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管理法律制度.doc
《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管理法律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管理法律制度.doc(1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管理法律制度.精品文档.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管理法律制度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1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 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规定设置药事管理组织和药学部门。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三级医院设置药学部,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二级科室;二级医院设置药剂科;其他医疗机构设置药房。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临床药师。临床药师应当全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指导患者安
2、全用药。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药监测、评价和超常预警制度,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应当结合临床和药物治疗,开展临床药学和药学研究工作。 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要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 室 ) ,实行集中调配供应。医疗机构建立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 室 ) 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2 医疗机构购进药品的相关要求 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处方管理办法、国家处方集、药品采购供应质量管理规范等制订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编制药品采购计划,制订本机构药品采购工作流程,建立健全药品成本核算和账务管理制度,按规定购入药品。医
3、疗机构临床使用的药品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 )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 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从具有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药品;但是,购进没有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除外。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药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得购进和使用。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必须有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并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货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以及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医
4、疗机构因临床急需进口少量药品的,应当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口。进口的药品应当在指定医疗机构内用于特定医疗目的。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 2 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 l 2 种。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其他剂型和剂量规格药品的情况除外。 禁止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师等有关人员以任何名义收受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或者其代理人给予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如发生相应违法行为,由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本单位给予处分,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执业医师
5、,由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医疗机构配制制剂的管理要求 根据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医疗机构设立制剂室,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报同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验收合格的,予以批准,发给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未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的,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 ( 包括已售出的和未售出的药品 ) 货值金额 2 倍以上 5 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配制制剂
6、,应当是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必须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和样品,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制剂批准文号后,方可配制。配制的制剂必须按照规定进行质量检验;合格的,凭医师处方在本医疗机构使用。 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或者变相销售,不得发布医疗机构制剂广告。发生灾情、疫情、突发事件或者临床急需而市场没有供应时,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在规定期限内,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医疗机构将其配制的制剂在市场销售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销售的制剂,并处违法销售制
7、剂货值金额 1 倍以上 3 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医疗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使用其他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购进的药品,并处违法购进药品货值金额 2 倍以上 5 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书。 4 医疗机构药品调配管理 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门急诊药品调剂室应当实行大窗口或者柜台式发药。住院 ( 病房 ) 药品调剂室对注射剂按日剂量配发,对口服制剂药品实行单剂量调剂配发。肠外营养液、危害药品静脉用药应当实行集中调配供应。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除药品质量原因外,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药
8、师应当凭医师处方调剂处方药品,非经医师处方不得调剂。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认为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应当记录,按照有关规定报告。 5 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规定 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医疗机构需要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应当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取得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医疗机构应当凭印鉴卡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定点批发企业购买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
9、药品。 医疗机构购买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只限于在本机构内临床使用。医疗机构抢救病人急需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而本医疗机构无法提供时,可以从其他医疗机构或者定点批发企业紧急借用;抢救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将借用情况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本单位执业医师进行有关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知识的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医疗机构应当将具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名单及其变更情况,定期报送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并抄送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根据处方管理办
10、法,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本机构药师进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药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调剂资格,方可在本机构调剂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6 医疗机构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管理规定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国家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设立或者指定机构并配备专 ( 兼 ) 职人员,承担本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获知或者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当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不具备在线报告条件的,应当通过纸质报表报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
11、监测机构,由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代为在线报告。应当配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并提供调查所需的资料。应当建立并保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档案,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完整、准确。 医疗机构应当主动收集药品不良反应,获知或者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应当详细记录、分析和处理,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报告。新药监测期内的国产药品应当报告该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其他国产药品,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 5 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满 5 年的,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医疗机构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
12、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 15 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 30 日内报告。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 医疗机构获知或者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等方式报所在地的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同时填写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基本信息表,对每一病例还应当及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医疗机构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迅速开展临床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必要时可采取暂停药品的使用等紧急措施。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
13、改正;逾期不改的,处 3 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 一 ) 无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 ( 二 ) 未按照要求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报告、调查、评价和处理的; ( 三 ) 不配合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和群体不良事件相关调查工作的。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医疗机构有上述行为之一的,应当移交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医疗机构违反相关规定,给药品使用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7 法律责任 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
14、不得使用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专业技术工作或者聘其为药学部门主任。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 ( 一 ) 未建立药事管理组织机构,药事管理工作和药学专业技术工作混乱,造成医疗安全隐患和严重不良后果的; ( 二 ) 未按照规定配备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临床药师制,不合理用药问题严重,并造成不良影响的; ( 三 ) 未执行有关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导致药品质量问题或用药错误,造成医疗安全隐患和严重不良后果的; ( 四 ) 非药学部门从事药品购用、调剂或制剂
15、活动的: ( 五 ) 将药品购销、使用情况作为个人或者部门、科室经济分配的依据,或者在药品购销、使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 六 ) 违反其他规定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医疗机构违反药品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依据其情节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二、临床实验室管理 1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执业管理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设定临床检验项目,提供临床检验服务。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或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项目,应当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临床检验服务应
16、当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应当具备与其临床检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临床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应当有专 ( 兼 ) 职人员负责临床检验质量和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当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细织的相关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不得使用卫生部公布的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2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检验报告管
17、理制度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临床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保证临床检验报告的准确、及时和信息完整,保护患者隐私。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乡、民族乡、镇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可以由执业助理医师出具。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 非临床实验室不得向临床出具临床检验报告,不得收取相应检验费用。 3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要求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 医疗机构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
18、程,并组织实施。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记录,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储存、标本处理、仪器和试剂及耗材使用情况、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检验结果、报告发放等内容。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 2 年。 4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求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要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应当建立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 医疗机构 I 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生物危害风险,保证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达到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应当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险品、危险设施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5 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基因扩增检验的管理规定 根据医
19、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临床基因扩增检验项目登记后,方可开展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工作。以科研为目的的基因扩增检验项目不得向临床出具检验报告,不得向患者收取任何费用。对于擅自开展临床基因检验项目的医疗机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 47 条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 80 条处罚,并予以公告。公告所需费用由被公告医疗机构支付。 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人员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攻部门指定机构技术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工作。 三、医用设备配置管理 1 医疗机构采购、使用医疗器械的管理要求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应当从取得
20、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或者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的医疗器械,并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对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使用的产品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 5000 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 2 倍以上 5 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 5000 元的,并处 5000 元以上 2 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对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使用过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销毁,
21、并作记录。对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 5000 元以上 3 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对医疗机构处 3 万元以上 5 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医疗器械召回管理 根据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 ( 试行 ) ,医疗机构应当协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履行召回义务,按照召回计划的要求及时传达、反馈医疗器械召回信息,控制和收回存在缺陷的医疗器械。应当配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有关医疗器械缺陷的调查,并提供有关资料,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可能存在缺陷进行的调查予以协助。拒绝配合有关医疗器械缺陷
22、调查、拒绝协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召回医疗器械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 3 万元以下罚款。 医疗机构发现其使用的医疗器械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暂停销售或者使用该医疗器械,及时通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还应当同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违反规定的,责令停止使用存在缺陷的医疗器械,并处 1000 元以上 3 万元以下罚款。 召回的医疗器械已经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与医疗机构和患者共同协商,根据召回的不同原因,提出对患者的处理意见和应采取的预案措施。 召回的医疗器械给患者造成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企业请求赔
23、偿,也可以向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请求赔偿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企业追偿。 3 大型医用设备的概念及分类管理 根据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大型医用设备是指列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品目的医用设备,以及尚未列人管理品目、省级区域内首次配置的整套单价在 500 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用设备。 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商有关部门确定、调整和公布,分为甲、乙两类。资金投入量大、运行成本高、使用技术复杂、对卫生费用增长影响大的为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管理品目中的其他大型医用设备为乙
24、类大型医用设备,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 4 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审批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实行配置规划和配置证制度。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许可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发;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许可证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由医疗机构按属地化原则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由医疗机构按属地化原则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医疗机构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方可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对违反规定,擅自购置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要责令其停止使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疗机构 执业 行为 管理 法律制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