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精品文档.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泌尿系统是与人体新陈代谢直接相关的四大系统之一。排出代谢废物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是在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的基础上编排的,其意图是让学生明确:人体从消化系统获得的养料以及从呼吸系统获得的氧气,经过循环系统运到身体的各个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氧化分解,释放生命活动的能量,同时产生大量的废物,这些代谢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排泄的主要器官是肾脏,因此本节第一
2、课时安排: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 2、掌握肾单位的结构。 3、通过观察肾脏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重点: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单位的结构。难点:肾单位的结构教学准备:新鲜的动物(猪)肾脏,解剖盘,解剖刀;多媒体;助学。教学流程:一、 导入:创设问题情境:1.人体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物质最终会送到哪里?2.人体从外界摄取的氧气,最终又会送到哪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黑板侧面板书: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其他废物(尿素等) +能量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这些废物主要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从而导入课题。二、新授 :1、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第一自然段:完成助学57页自主学习 第1小题。教师点拨:排泄和排遗的区别。举例:排出粪便和排出细胞代谢终产物的不同。强调排便是排遗,排出代谢产物是排泄。过度:肾脏是排泄的主要器官。2、多媒体出示泌尿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看图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位置。3、解剖和观察肾脏的宏观结构:对照教材66页图3.4-1(分组实验)4、引导学生完成助学57页自主学习2中的三个小题。5、实物投影展示肾脏的外形和解剖图,教师点拨上面三个小题。使学生明确:肾脏的外形和内部宏观结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6、多媒体展示肾脏的纵剖图:引导学生思考:肾皮质比肾髓质颜色深?从而过度到肾单位。7、引导
4、学生阅读教材67页【观察与思考】图3.4-2及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助学57页自主学习3的三个小问题。8、多媒体展示:肾的纵剖图和肾单位的结构图,点拨以上三道小题:使学生明确:肾单位的组成、血液在肾单位的流动等。9、引导学生总结肾单位的组成:肾小球肾小体 分布在皮质内 肾小囊单位肾 肾小管: 分布在皮质和髓质内引导学生回答:皮质颜色为什么比髓质颜色深。10、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完成助学57页合作探究1、2。11、多媒体展示肾单位和肾小体图点拨以上两个小题并适当拓展。让学生明确:血管在肾单位中两次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第一次在肾小球处,第二次在肾小管的周围,这样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入球小动脉、肾小球
5、、出球小动脉都流着动脉血;肾小囊的内壁和外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物质的滤过;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粗,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滤过压。这样的结构也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那么肾脏是怎样形成尿液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12、引导学生完成助学58页:自我感知。13、引导学生完成助学58页:当堂达标。三、教学设计说明:本教学设计是以教材和导学案(助学)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旁观者,服务者,在需要的时候的引导者。本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 能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手头资源(教材和助学)进行教学。2、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合作学
6、习相结合,主动获取知识。3、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堂堂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4、 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直观性、趣味性,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尿的形成和排出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济南十二中 刘新华一、导入新课的设计通过回忆“血液”的组成和血浆的功能之一是运输代谢废物等,由人体产生的废物等必须得及时地排出体外,而尿的排出是排出废物的主要途经。尿的形式进行的来引入第一节。这样的导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二、新课教学的设计1利用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分解为三分资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作出假想、得出结论等。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等。这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一
7、。2制作flash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过滤与重吸收”,由此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是突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二。三、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的设计由于本节内容量大,学生实际用于练习的时间不多,因而此环节我将之设为由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教师则用彩色笔勾出重点的方式教学理念采用认知发现说的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即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推想,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的认知结构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并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而建构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属于接受式
8、的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新旧知识的整合。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能力目标: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 难点分析一、本节难点为: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二、难点的突破策略1自制flash课件演示“尿液的形成”将过滤和重吸收两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问题解决法,讲授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
9、课件的制作,学生活动材料的设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复习提问:1血液有哪两部分组成?2血浆的作用是什么?讲授: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等必须得及时地排出体外。学生思考并作答:1 血液有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2血浆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提问引入复习旧知识,准备建构新知识。提问: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讲授:人体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主要是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的。学生思考后作答:多余的水、无机盐、二氧化碳、尿素和食物残渣等。引入并板书: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2)展示幻灯片2:肾的进出口液体的流动(为flash课件)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并作答:1观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尿的形成和排出 初中生物 年级 下册 第一节 形成 排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