重视知识内容传授的同时还要看到能力主线的东西。2. 先讲概念,再用实验验证 实验前先强调催化剂概念的“一变二不变”,然后进行实验,把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无论从兴趣培养还是学科思想的建
21、立都是不提倡的。3. 对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不作处理教材实验中拘泥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能力,设计了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和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的实验,但是反应前和质量不变就是语言叙述。没有设计成实验不等于没法实验,有些老师把这部分简单的当成记忆性的内容处理,不仅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歪曲了学科知识。4.选择的催化剂种类过多,影响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各种级别的公开课上,常见老师选择砖粉、土、三氧化二铁、硫酸铜等作催化剂。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但是如果占用时间太长,势必分散概念的形成,试想概念还没有形成,就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一定是事倍功半的教学。行走教材实验五加热
2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材中的实验:学生已有知识小学自然课上学生接触过高锰酸钾,知道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固体,也见识了加热高锰酸钾能产生氧气,但是普遍印象不深。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药品的取用、加热、简单仪器连接、装置气密性检查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前一节课刚刚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提高点: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2自下而上、自左而右的仪器组装顺序及组装好的装置分成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两部分。3试管夹持的位置、药品平铺、先均匀受热后集中加热等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4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步骤。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收集氧气的方法及原理。教学片段: 教师演示:要求学生注意
23、观察并思考相关问题。1.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组装仪器(将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后, 先将导管一端浸没在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观察浸没在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或松开手后看导管中是否有一小段水柱。问题1.为什么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是什么?2.装入药品,塞紧塞子:用药匙或小纸槽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并且在试管口塞上一小团棉花。(注意先将试管平放、再送入药品、最后慢慢将试管直立)。提示:在试管口塞上一小团棉花的作用在后面的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3.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问题2. 铁夹如果夹在试管的中下部对实验有何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化学 论文 行走 教材 实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