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学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寄生虫学考试重点.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医学寄生虫学考试重点.精品文档.位置: 学习指南-医学蠕虫部分 吸 虫一、内容提要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寄生于人体的吸虫主要有华枝睾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和日本血吸虫。要求掌握吸虫成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特征;了解吸虫各期幼虫的形态及发育过程。各类吸虫的学习要求是应掌握与致病或/和诊断有关的成虫、虫卵形态特点、生活史要点;熟悉致病及实验诊断;了解防治原则。(一)吸虫成虫的形态特征1吸虫背腹扁平、叶片状(血吸虫除外)。2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3消化系统不完整,缺乏肛门。4除血吸虫外,其他吸虫均为雌雄同体。5吸虫体壁和内脏
2、器官之间充满实质组织,即无体腔。(二)吸虫生活史特征1虫卵必须入水,才能孵出毛蚴。2吸虫生活史复杂,常需12个中间宿主,其中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蛳。3吸虫的感染期均为幼虫,除血吸虫感染期为尾蚴外,其余均为囊蚴。4吸虫均有保虫宿主,为脊椎动物。5吸虫发育过程中,具有世代交替现象,即有无性生殖阶段,又有有性生殖阶段。(三)吸虫各期幼虫1毛蚴 梨形,被有纤毛,运动活跃。2胞蚴 袋状,成熟胞蚴含多个雷蚴。3雷蚴 长袋状,成熟雷蚴含多个尾蚴。4尾蚴 尾蚴在水中运动活跃,分体部和尾部。5囊蚴 园形或类园形,外有囊壁,内含虫体。二、学习要点(一)华枝睾吸虫(肝吸虫)1形态(1)成虫 形似柳叶,长约12.5c
3、m;腹吸盘居虫体前1/5处,略小于口吸盘;两个睾丸分枝较多,居虫体后1/3,前后排列,受精囊明显,卵黄腺位于虫体中1/3两侧。(2)虫卵 最小的蠕虫卵,形似芝麻粒;黄褐色;卵盖小而明显,对端有突起的小结节;内含梨形的毛蚴。2生活史要点(1)外界的发育A第一中间宿主是赤豆螺、长角涵螺、纹沼螺等。B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鱼、虾类。C外界水体是池塘、鱼塘等。(2)在人体内发育A感染期为囊蚴。B感染方式为食入含活囊蚴的生的或半生鱼虾。C体内移行途径为十二指肠胆总管肝内胆管。D寄生部位为肝内次级胆管。3致病(1)机理及病理变化A成虫寄生胆管炎症管壁结缔组织增生胆管狭窄、阻塞。B死亡成虫或虫卵可作为结石的核心
4、形成胆道结石。C胆汗淤积易继发细菌感染,导致胆管炎或胆囊炎。(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肝肿大、肝痛、纳差、消瘦;重者可致肝硬化,出现腹水,甚至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等。4诊断病原学诊断可选用粪便直接涂片法、十二指肠引流法查虫卵。免疫学检查可用皮试、IHA及ELISA试验。5防治原则:(1)治疗首选吡喹酮。(2)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勿吃生的或半生的淡水鱼、虾。(3)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畜粪便进入鱼塘或池塘。(二)布氏姜片吸虫(肠吸虫)1形态(1)成虫 形似姜片,长椭圆形,约27.5cm;腹吸盘漏斗状,是口吸盘的45倍大小,居亚顶位;两个睾丸高度分枝,前后排列于虫体后半部分。(2)虫卵 最大的蠕虫卵;
5、椭圆形;卵壳薄呈棕黄色;卵盖小而不明显;内含一个卵细胞及多个卵黄细胞。2生活史要点(1)在外界发育A中间宿主是扁卷螺。B水生植物如菱角、荸荠、浮萍等称为媒介植物。C水体多为池塘、湖沼。(2)在人体内发育A终末宿主为人;猪是重要的保虫宿主。B人的感染是由于食入了附有活囊蚴的水生植物。C寄生部位是小肠。3致病成虫口、腹吸盘吸附于肠粘膜炎症(充血、水肿)、溃疡影响消化和吸收。临床表现为肠炎和营养不良。4诊断粪检虫卵或成虫即可诊断。5防治原则(1)普查普治病人和病猪,治疗首选吡喹酮。(2)不食生的或不洁的水生植物。(3)加强人畜粪便管理,防止污染水体。(三)卫氏并殖吸虫(卫氏肺吸虫)1形态(1)成虫
6、椭圆形,长约1cm左右,宽约0.5cm;腹吸盘居中部,与口吸盘等大;卵巢分56叶,与子宫并列于虫体中部;两个指状分枝的睾丸并列于虫体后1/3处,相对集中。(2)虫卵 椭圆形,中等大小,金黄色;卵盖大而明显,对端卵壳较厚;内含一个卵细胞和多个卵黄细胞。2生活史要点(1)在外界发育A第一中间宿主是川卷螺。B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溪蟹及虫剌 蛄。C外界水体为山间溪流。(2)在人体内发育A终末宿主是人,保虫宿主为犬科及猫科动物。B人的感染是因食入生的或半生溪蟹、虫剌 蛄(含囊蚴)。C寄生部位是肺,也可寄生于皮下、肝、脑等处。D体内移行,多为童虫穿过肠壁至腹腔,上行穿过膈肌至肺寄生;有时也可移行到腹壁、脑、
7、肝等处,以童虫或成虫寄生。3致病(1)病理变化 以肺型为例。A脓肿期:虫体寄生部位组织坏死,出血,出现炎性渗出物,病灶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脓肿壁,但较薄。B囊肿期:脓肿内有酱色粘稠的脓液,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囊肿。C瘢痕期:虫体死亡,或游走他处,囊肿与支气管相通,排出内容物,余者被吸收,肉芽组织填充囊腔,并发生纤维化,形成瘢痕。 (2)临床分型及表现A胸肺型:最多见,可有发热、胸痛、咳、痰、胸水等表现。B脑型:危害较大,可有头痛、癫痫、瘫痪等表现。C皮肤型:游走性皮下包块。D腹型:有腹痛、腹泻等表现。E亚临床型:无症状,但多项免疫学检查阳性。4诊断(1)病原学诊断可用痰检虫卵,包括直接涂片法和
8、消化浓集法,也可用粪检虫卵的方法;对皮肤型患者可用皮下包块活检的方法,查找虫体或虫卵诊断。(2)免疫学试验,可用皮试及ELISA等方法协助诊断。5防治原则(1)用吡喹酮治疗病人,消灭保虫宿主。(2)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和痰液污染水体。(3)改变饮食习惯,不食生的或半生的溪蟹、虫剌 蛄。(四)斯氏狸殖吸虫(斯氏肺吸虫)斯氏肺吸虫与卫氏肺吸虫基本相似,应注意以下特点。1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豆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2终末宿主为果子狸、猫、犬等动物。3人是其非正常宿主,常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溪蟹而受染,但在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始终以童虫状态存在,并游走窜扰。4童虫在人体可引起皮肤型幼虫移行症
9、,最多见,也可引起内脏型幼虫移行症造成内脏受损,如脑、肝、肺等。各型临床表现似卫氏肺吸虫病。5对皮肤型幼虫移行症可作病原学诊断,采用皮下包块活组织检查方法(可见童虫,但无成虫或虫卵,无虫体时,可见夏科雷登氏结晶及酸性粒细胞浸润)。(五)日本血吸虫1形态(1)成虫 雌雄异体,圆柱形,长12cm,其中雄虫粗短,灰白色,雌虫细长,暗褐色;腹吸盘居亚顶位,其中雄虫口、腹吸盘明显,而雌虫不明显;雄虫自腹吸盘后,背腹扁平并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性成熟后雌虫居其中;雄虫有7个睾丸,串珠状排列于腹吸盘水平之后;雌虫中部有1个椭圆形卵巢。 (2)虫卵 椭圆形,淡黄色,中等大小;卵壳薄无卵盖,亚侧位有一小棘;内含
10、1个毛蚴。2生活史(1)在外界发育A中间宿主是钉螺。B幼虫发育中无雷蚴,但胞蚴有两个世代。(2)在人体内发育A终末宿主是人,牛是重要的保虫宿主。B感染期是尾蚴。C感染方式为经皮肤。D体内移行为皮下静脉右心肺左心体循环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E成虫寄生部位是肠系膜静脉。F虫卵沉积于肝脏和结肠壁。3致病主要致病阶段是虫卵,应重点掌握致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1)尾蚴 可引起皮炎。(2)童虫 可引起肺部损害。(3)成虫 可致肠系膜静脉内膜炎及周围炎,有时可因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引起肾损害。(4)虫卵 血吸虫卵沉淀于肝及结肠壁等组织引起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
11、病的主要病变。致病机理:卵内毛蚴分泌可溶性卵抗原(SEA),透过卵壳到周围组织,刺激T淋巴细胞,使其致敏。当致敏的T细胞再次受到抗原(SEA)刺激后,T细胞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并吸引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酸性粒细胞及纤维细胞等聚集到虫卵周围而形成虫卵肉芽肿,(IV型变态反应)。病理变化:病变部位主要是肝脏和结肠壁,虫卵在肝脏门静脉分支末端的不断沉积,形成肉芽肿并不断纤维化,在门脉周围出现大面积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纤维化、干线型肝硬化。虫卵沉积于横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壁形成虫卵肉芽肿、嗜酸性脓肿,造成肠粘膜组织坏死。随着肠蠕动坏死组织破溃进入肠腔形成溃疡,以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疤。虫卵肉芽肿的纤维化导致
12、肠壁增厚,肠腔狭窄。临床分型及表现A急性血吸虫病:多见于无免疫力的初次重度感染的青壮年和儿童。患者可有发烧、腹痛、腹泻、粘液血便、肝肿大等。B慢性血吸虫病:急性期过后,或因小量多次感染所致。患者主要表现有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结肠壁增厚等。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C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有肝硬化、腹水、门静脉高压、脾脏明显肿大,甚至消化道出血、肝昏迷。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侏儒症。4实验诊断(1)病原学诊断 粪便直接涂片法:主要用于急性期的诊断;粪便水洗沉淀法:多用于慢性期,检出率较高;毛蚴孵化法:常与粪便水洗沉淀法结合使用,可提高检出率;肠粘膜活组织检查:多用于粪检阴性的慢性血吸出病,特别是晚期血吸
13、虫病患者。 (2)免疫学诊断 环卵沉淀试验最常用,也可使用尾蚴膜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ELISA试验。5防治原则血吸虫病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应熟悉基本原则。(1)控制传染源,普查普治病人、带虫者及病畜,治疗药物选用吡喹酮。(2)管理水源和粪便,防止粪便污染水体,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3)消灭钉螺要因地制宜,可用土埋、围垦、火烧、兴修水利及药物杀螺等方法。绦 虫一、内容提要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寄生于人体的绦虫以圆叶目绦虫最多见,主要有链状带绦虫、肥胖带吻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及微小膜壳绦虫。要求掌握带绦虫成虫、虫卵、囊尾蚴、棘球蚴形态特征及各类绦虫生活史要点,熟悉各种绦虫的致病及诊断,
14、了解其流行和防治原则。(一)园叶目绦虫成虫的形态特征1背腹扁平、带状分节、前窄后宽。2具有吸盘,作为固着器官。3无消化系统,虫体依靠体壁的渗透作用获得营养。4雌雄同体,成节具有雌、雄两套生殖器官。5无体腔。(二)生活史要点1绦虫成虫均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消化道。2生活史中需要1个中间宿主。二、学习要点(一)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猪肉绦虫或有钩绦虫)1形态(1)成虫 扁平带状,约24m,乳白色,有7001000个节片;头节呈圆球形,有4个吸盘、顶突和两圈小钩;成节卵巢分三叶;孕节子宫侧分支数为713支。(2)幼虫(猪囊尾蚴) 卵圆形,约黄豆大小,呈白色半透明的囊泡状,囊内充满清亮的液体;头节内陷于囊
15、内,其结构与成虫的头节相似。(3)虫卵 圆球形,壳薄易脱落;胚膜厚,黄褐色,上有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蚴。2生活史要点(1)在人体内的发育人作为终末宿主时:人作为中间宿主时:A人是链状带绦虫的终末宿主,也可作为中间宿主。B人感染虫卵的方式有自体内重复感染、自体外重复感染及异体感染。C囊尾蚴和虫卵都是感染期。D成虫寄生于小肠,囊尾蚴寄生于皮下肌肉、脑、眼等处。(2)在猪体内的发育A猪是中间宿主。B寄生有猪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3致病囊虫病的危害比绦虫病大,是掌握的重点。(1)绦虫病 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成虫对人机械性损害及毒性作用,可引起腹部不适、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纳差、乏
16、力、消瘦等症状,但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2)囊虫病 猪带绦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脑、眼等处所引起的疾病。常分以下类型:A皮下肌肉囊虫病: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可移动性皮下包块,约蚕豆大小,硬似软骨。B脑型囊虫病:危害大,表现复杂,较常见的症状是头痛、抽风(癫痫)等。 C眼型囊虫病:多寄生于玻璃体和视网膜等眼球深部,患者可有虫动感、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伴有眼球疼痛等。4实验诊断(1)猪带绦虫病 粪检孕节,观察子宫侧分支数可确诊;粪检虫卵,可协助诊断。(2)囊虫病 对皮下、肌肉囊虫病可对皮下肌肉结节活检;对其他类型可用免疫学试验如IHA、EAISA等进行诊断;对脑、眼等部位囊虫可用CT、M
17、R及眼底镜等协助诊断。5防治原则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是防治的关键。(1)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食生的半生的猪肉,生熟切板分开;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2)加强粪便管理,改进养猪方法,提倡圈养,人厕和猪圈分开。(3)加强肉类检疫,防止米猪肉进入市场。(4)治疗病人。对绦虫病可用槟榔、南瓜子驱虫(注意头节是否排出)或用吡喹酮杀虫治疗;对囊虫病可选用吡喹酮或丙硫咪唑治疗。(二)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或无钩绦虫)肥胖带绦虫与链状带绦虫在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防治等方面相似,要求掌握区别点。1成虫长48m,由10002000个节片组成;头节方形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小
18、钩;成节卵巢分2叶;孕节子宫侧分为1530支。2牛囊尾蚴外形似猪囊尾蚴,内陷的头节与其成虫头节相似。 3虫卵与链状带绦虫卵相似。4人是其唯一的终末宿主,成虫寄生于小肠;牛是其中间宿主;囊尾蚴是感染阶段,人因食入生的或半生的含囊尾蚴的牛肉而感染。5牛带绦虫寄生人体小肠可引起牛带绦虫病,与猪带绦虫病并称为带绦虫病或绦虫病,临床表现相似,但其孕节常主动从肛门逸出,患者多有肌门痒感。该虫不能引起囊虫病。6诊断、防治基本同猪带绦虫(三)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1形态(1)成虫 长约27mm,由头节、颈部和链体组成,头节似猪带绦虫头节,链体包括幼节、成节和孕节各一节。(2)虫卵 与带绦虫卵相似。(3)棘球
19、蚴 类圆形囊状物,乳白色,半透明,内充液体,大小不等,其结构如下:角质层:居外,1mm厚,无细胞结构。棘球砂是指悬浮于囊液中的原头蚴、生发囊、小的子囊及脱落的小钩等。2生活史要点(1)在犬体内的发育A终末宿主为犬、狼等食肉动物(2)在牛、羊及人体内的发育A中间宿主是牛、羊及人。B感染期是虫卵。虫卵粘附于犬及牛羊的皮毛、牧草或污染水源,中间宿主经口食入而受染。C棘球蚴主要寄生于肝(70%),其次是肺(20%),也可寄生于任何组织,常为单发,且生长速度缓慢。D若因棘球蚴破裂进入人的体腔,生发层或原头蚴又可发育为新的棘球蚴(多个)。3致病棘球蚴寄生人体引起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其危害与大小、数量及寄
20、生部位有关。其生长缓慢,幼年感染,成年发病,病程较长;主要寄生于肝、其次为肺,但任何脏器均可发生。(1)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 棘球蚴不断生长压迫周围组织,造成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引起压迫和刺激症状,因其部位不同,症状有别。(2)过敏反应 囊内虫体蛋白可不断渗出,或因囊肿破裂、囊液外溢,发生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3)继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棘球蚴病 棘球蚴破裂,囊液外溢,引起炎症(胆管炎、腹膜炎),同时棘球砂落入体腔又可引起继发性棘球蚴病。4诊断严禁对包虫病患者进行穿刺检查,因此需综合分析,才能诊断。(1)询问病史 有无与牛、羊、犬的接触史及是否来自流行区等资料对诊断很有价值。(2)影像检查 如C
21、T、MRI、B超等,有助于囊肿的定位、定数量。(3)免疫学试验 常用皮试、IHA、ELISA等,有重要的价值。(4)病原诊断 常在术后查棘球砂或对囊壁进行切片检查;对肺包虫病患者的咳出物(粉皮状)也可检查。(四)多房棘球绦虫1多房棘球蚴常由无数园形或椭圆形的囊泡聚集而成,外周无纤维性膜形成的界限,具有外向性生长特点,内含胶冻状物,寄生于人体者多无原头节。2鼠类及人是中间宿主,狐狸、犬、狼为终末宿主;人因误食虫卵而受染;幼虫主要寄生于肝,其次是肺、脑等部位。3多房棘球蚴病危害严重,可经直接浸润、淋巴转移、血行扩散侵犯组织,造成弥漫性器官及组织坏死,尤如恶性肿瘤。4诊断同棘球蚴病,应注意与肝棘球蚴
22、病及肝癌的区别。5防治同棘球蚴病相似。(五)微小膜壳绦虫了解其形态、生活史特征、致病及诊断。1形态(1)成虫 较小,头节有吸盘、顶突和小钩,链体节片宽均大于长。(2)虫卵 类园形、无色、壳薄、胚膜也薄且在两极发出48根丝状物,内含六钩蚴。2生活史要点(1)宿主关系 终末宿主是人或鼠;蚤类可作为中间宿主,也可不需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2)感染 虫卵及似囊尾蚴(存在于蚤体内)均可经口造成人体感染。(3)寄生部位 成虫寄生于人或鼠小肠,并可发生自体内重复感染。3致病感染者多无症状,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及神经症状,这是由于成虫的机械性损伤及虫体的毒性分泌物所致。4实验诊断粪检虫卵可确诊。线 虫一、内容提要
23、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寄生于人体的线虫主要有似蚓蛔线虫、蠕形住肠线虫、毛首鞭形线虫、钩虫、丝虫和旋毛形线虫,以似蚓蛔线虫流行最为广泛;其中丝虫和旋毛形线虫为组织内寄生线虫,其他为消化道寄生线虫。 要求掌握肠道线虫的成虫及虫卵形态特征、组织内线虫的幼虫形态(与论断有关)。熟悉常见线虫的生活史、致病及病原诊断。了解线虫的分布、流行及防治原则。(一)线虫成虫的形态特征1线状园柱形,雌雄异体,雌大雄小,雄虫尾端卷曲或膨大,雌虫尾端尖直或钝圆。2多无固着器官。3消化器官较完整,具有口、咽、食道、肠及肛门。4雄虫生殖器官呈单管型,雌虫多呈双管型。5具有原(假)体腔,体壁由外向内依次为角质层、皮下层及肌
24、层。(二)线虫生活史特征1线虫生活史中有虫卵、幼虫和成虫三期,由幼虫发育为成虫需蜕皮四次。2线虫多为上源性蠕虫(不需中间宿主),少数为生物源性蠕虫(需中间宿主)。二、学习要点(一)似蚓蛔线虫(蛔虫)蛔虫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感染率高,尤其是农村。1形态(1)成虫 形似蚯蚓,长约1535cm。雄虫尾端卷曲,有一对镰状交合刺,雌虫尾部钝园。(2)虫卵 受精卵宽椭形,棕黄色,卵壳厚,外被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内含1个园形卵细胞,两端有半月形间隙;未受精长椭园形,棕黄色,卵壳较薄,内充卵黄颗粒。虫卵外蛋白质膜脱落后形成脱蛋白膜蛔虫卵。2生活史要点(1)在外界发育A感染期为含蚴卵。B在外界土壤中经3周发育为感
25、染期卵。(2)在人体内发育A经口感染。B体内移行为:肠壁静脉肝右心肺、肺泡咽小肠。C寄生于小肠。D寄生方式为游离状态。E营养来源为肠内半消化性食糜。3致病(1)幼虫 肺部损害(机械性损伤及幼虫代谢物、脱皮物引起的过敏反应)。(2)成虫 主要的致病阶段。A损伤肠粘膜引起肠功能紊乱。B掠夺营养引起营养不良。C并发症,以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较常见。 4实验诊断常用直接涂片法检查蛔虫卵而确诊。5防治原则(1)治疗患者及带虫者,选用甲苯咪唑和丙硫咪唑。(2)加强粪便管理和粪便无害化处理。(3)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二)毛首鞭形线虫(鞭虫)1形态(1)成虫 形似马鞭,长35cm,前细(3/5)后粗(2/
26、5),雄虫尾部卷曲。(2)虫卵 纺锤形,棕黄色,卵壳厚,两端有透明栓塞,内含1个受精卵。2生活史要点(1)在外界发育A含蚴卵为感染阶段。(2)在人体内发育A经口感染。B寄生于盲肠。C以前端插入的方式寄生于肠腔。 D营养来源为血液、组织液。3致病A损伤肠壁引起炎症,表现为消化功能紊乱。B重者可出现贫血。4诊断、防治原则同蛔虫。(三)蠕形住肠线虫(蛲虫)分布广泛,学龄前儿童感染率高。1形态(1)成虫 细线状,钫锤形,体前端有头翼,咽管球明显。雌虫约1cm,尾部尖细;雄虫约0.5cm,尾卷曲。(2)虫卵 柿核状,无色透明,内含幼虫。2生活史A生活史简单,不需中间宿主。B成虫寄生于人体回盲部,虫体交配
27、后雄虫立即死亡。C雌虫在宿主睡眠时爬至肛周产卵,约46小时即可发育到感染期。 D经口感染,可有自体外感染(肛门-手-口途径)、异体感染和逆行感染等方式。3致病(1)肛门及会阴部瘙痒 由于成虫爬出肛周产卵,卵内幼虫分泌物、代谢物渗出卵壳刺激皮肤,引起瘙痒。(2)异位损害 成虫产卵后爬入阴道等处异位寄生,引起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4实验诊断常用棉签拭子法或透明胶纸法查蛲虫卵,应在晨起便前进行。在肛周检出成虫也可确诊。5防治原则(1)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可选用甲苯咪唑或丙硫咪唑。(2)注意公共卫生、家庭卫生及个人卫生。(四)钩虫钩虫对人体危害严重,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两种,前者分
28、布以北方为主,后者以南方多见。 1形态(1)成虫 十二指肠钩虫呈C形;口囊内有两对钩齿;雄虫交合伞背肋远端分叉,二分三歧,交合刺一对,末端分开;雌虫尾端有尾刺。美洲钩虫呈S形;口囊内有一对半月形板齿;雄虫交合伞背肋基部分叉,二分二歧,1对交合刺合并,末端有倒钩;雌虫无尾刺。(2)虫卵 椭园形,无色透明,卵壳极薄,内含48个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明显间隙。2生活史(1)在外界发育(2)在人体内发育A人是唯一的宿主。B感染期为丝状蚴,存在于土壤浅层。C经皮肤感染。D体内移行为:皮下静脉右心肺、肺泡气管咽小肠E成虫寄生于小肠,咬附或钩附于小肠,以血液为食。3致病(1)幼虫A钩蚴性皮炎B肺部损害(
29、2)成虫 重要的致病阶段,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A胃肠功能紊乱:成虫咬附于肠粘膜,引起出血、溃疡、炎症,可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B贫血:贫血是钩虫对人体最主要的危害,其产生机理是:钩虫吸血为食;钩虫头腺分泌抗凝素,使伤口血液不易凝固,不断渗血,加之虫体不断更换吸血部位,加重渗血的程度;慢性失血引起造血原料不足等是造成贫血的原因。C异嗜症:可能与缺铁有关。4实验诊断(1)粪检虫卵主要用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蚴培养法,也可选用直接涂片法。(2)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3)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感染,如下地要穿鞋,手足要涂防护剂。(五)旋毛形线虫(旋毛虫)旋毛虫引起的旋毛虫病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形态旋毛虫幼
30、虫囊包呈梭形,寄生于横纹肌内,其长轴平行于横纹肌,囊包中含12条卷曲的幼虫。2生活史要点(1)旋毛虫幼虫和成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横纹肌和小肠壁,要完成生活史,必须转换宿主。鼠、猫、猪、犬及多种野生动物是其宿主。(2)人因食入生的或半生不熟猪肉或其他动物肉类而受染。(3)旋毛虫感染期为幼虫囊包。3致病(1)侵入期 指幼虫侵入肠壁至发育为成虫期。患者肠壁出现炎症或溃疡,常表现为胃肠道症状。(2)幼虫移行期 指新生蚴经血循环移行至全身肌肉,此期对人危害最严重。新生蚴在血管内移行引起血管炎,在横纹肌内寄生引起肌炎和肌纤维肿胀、横纹消失、排列紊乱,甚至肌细胞坏死崩解。患者表现为高热、眼睑及面部浮肿,全
31、身肌肉酸痛,重者出现心肌炎、肺出血、肺水、呼吸困难、咀嚼困难、吞咽困难、运动障碍等症状。 (3)成囊期 感染后1个月,虫体周围形成纺锤形囊包。患者急性期症状逐渐消退,重者可出现恶病质、虚脱,或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4实验诊断(1)病原学 取腓肠肌或肱二头肌活组织检查,查到幼虫囊包即可确诊。(2)免疫学 可选用皮试、皂土絮状试验、ELISA等试验。5防治原则(1)治疗患者可选用丙硫咪唑,也可使用甲苯咪唑。(2)加强肉类检疫,防止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猪肉或动物肉类流入市场。(3)改变不良饮食卫生习惯,不吃生的或熟犬肉或其他动物肉类。(4)灭鼠,防止猪感染旋毛虫。(六)丝虫在我国流行的丝虫有两种,即
32、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16个省市。1微丝蚴的形态(1)班氏微丝蚴 体态柔和,头隙长宽相等或长为宽的一半,体核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清晰可数,无尾核。(2)马来微丝蚴 体态僵硬,头隙长为宽的2倍,体核大小不一,排列紧密,相互重叠,不易分清,尾核两个。2生活史要点(1)两种丝虫生活史基本相同,蚊为中间宿主,人是终末宿主。(2)微丝蚴进入蚊体后发育为丝状蚴。(3)微丝蚴进入人体后在淋巴管和淋巴结内发育为成虫。(4)感染期为丝状蚴,存在于患者的外周血液中,具有夜多昼少的现象即夜现周期性,其中班氏微白丝蚴为晚10点至次晨2点,马来微丝蚴为晚8点至次晨4
33、点。(5)感染方式为经蚊叮咬。3致病(1)早期 以过敏和急性炎症为主,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部分患者常用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称为丝虫热。(2)晚期 淋巴管炎症反部发生,管腔变窄;死亡虫体引发丝虫肉芽肿,导致淋巴管闭塞、栓塞,引发淋巴管曲张及破裂,使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临床表现可有:象皮肿(最多见)、睾丸鞘膜积液及乳糜尿等。4实验诊断(以病原学诊断为主)(1)病原学 外周血检查微丝蚴,应在晚上9点以后采血为宜。常用厚血膜法、新鲜血滴检查法、海群生白天诱出法及微丝蚴浓集法。(2)免疫学 较常用的方法是IHA、ELISA等。5防治原则(1)普查普治 治疗选用海群生(乙胺
34、嗪)、呋喃嘧酮等药物。(2)防蚊灭蚊。(3)加强对人群的监测。位置: 学习指南-医学原虫部分概 述原虫是由单细胞构成的低等动物,能独立地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寄生于人体的原虫约40余种,其中对人类危害较大,国内分布较多的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贾弟虫、阴道毛滴虫、黑热病原虫、疟原虫及弓形虫等。掌握原虫的基本结构,熟悉原虫的生理特点,了解原虫的致病特点。(一)原虫的基本结构原虫的结构,也是由胞膜、胞质和胞核三部分构成。1.胞膜 由单位膜构成。胞膜蛋白具有抗原性,有些原虫胞膜含有酶、毒素及受体等。2.胞质 由基质和细胞器构成,有些原虫的胞质有内、外质之分。外质透明、凝胶状;内质溶胶状、颗粒状;含
35、各种细胞器和内含物,是原虫代谢的场所。原虫的运动细胞器有:伪足、鞭毛、纤毛及波动膜等。3.胞核 由核膜、核质、核仁及染色质组成。多数原虫的胞核内染色质少而分散,碱性染料染色后着色浅,为泡状核型;少数原虫染色质多,染色后着色深,为实质核型。(二)致病特点1.增殖作用 原虫侵入宿主后,个体数量必须增殖到相当数量后才表现出明显的损害或临床症状。2.播散倾向 原虫形体微小、增殖迅速,可在原发病灶通过直接侵袭或血行播散向邻近或远方组织侵蚀和播散的倾向,可累及多个器官。3.机会致病 部分原虫,正常人感染后,无临床表现,若宿主免疫力下降或抑制,这些原虫可异常增殖,引起人体致病。4.带虫免疫 多数原虫感染人体
36、,机体产生的免疫力不能全部清除体内原虫,可将其数量降至最低水平,使宿主抵抗力与原虫侵袭力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若体内虫体消失,其免疫力也消失,若条件发生变化,这种平衡则被打破。 叶足虫一、内容提要叶足虫以伪足为运动细胞器,形状多变,故称阿米巴或变形虫。多数种类有滋养体和包囊两期。叶足虫多寄生于人体消化道,有十余种,其中仅溶组织内阿米巴在一定条件下能侵入组织引起疾病。少数自生生活的阿米巴偶然侵入人体引起严重疾病。 要求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熟悉其致病作用和临床类型、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其分布流行及防治原则。二、溶组织内阿米巴学习要点(一)形态1.滋养体 分为大滋养体和小滋养体两种。(
37、1)大滋养体 形态不规则,运动活跃,虫体较大,内外质分明。内质常含吞噬的RBC,其核仁居中,核周染粒大小一致,分布均匀。(2)小滋养体 虫体较小,运动迟缓,内外质不分明。内质不含RBC,但含细菌,胞核结构同大滋养体。2.包囊 圆球形,囊壁厚,内含14个胞核,结构同滋养体,未成熟包囊内含棒状的拟染色体及块状的糖原泡。(二)生活史1.四核包囊为感染期,经口造成人体感染。2.生活史的基本过程为:包囊小滋养体包囊。3.当宿主肠壁受损或肠功能紊乱时,小滋养体侵入肠壁,转为大滋养体,并可随血流至肝、肺、脑等组织。存在于肝脓肿的大滋养体也可直接侵袭至肺。(三)致病人体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后,多无症状,少数出现
38、急性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肝脓肿等疾病。1.致病因素(1)虫株毒力 其毒力强弱与虫株有关。毒力大小与胞膜上溶组织酶有关。可通过接触溶触作用破坏组织。(2)肠道细胞的协同作用 细菌为溶组织内阿米巴提供营养来源和活动繁殖的理化环境,同时削弱宿主抵抗力。 (3)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溶组织内阿米巴不侵入组织,但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时,有利于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侵入。2.病理变化(1)肠壁 大滋养体侵入肠粘膜、粘膜下层,大量增殖、扩展,分泌溶组织酶引起组织液化、坏死,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病变部位以回盲部及乙状结肠多见。(2)肠外器官 侵入肠壁的大滋养体,也可侵入静脉,随血至肝、肺,甚至脑、皮肤等器
39、官,引起肝脓肿、肺脓肿等继发性阿米巴病。脓肿脓液粘稠,酱色,有特殊的臭味。3.临床分型及表现(1)肠阿米巴病A.阿米巴性肠炎:腹痛、腹泻。B.阿米巴痢疾:发烧、腹痛、腹泻、脓血便(腥臭)。(2)肠外阿米巴病A.阿米巴肝脓肿:最多见B.阿米巴肺脓肿:多由肝脓肿内大滋养体穿破横膈,进入胸腔,直接侵入肺引起,少数可从肠壁血循环进入肺脏。C.阿米巴脑脓肿及皮肤阿米巴病:少见。(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诊断(1)粪便检查A.生理盐水涂片法:适用于急性期患者,查滋养体,应注意保温并及时送检。B.碘液涂片法:适用于慢性期患者,查包囊。(2)乙状结肠镜检 观察肠壁溃疡,并取材查大滋养体。2.免疫学诊断可用IHA
40、、ELISA等试验协助诊断阿米肝脓肿或痢疾患者。(五)防治原则1.治疗病人和带虫者,首选灭滴灵(甲硝咪唑)。2.加强粪便管理或无害化处理,保护水源;防止污染。3.消灭苍蝇、蟑螂等传播媒介。4.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鞭毛虫一、内容提要鞭毛虫以鞭毛作为运动细胞器。寄生于人体、危害较大的鞭毛虫有杜氏利什曼原虫、阴道毛滴虫和贾弟虫等。要求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和生活史;熟悉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和诊断,贾弟虫和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和诊断等相关知识点;了解各种鞭毛虫的防治原则。二、学习要点(一)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黑热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与白蛉地理分布一致,国内已基
41、本控制,但仍时有发生。1.形态(1)无鞭毛体 圆形或类圆形,胞质淡蓝色,核大、圆形呈紫红色,动基体细小,杆状。(2)前鞭毛体 梭形,胞核居中部,动基体位虫体前端,基体在动基体之前,并由此发生一根鞭毛。2.生活史要点(1)有两个宿主,即白蛉、人或哺乳动物,其中犬是重要的保虫宿主。(2)前鞭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及唾液腺,是感染期,因白蛉叮咬而传播。(3)无鞭毛体寄生于人体或其他哺乳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尤以肝、脾、骨髓、淋巴结等为主。 3.致病(1)肝、脾、淋巴结肿大 主要由于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并引起大量增生所致,以脾肿大最常见。(2)贫血 其原因是:脾肿大引起脾功能亢进,导致三系细胞减少;骨髓因受染的巨噬细胞浸润,影响了骨髓的造血功能;免疫溶血等。(3)清、球比例倒置 患者血浆中清蛋白降低(肝功受损,合成减少),球蛋白增加(浆细胞增生所致)。(4)出血倾向 血小板减少,患者常有鼻衄、出血等。(5)并发感染 黑热病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抑制或出现免疫缺陷,易并发其他感染,患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