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精品文档.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摘要: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结构性难题。本文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影响;问题;对策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现状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定义的“剩余劳动力”是指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负数的劳动力。GILLIS.M 等在发展经济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最 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绝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普遍存在着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的主要形式。那些离不开农村的或即将离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我们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依据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weis)在1954年 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的“古典”模型,同时提出了关于农村人口流动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一种二元经济结构,即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部门:(1)缺乏资金、劳动
3、生产率低下的传统农业部门。(2)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化工业部门。经济的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 而现代工业的扩张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农业经济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负值,说明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而且过剩劳动力转向其它部门并不影响农业生产。刘易斯认为,低的农业生产率导致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故只要工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工资界限一定程度,在不受干预的情况下,剩余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向工业、城市流动;城市工业得到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就能获得大量的剩余价值,从而以更大的规模扩大再生产,吸引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农业生产率也将会因部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减少而得以提高。理论上来看,农村剩余劳
4、动力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第二,农业劳动力剩余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劳动力剩余;第三,从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关系看,在投入与产出关系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表现为新增农业劳动力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即使把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也不会影响农业发展。目前,针对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数字。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在2000 年杜鹰主持的农业部课题组以1995 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进行的预测,该研究的结论是:到“十五”期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1.8 亿人。王东京认为 ,现在农村劳
5、动力多出1.52 亿,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步伐慢了,不能为这些人提供就业空间。所以劳动力转移问题很紧迫,实际上也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根据2002 年末的数据, 我国乡村就业人口总数为4.9 亿人,就是说工农业如果要均衡发展,就必须从农村至少转移出4.3亿的剩余劳动力。这些都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在我国仍存在着数额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如图一) , 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对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万多农户的调查,
6、 19982004 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 万人, 平均年增长率为4%;2005 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10824万人, 比2004 年增加564 万人, 增长5.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06 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 其中男劳动力占50.8%; 农村从业人员47852 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人员13181万人, 其中男劳动力占64%。近几年来,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 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比例上升, 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跨省流动就业比例与上年持平, 延续了近几年来的
7、持续下滑势头, 主要集中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外出就业女性比例不断上升, 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年龄较为年轻化( 如图二) ;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组织性有所增强; 就业的稳定性不断增加, 2005年全部农村外出就业中, 有稳定工作岗位的占57. 8%, 比上年提高了2. 9%, 有就业岗位但不稳定的占37.6%, 比上年下降了3%;没有找到工作岗位的占4. 2%, 比上年下降了0. 3%。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1. 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积极影响是非常大的2007年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
8、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表述非常客观地概括了农民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和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 具体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1)增加农民收入。据调查,一外出打工者平均年收入在5 000 20000元,每年寄回家里的钱平均2 600 元。1995 2001 年河南省农民人均非农业纯收入由16.5
9、元,提高到517.6元,年增长21.2%。非农业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1%,其中劳务输出占了很大的比重。(2)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到2001 年底,全国有27%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河南省乡镇企业已安置富余劳动力950.3万人,分别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5 和富余劳动力的1/2,使乡镇企业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3)推进城镇化的发展。1978 2000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33个,其中地级市增加到296个,建制镇由2 173个增加到20312个,全国市、镇总人数由1.7亿人增加到4.56亿人, 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年均提高0.83 个百分
10、点。这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密不可分。(4)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工进城为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城镇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农民进城工作发展了城市第三产业,提高了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5)农民自身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农民工进城接触了城市生活,不仅学习了劳务技能,增加了收入,而且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从而提高了自己本身各方面的素质,增长了知识才干。有些人找到了致富的路子,回家乡建厂办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创业带头人。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利弊之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1)影响农村经济
11、的正常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乐于为家乡建设服务的新型农民。但作为主要流出地的农村地区人口中的儿童和老人的比重显著上升,这不仅对输出地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十分不利,而且也可能造成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加剧。外出务工使当地消费需求减少,影响了当地的农业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也阻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一是弃田抛荒现象严重,使有效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二是田间管理工作简单粗放,掠夺式经营使土地逐渐贫瘠化。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缺乏。(3)“新生代”不愿务农,滋生“厌农”思想
12、。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10年或20年后,农村将会造成新增劳动力来源匮乏。(4)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比较严重。一是劳动力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给赡养老人造成一定的困难。三是对子女教育水平降低,并且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和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子女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和违法违纪现象。(5)影响农村民主化进程和村民自治的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多是青壮年男性,是农村中的精英。现在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优秀人选难以寻找,因为有能力的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长此下去势必造成农村基层组织的削弱;(6)民工荒及社会治安问题。体制缺陷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于种种原因,城市面向农民
13、高筑的壁垒和一些不合理的规定依然存在。农民在自己的城市里“暂住”,享受不到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无法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地位,连子女入学等公共服务的低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城市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导致农民离乡不离土,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成为往返于城乡的“两栖”农民。这不但会引起城市的治安问题,还会导致农民工不愿意继续在城市里打工,出现“宁可在家闲,不愿到厂做”的民工荒现象。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1.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被逐步打破,农村人口开始有了向城市流动的自由。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不仅
14、成为农民实现充分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而且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传统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并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身份,他们不能与城市人口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更不能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农民在城市中处于“边缘状态”和“二等公民”的地位,子女受教育、居住条件等基本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2 .城市失业率高, 城市就业空间狭小, 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目前城镇就业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 每年都有大批下岗职工需要重新安排。而且, 下岗失业人数仍然只是整个城市实际失业人数的一部分。迫于整个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和就业形势的压力
15、, 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已不再等待和观望, 而是走上社会重新寻找就业岗位。同时,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也不同程度的释放出大量的人员,因此吸纳就业的就只有剩下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了。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 劳动生产力日益提高, 随着企业减人增效措施的推行, 失业率较大幅度的提高, 使得城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更加困难。3. 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缓,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下降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 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转移渠道, 但进入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乡镇企业的劣势就逐渐的表现出来, 从企业自身来看, 目前企业发展战略不能适应新的
16、形势, 主要依靠价格来参与竞争, 造成规模小、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 不能够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同时, 研发投入少, 技术装备差, 管理水平低, 企业制度不健全, 专业人才匮乏使得产销量低, 从而导致乡镇企业发展日渐缓慢。另外从外部环境看来, 乡镇企业处于十分劣势的地位, 面对国内外各个大小企业的冲击, 仅仅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难以使乡镇企业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 往往成为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缓,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减慢。4. 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农村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农村逐步转变为城镇的过程, 更是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和变农业剩
17、余劳动力为城镇职工的过程。小城镇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小城镇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但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小城镇建设没有很好的和今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之中, 只管建设不管发展, 结果造成小城镇经济基础发育不良。二是小城镇建设中行政计划的成分过多, 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和发育没有建立在市场定位和政府协调的基础上, 导致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育过程中市场决定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使得小城镇建设大多数只是按照行政计划进行。三是小城镇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复制的小城镇群无法体现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在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上无法全面发挥
18、作用。四是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户籍障碍和土地瓶颈还没有找到好的改革办法,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5. 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少且水平低,制约着转移结构的提升根据刘易斯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受干预的情况下,剩余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向工业、城市流动,农业生产率也将会因部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减少而得以提高。这种流动效应在我国也较为明显,但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低水平制约了其预期收入的增加。根据2001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0个省(市)6万多农户、 18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样本农户人力资本的存量为: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