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教案曾湘泉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教案曾湘泉版.doc(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劳动经济学教案曾湘泉版.精品文档. 劳动经济学教案第一章 导 论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劳动经济学产生的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研究对象和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劳动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25年,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劳动经济学的问世。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市场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来看,工业革命后,产生了雇佣劳动,以及在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劳动经济的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
2、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雇佣劳动所产生的诸如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市场上的各类问题不断涌现,促使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埃利理查德1886年出版了美国劳工运动一书,他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市场、劳动条件的决定方面的作用,开创了对劳动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劳动市场日趋成熟。1925年出版了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本正式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该书开始系统涉及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的分析。20世纪
3、30年代的大萧条和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失业形势,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宏观劳动问题的深入思考。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也是宏观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先河。历史表明,市场经济国家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产生了对劳动市场分析和研究的需求,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如1931年,朱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伊兰伯格和史密斯教授在2000年最新版的现代劳动经济学中指出:“劳动经济学研
4、究劳动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还有一种定义则强调,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劳动经济学分析和设法探讨个人作为劳动力的经济活动。正如消费经济学研究消费着职能的性质和作用一样,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的环境。另外还存在着特别强调劳动力的市场特征或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相关的一些定义。如199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经济学辞典,将劳动经济学表达为: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它涉及到影响劳动力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
5、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用、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的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大卫桑普斯福特在其主编的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指出,“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价格及配置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这就是劳动经济学所要回答的问题。”在中国,近年来对劳动经济学大都借用国外的定义。不过也有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他们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研究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一产出机理”,“研究在人的理性行为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中将做出什么样的投入决策”的学问。总体而言,尽管上述各种定义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基本方面都离不开劳动力的供求,离不开劳动力的市场,离不开劳动者的行为,以及
6、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成本、收益和价格,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因此,我们认为,大体而言,绝大多数的学者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二、简洁表述:劳动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主要分析方法: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二、实证经济学1、采用方法:根据数学模型(函数或坐标上的几何图形)、表格或历史事实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2、采用方法的原因:源于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定:资源的稀缺性;人是理性的。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任何抉择都要付出成本,又因为人是理性的,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或
7、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他们会收集资料,制作图表,建立函数,或根据历史事实,来说明人们的行为 “是什么”。3、缺陷:只是告诉我们实际的状态,并没有告诉我们这种状态是否合理。三、规范经济学1 采用方法: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应该是什么”。2 采用方法的原因: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是促进自愿的、互惠的交易。3缺陷: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采用的价值标准往往不一致。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性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性也就是劳动经济学为什么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的问题,或者说,劳动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的必要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劳动经济学问题体现在我
8、们生活的各个方面。2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 劳动市场的特殊的“买”“卖”关系要求我们给予独立的研究。复习思考题1 从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角度谈谈你对学习劳动经济学价值的认识。2 如何理解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两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劳动、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需求弹性等概念及完全竞争和非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短期和长期的劳动力需求决定理论。教学重点 企业短期和长期劳动力需求决定理论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课时安排 4课时第一节 劳动力需求一、 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
9、的需求方按照市场上的劳动力价格雇佣劳动力的行为。2劳动力需求的性质:是一种派生需求。所谓派生需求,是指对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所引起的需求。即劳动需求依赖于或派生于它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是一种联合需求。所谓联合需求,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不是独立的,劳动只有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生产人们所需的物品。(3)在多数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之间具有相互替代的性质。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其他生产要素需求量的变化将引起劳动需求的变动。3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呈反向关系。二、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经济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程度、经济体制(如计划经济和市场
10、经济)、社会制度安排(如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生活保障)等。微观因素:企业目标、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的生产技术状况、企业的管理水平、时间长短等。第二节 利润最大化的劳动需求一、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短期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行为。1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L)和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MFCL)。完全竞争企业短期内劳动的收益、成本和利润LQPTRWVCFCTCMPPLVMPL123456410151820213333331230455460635555555101520253055555510152025303521525293028465321121815963注:表中L为劳动量;Q为产量;P为
11、产量价格;TR为总收益;W为工资率;VC为可变成本;FC为固定成本;TC为总成本;为总利润;MPPL为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VMPL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MPPL)开始是上升的,然后下降。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L)等于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MPPL)与其销售价格(P)的乘积。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MFCL)(亦称边际劳动成本)等于平均劳动成本。2短期中企业最佳劳动需求量的决定:在短期内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劳动的雇佣量必须符合:雇佣劳动总量的最后那个单位劳动带来的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L)正好等于企业增加雇用的最后那个单位劳动所付出的工资:即VMPL=W3短期内
12、,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VMPL曲线处于递减阶段的部分。vmpl/wwvmpl w1 w1 A w2w2 B w3 w3 CD o l1 l2 l3 l o l1 l2 l3 l (a) (b) 图2-1 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长期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行为1产出效应又称规模效应。是指仅由于工资变化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导致劳动需求的变化,这种效应在短期内表现出来。规模效应使得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变动与工资率的变动成反向变动。2替代效应是指在保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仅由于劳动的相对价格变化而导致的劳动需求的变化。替代效应也使得企业对劳动需求的变动与工资率的变动成反向变动。3综合效应。综合效应-由于工资率的变
13、动将同时引起短期的产出效应和长期的替代效应,企业对劳动的长期需求将增加或减少的更多。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特点:由于工资率的变动将同时引起短期的产出效应和长期的替代效应,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为平坦,更富有弹性。工资率 A w1 B C w2 D SDLO L L1 L2 劳动 图2-2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4其他影响长期劳动需求的因素。产品需求。由于产品需求在长期比在短期更富有弹性,因而,劳动需求在长期更富有弹性。劳动与资本的相互作用。当工资率下降,资本价格既定,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会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来扩大产量。因此,长期劳动需求对工资下降的反应将比短期劳动需求对工资下降的
14、反应更为强烈。技术。当劳动的价格相对于资本下降了,人们将致力于寻求能够节约使用资本的技术,从而增加对劳动的使用。因而,长期对工资下降的反映将超过短期。二、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一)非完全竞争产品市场条件下企业短期劳动需求。非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表LQPTR=PQMRPL=dTR/dLMR=TR/QMPPL=Q/LMRPL=MPPLMRW1472828742852106603232/663253155751535155418472-3-13-35520360-12-62-125621242-18-181-1851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的销售价格随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2在非完
15、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对劳动需求曲线不是由劳动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来表示,而是由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MRPL)曲线来表示。MRPLMRPL w1A w1 A w2Bw2 B w3 Cw3 CD o l1 l2 l3 l o l1 l2 l3 l (a) (b) 图2-3非完全竞争企业的MRPL曲线与劳动的需求曲线3企业投入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MRPL)可定义为总收益的变化(TR)与劳动的变化(L)的比率。4企业投入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实际上等于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与产品的边际收益这两个数值的乘积,即MRPL=MPPLMR5在非完全竞争产品市场条件下,短期内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劳动的雇佣量必须符合:
16、雇佣劳动总量的最后一个单位带来的收益恰好等于企业增加雇佣的最后那个单位劳动所付出的工资。6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产品市场条件下企业对劳动需求的不同之处:非完全竞争企业劳动的需求小于完全竞争企业,弹性更小。A BCWMRPL=VMPL= MPPLMRMPPLP O l1 l2劳动 图2-4 完全竞争企业和非完全竞争企业对劳动的需求(二)非完全竞争产品市场条件下企业长期劳动需求1在长期情况下,工资率的上升或下降将同时产生三种效应:第一,产出效应;第二,替代效应;第三,利润最大化效应。三种效应会导致长期劳动需求比短期劳动需求减少或增加的更多。2结论: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为平坦,更富有弹
17、性。这是由于工资率变动导致的三种效应所致。 WMRPL1 MRPL2 W1d 1d 2 W2 D O L1 L1 L2 图2-5 非完全竞争产品市场条件下企业长期的劳动需求(三)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1假定某个劳动市场只有一个企业。2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3其雇佣劳动的边际成本超过工资率。4垄断企业决定雇佣量的原则:MRPL=MWCL=MFCL5垄断企业在边际收益产品大于工资率的某一点将停止雇佣。工资率 MFCLWXS YC WCTTWMYMRPLOLM LC Lt 劳动 图示2-6 劳动市场垄断的影响6结论:垄断企业的工资率低于边际收益产品;垄断企业的雇佣量低
18、于竞争性企业;对于垄断企业来说,不存在劳动需求曲线,只存在劳动需求点。三、市场劳动需求曲线1市场劳动需求曲线不能将所有雇用某种类型劳动的这类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横向加总得到。因为有一个加总效应在起作用。2当工资率下降或上升时,所有企业增加或减少劳动雇佣的加总效应会使得产品价格下降或上升,从而导致边际产品价值减少或增加,曲线左移或右移。 cCW1W2ddD DDL2DL1DDLM oo q1 q2 q2 Q1 Q2 劳动 (a)单个企业 (b)市场 图2-7 市场劳动需求曲线的形成3市场劳动需求曲线要比简单地将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加总而得到的曲线更加陡峭,弹性更小。四、劳动的需求弹性劳动需求的工
19、资弹性系数弹性系数一般有大于1、等于1、小于1三种情形。劳动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1产品的需求弹性。2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3其他投入要素的替代性。4其他投入要素的供给弹性复习思考题1 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中企业最佳劳动需求量怎样决定?2完全竞争条件下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有什么特点?3在非完全竞争产品市场条件下短期内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劳动的雇佣量必须符合什么原则?4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对企业劳动需求有什么影响?5市场劳动需求曲线有什么特点?6劳动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等基本概念,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劳动力供
20、给决策的基本模型,个人及市场劳动供给曲线。教学重点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课时安排 4课时劳动力供给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其测量指标是人小时数,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数量的劳动者为市场提供的劳动时数。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力参与率一、 劳动力范畴分类1劳动力: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1 美国的劳动力范畴包含以下几个概念:劳动力、非劳动力、就业者和失业者。2 在中国,对劳动力范畴的统计分类目前在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逐步参考市场经济国家的统计分类,建立适应中国劳动市场发展状
21、况的劳动力统计体系。在实际统计中一般使用以下几个概念:劳动力资源总数、从业人员、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等。见书75页。二、劳动力参与率1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占成年人口的比例。2男性的参与率曲线呈倒U形。3对妇女而言,在每个年龄组中的劳动力参与率通常要低于男性。4在工业化国家里,妇女劳动力参与率曲线越来越和男性的相类似,并且也明显地向男性的参与率水平靠近。* 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一、 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如劳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性别比例不同劳动供给也不
22、同。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一般要高于女性。因此,如果一国人口中男性比例过高就会形成较高的劳动供给。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年轻型和老年型较之成年型社会,短期内表现为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人口中的民族构成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身体条件是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二、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不同选择态度而产生的,这一点将在第三节做出阐述。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经济增长快速发展时,劳动需求增加,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当经济处于萧条时,劳动需求水平下降
23、,导致劳动供给减少。三、影响劳动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劳动制度一国的劳动制度中一般都规定了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这些制度安排对劳动供给具有很大的影响。工资制度不同的付酬制度对工作动力和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体制因素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劳动供给造成不同的影响。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劳动供给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一种方法是集中研究不同工资率条件下劳动者愿意工作的时间,即建立一条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此外,也可以从一个人是否愿意提供市场劳动的角度来加以研究,即劳动力参与率的问题。我们在本节着重利用一个简单模型考察人们怎样决定工作多少时间,以推导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在此基础上推导市场劳动供给曲线。一、 劳动和闲
24、暇1劳动者一天的时间除了维持生命而不能挪作他用的部分外,其它部分则在闲暇和劳动(即工作)之间分配。2闲暇直接增加了效用,劳动则可以带来收入,而通过收入购买商品用于消费也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效用。因此,就实质而言,劳动者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选择不同的闲暇和劳动收入,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1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2无差异曲线是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每 天 收 4 a 入b 1 1 c d 1 0 6 12 18 24每天闲暇时间 每天工作时间 24 18 12 6 0 图31 个人
25、无差异曲线 3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负斜率。第二,凸向原点。第三,一个人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高的效用。 收入/天 Y1 Y2Y3I3I2I1O L1 L2 L3 闲暇时间/天图3-2 不同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第四,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第五,不同的人,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I II3I3I2I2I1I1O L O L (a)“工作狂热者” (b) “闲暇热衷者”图形33 两种无差异曲线的比较4偏好差异产生的原因:第一,个人性格的差异。第二,人们所从事工作类型的差异。第三,闲暇的相对价值不同。三、预算线1预算线又称预算约束线。是指在既定的
26、工资率条件下,一个人可能获得的闲暇和收入的各种组合。 收入/天 $ 96 72 48 24 0 6 12 18 24每天闲暇时间 每天工作时间 24 18 12 6 0 图34 不同的预算线2预算线特征:第一,负斜率。第二,其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第三,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第四,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预算线将沿着纵轴平行向上移动。四、均衡的工作时数1劳动者工作多少时间为宜,要由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共同决定。2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相切的点,能使劳动者效用最大化。因为,在该点,两条线的斜率相等,即MRS=W。因而,该点是劳动者最理想的工作决策点。处于该点的工作时数即是均衡的工
27、作时数。 I3 I2 wI1 u1 $16 0 6 12 18 24每天闲暇时间 每天工作时间 24 18 12 6 0图35 均衡的工作时数五、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变化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率(W)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收入效应=0六、工作时数与工资率变动1工资率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2替代效应是指在保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资率变化(W)所带来的工作时间(H)的变化。用公式表示为:替代效应=03工资率变动对工作时间的影响:由于工资率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而这两种效应对工作时间的影响是相反的,因此,工资率变动对工作时
28、间的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七、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图形推导 收入/天W2WU2 U2W1I2U1n Ne Ie I1oSeHh2 h1 h2 闲暇工作图36 工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八、市场劳动供给曲线自左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正。 W S1WWS S2 W3 W2 W1 O 小时 O 小时 O 总劳动供给 (a)个人1 (b)个人2(c)市场 图37 两个人的劳动市场供给曲线九、企业劳动供给曲线水平曲线。 工 资 W0 S0 W1 S1 O 人数 图38不同市场工资率下的企业某一职业供给 十、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曲线。收入/天 w5 I3 I4 I5w4 I2 w3 I1 w5
29、 w2 w4 w1 w3w2 w10 6 12 18 24 每天闲暇小时 24 18 12 6 0 0 6 12 18 每天工作小时 工作小时 图3-78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 第四节 幼儿抚育、上下班和工作的固定成本本节从前面前面讨论的静态劳动力供给模型推广到包括工作成本的模型。这些成本通常包括货币和时间两个方面。例如,上下班的交通既包括时间支出,也包括诸如公共交通的车票或自己汽车费用的货币支出。同样,工作的父母除了支付孩子的保育的费用外,还要花时间接送小孩。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将分别分析工作的货币和时间成本的影响,并视这些成本是固定的,即假设不随个人实际工作时间的多少而变化。一、工作的固定货币成本首先分析工作的固定货币成本情况。图310表示的是个人的几条无差异曲线。这个人的收入为aT。如果根本不工作,那么将位于a点,效用为U1;如果工作,我们假设每个时期的固定成本是ab。预算的起点是b点,而不是a点。 收 入 g f A d B C U2 a U1 b e O L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