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参杂综述.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半导体参杂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参杂综述.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半导体参杂综述.精品文档.1引言半导体材料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功能材料之一,它在微电子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同时又是光电子领域的主要材料1。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上世纪中叶,单晶硅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及其硅集成电路的研制成功,导致了电子工业革命;上世纪70年代初石英光导纤维材料和GaAs激光器的发明,促进了光纤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超晶格概念的提出及其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材料的研制成功,彻底改变了光电器件的设计思想,使半导体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从“杂质工程”发展到“能带工程”,使人类跨入到量子效
2、应和低维结构特性的新一代半导体器件和电路时代2。 现阶段,国际上已经发展并且最有前途的半导体材料主要包括3:硅(Si)、锗(Ge)(第一代半导体材料)、III-V族化合物(GaAs, InP等,第二代半导体材料),II-VI族化合物等单晶(CdSe等),IV-IV 族化合物(SiC 等,第三代宽带隙半导体)单晶、微晶、纳米晶和非晶半导体。2 半导体材料掺杂2.1半导体掺杂原因完全纯净、具有完整晶体结构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4,在绝对零度温度下,本征半导体的价带是满带,受到光电注入或热激发后,价带中的部分电子会获得足够的能量,越过禁带进入能量较高的空带,并在价带中形成带正电的空位(空穴),上述产
3、生的电子和空穴均能自由移动,成为载流子。但是常温下本征半导体中载流子浓度很低,电导率较小,载流子浓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所以很难对半导体特性进行控制,因此实际应用不多。为改变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浓度和导电类型,我们将一定数量和一定种类的杂质掺入其中,以硅晶体为例,掺入的杂质主要有、族的硼、磷、砷、锑等,这些杂质在晶体中一般能替代硅原子,占据晶格位置,并能在适当温度下电离形成自由电子或空穴,控制和改变晶体的导电能力,上述过程就称为掺杂。根据所掺杂质不同,又可以形成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2.2掺杂方法介绍半导体掺杂的两种主要方式包括高温扩散和离子注入。高温扩散: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杂质掺杂主要是由
4、高温扩散的方式来完成,杂质原子通过气相源或掺杂过的氧化物扩散或淀积到硅晶片的表面,这些杂质浓度将从表面到体内单调下降,而杂质分布主要是由高温与扩散时间来决定。离子注入:掺杂离子以离子束的形式注入半导体内,杂质浓度在半导体内有个峰值分布,杂质分布主要由离子质量和注入能量决定。在半导体制造刚刚开始的阶段,高温扩散是晶片掺杂的主要手段。而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相应的器件也越来越小,扩散工艺已很难满足生产要求,现在晶片制造中几乎所有的掺杂工艺都是用离子注入实现的。此外,目前发展的一些掺杂新技术还包括以下几种:等离子体浸没掺杂5(PIIID):该技术
5、最初是1986年在制备冶金工业中抗蚀耐磨合金时提出的,1988年,该技术开始进入半导体材料掺杂领域,用于薄膜晶体管的氧化、高剂量注入形成埋置氧化层、沟槽掺杂、吸杂重金属的高剂量氢注入等工序。具有如下优点:(1)以极低的能量实现高剂量注入;(2)注入时间与晶片的大小无关;(3)设备和系统比传统的离子注入机简单,成本低。 投射式气体浸入激光掺杂6(P-GILD):该技术是一种变革性的掺杂技术,它可以得到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突变掺杂分布、超浅结深度和相当低的串联电阻。通过在一个系统中相继完成掺杂、退火和形成图形,P-GILD技术对工艺有着极大的简化,这大大地降低了系统的工艺设备成本。近年来,该技术已被
6、成功地用于CMOS器件和双极器件的制备中。快速汽相掺杂(RVD)该技术以汽相掺杂剂方式直接扩散到硅片中,以形成超浅结的快速热处理工艺。其中,掺杂浓度通过气体流量来控制,对于硼掺杂,使用B2H6为掺杂剂;对于磷掺杂,使用PH3为掺杂剂;对于砷掺杂,使用砷或TBA(叔丁砷)为掺杂剂。目前,RVD技术已被成功地用于制备0.18mm的PMOS器件,其结深为50nm。该PMOS器件显示出良好的短沟道器件特性。3.离子注入技术概述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离子注入技术是微电子工艺中定域、定量掺杂的一种重要方法,其目的是改变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和导电类型,以达到改变材料电学性能的目的7。离子注入技术的
7、应用,大大地推动了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工业的发展,从而使集成电路的生产进入了大规模及超大规模时代(ULSI)。3.1离子注入原理及特点8-9离子注入是将被注入物质以某种方式电离,然后经电场加速,使之进入靶材料表面的一种重要的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当具有不同入射能量的杂质离子进入靶内时,将与靶中的原子核和电子不断发生碰撞,在碰撞时离子的运动方向发生偏折,并不断失去能量,最后在靶中的某一点停止下来,因而离子从进入靶起到停止点止将走过一条十分曲折的路径。 特点如下:1. 注入元素可以任意选取,几乎可以注入所有元素,甚至包括同位素;2. 通过控制注入的能量和剂量,可精确控制掺杂深度和浓度;3. 表面浓度不
8、受固溶度限制,可做到浅结低浓度或深结高浓度;4. 离子注入时的衬底温度低,避免了高温扩散所引起的热缺陷;5. 横向效应比气固相扩散小得多,有利于器件尺寸的缩小;6. 注入离子纯度高,能量单一,保证了掺杂纯度不受杂质源纯度的影响;7. 同一平面上杂质掺杂分布非常均匀;8. 会产生缺陷,甚至非晶化,必须经高温退火加以改进;9. 设备相对复杂、相对昂贵(尤其是超低能量离子注入机);10. 有不安全因素,如高压、有毒气体。3.2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10-12在目前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产中,利用离子注入技术进行掺杂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热扩散和外延方法,成为半导体工业生产中的基本工艺之一。离子注入可以实现低温、
9、定向、定量的掺杂,这一点是热扩散工艺所不及的。迄今,离子注入技术还在半导体及功能材料领域取得了许多崭新的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例如,将BF+离子注入到硅中后退火,可得到性能优良的制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所需的浅PN结;在GaAs等半导体中注入Al、P等元素后可使其在激光器、发光器件、微波器件及微波逻辑电路和集成光电子等领域获得应用;汞离子注入光探测材料Hg1-XGdTe可使其灵敏度大幅度提高。此外,离子注入技术还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改性及薄膜制备等方面。应用于金属材料改性:该方法是在经过热处理或表面镀膜工艺的金属材料上,注入一定计量和能量的离子到金属材料表面,改变材料表层的化学成分、物理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半导体 参杂 综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