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doc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精品文档.掌握经济学精髓: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对“经济学”学习者来说,本书是最好的入门向导和辅助工具;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阅读本书则是一次充满了新奇和快乐的精神之旅,在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对现实问题会有许多的感悟。本书是一本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普及手册。全书以讲解故事的方式,从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深入浅出地将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说明,使读者无论是在学习经济学课程时,还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能结合身边的实际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自觉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
2、中去,逐步形成用经济学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好习惯。作 者: 美罗格A阿诺德 出 版:人民邮电出版社但是,我们现今在大学课堂上讲授的“经济学”课程,在我国又名“西方经济学”,则是在西方“专业化大生产”历史实践背景下,以及“科学主义”文化传统基础上,经过几百年演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经济学,最初在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那里,曾有着“朴素”的即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文版序人人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经济学家经济学乃致用之学,深深植根于百姓生活之中。按照汉语本意,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之经验总结,它本来就(应该)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门古老学问。但是,我们现今在大
3、学课堂上讲授的“经济学”课程,在我国又名“西方经济学”,则是在西方“专业化大生产”历史实践背景下,以及“科学主义”文化传统基础上,经过几百年演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经济学,最初在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那里,曾有着“朴素”的即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优秀文化”传统;只可惜,演变到后来“庸俗”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由于一些“专业”(职业)经济学家们一味追求“形式化”、“科学化”和“精致化”,使得经济学理论研究与老百姓生活渐行渐远,直到彼此之间竖起不可逾越的篱笆,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发展到再后来,其中一些“极端分子”即那些崇尚极端专业化的经济学知识分子,更是“走火入魔”,将经济学研究构建成“
4、黑话连篇”、谁都听不懂其话语的独立王国。以至于有人调侃道:什么是经济学家?就是那帮将老百姓都明了的事说得大家谁都不明了的家伙!好在学术市场有层次高下之分。有“大师”级的经济学家,他们真正是“佛家才说家常话”,能够通过自己高超的学术技艺将蒙在所谓“专家”头上的神秘面纱揭下来,把“真知灼见”赤裸裸地、语重心长地、通俗易懂地讲给老百姓听,使他们听后总有“恍然大悟”之感,获得“返璞归真”的思想体验。而许多“小师”级的经济学者,则往往出于某种功利主义或商业利益考虑,炒作概念,玩弄学术,装模作样玩深沉,最后搞得学术市场“乌烟瘴气”,造成“巫师庸医卜卦者,秘方真传漫天飞”那样一种混乱的局面。此外,在学术市场
5、上也有一些不大不小的“中师”级经济学者,他们往往都自我感觉良好,以“专家”身份自居,感到只有以大家似懂非懂、最好是听不懂的语言讲一些故弄玄虚的学说或理论,才能保住自己的学术职业领地。在中外经济学领域,都不乏“佛说家常”的大师级经济学家。西方经济学大师级人物,如加里贝克尔、米尔顿弗里德曼等,都曾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上做过很多经济评论,并专门写作出版过诸如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样的普及性读物。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黄有光等,也是贴近老百姓生活诉说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的“行家里手”,都写作出版过很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普及读物。再比如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著名经济学家,如茅于轼、樊纲和盛洪等,也都是经济学
6、理论的“科普高手”,曾写过很多谈吐儒雅、文字优美的经济学随笔或散文集。近年来,我国这类经济学大众读物的出版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这情景当然令人欣慰!但是,相对于广大民众对经济学的无限需求来说,真正符合大众口味、具有“心灵鸡汤”作用的经济学科普读物还太少,尤其是对广大民众来讲,由于几千年“非市场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别是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使得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接受认可具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人们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最基本的理念往往还都似是而非、不甚了了,就更不必说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或者用经济学思想方法去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了。可以说,我们的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常识还远远没有普及大众,为广大民
7、众所掌握,为广大民众提供贴身服务。我们先且不说普通大众,就拿现在正在大学里学习经济学的青年学子们来说,从他们的日常“学习”状况我们也可略见一斑。近年来,在我国大学校园里,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这种基础性经济学课程教学,从日常授课到考试都普遍存在一个明显偏误,那就是:只注重照本宣科式地介绍一些有明确结论的现成经济学原理,而严重忽视经济学方法论的训练,不注意引导大学生们去直面“火热”的现实生活,“活学活用”地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像经济学家那样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其结果自然是,课程学完了,“考试成绩”也不错,也会画一些供求曲线,或者做一些“数学应用题”式的经济学
8、作业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能够领会基本的经济学精神,没有真正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学思想方法,更不用说学会用经济学家的大脑和眼光去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了。这显然是“学习”中的一种遗憾。其原因可能很复杂,有“学风”问题,有“学制”问题,也有“学法”问题;但作为传播经济学家理论和思想方法的知识分子和职业教师,显然要负主要责任。本人以为,一个经济学者和教授应承担的职业责任,是要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与大众常识之间的桥梁衔接作用,立足现实生活向青年学生和民众解说经济学家“专有所悟”的东西,使他们对自己日常生活中“普遍感知”的东西也能够上升到理论层面上进行思考,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思想家,从而
9、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实际上,正如没有大众文化娱乐就没有所谓“高雅艺术”繁荣昌盛的群众基础,没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实践就不可能有学者们象牙塔中的“经典学说”。正所谓:大事小事人间事事事“人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人人“管事”;大人小人事事见人,学者问者人人“董事”。所以,像经济学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本质上是关于“人情事理”的普适性学问,而关于“人的问题”又具有特殊复杂性,特别是“人人都参与其中感受其理”的特殊实践性,因此那种过分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向经典“自然科学”范式靠拢,从而把广大民众排斥于其领域之外、以一小部分人奋斗的“科学事业”自居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反动
10、”或“退化”。本人深切反感那种“自以为是”的精英意识或专家做派。也正因如此,当这本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摆在我面前时,我非常欣喜。我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罗格阿诺德教授为大众,特别是青年人撰写的这么一本难得的经济学科普书而叫好。与其他经济学大众读物相比,这本书让我所“喜”者有三:一是其“亲善”,二是其“连贯”,三是其“得法”。翻看一下目录和章节,再随机读几段文字,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原来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面对面向读者“说”出来的。实际上,这本书确实是一本“讲”出来的经济学故事集,它最初就源自于阿诺德教授在大学课堂上给学生们面对面讲故事这样的教学实践。从头至尾,阿诺德教授都像在课堂上一样,面对着
11、你侃侃而谈,将有关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结合生活中的小故事娓娓道来。作为读者,读着这种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口语化文字,你会觉得面前仿佛坐着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在跟你聊天,你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漫游在有着深厚生活底蕴的知识殿堂中,领悟着一个个经济学基本概念、精髓理念和思想方法。有些经济学随笔或散文类大众读物,往往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随着经济学家日常所思所想来写就。但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却是一本“教科书式”的经济学普及读物,是专门为大学里“经济学原理”课程设计的辅助参考书。全书共24章,几乎将专业的“百科全书式”的大部头经济学教科书内容全部覆盖,而且作者还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具体怎样
12、使用这本书辅助日常经济学教学活动的种参考方法。因此,全书形散而神不散,内容上完整连贯,非常有利于初学者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最令人赞赏的是阿诺德教授的“方法论”情结。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不是向你灌输和传播现成知识,而是着重在“方法论”上教会你如何像经济学家那样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认识和思考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这可以说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为了给读者提供方法论指引,作者不仅在正文中讲述每个故事时都侧重于揭示其“思想方法”上的真谛,有些章节从题目到内容干脆就是直白地诉读者“经济学家究竟是怎样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而且,在每章末尾都设置两个栏目:一个是“经济学家视点”,归纳概括本章精华要点
13、;另一个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每章都提出5道思考题,以便使读者能够“活学活用”,学会思考和分析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我相信,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你肯定会跃跃欲试地说:“我也能吗?让我试试看!”从而使你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经济学。并且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像一个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了,真的成为一个能够熟练观察和思考现实经济生活的思想家了。祝您好运!李宝元北京师范大学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第1章 好东西,多多益善吗在经济学中,商品有“好东西”(goods)与“坏东西”(bads)之分。一件“好东西”是指任何一件能给人们带来效用或满足的东西,诸如食物、衣服、书籍、娱乐、汽车等。相反
14、,一件“坏东西”,就是指任何一件对人无用或令人不满的事物,诸如污染、流感和麻疹等“坏东西”,乃至单位里令你讨厌的“人”。你也许听过这样一句谚语:“好东西总嫌太少”。请注意:日常生活中习惯讲“好东西”(good thing),在经济学术语中,只抽取了“好”(good,在英文中与“商品”同字),而不管它究竟是什么“东西”(thing)。你赞同这句谚语的观点吗?如果你表示认同,那说明你与经济学家还相差得很远。为了帮助你理解经济学家的观点,我们就拿“健康”这个“好东西”来说事儿。我们大多数人认可“健康”是个好东西吧,但为什么人们又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干些有损健康的事情呢?为什么健康的身体时常遭受损
15、害而很难保持呢?他们做的与说的为什么不是一回事儿呢?一位女士,每天吃大量高脂肪食物,却懒得去健身锻炼,还要抽十支香烟,她可能会说:“瞧!我是健康的。”显然,如果她少吃些高脂食品,多参加健身运动,并且能把烟戒掉的话,她的健康状况肯定会更好。在此基础上,她还可以再进一步,继续改善健康状况,直到一点也不吃高脂食品、恰到好处地健身锻炼。可以肯定,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做出努力,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但是,一个客观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谁能够“苛求”自己将身体保持在“最佳健康”的极致状态,因为保持“最佳”状态也是需要成本、时间和精力的,这种行为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会失去“经济”上的合理
16、性和可行性,因而很难做到。尤其是,你必须为此放弃一些其他“好东西”(消费品),比如可口的黄油汉堡带来的美滋滋感受。事实上,你可能会选择稍少一点的健康而换来一个美味的奶油汉堡,而不是更多一些健康但却没有汉堡的美味享受。如果确实是这样,那么你的选择行为就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好东西并不是多多益善!“好东西”对我们来说确实存在一个是否“太多”的问题,或者,至少存在一件对我们来说是“太多了”(过量了)的好东西。而这正是经济学家所要讲的话。1.1 一件“好商品”的价格关于学业成绩,你自然是倾向越高越好,你宁愿得B而不是C,能得A当然不愿得B。对于所有的学生而言,高分数都是一件“好东西”。但是高分不会白白给
17、你,你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做最大努力,才有可能得A。如果考虑得A要付出牺牲享受其他“好东西”的沉重代价,你可能宁愿得B而不是A。譬如,鲍伯如果全力以赴的话,生物学课程成绩完全有能力得A,但他没有这样做,他觉得那样付出的代价太高了,也就是说,它认为得A的“价格太昂贵”了。那么,鲍伯这样做是不是有些不明智呢?不能这么说。他有“充分理由”做出这样的选择,尽管得A是一件“好事”,但这个世界还有其他的许多“好事”,而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获得一件“好事”(比如在生物学课程考试中拿到A),就意味着你丧失了享有其他“好事”(比如交女朋友等)的机会。权衡利弊,鲍伯选择在生物学考试中拿B,而
18、腾出时间和精力去获得其他“好东西”(如交女朋友等),因此完全是“明智之举”,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鲍伯的选择是“理性”的。为了一件“好东西”或“好事”而放弃了其他“好东西”或“好事”所付出的代价,在经济学上就叫做一件“好商品”的价格。1.2 “生活中充满了交换”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件“好商品”,也就是说,只有一件这种东西能让人们从中获得效用和满意,那么,这个“好商品”就总是稀缺的,永远没个够,对此你自然会觉得多多益善,多就是好。事实是,世上显然远不止一件“好商品”,而是有很多很多“好商品”。拥有更多的某件“好商品”,意味着你享有其他“好商品”会更少。获得更多的健康这样一种“好商品”,意味着享有更少的
19、其他“好商品”(如美味汉堡)。在你的学业中得更多的A,这是“好事”,但也意味着你享有其他“好事”(如交女朋友)的机会更少。经济学家用“生活充满了交换”这句话来概括说明这个道理。简言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得学会用“鱼”和“熊掌”进行交换,一件“好商品”如果拥有得太多,那就想想是不是可以用它“换”点其他“好商品”来享用一下。1.3 “坏东西”是不是越少越好试着设想一件“好商品”的对立面即“坏商品 ”。如前所述,一件“坏商品”就是任何一件对人无用或令人不满的事物。一件“好商品”并不是越多越好,那么,一件“坏商品”呢?是不是越少越好,直到“一点都没有”(其存量为“零”)就最好呢?譬如,在大多人看来,
20、污染不是个“好事”,也就是说,是个“坏商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更少污染就一定优于更多污染呢?换句话说,100个污染颗粒物是否就好于1000个污染颗粒物,而一点污染都没有(零污染)就好于10个污染颗粒物呢?当然,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经济学家会告诉你:“坏商品”与“好商品”往往是紧密相联的。经济学家指出,大多数人认为驾车兜风是件“好商品”,但驾车不是一种“无污染运动”,轿车排出的尾气同时会污染空气。我们试图减少污染排放量,但污染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你认为多数人会愿意为了达到零污染而放弃驾车吗?实际上大多数人会说,存在一点污染并能驾车兜风,相对于零污染而完全放弃驾车兜风,前者是一个
21、更好的选择。简言之,适度污染可能优于零污染。1.4 行动胜于雄辩不管人们在说些什么,他们的行动表达了其真实的看法。你可能会说,相信世上没人会嫌自己拥有的“好东西”太多了,零污染总是要比有污染要好,高分数是你最看重的。但是,这些不过是说说而已,经济学家不会把你说的话当真,你在生活中的实际行为很少能证明你自己所说的是真的。例如,人们可能会说,他们从不觉得“好东西”太多;但是,他们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都在说明他们拥有的“好东西”太多了。一个人往往一边抱怨没有足够健康的身体,一边却时常去吃些垃圾食品,而不肯做有益于健康的必要休息。一个人时常说,在房屋里没有足够安全感,但他只会买个插销装在自家门上,却不
22、愿意为更为安全的报警系统付费。一个总感慨钱不够花的人,却时常不愿加班或兼职来多赚点钱,如此等等。通过观察人们的日常行为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每个人其实是知道“生活充满了选择”,以及“好东西不能太多”这个道理的。只是我们在日常说话时,有时会“忘记”我们实际行动所显示的“真理”,而这恰是我们每个人早已真正懂得的。 经济学家视点 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好东西太多了”这样的事情。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一个人知道生活中“好东西”不只一件,一件“好东西”拥有得多一点,就要付出更少地享有另一件“好东西”的成本或代价。至于“坏东西”嘛,道理也一样。 生活充满了选择。只要生活中存在的“好东西”不只一件,你就必
23、须不停地在不同的“好东西”间做选择。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1)“人们总是付出代价去追逐好品避免坏品”。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举例分别说明人怎样为追逐某个好品、避免某个坏品而付费。(2)“若世上只有一件好品,享有它你绝对没个够”。你赞同这样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3)我们提到:一个学生可能不想为了课程成绩得A而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可能宁愿留下更多的时间去交女友,而不是为了得A而减少谈恋爱的时间。这一情形涉及的关键问题是,这个学生应该做出哪种选择才更有利于他。那么,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来解释这个学生的选择行为呢?(4)一个人总是说,好东西多多益善,但实际生活中,他却不愿为好东西付出更多。换句话说,人
24、们言行不一。对此你是怎么解释的?(5)“生活中令人沮丧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总是无法应有尽有地获得所有好东西。我想随心所欲地去享有美味,但同时还想有个好身体,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我想同时拥有更多的闲暇和收入,但我再次发现这二者不可兼得。生活中有太多的选择(在好东西之间),这令我无比沮丧。我想只有天堂才不会有这种令人难堪的选择吧,在那里任何你喜欢的东西都可以要多少有多少,你可以天天吃巧克力而不必担心减肥的事儿。”请对这段自白加以评论。第2章 凡事都应适可而止在上一章,我们解释了对于一件好东西来说,为什么会存在“太多”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很多人似乎都感到,好东西总是“太少”。一件好东西,如果同时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家 一样 思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