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笔记.doc
《医学免疫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笔记.doc(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医学免疫学笔记.精品文档.医学免疫学笔记第一章 、第二章一、重点与难点提示:本章重点掌握免疫的含义、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特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功能。二、基本概念及要点:掌握以下基本概念: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是有害的。2固有性免疫应答: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3适应性免
2、疫应答: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是指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过程,故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掌握以下要点:1 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其表现:(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 正常的免疫应答可阻止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及其毒素等,即具有抗感染免疫的作用。(2)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指机体对自身成份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3)免疫监视(immu
3、nological surveillance) 免疫系统可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表1-1 免疫的功能与表现:免疫功能生理性(有益)病理性(有害)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性异物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不足)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2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特点:体内有两种免疫应答类型:一是固有性免疫应答,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二是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特异性免疫。固有性免疫应答的特征是:(1)无特异性,作用广泛;(2)先天具备;(3)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4)可稳定遗传;(5)同
4、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三个阶段:识别阶段;活化增殖阶段;效应阶段。其特征是:(1) 特异性,即T、B淋巴细胞仅能针对相应抗原表位发生免疫应答;(2)获得性,是指个体出生后受特定抗原刺激而获得的免疫;(3)记忆性,即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出现迅速而增强的应答;(4)可传递性,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T细胞)可直接输注使受者获得相应的特异免疫力(该过程称为被动免疫)。(5)自限性,可通过免疫调节,使免疫应答控制在适度水平或自限终止。 3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自功能:免疫系统(Immune Sy
5、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1)免疫器官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它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及腔上囊(或法氏囊)。骨髓是造血多能干细胞所在地、人及哺乳类动物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骨髓的功能:再次免疫应答的场所,即是中枢免疫器官,但能缓慢持久产生Ab,又是外周淋巴器官。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胸腺微环境构成了决定T细胞分化、增值和选择性发育的场所;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
6、用。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主要参与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是禽类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也是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免疫应答的场所。它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及皮肤粘膜淋巴相关组织等。淋巴结的免疫功能有:滤过、清除淋巴液中抗原异物的作用。是T、B淋巴细胞居留增殖的场所。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的功能有:滤过、清除血液中抗原异物的作用。是T、B淋巴细胞居留增殖的场所。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特异性免疫应
7、答的场所。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皮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功能主要可概括为构成机体防御外来抗原的第一道防线。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作用。(2)免疫细胞(immunocyte):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淋巴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由于T、B细胞可以TCR、BCR特异识别抗原故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其分别介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能捕获、处理并递呈抗原的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递呈抗原肽及免疫调节作用。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杀菌功能,在固有免疫中发
8、挥重要作用。自然杀伤细胞:即NK细胞,可自发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胞,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组成成分,其具有的结构特点及功能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主要包括扁桃体、阑尾和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以及呼吸道、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下聚集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MALT没有输入淋巴管道,抗原由局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进入。在肠黏膜上皮细胞间存在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一M细胞,该种细胞能以吞饮形式将外来抗原转运到胞质内,并在未经降解情况下,将抗原转运到粘膜下结缔组织中。粘膜下结缔组织中富含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9、以及与之混处在一起的T、B细胞。T细胞中以CD8+T细胞为主(占8090),CD4+T细胞主要为CD45RO+记忆T细胞,B细胞主要是表型为mlgD+HLA-DR+B7+的记忆B细胞。功能:1、产生分泌型IgA(SIgA):成为黏膜局部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机制。2、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局部抗感染、粘膜免疫: 疫苗的给药途径)(3)免疫分子根据其存在的状态可以分为膜分子及分泌性分子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膜分子(存在细胞膜表面的抗原或受体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
10、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等。各类免疫分子将在其后各相应章节阐述。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淋巴细胞归巢:成熟的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循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间的反复循环称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淋巴结):淋巴细胞随血流淋巴结深皮质区穿过 HEV进入淋巴组织内移向髓窦经输出淋巴管胸导管血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脾):脾动脉白髓区脾索脾窦脾静脉血循脾动脉。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1.使淋巴细胞分布
11、更合理,淋巴组织可从循环池补充新淋巴细胞2.增加了淋巴细胞与抗原和APC接触机会3.增强了免疫应答反应4.使机体免疫器官和组织形成有机整体第三章 抗原(Antigen, Ag)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力的物质。两个重要特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 :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也称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
12、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即通常所称的抗原。半抗原(hapten)/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Carrier):与半抗原结合后使之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异物性:异物即非“己”的物质。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异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如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异物,也有免疫原性;自身成份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如发生改变;
13、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对该抗原应答的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T细胞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的
14、概念及区别:T、B细胞通常识别抗原分子中的不同抗原决定簇,分别称为该抗原的T细胞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两者的区别有(表621)。表621 T细胞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的区别 T细胞抗原决定簇B细胞抗原决定簇受体TCRBCRMHC必需无需性质主要为变性多为天然的多肽、多糖、LPS等大小812个氨基酸(CD8+T)12一l7个氨基酸(CD4+T)57个氨基酸、57个单糖或57个核苷酸类型线性构象或线性位置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抗原分子表面抗原表位的类型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线性表位(linear epitope):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
15、成;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非线形表位(non-linear epitope):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序列上不连续性排列,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根据T、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 T细胞表位:T细胞表位可存在于抗原物质的任何部位。B细胞抗原表位: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表面,可直接刺激B细胞。抗原表位影响因素:化学基团的性质、数目、位置、空间构象表位载体效应(carrier effect)表位(半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和载体特异性的Th细胞共同参加。半抗原必须与蛋白质载体偶联,才能诱导出抗半抗原抗体。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 T细胞,
16、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这样载体就可把特异TB细胞连接起来(T-B桥联),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某些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和 多糖类、脂多糖等都有免疫原性。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
17、强。大于100kD的为强抗原,小于10kD的通常免疫原性较弱,甚至无免疫原性。 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象 (conformation):某些抗原分子在天然状态下可诱生特异性抗体,但经变性改变构象后,却失去了诱生同样抗体的能力。 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 是指抗原表位能否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 物理状态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因此常将免疫原性弱的物质吸附在某些大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抗原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诱导免疫耐受;免疫途径:皮
18、内免疫皮下免疫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易诱导耐受;注射间隔时间要适当,次数不要太频;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矾佐剂易诱导IgE类抗体产生。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1、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 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由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组成。绝大多数Ag属此类。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需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由多个重复的B表位组成。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TD
19、-Ag与TI-Ag的特性比较TD-AgTI-Ag组成B细胞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表位T细胞辅助必须无需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多种IgM免疫记忆有无2、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Forssman 抗原):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异种抗原(xenogenic antigen):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人:HLA;ABO系统和Rh系统等。 自身抗原(autoantigen):在感染、外伤、
20、服用某些药物等影响下,使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释放,或改变和修饰了的自身组织细胞,可诱发对自身成分的免疫应答,这些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称为自身抗原。 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及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象,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称为独特型(idiotype, Id)抗原而成为自身免疫原,所诱生的抗体(即抗抗体,或称Ab1)称抗独特型抗体(AId)。 3、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
21、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抗原短肽,与MHC-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被CD8+T细胞的TCR识别。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可通过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内吞等作用摄取外源性抗原,如吞噬的细胞或细菌等。在内吞体及溶酶体内,此类物质被酶解加工为抗原短肽后,与MHC-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被CD4+T细胞的TCR识别。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超抗原: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 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
22、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SAg的作用特点:具有强激活T细胞(CD4+T细胞)作用可刺激T细胞总数的520%;不需APC处理,直接与MHC-II类分子和TCR-V结合;不受MHC限制,同MHC-II类分子结合,增加TCR与SAg的亲和力;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或抑制. 2、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佐剂(adjuvant)。分类:生物性:卡介苗(BCG)、短小棒状杆菌(CP)、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如GM-CSF
23、);无机化合物:氢氧化铝Al(OH)3;人工合成:双链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和双链多聚腺苷酸:尿苷酸(poly A:U);矿物油;脂质体;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 ;含CpG脱氧寡核苷酸 等。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FCA)、弗氏不完全佐剂(Freunds incomplete adjuvant, FIA)是目前动物试验中最常用的佐剂。作用机制: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丝裂原 mit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免疫学 笔记
限制150内