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纲要.doc
《动物生理学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纲要.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动物生理学纲要.精品文档.动物生理学纲要第一单元概述考点一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一、机体功能与环境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所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内环境。考点二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称为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考点三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二、机体功能的调节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自身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称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神
2、经调节具有迅速、准确的特点;体液调节是指内分泌系统所产生一些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化学物质(主要指激素),经体液途径运送到特殊的靶组织、细胞,对其活动进行调节,其调节特点是:作用范围较广,作用比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其调节特点是:简单,且调节幅度小。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功能考点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一、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静息膜电位,其主要是K+自细胞内外流所致,是K+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细胞静息时,膜电位外为正、内为负的电性状态称为极
3、化状态(或极化)。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膜外高浓度的Na+迅速内流,结果造成膜内负电位迅速降低。由于膜外Na+具有较高的浓度势能,当膜电位减小到0时仍可继续内移转为正电位,直至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Na+内移为止,此时的电位即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也即Na+的平衡电位。考点二细胞兴奋性与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在体内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则称为兴奋。细胞产生兴奋时,其兴奋性变化要经历四个时期,即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考点三阈值、阈电位和锋电位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
4、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该刺激强度的值则称为刺激的阈值。刺激达到阈值后即可引发动作电位,细胞从静息膜电位变为动作电位时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体电位变化,包括上升相和下降相。只要刺激达到阈强度(或阈电位),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和变化过程都是一样的,这个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这是因为,产生动作电位的关键是去极化能否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原刺激强度无关。二、骨骼肌的收缩功能考点一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神经与骨骼肌相互联系的部位称神经-肌肉接头。其兴奋传递过程包括:Ca2+内流前膜内、递质乙酰胆碱(Ach)释放、Ach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Na+内流、终板电位形
5、成并总和、骨骼肌膜暴发动作电位而兴奋。考点二骨骼肌的兴奋一收缩偶联把骨骼肌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与其产生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骨骼肌兴奋一收缩偶联。其结构基础是三联体,偶联因子是Ca2+第三单元血液一、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考点一血量成年畜禽的血量约为体重的59,有循环与储备血量之分。生产中,动物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10,一般不会影响健康,一次急性失血若达到血量的20时,生命活动将受到明显影响。一次急性失血超过血量的30时,会危及生命。考点二血液的pH和血浆渗透压血液pH为735745,决定其稳定的物质基础是血浆中的NaHCO3H2C03缓冲系统。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所具有的促使低浓度溶液中
6、的水分子透过半透膜向血浆中渗透的力量。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前者是主体,主要由Na+和Cl-形成,主要影响细胞内外水的分布;后者值小,主由血浆蛋白形成,特别是白蛋白,主要影响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生产中,因09 %的氯化钠溶液和5 %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称之为等渗溶液。二、血浆考点一血浆与血清的区别关键是纤维蛋白原的有无,前者有,后者无(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考点二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又称清蛋白,血浆胶体渗透压形成的主体蛋白)、球蛋白(、三类,类几乎都是免疫抗体,故称为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三类。三、血细胞考点一
7、红细胞生理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这一特性与红细胞是否发生叠连有关,叠连发生增多时,稳定性较差,血沉值增大,目前认为叠连仅与血浆因素相关。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02和C02,缓冲血液pH。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考点二红细胞生成蛋白质和铁是其生成的主要原料,叶酸、维生素B12、Cu2+是主要的成熟因子。动物出生后,红骨髓是红细胞生成的关键场所。考点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由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睾丸分泌的雄激素,参与其生成调节,但以前者为主。考点四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吞噬
8、能力,能吞噬侵入的细菌或异物;嗜酸性粒细胞:能吞噬组胺等嗜碱性粒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主要机能在于缓解过敏和限制炎症过程;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能力,能分泌组胺、肝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渗出血管变成巨噬细胞,有强大的吞噬能力,能吞噬细菌、病毒、组织等,参与特异及非特异免疫反应;T细胞主要参与特异性细胞免疫;B细胞主要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考点五血小板生理功能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释放、吸附和收缩等生理特性,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参加生理止血、参与凝血、参与纤维蛋白的溶解、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等方面。四、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考点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凝血过程分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
9、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其根本原因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考点二抗凝物质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浆中的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肝素、蛋白质C。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考点三抗凝和促凝的方法抗凝:移钙法,常用的物质有:柠檬酸钠、草酸钾、草酸铵、乙二胺四乙酸;脱纤抗凝;肝素因抑制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是一种高效的抗凝剂;低温因凝血因子(酶)活性降低而延缓血凝;双香豆素竞争维生素K的活性而抑制部分凝血因子的形成而抗凝;将血液盛于光滑的器皿内,因凝血因子的活化延迟而延缓血凝。促凝:血液加温、接触粗糙面、给机体补充维生素K、补钙等可促进凝血。
10、第四单元血液循环一、心脏泵血考点一心动周期和心率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其特点有:心房心室依次收缩;全心舒张期较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称为心率。考点二心脏泵血过程心脏舒张血回心脏、心脏收缩血射入动脉的过程,称心泵血。心泵血主由心室肌舒缩完成。考点三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音每分钟一侧心室收缩射入动脉内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称为射血分数。每个心动周期中,心脏活动所产生的声音,称为心音,主有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前者发生于心缩期,又称心缩音,音调低、持续时间较长,主由房室瓣关闭所引起。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又称心舒音,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主由半月瓣突
11、然关闭所引起。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考点一心肌的基本生理特性心肌包括有四大生理特性:1兴奋性心肌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要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三个时期,有效不应期的特点是历时较长,保证心脏的活动始终是收缩与舒张交替进行。在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内可接受额外刺激而产生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2自律性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发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只有像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才有自律性,窦房结自律性最高,成为控制心脏活动的关键部位,称其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其所引导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节律。3传导性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因闰盘的存在,兴奋可
12、以在心肌细胞问传导,使心肌在功能上成为功能合胞体;二是兴奋传导具有“快-慢-快”的特点,两快保证心房肌细胞或心室肌细胞几乎同时兴奋收缩,兴奋在房室结处传导速度变“慢”,形成房室延搁现象,导致心房和心室依次收缩。4收缩性其特点表现为:收缩舒张交替进行;可发生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考点二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与神经动作电位相比较)其最大特点是:复极化过程持续时间长,可达200300ms,其主要原因是复极2期(平台期),Ca2与K+在细胞膜上相对流动的结果。考点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正常心电图常有五个波,即:P波、QRS波群和T波。QRS波群反映兴奋在心室各部位传导过程中的电位变化。三、血管生理考
13、点一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1动脉血压的形成血液充盈心血管系统是基础,心缩射血和血流阻力是动力。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称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脉压)。2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每搏输出量、外周阻力、动脉血管壁的弹性、心血管系统的充盈度、心率。考点二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的大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血管对血流的阻力。影响静脉回心血量主要包括: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脏收缩力量、体位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考点三
14、微循环通路及作用包括直捷通路(主要功能在于调动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动一静脉短路(参与体温调节)、迂回通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和气体交换)。考点四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1生成条件:毛细血管对血浆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静水压)。2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回流、毛细血管通透性。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考点一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心脏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B受体结合,使心肌四性增强,全面兴奋心脏;心脏迷走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M受体结合,使心肌四性减弱,全面抑制心
15、脏。考点二压力感受性反射血压升高时,兴奋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分别通过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心血管中枢(基本中枢在延髓),结果使心脏迷走神经兴奋、心脏交感神经抑制、缩血管神经抑制,导致心射血减少,血管舒张,血流阻力降低,血压下降。相反,血压降低时,通过反射使血压升高。考点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由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主与心肌B受体结合,使心肌四性增强,产生强心效应;去甲肾上腺素主与血管a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升血压效应。第五单元呼吸一、肺通气考点一胸内压胸内压又称胸膜腔内压。胸内压=肺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因肺内压约等于大气压,所以,胸内压肺回
16、缩力,故胸内压又称胸内负压。胸内压的主要生理作用:牵张肺,有利肺换气正常进行;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扩张食道,有利于呕吐和反刍。考点二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大气和肺泡气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肺通气的阻力有两种: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考点三肺容积和肺容量1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2补吸气量平和吸气末,再尽力吸气,多吸入的气体量。3补呼气量平和呼气末,再尽力呼气,多呼出的气体量。4残气量补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体量为残气量,或称余气量。5功能残气量平和呼气后留存于肺内的气体量。6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
17、量。即补吸气量、潮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考点四肺通气量1每分肺通气量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2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进或出肺泡的气体总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死腔量)呼吸频率。由于死腔的影响,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肺泡通气量比浅而快的呼吸大,肺的换气效率更高。二、气体交换与运输考点一换气原理和影响因素换气原理是气体的分压差。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气体分压差、溶解度和分子量平方根、呼吸膜面积与厚度、肺通气血流量比值。考点二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方式二者以化学结合形式为主进行运输,氧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02)被运输。CO2有三种化学结合形
18、式:NaHCO3、KHCO3、HbNHCOOH(氨基甲酸血红蛋白)。三、呼吸运动的调节考点一神经反射性调节延髓是调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其可形成深而慢的基本呼吸节律。通过肺牵张反射、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使呼吸运动与生理情况相适应,前者调节呼吸节律,后者维持呼吸深度。考点二体液调节位于延髓浅表部位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敏感,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对血液中缺Oz敏感,对血液中H+及CO2变化敏感性较低。C02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呼吸运动:一是血液中CO2直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经化学感受性反射,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另一途径是血中的CO2透过血-脑屏障,CO2和脑脊液中的水生成H2CO3,继而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生理学 纲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