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doc
《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doc(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Z】GPT4-1指导原则编号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敏性)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第(第二一稿(草案)二00三年十二月十七日目 录概述34一、 定义和意义43二、 背景和目的43三、 适应范围45四、 重点内容65基本内容 .65一、基本原则65二、免疫毒性6适用范围和评价指标7(一) 试验中应考虑的问题86三、过敏超敏反应试验97(一)试验中应考虑的问题9.7(二)I型变态反应超敏反应.1081定义.10.82主动皮肤主动过敏试验1083主动全身主动过敏试验10104被动皮肤过敏试验111
2、15抗体滴度检测1112(三)II、型变态反应.1212(四)型变态反应.13(五)型变态反应.12141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142啮齿类局部淋巴结试验.143Buehler分析和豚鼠最大值法16四、光敏试验.1712(一)皮肤光毒性试验18(二)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183(三)光变态反应试验光敏试验中应考虑的问题1139五、数据分析及评价2014六、常见问题及处理.2115七、不同剂型的中药、天然药物的一般要求.2175参考文献 2518附录 19主动皮肤过敏试验19主动全身过敏试验21被动全身过敏试验22型超敏试验23型超敏试验24Buehler分析和豚鼠最大值法.24啮齿类局部淋巴结试验.
3、25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26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27起草说明 2627著者 2930概述一、定义和意义免疫毒理学是毒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其目的是探讨外源性化合物对机体(人和实验动物)免疫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机理。外源性化合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作用包括两类,一是免疫抑制,即免疫系统的广泛抑制,可致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及肿瘤发生率增高;另一是免疫增强,即免疫系统反应性过度增强,而导致机体过敏反应(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FDA定义:修改免疫毒性定义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按抗原与抗体或细胞反应的方式和补体是否参加等,将变态反
4、应分为、四型。其中型变态反应是了解得最多的一种变态反应,目前采用的过敏试验方法多数是根据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而设计建立的。光敏反应包括光毒反应和光过敏反应(光变态反应)两类,光过敏反应为IV型变态反应的特殊类型,是局部给药和全身给药后,分布在皮肤中的药物中所含的感光物质与光线产生复合作用使得用药后皮肤对光线产生的不良反应。中药、天然药物为一种外源性物质,也可作为变应原引机体产生发变态反应。本指导原则仅就中药、天然药物对机体变态反应和光敏反应进行讨论。二、背景和目的增加中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的内容从70年代后期开始,欧美等先进国家开始研究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毒性研究。90年代以来,逐渐将免
5、疫毒性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中药走向世界,许多高新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中药新药的研发过程。其研究内容也日趋与国外化药新药研究接轨。中药作为一种外源性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同样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在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研究其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机理,是中药临床前安全性研究及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中药新药的安全性研究中,很少关注或检查免疫系统,故也极少发现受试物的免疫毒性作用。因免疫系统方面的功能改变能在某种意义上预示药物的不良反应,且免疫系统对毒物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因此,需在新药评价过程中,逐渐建立一套评价方法,在常规的安全性研究中探索并发现药物的免疫毒性以及及
6、引起的免疫系统的功能性改变等。传统观念认为,中药平和、安全,但近年来,伴随中药及其新制剂的不断增多,如注射剂品种的不断增加,使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由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变态反应也在逐年增多。以下几方面可能是导致中药变态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1)中药自身的特点:中药成分复杂,按生理活性可分为有效成分、辅助成分、无效成分、组织物及杂质等,其中不乏有导致机体的过敏物质,如动、植物蛋白,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它们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属于完全抗原,可直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使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最后导致变态反应;一些小分子化学物质属于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而
7、致敏。(2)中药及其制剂中的致敏原,除药物本身成分外,其制剂中的添加剂、助溶剂、稳定剂、着色剂、稀释剂及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和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形成的杂质均能成为过敏原而致机体过敏,从而诱发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3)中药复方制剂:复方制剂包含多种不同药物,混在一起制成煎剂、注射剂、丸剂及外用制剂等。各种药物成分在体外就有可能发生相互作用,进入体内后在消化、吸收及体内转化过程中,也会有互相作用发生,这无疑也会成为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鉴于此,中药免疫毒性特别是变态反应的研究是不可忽视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请教临床免疫专家(免疫学会,协和医院张宏誉),明确过敏原、免疫原
8、、变应原三、适用应范围该技术指导原则适用于拟用人和/或已上市的中药、天然药物的免疫毒性研究。这些药物指非口服给药途径的中药、天然药物,包括中药注射剂及其他局部用药的制剂。四、重点内容本技术指导原则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免疫毒性、变态反应试验和光敏试验的相关内容。基本内容一、基本原则免疫毒性研究过程必须执行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在进行试验设计中,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的统计学原则。应在遵循安全性评价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结合受试物的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和结合药学、药效学、其他毒理学(长毒、急毒)及拟临床应用情况等信息,体现整体性、综合性的原则,在阐明其研究方法或
9、手段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进行规范性试验,对试验结果应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以达到免疫毒性研究的目的。二、免疫毒性原则性地介绍(包括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不详细介绍方法1 明确适用范围2 明确何种情况下需结合长毒试验进行3 明确何种情况下需进行进深入的研究4 列出相应的检测指标药物对机体的免疫毒性常涉及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药物暴露后的免疫毒性可表现为淋巴细胞器官重量或组织学的改变,或骨髓及外周淋巴细胞的改变。药物对免疫系统影响的评价与免疫反应性有关,不能仅通过组织病理学和血液学的方法对淋巴组织进行单一检查,一般认为组织病理学变化通常不是敏感药物诱发免疫毒性的指标,而仅见于相对较高的剂量
10、时,且并不一定与功能性免疫改变相对应。因此,检测免疫毒性要通过多项指标来进行综合性评价。实验方法应建立在公认的免疫学理论和免疫实验技术基础之上;实验观察指标应标准、灵敏、系统、全面;通常由多剂量毒性实验、病理组织学和/或免疫组化方法完成。(一)、适用范围及评价指标需进行免疫毒性评价的受试物:由于免疫系统是一增生活跃的系统,因此对毒物非常敏感,但每一种化学物质都有其特定的靶器官,因此不必盲目地对所有受试物进行免疫毒性监测,而是选择性地对某些受试物特别是以免疫系统为靶器官的毒物进行研究。用于某些适应症的药物,因其作用机制的特殊性,对人体免疫系统可能产生影响,如感染HIV的病人,免疫系统已遭到严重损
11、伤,故对用于AIDS的治疗剂进行免疫毒理学评价极为重要。另外,当受试物是已知的免疫调节剂的情况,或在安全性评价过程中初步发现对免疫系统有明显影响的药物也应进行免疫毒性的评价。在何种试验中进行免疫毒性的观察:建议在现有的长期毒性试验中,增加免疫系统损伤的评价指标。现长毒试验中对免疫器官变化关注的较少,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主要是脾脏和胸腺。对脾、胸腺、淋巴结的详细检查,包括重量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及骨髓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更能反应出对免疫系统的损伤作用。即应将临床前安全性试验与确定药物对免疫系统功能影响的特殊评价结合起来, 应合理选择综合性评价指标。进行免疫毒性评价时,通常需对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12、(包括细胞因子)等进行分析。一种化合物或其代谢产物对淋巴细胞存活的直接效应,可通过受试物与特定的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确定,并在不同时间里监测细胞活力。如果某些受试物体内给药能减少一种或多种细胞类型,而在体外培养时无此作用,则可能间接的作用于淋巴细胞。有些化合物可能抑制免疫功能而不显著影响细胞数目,因此有必要对免疫功能进行分析。如用吞噬细胞摄取颗粒的能力和肿瘤活性的能力来评价某些受试物对其的影响。N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测量,通常用标记YAC-1的肿瘤细胞作为靶细胞分析51Cr-的释放量来评价。淋巴细胞的信号传递途径和增殖能力,可通过有丝分裂原或者生理活性因子激活细胞来评价等。即应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
13、适的评价指标。(二)、试验中应考虑的问题1、1、动物选择:用于检测潜在免疫毒性的临床前试验的受试动物应为健康动物,通常用啮齿类动物。受试动物在试验前应在试验场所进行适应性饲养。免疫毒性试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动物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等。2、给药途径:应与拟用临床途径一致(如有特殊情况,需说明)。3、给药剂量:建议设置三个剂量,低剂量应不低于药效试验有效剂量。应考虑出现免疫毒性的剂量和引起其他毒性的剂量的关系;注意观察出现免疫毒性的可逆性。4、给药时间:每日给药,连续1个月或与长毒试验周期一致。5、检测指标:用于检测受试物引起动物免疫毒性的指标应包括以下两级:(1)第一级:血液学(如白细胞计数等)、
14、重量(如体重、脾重、胸腺重、肾脏重和肝重等)、脾细胞数和骨髓细胞数、淋巴器官组织学观察、IgM抗体形成空斑细胞(PFCS)、T淋巴细胞转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B淋巴细胞转化和NK细胞活性;(2)第二级: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IgG抗体形成空斑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效应、ADCC作用、I型超敏反应(全身或局部)、迟发性超敏反应及宿主对实验性感染或肿瘤移植的抵抗作用等。6、环境因素:特定环境的环境,如群养、单养、温度、禁食、禁水、光照、固定、手术、给药方法和应激都会对实验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应尽量注意避免。在任何免疫毒性研究中,受试物的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方式应与发现不良反应的
15、实验相一致。7、免疫功能的检测方法7.1体液免疫功能(见后): 包括皮肤被动过敏试验、皮肤主动过敏试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及抗体滴度测定等。7.2细胞免疫功能: 包括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K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功能,以及宿主抵抗力试验(对抗原的抵抗试验及肿瘤细胞攻击试验)等。三、超敏反应试验(一)、试验中应考虑的问题中药、天然药物应进行何种变态反应研究,可根据药物自身特点、临床适应症和给药方式确定。通常局部给药发挥全身作用的药物(如注射剂和透皮吸收剂等)需考察型变态反应,如注射剂需进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和皮肤被动过敏试验,透皮吸收剂需进行皮肤主动过敏试验等。和型变态反应可在进行长期
16、毒性试验中选择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如观察动物的体征、一般表现及免疫系统损伤的评价指标等。经皮给药制剂(包括经皮给药发挥全身作用或局部作用的药物)应进行IV型变态反应试验。具体试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给药途径、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等为基础进行选择,如皮肤主动过敏试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皮肤被动过敏试验、小鼠耳廓肿胀试验(MEST)、啮齿类局部淋巴结实验(LLNA)、Buehler分析法、豚鼠最大值法(GPMT)等,也可采用其它的检测方法,但需阐明其合理性并说明具体方法及操作流程。过敏试验均应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可选择多个剂量进行试验,尽可能找出无过敏反应的剂量,以提示临床进行脱敏处
17、理的起始剂量;也可避免因剂量过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另外,可帮助判断阳性结果是否因强刺激反应而引起。(二)、型超敏反应试验1、定义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药物分子本身为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IgE抗体,IgE抗体附着在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细胞上使之致敏,当同一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即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变应原鼻炎、胃肠道与皮肤过敏反应等。型超敏反应通常用皮肤主动过敏试验(ACA)、全身主动过敏试验(ASA)和皮肤被动过敏
18、试验(PCA)等考察,对于吸入途径药物常采用呼吸道敏感性检测。2、主动皮肤过敏试验(Act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 ACA )皮肤过敏是一种受试物产生免疫学传递的皮肤反应。当动物初始接触受试物后至少1周,再进行受试物的激发接触,有可能导致过敏状态。本试验的目的就是要观察受试物经皮肤重复接触受试物后,机体免疫系统反应在皮肤上的表现,即有无过敏反应及过敏强度如何。将试验方法列在附录中21动物选择:建议选用豚鼠。给药前背部两侧脱毛,脱毛区应不小于33cm2。22受试物:受试物应与用于人体的制剂一致,应为含活性成分和赋形剂或含透皮促进剂的混合制剂。受试物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的
19、样品,应明确受试物提供单位、批号、含量(或浓度)、配制方法等。若受试物为膏剂或液体,则一般不稀释;若受试物为固体粉末,则需适量水或赋形剂混匀,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的良好接触。当使用赋形剂时,应考虑其对受试物透皮吸收的影响。23对照设置:应设置阳性对照药组和阴性或赋形剂对照组,阳性药可选择2,4-二硝基氯代苯(1%的致敏浓度和0.1%的激发浓度)。24给药范围及停留时间:在受试物的致敏接触阶段,应充分保证其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6小时)和接触皮肤的范围。25致敏:在第0、第7和第14天,以同样的方法局部给药。末次给受试物致敏后14天,在激发接触阶段,再次将受试物涂于脱毛区,6小时左右后,观察72小时
20、内皮肤过敏反应情况,并按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标准进行评分。26结果描述:应详细叙述实验方法,列表记录各组各时间的平均分值,同时应密切观察动物是否有哮喘、战立不稳或休克等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出现。27 结果判断:根据试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皮肤反应的差别,判断受试物对皮肤过敏反应的性质,并计算致敏发生率(即将出现皮肤红斑、水肿或全身过敏反应的动物例数除以受试物总数)。致敏发生率为0-10%,11-30%,31-60%,61-80%,81-100%分别为无致敏性、轻度、中度、高度和极度致敏性。3、主动全身超敏试验(Active systemic anaphylaxis, ASA)当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初次进
21、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IgE)。当同样药物再次进入机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刺激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细胞释放活性介质,从而引起局部水肿、抓鼻、竖毛、呼吸困难、窒息、痉挛,甚至休克死亡。本试验的目的即观察受试物给药后对动物引起的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临床上较多见,尤其是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等非常严重的副反应。因此,中药注射剂全身主动过敏试验更显得有特殊意义。是否要求攻击时必须一次性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可因脱敏作用使得致敏程度降低)31动物选择:常选用豚鼠。做过敏试验后的豚鼠不能再进行重复应用。32受试物:大部分受试物进行过敏试验时,可直接用受试物本身
22、作为致敏液,某些产品可用其原料的半水解物或受试物与佐剂1:1的混合液作为致敏原,以提高试验灵敏度。加佐剂可使过敏反应强度增加可溶性受试物,对肌肉注射制剂,若为混悬液不能静脉注射者,可用腹腔注射途径进行攻击。33致敏:致敏时常选择容易产生抗体的方法,如皮下、腹腔或肌肉注射等。如给豚鼠隔日肌肉注射受试物0.5ml,共3-5次。剂量设置:通常设置两个剂量组,低剂量一般采用临床拟用量的最高剂量,高剂量组为低剂量组的10倍或数倍?。(请王老师、顾老师查阅相关文献,可行性如何?)34攻击:分两组,分别于首次注射后第14-21天一次攻击(请王秀文、顾立刚老师查相关依据)。攻击途径通常采用静脉注射途径,以致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天然 药物 免疫 毒性 研究 技术指导 原则 第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