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艺学复习重点.doc





《制药工艺学复习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药工艺学复习重点.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制药工艺学复习重点.精品文档.先导化合物:即原型物,是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它具有确定的药理活性,因存在某些缺欠,无法直接药用,但却作为线索物质为进一步的优化提供了前提。药物的工艺路线:一个合成药物往往可通过多种不同的合成途径制备,通常将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成为该药物的工艺路线。全合成:由化学结构比较简单的化工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化学药物。半合成:由已知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药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经过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类型反应法: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
2、法进行合成路线设计的方法。即包括各类化学结构的有机合成通法,又包括官能团的形成,转换或保护等合成方法。分子对称法:具有分子对称性的化合物往往可用两个相同分子经化学反应制得,或在同一步反应中将分子的相同部位同时构建起来。追溯求源法: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思考方法。模拟类推法:对化学结构复杂,合成路线设计困难的药物,模拟类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合成路线设计的方法。倒推法:就是从最终产品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合成过程一步一步地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思考方法。该法又称追溯求源法。一锅合成:若一个反应所用的溶剂和产生的产物对下一步反应影响不大时,可将几步反应按顺序
3、,不经分离,在同一反应罐中进行,习称“一勺烩”或“一锅合成”。基元反应:凡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非基元反应:凡反应物分子要经过若干步,即若干个基元反应才能转化为生成物的反应,称为非基元反应。复杂反应:由两个以上基元反应组成的化学反应。又可分为可逆反应,平行反应和连续反应。配料比:参与反应的各物料之间物质量的比例称为配料比(也称投料比)。通常物料量以摩尔为单位,则称为物料的摩尔比。溶剂化效应:指每一个溶解的分子或离子,被一层溶剂分子疏密程度不同的包围着。由于溶质离子对溶剂分子施加特别强的力,溶剂层的形成是溶质离子和溶剂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催化剂:某一种物质
4、在化学反应系统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称之为催化剂。相转移催化剂:使一个可溶于有机溶剂的底物和一个不溶于此溶剂的离子型试剂之间发生反应的物质,即使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中进行反应的物质。转化率:对某一组分来说,反应物所消耗的物料量与投入的反应物料量之比简称该组分的转化率。一般以百分率表示。收率(产率):某重要产物实际收的量与投入原料计算的理论产量之比值。也以百分率表示。生产工艺规程:一个药物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生产工艺规程,但其中必有一种是在特定条件下最为合理,最为经济又最能保证产品质量的。人们把这种生产工艺过程的各项内容写成文件形式即为生产工艺规程。经验放
5、大法:主要凭借经验通过逐级放大(试验装置,中间装置,中型装置,大型装置)来摸索反应器的特征。在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中,中试放大主要采用经验放大法,也是化工研究中的主要方法。生产工艺规程:一个药物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但其中必有一种是在特定条件下最为合理、最为经济又最能保证产品重量的。人们把这种生产工艺过程的各项内容写成文件形式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药学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制品。生化药物:运用生物化学研究方法,从生物体中经提取、分离、纯化等手段获得的天然存在的生化活性物质或将上述这些
6、物质加以结构改造或人工合成创造出的自然界没有的新的活性物质,通称生化药物。 氨基酸:羧酸分子中一个或一个以上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机体蛋白质的基本单位L型氨基酸:构成天然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除甘氨酸外,-碳原子均为不对称碳原子,具有立体异构现象,但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均为L型,称为L型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人体或其他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元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分别是:苯丙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水解法:以毛发、血粉及废蚕丝等蛋白质为原料,通过酸、碱或酶水解成多种氨基酸混合物,
7、经分离纯化获得各种药用氨基酸的方法初生氨基酸:微生物通过固氮作用、硝酸还原及自外界吸收氨使酮酸氨基化成相应的氨基酸和微生物通过转氨酶作用,将一种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另一种-酮酸上,生成的新的氨基酸称为初生氨基酸次生氨基酸:在微生物作用下,以初生氨基酸为前体转化成的其它氨基酸称为次生氨基酸酶转化法亦称为酶工程技术,实际上是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使某些化合物转化成相应氨基酸的技术。干扰素(IFN)是指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有关生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质。这类诱生蛋白质从细胞中产生和释放之后,作用于相应的其它同种生物细胞,并使其获得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免疫力”。维生素:是生物体内一类量
8、微、化学结构各异,具有特殊功能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大多需从外界摄取,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中药活性物质。辅酶I(CoI,又称NAD):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是脱氢酶的辅酶,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作为氢的受体或供体,起传递氢的作用,可加强体内物质的氧化并供给能量。辅酶:一部分酶除蛋白质部分外,尚含有与它们的功能直接有关的一些有机或无机成分,这些成分统称为酶的辅因子(辅酶),如果缺少这些成分,酶就显不出活性。酶: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酶是由的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粘多糖:是指含有氨基糖与糖醛酸或它的衍生物的
9、多糖,是含氮的不均一多糖,是构成细胞间姐弟组织的主要成分,也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各种细胞内,也称为糖胺聚糖。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与花生四烯酸,这三种不饱和脂肪酸因动物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太少不够需要,必需依靠食物供应,它们是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故称必需脂肪酸胆汁酸:各种胆酸均可与甘氨酸(H2N-CH2COOH)或牛磺酸(H2N-CH2CH2-SO3H)以肽键结合,形成各种结合胆酸,称为胆汁酸生物转化法:发酵、动植物细胞培养及酶工程技术可称为生物转化法溶解度法是依据类脂类药物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吸附分离法是根据吸附剂对各种成分吸附力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胆汁酸:体内胆酸类
10、化合物在肝脏大都与甘氨酸或牛磺酸形成结合型胆酸,总称胆汁酸小题1 化学药物(包括合成药物、半合成药物),生物药物,中草药物是组成人类防病、治病的三大药源。2 制药工艺学是研究药物制备原理及生产过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将制药理论知识与具体生产知识实践相给合的前沿学科。3 制药工艺学是药物研究和推广扩大生产的重要中间环节4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Q和辛酸等;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C,烟酸,泛酸,叶酸,生物素等。5 大部分维生素或者其本身就是辅酶、辅基,或者是辅酶、辅基的组成部分。6人体缺乏维生素a,影响暗适应能力,如儿童发育不良、皮肤干燥、干眼病、夜盲症
11、等。7天然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如:动物肝脏、蛋类、奶油和鱼肝油中。A1存在于哺乳动物及咸水鱼的肝脏中,而a2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8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维生素C分子中有两个手征性碳原子,故有4种光学异构体,其中L(+)抗坏血酸效用最好,其他三种临床效用很低或无效。9.CoI是由烟酰胺及腺嘌呤各的一分子与D-核糖及磷酸各两分子组成的。排列顺序为烟酰胺ID-核糖-磷酸-磷酸-D-核糖-腺嘌呤。10.凡用于蛋白质纯化手段均适用于酶的纯化,评价酶的纯化工艺主要看两个指标:酶比活力(纯度),总活力回收。11.核酸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12.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单核苷酸。单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嘧啶
12、或嘌呤类化合物(即碱基),一分子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13.由于核酸含有带共轭双键的嘌呤碱和嘧啶碱,它们都有特殊的紫外吸收光谱。吸收高峰在260nm左右14.在提取核酸时通常用含盐的pH7的缓冲液。一般应采取低温(0左右),避免在提取过程中用强酸或强碱,并加用抑制剂。15.RNA比DNA对酸、碱的作用更不稳定,因此在提取RNA及其核蛋白的方法中都必须采用温和试剂。RNA与DNA不同,RNA蛋白能溶于0.14MNaCl溶液中,因此可用此溶液提取。16.核酸类化合物:.阿糖胞苷又称胞嘧啶阿拉伯糖苷,在酸及中性水溶液中脱氨水解变成阿糖脲苷,pH 2.8时水解速度最大,pH6.9时相
13、对较小,pH10以上水解速度急剧加快,故最稳定的pH为6.9。在碱性溶液中,其损失大约比在酸中快10倍。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具有见效快,选择性高的特点,单独使用不如与其它抗癌药合用疗效高,口服无效,只能注射.聚肌胞是干扰素诱导物,而且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系由多聚肌苷酸和多聚胞苷酸组成的双股多聚核苷酸.胞二磷胆碱其化学名称为胞嘧啶核苷-5-二磷酸胆碱钠盐阿糖腺苷是近年来引人注目的广谱DNA病毒抑制剂,在种类繁多的治疗乙肝的药物中,能够直接作用于病毒的,迄今公认的只有干扰素和阿糖腺苷。17. 供提取多糖的材料必须新鲜或及时干燥保存,不宜久受高温,以免破坏其原有形式,或因温度升高,使多糖受到内
14、原酶的作用。速冻冷藏是保存提取多糖材料的有效方法。18. 提取多糖的最常用方法:蛋白质水解法;纯化分离粘多糖方法:乙醇分级沉淀法19. 粘多糖由于具有酸性基团如糖醛酸和各种硫酸基,在溶液中以聚阴离子形式存在,因而可用阴离子交换剂进行交换吸附。20. 肝素是天然抗凝剂,是一种含硫酸基的酸性粘多糖。三硫酸双糖与二硫酸双糖以2:1的比例在分子中交替联结,是肝素的主要双糖单位,L-艾杜糖醛酸是此双糖的糖醛酸。二硫酸双糖的糖醛酸是D-葡萄糖醛酸。21. 透明质酸在组织中的强力保水作用是其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故被称为理想的天然保湿因子22. 天然脂肪中所含的脂肪酸种类很多,分布最广的有软脂酸、硬脂酸及油
15、酸三种。前二者是饱和脂肪酸,后者为不饱和脂肪酸。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比较重要的还有亚油酸、亚麻酸与花生四烯酸。这三种不饱和脂肪酸因动物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太少不够需要,必需依靠食物供应,它们是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故称必需脂肪酸23. 主要的磷脂有卵磷脂、脑磷脂、丝氨酸磷脂及神经磷脂等,它们的组成中除含有磷酸基外还含有氮碱。24. 卵磷脂与脑磷脂均为甘油酯.。脑磷脂的结构与卵磷脂相似,不同的只是以胆胺代替胆碱。丝氨酸磷脂也是甘油酯,它与脑磷脂的不同是由丝氨酸代替胆胺25. 神经磷脂不是甘油三脂,但含有神经氨基醇。其组成由神经氨基醇以肽键与脂肪酸结合,再以酯键与磷酸和胆碱结合。26. 卵磷脂与蛋
16、白质、维生素并列为“第三营养素”27. 固醇类包括胆固醇、胆酸、脱氧胆酸、皮质激素及性激素等28. 经分离后的脂类药物中常有微量杂质,需用适当方法精制,常用的有结晶法、重结晶法及有机溶剂沉淀法。29.一个化合物的溶解热,可以看做是溶剂化自由能和晶格能之间的差值30.有机反应按机理可分为两大类:游离基型反应和离子型反应。31.化学反应速率决定与反应物和过渡态之间的能量差即活化能E。1)如果反应物比过渡态易发生溶剂化,则反应物位能降低H,相当于活化能增高H,降低反应速率。2)当过渡态更容易发生溶剂化时,随着过渡态位能下降,反应活化能降低H,故反应加速,溶剂的极性越大,对反应越有力。32.化学药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制药 工艺学 复习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