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八年级生物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教案.doc(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八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新课标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总第1-2课时说课: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一些水生动物的主要类群,以及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其中把鱼作为重点介绍对象。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两“观察与思考”,一个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来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呼吸的,从而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特征。鱼的呼吸器官是鳃,其结构和气体交换的过程学生不易理解,应确定为本节重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动物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
2、特点。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能力目标1 通过“观察与思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提高,并学会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的有序观察方法。2 通过对“鱼鳍在游泳在作用”的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能用实验去验证,最后达到提高解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 通过了解水生动物,引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2. 通过对鱼鳍作用的探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小动物、平等对待小动物的情感态度。3. 通过对家乡环境的调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重点和难点:重点:1、探究鱼类的
3、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2、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过有关“生物圈号”的实验,大家想想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失败?生:生物圈号中虽
4、然有多种生态系统,但引进的生物主要是生产者,动物、细菌和真菌都较少。所以生物种类关失调加速了这个实验的失败。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生物圈号内的生产者多,消费者和分解者少,导致这个实验失败。那么我们的地球生物圈号会出现这种不幸吗?它比生物圈号有哪些优越之处呢?我们从第五单元一起来探索。板书: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师:播放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师:通过交流,我们
5、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也各不同。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
6、,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鳍:鳍是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1 你选择了何种方法探究?捆扎鱼鳍还是利用模拟实验?2 你准备探究问题是什么?背鳍、尾鳍、腹鳍、胸鳍、臀鳍3 通过观察,你们的假设得到证实了吗?4 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的方法有哪些优缺点?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7、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师:巡视指导。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色,腹面呈色。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师:这种体形有什么好处?生:体表的观察:体表覆盖,呈状排列,体表(干燥、有粘液)。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每组实验的情况,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小组1:我们组观察的是尾鳍的作用,用的是捆扎的方法,结果是:尾鳍摆动,身体向前,用小木片固定尾鳍,摆动有了障碍,所以,鱼的运动也有了障碍,我们的假设得到了证实。师:
8、你们组的实验做得很好。小组3:我们组也采用了捆扎鱼鳍的方法,将鱼的胸鳍或腹鳍捆扎固定后,鱼体左右摇摆不定,不能掌握平衡。师:胸鳍和腹鳍都有能起平衡的作用。小组10:我们组观察到,当鱼的背鳍捆扎后,鱼因失去平衡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小组8:我们组采用的是模拟实验,按照书上第5、6页所提供的方法,我们发现用一个手指轻轻按住“鱼”的前部,再拨动塑料刀,结果鱼体能够前进。师:大家通过动手做实验,得出了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总结出五种鳍的作用。生: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运动方向的作用,还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臀鳍是维持鱼体垂直的平衡器官。
9、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法学习了一些有关鱼类的外部特征,又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了鱼鳍的作用。同学们注意在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板书设计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 鱼1 游泳 背鳍 胸鳍 维持鱼体平衡 腹鳍鳍分为 尾鳍 前进动力,决定方向 臀鳍 维持鱼体垂直课堂练习1鲫鱼的身体可分为( )A头胸部和腹部 B头、胸、腹 C头、躯干、尾 D头胸部和躯干部2 鱼游泳时能控制身体前进是靠( )A胸鳍摆动 B腹鳍摆动 C 尾鳍摆动 D背鳍摆动3 如果把鱼的胸鳍和腹鳍都剪掉置于水中,发现鱼将A身体失去平衡,腹面上翻 B游泳慢且方向不变C游动自如 D游速快,但易翻转4 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
10、完全吗?5 试一试你能说出哪些动物不属于鱼类,但名称中带有“鱼”字。布置作业教材P10练习题1,2,3 基训P1 1,2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鱼的一些特点。根据上节课的学习,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1 小河、池塘中的各种鱼的背面和腹面是否一致?这有什么作用?2 鱼的身体两侧有一排鳞片上有一小孔,这些小孔连成一条侧线,它有什么作用?3 鱼的身体表面都有黏液,其作用是什么?4 鱼体内有个白长囊状结构叫鳔,有何作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纠正推进新课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B?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师: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
11、鳃的结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并认真记录。生:实验操作,轻轻掀起鱼的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鱼鳃的结构放大图。师:质疑:鳃为什么是鲜红色?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生:讨论并填表:鱼鳃位于两侧,外有保护,共有对鳃,颜色。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里的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中的扩散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师:总结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师:质疑:你们能判断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鱼类吗?生:它们体表被有鳞片,用鳃(gill)呼
12、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fin)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水中生活。师:除去鱼类以外,还有哪些动物生活在水中呢?生:举例说明。师:组织学生看书,认识书中的各种水生动物。质疑:1腔肠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腔肠动物有哪些?2软体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软体动物有哪些?3甲壳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甲壳动物有哪些?生:表述交流(略)。师:水中生活的动物有许多,它们都是水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质疑:发生赤潮或水华后,水生动物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各抒己见、慷慨陈词。师:录像展示:烟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动物的乐
13、园。然而,人类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正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大量水生动物死亡,甚至灭绝。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课堂小结:1你了解了吗?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2你明白了吗?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3你认同了吗?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板书设计一 鱼1 游泳2 呼吸鳃:主要由鳃丝和鳃弓组成。二 其他水生动物1 腔肠动物海蜇、海葵、珊瑚2 软体动物河蚌、乌贼、章鱼3 甲壳动物虾、蟹4 哺乳动物海豚、海豹、鲸5 爬行动物海龟、鳖结束语:在动物王国里,还有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它们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请大家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我们下节
14、课再来一起学习。作业设计:教材P10练习题4,5 基训P2 3,4教学反思:在本节教学中,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人手,使学生通过观看各种水生动物的图片或录像片,对众多的水生动物有一个直观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现了在动中学的特点,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学习理念,这一点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方式的改变。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总第3-5课时说课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
15、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主要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人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能力目标1 通过对水、陆环境不同的比较、对蚯蚓和兔子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 通过对蚯蚓和兔子的饲养,养成学生观察和
16、记录的好习惯。情感目标1 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生机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2 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稀动物产生关注之情,唤醒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方法谈话式、实验法、启发式、比较法课前准备:学生:观察蚯蚓、小白兔的生活习性;调查、搜集当地陆生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并了解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
17、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课时分配: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以鱼为例,学习了一些水中生活的动物,请大家想一想,如果鱼离开水之后,会有什么行为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投影片总结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原因。同时,提醒学生学会用生物学语言描述生物学现象,请大家对照投影片上的内容,看自己哪一点说得不好,投影内容如下: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饵料2 水中有溶解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3 水中昼夜温差不大,对动物来说是一种温和的环境4 水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师:与水生环境相比,陆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又是
18、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理解,想一想水陆环境的差异有哪些?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如下:1 陆地环境没有水,干燥2 氧气以气体形式存在3 缺少水中浮力4 温差大,环境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列举出我们家园的陆地生活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并回忆他们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生:举例并说出所举例动物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一看录像中都有哪些动物,他们又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生:仔细观察录像,并例举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描述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
19、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师:那么陆地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分小组观察讨论。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陆地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例如,爬行动物体表一般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等;陆地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的运动器官,适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缘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觅食和御敌;陆地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陆地动物还普遍具备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内容:一
20、是水陆环境的差异,二是陆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我们还学会了用对比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练习1请将青蛙的形态结构特征与水生或陆生相适应的相关内容连线A头前有鼻孔是呼吸通道B眼有眼睑能闭眼,视觉发达1.适于陆生C眼后有鼓膜,可传导声波D前肢短小,后肢善跳跃 2.适于水生E后肢趾间有蹼,能划水F体表有黏液作业设计教材P19练习题1 基训P3 1板书设计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一 水陆环境的差异二 陆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 干燥角质鳞、甲以及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2 温差大被毛保温3 气态氧肺和气管呼吸4 浮力小肌肉和四肢支撑体重,迅速奔跑5 环境多变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环境反应灵敏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
21、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生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这节课我们以蚯蚓为例进一步探究师:你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蚯蚓的?生:湿润的土壤中,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温度的土壤中师:蚯蚓有哪些特点与环境相适应呢?各小组取一条活的蚯蚓,根据实验提纲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1体形的观察:蚯蚓的身体呈色、_形,由许多_状的体节组成。有肉质唇的一端为身体端,另一端为端。2体表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腹面每个体节的中央。用手触摸蚯蚓的身体表面。蚯蚓的体表(干燥、湿润),感觉(光滑、粗糙),原因是有(刚毛、纤毛)的存在。3环带的观察:环带位于身体的(前、后)部,颜色较(深、浅),质地(光滑、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生物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