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山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doc
《乌江流域山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江流域山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doc(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乌江流域山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精品文档.乌江流域山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王磊,李新文,景喆.甘肃河西地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 27(6): 414-415摘要: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农业生产自身循环规律和农业产业化内在循环特性角度,构建循环型农业的理论模型;强调循环型农业是解决甘肃河西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根本途径之一;并提出河西地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关键环节和建设重点。关键词:循环型农业;内在循环性;理论模型;河西地区甘肃河西地区是指黄河以西,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边界,包括酒泉、张掖、武威、
2、金昌、嘉峪关5市,总面积27.72万km2,为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它作为我国西北的“粮仓”,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时期,而农业自然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使河西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克服资源和生态的约束,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循环型农业及其理论模型1.1循环型农业的内涵和特征循环型农业是一种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工程方法,强调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1。这不仅要求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形成基于全社会的大循环,更要把农业关联产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成品
3、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通过优化农业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将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型农业作为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中的一种实践模式,首先具有循环经济的一般特点。它要求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通过物质和能量不断循环利用,减少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其次,循环型农业有其特有的特点。主要有: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适度使用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实现环境污染最小
4、化;利用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废物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2。1.2循环型农业的理论模型循环型农业是一种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注重农业生产内在的循环联系;同时又将农业产业化过程视为一个连续的产业工程,不仅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产业化,而且使每一个环节都具备良好的连续性,形成良性运转的“产业链”“、产业网”。(1)农业生产的内在循环性模型。生态学是循环型农业建立的理论基础。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动、植物资源的部分种类已被人类开发转化为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中心内容的传统
5、农业,各类生物都按照各自不同食物链,生生不息,无限循环,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内在的循环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机废弃物的形成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关键在于寻求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的技术途径,将生产中的有机废弃物经过食物链的精心设计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对农作物秸秆的多级利用3(图1)。秸秆经过糖化或氨化过程成为家畜喜食的饲料,而家畜的排泄物和秸秆残渣则可用来培养食用菌,生产食用菌后的残菌床又能用于繁殖蚯蚓,最后剩下的残余物可作为肥料返回农田,从而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和内在循环。(2)农业产业的内在循环性模型。农业产业的自身特点也存在着循环性。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
6、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4。这种天然联系构成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形成了农业产业链基础,这正是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所要建立和强化的。例如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利用(图2)。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是生产的基础,沼气是联系物质循环的枢纽,加工业是联系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桥梁和外界联系的窗口。系统中,各部分都能充分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获取符合人类要求的经济产品,排除“废弃物”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保的融合,真正实现农业的生态循环和持续发展。2河西地区农业发展的资源生态约束和发展循环型农业的优势2.1农业发展的资源生态约束(1)干旱
7、缺水。河西地区属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年均降水量在200mm以下。多年来,该地区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72.6亿m35,按2004年地区人口、耕地统计资料计算(表1),人均水资源量为1505.10 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1%;耕地水资源量为11356.17m3/hm2,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1.2%。由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水资源日见短缺,1996年河西地区缺水量为3.96亿m3,而到2000年已增至6.79亿m36。(2)风沙危害。据调查,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1.3万km2,占全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8.3 km2的75.27%5,相当于河西五市总面积的75.61%。最近30年,
8、因为风沙进逼而弃耕的农田约13多万hm2,40多万hm2耕地还在遭受风蚀沙害,近700个村庄时刻处在流沙埋压的威胁之中;近50年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7(表2),再加上旱灾,干热风等其它自然灾害,使河西农业生产每年累计财产损失达10亿元以上。(3)天然植被退化严重。由于过度砍伐和放牧,使河西森林、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天然植被退化严重。1998年河西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98%,是甘肃省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地区(表3)。超载过牧已经导致河西地区草原大面积退化,仅石羊河流域草原退化面积就有120万hm2,武威地区祁连山中低山草地的退化率更是高达95%5。(4)土地生产力下降。多年以来强调“以粮为纲”
9、,河西地区不仅没有及时合理地进行土地的轮作和休耕,反而加大了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量,从而使土地生产力下降,削弱了土壤的持续能力。例如民勤县农田1985年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788%,1993年已降到0.430%;黑瓜籽产量从80年代的2550kg/hm2,目前已降到1464kg/hm28。2.2河西地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优势(1)深厚的传统农业基础。甘肃河西地区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多年来,由于特殊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使河西农业已经发展成集农、林、牧、渔为一体的大农业格局,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据统计,2004年河西地区有耕地63.9万hm2,不足全省的18.8%,却生产着占全省28.7%的粮食
10、、37.6%的油料、94%的棉花、72.3%的甜菜、21.6%的瓜果和29.6%的肉类,提供了占全省50%以上的商品粮,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和瓜果生产基地,也是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2)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河西地区在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同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企业,加快了农产品的就地转化与增值。如今对外制种业、优质瓜果蔬菜和花卉业、酿酒原料(葡萄和啤酒大麦)、畜牧养殖业等特色优质农业产业,已经成为河西地区的支柱产业,为河西地区发展循环型农业,促进企业间要素耦合,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循环型农业的实践模式。武威市凉州区作为
11、甘肃省循环型农业的试点,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融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构建出以农业为基础,以食品工业为导向的多个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图3)。通过企业间的资源协同管理、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凉州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与共同增长,为河西农业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图1农作物秸秆多级利用循环模型图2种、养、加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型表1 2004年全国、河西地区人均、耕地平均水资源拥有量对比公顷均水资源(m3/hm2)18555.6411356.17人均水资源(m3/人)1856.291505.10耕地(万hm2)13003.9263.93人口(万人)129988
12、482.36水资源(亿m3)24129.672.6区域全国河西地区表2近50年来我国强沙尘暴发生次数2002年122000年1590年代2380年代1470年代1360年代850年代5发生年代发生次数表3 1998年全国、甘肃和河西地区森林覆盖率对比嘉峪关0.1290.61酒泉19.120.66金昌0.965.08武威3.32388.6张掖4.198.67合计27.72282.98河西地区甘肃45.49.04全国96013.92区域面积(万km2)森林覆盖率(%)图3武威市凉州区的循环型3河西地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对策循环型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是集经
13、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求人们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建立正确的生产和消费模式。3.1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关键环节(1)知识农业。知识农业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种子工程、平衡施肥技术、精确灌溉技术、自动监控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知识密集型农业9。强调农业中的知识含量,以最少消耗来换取对自然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对农业产出的最大索取。河西地区应该根据农业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情况,加快应用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高新农业技术,加大资源潜力开发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2)可持续畜牧业。河西地区
14、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畜牧业的发展应以草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核心,严格控制草地的载畜量,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调整养殖业结构和饲养方式,采用国际禽肉贸易技术法则、兽医管理模式和饲养标准,建立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的外向型高效可持续畜牧业生产、加工与销售体系。(3)深加工业。加工业的深度是制约产业链长短和企业间耦合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河西地区在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同时,要提高加工技术水平与能力,以玉米、小麦加工转化为重点,加快发展变性淀粉、燃料酒精和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产品。树立产业龙头,促进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和关联企业的横向耦合。3
15、.2循环型农业的建设重点(1)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循环型农业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必须在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河西地区应充分发掘自身的农业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增加畜牧业、林业的比重。调整种植业内部的粮、经二元结构,逐步形成粮、经、饲的三元种植结构。加强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业,实现加工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集约化。(2)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循环型农业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进循环型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由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农业向资源节约型的集约农业
16、转变,改变传统的单一种植、养殖生产,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河西地区有着丰富的粮食资源,但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却相对不足。目前河西地区玉米、小麦加工主要产品是面粉、淀粉和酒精。今后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医药、化工产品,使农产品加工成为拉动河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另外,要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甘肃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各类农业专业科技人才优势,整合区域的自然、社会、人才和信息资源,建设具有区域代表性和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3)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主体意识。政府是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宏观责任主体。对于生态环境这样兼具经济特征与社会特征、市场特征与公益特征的事物,政府在发展
17、初期的规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河西五市应把发展循环型农业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调整落实投资政策,加大资金支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和公众是发展循环型农业的两个行为主体。企业必须树立循环经济理念,通过降低能耗、物耗,减少污染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公众熟悉循环型农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了解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意义的认识,提高公众绿色环保意识。参考文献:1王军.浅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资源循环型农业EB/OL.2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8、2005(2):27-31.3Cheng Xu.Innovative Approach to Utilizing Agro-organicWastes and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J.Transactions ofthe CSAE,2002,18(5):1-6.4陈克亮,朱晓东.循环经济在城市生态农业中的应用J.生态经济,2005(6):78-81.5张志强,孙成权,王学定.甘肃省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40-41.6冯尔兴,李新文.河西内陆河灌区节水农业水权制度探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41(1)
19、:105-108.7路明.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综合治理沙尘暴和沙漠化土地A.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声像中心,2003:1-5.8崔玮,李玉兰,满多清.河西农业系统现状及其发展途径探讨J.甘肃科技,2004(3):11-13.9Swami Nathan(ed.M S).Ecotechnolony and Rural Employ-mentM.Macmillan India Limited,1994:1-4.王永平,周丕东,刘良灿.现代农生态脆弱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7-9摘要:本文通过对
20、贵州现代农业发展背景、发展目标的分析,指出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构建贵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为进一步发挥特色农业在推动贵州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针对特色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加快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关键词:贵州;现代农业;产业选择;特色农业作为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的典型代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尖锐,资源过度开发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生态危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并直接威胁区域内人口的生存发展和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开发农业
21、的多种功能,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贵州反贫困与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国家生态安全目标的客观要求。然而,面对农业发展水平低、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的特殊背景,如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构建符合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贵州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研究与实践表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贫困地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动下,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并从资
22、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省内部分地区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商品化生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应有的特征,为破解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发展思路。1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特殊背景和目标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始于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幅度
23、提高,使农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农业的内涵、功能和领域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大大拓展,并发展成为一个由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经济部门组成的产业体系,而且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脆弱地区现代农业产业的最高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现代农业追求的发展目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2007年中央1号文件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目标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
24、、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质就是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1。1.1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特殊背景(1)现代农业发展起点低。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5年粮食作物产量达到1152.06万t、比1978年的643.35万t增长了79.1%,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42kg提高到294kg、增长21.5%;肉类总产量由1978年的12.8万t增加到2005年的187.01万t,人均肉类产量由4.81kg提高到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乌江 流域 山地 农林 复合 经营 模式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