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doc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精品文档.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我们之所以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进行研究,主要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教育不单是课程目标的变革,更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是示范演练、讲练结合,以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为主,忽视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已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而探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引发学生高级思维的新型教学方法与模式,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是信息技术
2、课程目标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所在。我们希望能够构建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主动探究为手段,协调课堂教学诸多因素,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以塑造具有完美人格与高素质的人才为核心目标的一种教学理论模式体系。其学术价值主要在于从生态学的视角构建课堂教学理论,课堂的生态平衡体现为课堂与生活的交互转化,课堂各因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其外显性特征突出地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课堂情境的和谐自然。重建“情境”的概念,“情境”作为课堂教学中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氛围,可分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人文情境是感性的、具体的、情感化的,强调审美与思辨;科学情境则是理性的、抽象的、简化的,强调
3、的是理智与逻辑。两种情境和谐自然地并存于课堂教学中是课堂生态平衡的首要因素。(二)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有生命激情和梦想的火花迸发。(三)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具体为: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找回自我、自主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活是课堂教学生态的源泉,真实是课堂教学生态的生命,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态的真谛,平衡是课堂教学生态的标志。这些理论观点具有前沿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二)活动建构教学研究对学校科研视角的需求在“十五”期间,活动建构教学提出了建构“1144”大课堂模式的主张。即,以“智慧复演理论”为核心,倡导“一个思想”活动建构教学思想,即师生在课堂
4、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活动”在学生知识掌握与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把“活动”看作是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基础;揭示“一个理念”大课堂理念,即从学校“教室”这个小课堂,走向与家庭、社会、自然相结合的大课堂,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知识掌握与全面发展的统一;构建了大课堂的“四个阶段”即以课堂生活重建为背景,以贯通课堂教学内外的“构建动场”为起点,引发学生自觉、主动的“自主学习”,让师生共同进行多元、多维的“交流探究”,用“整合建模”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与情感的结构化;体现为“四个范型” 即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范型、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范型、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
5、范型、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范型。“十一五”期间,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理论创新,而是要将“十五”课题研究提出的这些基本思想、基本策略用之于实践,在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活动建构教学体系。进行深入的实证性研究。从一般规律和学科教学两个方面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也就是这种指导理念下确立的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三)基于当前课堂教学反思的实践应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这些问题也成为我们思维的起点,也是我们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范式的理论立足点。教学情境的泛化。现在的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情境的内涵,更没有熟练掌握创设情境的基本方法
6、,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因此,在一些课堂教学中自然就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故弄玄虚或者根本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活动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关于活动,为了追求活动的效果,活动形式不能一成不变,适当花样翻新,有助于引起学生活动的兴趣。尽管如此,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为活动而活动,使活动的功效发生变异。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实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孩子
7、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互动教学不深刻。互动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动”起来,具体表现为形体与嘴要动起来,不“动”就不是互动教学。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通过“提问回答”方式来实现教学互动。仅仅追求“提问回答”的次数,而不关注提问的质量和效果,那么实质上与传统课堂教学并无两样。因为在这种提问互动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位,仍然体验不到自身在建构知识中的主体身份。有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中有80的问题只需要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解决。”诸如上述问题使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缺乏足够的策略指导。因此,我们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策略
8、研究”课题。旨在探究教学规律,拓展创新个性。二、课题内涵界定与目标构想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整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让课堂教学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首先认识学生的学习本质,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所涉及的概念是不断精致化的。(学习就是不断出现错误的过程)学习具有主观性和个别化。学习具有情境性与脉络化。学习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学习具有情意性。(自我认识、信念、个人期望等)学习任务同学习者发展与需求的关联性、生活涉及的真实性、对学习者的挑战与新奇性。受学习者发展程度的影响。学习包括元认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人类社会积累、
9、创造文明的过程。借助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创设文明成果产生发展的“类似情境”,演绎创造者的思维过程,学习创造者的思维方法,感受人类智慧创造的伟大与神奇,培养科学兴趣,为中小学生从学习与接受的主体走向创新与发展的主体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我们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课题”就是基于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追求,构建学科教学新的模式和实践操作策略,应用于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小学生群体。具体目标为:1、寻找学科教学规律,构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我们认为好的方法一定是简单的,我们致力于构建师生愉悦的、充满思维含量的教学与学习方式。2、
10、建立沟通学科、沟通课堂内外的“探究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科课堂呈现综合的、生活化的价值。3、搭建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教学舞台。让教师、学生拥有自由选择权,在选择中获得自由,在自由中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4、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等基础性目标入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项目的创新点是:从问题诊断入手,借助于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的解决,在具体的行动中研究新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发展之路。本课题研究突出特点是实证性、先进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活动建构教学的“智慧复演”理论让学生在“智慧复演”的过程中实现创新与发展是“智慧复演”的基本观点。
11、活动建构教学的实施过程,实质上也就应当是人类原始创新活动的“复演”过程。教师正是在这样的“复演”过程中,通过创设和展开类似的创新探究活动过程,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同时,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说至少是在解释现实,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人们对外部的世界的理解便也不同。所以建构主义者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构建精神世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智慧过程,这是我们的理论支持的核心。(二)杜威的学科课程与教学理论杜
12、威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儿童在亲身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过程,要求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应适合社会的需要,并且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起来,使儿童充分了解社会,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顾及儿童的发展程度和不同儿童的特点与经验。在教与学的方法方面,杜威反对传统学校把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讲和听的关系,断言凡是立足于直接传播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都是不足取的,认为只有采用活动教学才是改造传统教学方法的唯一途径。在师生关系问题上,杜威批评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教师的单纯灌输作用,主张在整个学校生活与教学过程中儿童必须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三)脑科学和心理科学研究理论法国社会科学家高级研究院院长埃宾特(IMBECT)教授
13、指出:“理解认识功能和头脑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一项对人类极有贡献的事。了解头脑做了什么,是如何做的,的确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最佳途径。”人类行为的心理、生理、神经科学的基础都来自于脑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研究。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日本开始重视脑科学的研究,制定了脑科学研究的计划,以至延续到今天。例如,人脑具有近乎无限的可开发性,有巨大的学习与记忆潜力,为培养人的学习潜能指明了方向;大脑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机理的揭示,为如何开发人的学习潜能提供了重要启示。等等。近年来,我国也开始把脑科学研究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脑科学和心理科学发展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教育测量与诊断的直接理论基础。当代认
14、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等,都为我们进行学科教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四)人的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对社会分工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揭示中形成的。其思想的核心在于“自然历史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丰富完满;人的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从这三层意义上来理解,我们不难看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现实导向。人具有全面发展的潜能素质,却不一定具有全面发展的外在自然条件或社会历史条件。虽然是哲学思维,但是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太多的理论主张,这也是我们智慧型学科教学的理论支持。基于以上理论和认识,我们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信息技术 学科 教学 模式 策略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